•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子團隊:形成、類型、中間過程及影響*

    2015-01-14 10:50:26倪旭東戴延君姚春序
    心理科學進展 2015年3期
    關鍵詞:斷裂帶成員研究

    倪旭東 戴延君 姚春序 張 宏

    (浙江理工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杭州 310018)

    1 前言

    隨著團隊運作模式的不斷盛行, 團隊行為研究在過去的30多年里一直倍受組織研究者的廣泛關注。其中, 關于包括團隊多樣化在內的團隊結構屬性如何影響團隊過程和團隊結果的研究已經日漸成為組織管理研究的焦點(Jehn &Bezrukova, 2010)。目前, 團隊多樣化主要關注團隊構成在影響團隊過程和結果時所扮演的角色,由于多種團隊構成特征(人口統(tǒng)計學特征、個體心理特征、地理位置等) 的分離作用, 團隊在運作過程中常常會出現(xiàn)團隊內部發(fā)生分化的現(xiàn)象。其中,分化的界線被Lau和Murnig han稱為團隊斷裂帶(team faultlines), 主要形成于多種屬性特征的組合和配置; 而分化的結果就是團隊在無形中被分割成多個內部相對同質、彼此異質的子團隊(謝小云, 張倩, 2011)。由于這些子團隊在團隊運作中日益活躍于團隊內部, 并對團隊過程和績效產生影響, 因此, 針對子團隊的研究已經成為進一步深入探討團隊多樣化作用機制的方向, 研究者們開始考察它們的形成、分類, 以及對團隊過程和績效的影響(Gibson & Vermeulen, 2003; Lau &Murnighan, 2005)。

    當前, 子團隊的研究已經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 不同的學者從各自的角度和研究方向出發(fā)分別對子團隊的形成基礎、類型、結構屬性、作用于績效的過程、對團隊結果的影響以及調節(jié)因素進行了細致的闡述(Lau & Murnighan, 1998;Gibson & Vermeulen, 2003; Li & Hambrick, 2005;O’Leary & Mortensen, 2010; Carton & Cummings,2012)。一些研究結果表明, 子團隊的存在對團隊過程和績效十分有利, 因為不同類型的子團隊在情境因素的調節(jié)下相互交匯, 學習對方的知識,彼此共享心智模型, 從而增強了整個團隊的創(chuàng)造力, 提高了團隊績效(Polzer, Milton, & Swann, 2002;Gibson & Vermeulen, 2003; Carton & Cummings,2012)。而另外一些研究結果則恰恰相反, 因為正是由于子團隊相關屬性特征的作用, 而導致團隊內部的沖突、偏見、認同威脅等層出不窮, 不同子團隊成員間關系日益惡化, 本位主義盛行, 進而抑制了跨子團隊學習的發(fā)生, 團隊凝聚力和創(chuàng)造力也被不斷削弱, 整個團隊的績效逐漸降低(Cramton & Hinds, 2004; Pickett & Brewer, 2001)。研究結果的不一致顯示出子團隊領域確實還有許多空間等待著學者們去探索, 同時也迫切要求對現(xiàn)有研究做一番詳細的梳理。因此, 本文對于子團隊的形成基礎、種類、作用于績效的過程變量、對團隊結果的影響以及伴隨這些環(huán)節(jié)的調節(jié)因素進行了回顧和總結, 最后在此基礎上對于子團隊的未來研究提出了展望。

    2 子團隊的定義

    所謂子團隊(subgroup)就是存在于團隊下的子群體, 在以往有關團隊的研究中, 學者們尚未對子團隊的定義進行明確的界定, 大都只是從某一角度或寬泛的限定來對子群體的內涵進行說明。如較早的Alderfer和Smith (1982), 他從個體相似性角度出發(fā), 認為子團隊就是個體因為相似的性格、價值觀或職業(yè)等因素聚集在一起而形成的子群體。楊雷和咼敏(2011)從社會學的角度出發(fā),認為子群體是由相對較強的、直接的、緊密的、經常的或者積極的關系的個體所形成集合。Carton和Cummings (2012)認為子團隊就是團隊成員的子集, 是一種具有獨特相互依存形式的集合。他們對子團隊進行定義時認為子團隊應該同時滿足以下兩個條件:第一, 子團隊必須同時是某一個團隊的子集; 第二, 子團隊內的成員必須有一定水平的依存度, 而且這種依存度是唯一的,在與其他子團隊進行比較時必須有獨特性。更多的學者則是將子團隊的定義與由團隊成員人口統(tǒng)計學特征和非人口統(tǒng)計學特征所引發(fā)的團隊斷裂帶相結合, 認為子團隊是團隊斷裂帶的作用結果(Lau & Murnighan, 1998; Gibson & Vermeulen,2003; Li & Hambrick, 2005; Thatcher, Jehn, &Zanutto, 2003; Gratton, Voigt, & Erickson, 2007)。因此, 本文認為子團隊就是團隊內成員在團隊斷裂帶的作用下而自發(fā)形成的集合。這種斷裂帶的形成主要來自于團隊成員對人口統(tǒng)計學特征(如年齡、性別、國籍等)或非人口統(tǒng)計學特征(如知識、技能、人格、地理位置、社會地位等)進行分類、認同或彼此吸引的結果。

    3 子團隊的形成和類型

    3.1 形成基礎:團隊斷裂帶(team faultlines)

    子團隊的形成基礎主要是團隊斷裂帶。以往對多樣化的研究主要是基于個體的單一屬性特征,而對于斷裂帶的探究主要是從多個屬性特征的組合出發(fā)。因此, Lau和Murnighan (1998)認為由于傳統(tǒng)團隊多樣化的研究所采用的是單一的人口統(tǒng)計指標, 從而導致了學者們對于多樣化和團隊績效間關系研究結論不一致的現(xiàn)象。而當不同屬性特征聚合時, 差異的協(xié)變將會產生團隊斷裂帶,用以區(qū)分子群體中的“我們一他們”, 也就是區(qū)分團隊內的子團隊。因此, 兩位學者將團隊斷裂帶定義為依據(jù)一個或多個個體屬性對位將一個團隊分成兩個或多個子團隊的虛擬分割線。這條分割線將團隊分為內部相對同質、彼此異質的兩個或多個子團隊。

    隨著團隊斷裂帶研究的不斷深入, 學者們突破了過去僅僅局限在人口統(tǒng)計學特征層次來研究斷裂帶的境況。Gratton等人(2007)認為團隊斷裂帶不應該僅僅局限于人口統(tǒng)計學特征的組合, 還應該對成員的人格、價值觀、地域等因素進行考慮。在此基礎之上, Bezrukova, Jeh, Zanutto和Thatcher (2009)將團隊斷裂帶分為基于社會分類視角的斷裂帶和基于信息加工視角的斷裂帶。而在此之前, Harrison和Klein (2007)曾就如何對團隊多樣化進行研究做了方向上的指導, 并區(qū)分了離散型(separation)、類別型(variety)和分化型(disparity)三種不同的多樣化類型。Carton和Cummings (2012)將這一思想運用到團隊斷裂帶的研究中, 開創(chuàng)性地提出了團隊斷裂帶的三種類型,即基于離散的斷裂帶(separation-based faultlines)、基于類別的斷裂帶(variety-based faultlines)和基于分化的斷裂帶(disparity-based faultlines)。其中, 離散型斷裂帶主要是代表與團隊成員所擁有的價值觀相關特質的一種“橫向”聚合性, 即區(qū)分不同特質所形成的橫向集合, 如依據(jù)不同的文化價值觀、信念而形成不同的集合體; 類別型斷裂帶主要代表團隊成員面對情境因素的影響如何加工不同類別知識的方式; 分化型斷裂帶主要代表與團隊成員所擁有的權力和地位相關特質的一種“垂直”連續(xù)性, 如地位、決策權力、權威、社會資本等。此外, 一些研究者發(fā)現(xiàn), 由于團隊成員地理位置的不同, 他們也會將這種差異實行社會分類,同一位置的成員由于彼此的相似程度和熟悉程度加深, 進而趨向于走到一起, 從而激發(fā)了一種基于地域的斷裂帶(geography-based faultlines)的形成(Cramton & Hinds, 2004; Griffith & Neale,2001)。雖然這幾種類型斷裂帶是形成子團隊的主要基礎, 但Harrison和Klein (2007)認為團隊內每一種類型的斷裂帶都會誘導子團隊的形成, 但每種類型斷裂帶所生成不同類型的子團隊強度不同。其中, 每種類型斷裂帶在激發(fā)與自身所代表的相同或相似的特質強度最強, 如離散型斷裂帶主要是區(qū)分成員認同的聚合, 因此, 它在激發(fā)基于認同的子團隊時強度最強。有時也會存在特殊情況, 即一種類型的斷裂帶可能會先導致另一種類型斷裂帶的出現(xiàn)而形成子團隊, 如基于知識和信息的分化型斷裂帶可能會首先誘發(fā)基于權力和地位結構的類別型斷裂帶的出現(xiàn), 進而刺激基于資源的子團隊的出現(xiàn)(Carton & Cummings, 2012)。

    值得一提的是, Chrobot-Mason, Ruderman,Weber和Ernst (2009)認為并不是所有的斷裂帶都是活躍在團隊內部, 有一部分斷裂帶是處于潛伏狀態(tài), 被稱為休眠式斷裂帶, 這部分斷裂帶所代表的屬性特征一般并不被成員所直接感知, 只有被激活時才會形成活躍式斷裂帶, Rink和Jehn(2010)認為當經歷一些事件或活動時, 休眠式斷裂帶會被激活成活躍式斷裂帶。研究發(fā)現(xiàn), 當成員遇到差別待遇、不同的價值觀、同化、侮辱或羞辱活動等問題時, 潛在的斷裂帶就會被激活而變得顯著(Chrobot-Mason et al., 2009)。由于休眠式斷裂帶亦是子團隊形成的重要基礎, 而這部分研究尚屬于起步階段, 研究者對具體的激活機制并未進行深入探究, 這也是未來子團隊研究的重要方向。

    3.2 子團隊的類型

    同一團隊下的子團隊分類依據(jù)不同于多個團隊并存的多元團隊系統(tǒng), 后者的團隊類型邊界主要是團隊目標, 即系統(tǒng)有個大家共有的長期目標,每個團隊都有自己的短期目標, 這些短期目標的不同導致團隊間出現(xiàn)明顯的邊界線(Mathieu,Marks, & Zaccaro, 2001)。而子團隊類型的分類依據(jù)主要是成員的一些客觀存在的屬性特征, 如人口統(tǒng)計學特征(Cramton & Hinds, 2004; Homan et al.,2008; Lau & Murnighan, 1998; Bezrukova, Thatcher,& Jehn, 2007), 但另外一些學者發(fā)現(xiàn)子團隊類型的形成依據(jù)也可以是團隊成員共同的態(tài)度或信念(Harrison & Klein, 2007)、成員主要的社會或歷史關系(Polzer, 2004)、獲取資源的機會和能力(Mannix,1993)。Carton和Cummings (2012)在總結前人研究的基礎之上, 全面而細致地將子團隊分為三類,即基于認同的子團隊(identity-based subgroup)、基于資源的子團隊(resource-based subgroup)和基于知識的子團隊(knowledge-based subgroup)。此外,隨著跨國公司的盛行, 地理分布多樣化的團隊(geographically dispersed teams)也開始進入團隊研究者的視野(King & Frost, 2002), 他們開始探討團隊內不同位置的成員各自走向集合的相關問題, 并將這種同一位置的集合體稱為位置型子團隊(Polzer et al., 2006)。由于這四類子團隊極具代表性, 本文將分別進行論述。

    基于認同的子團隊(identity-based subgroup):即認同型子團隊, Hogg和Terry (2000)認為這種分類的理論基礎主要是社會認同理論(social identity theory), 團隊成員都會對自己進行社會化定義,當遇到團隊過程(如非正式談話)或來自團隊情境的暗示(如基于差異顯著的認同或身份)時, 團隊成員會意識到他們小群體具備其他成員所沒有的核心特征, 此時, 往往會形成子團隊。與這種分類結果密切相關的就是離散型斷裂帶, 它主要強調的是不同價值觀、信念等“橫向”連續(xù)性, 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價值觀而組合在一起的集合的出現(xiàn), 如相同的價值觀、共同的工作信念等。認同型子團隊又可分為的其他三種子團隊類型, 分別是價值觀同質子團隊、關系型子團隊和社會型子團隊。價值觀同質子團隊就是具有同樣價值觀的成員聚集在一起所形成的群體(McPherson, Smith-Lovin,& Cook, 2001; Cooper & Thatcher, 2010); 關系型子團隊即團隊成員依據(jù)社會聯(lián)系和重疊的認同感而走到一起(Niem?ller & Schijf, 1980); 社會型子團隊主要是成員具有相同的態(tài)度或持久的信念,他們大都通過非正式渠道進行溝通, 在團隊內結成一種“同盟”的關系(Phillips,Mannix, Neale, &Gruenfeld, 2004)。因此, 對于認同型子團隊而言,相同或相似的認同是形成子團隊的前提。

    基于資源的子團隊(resource-based subgroup):即資源型子團隊, 這種分類的理論基礎主要是社會優(yōu)勢理論(social dominance theory)。Sidanius和Pratto (2001)認為社會優(yōu)勢理論主要描述的是基于特定資源的群際過程來建構或強化一種社會秩序, 如當團隊決策主要強化一部分成員的支配地位時就容易形成子團隊, 因為擁有關鍵資源的子團隊會影響到決策的指向。與資源型子團隊聯(lián)系最密切的就是分化型斷裂帶, 它是誘發(fā)此種子團隊類型最主要的依據(jù), 如擁有較多社會資本的成員比那些擁有較少的成員會更有可能形成一種具有支配優(yōu)勢的子團隊, 因為這些社會資本的多寡反映了團隊內部成員所共同遵守的規(guī)范的強弱和成員之間凝聚力的大小, 當規(guī)范性越強、凝聚力越大, 極易形成一種個體集合, 而且依靠社會網(wǎng)絡整體的結構性特征及網(wǎng)絡間互動的價值, 幫助個體或團隊提高社會資源獲取的能力。有時, 在面對固定的資源面前, 團隊成員更希望實現(xiàn)優(yōu)勢互補來彌補自己的損失, 此時也是形成子團隊的重要時機, 如出于弱勢的成員希望組合在一起來爭取更多的利益分配, 這樣比自己一人的努力的結果要好。因此, 資源型子團隊的生成主要是依據(jù)擁有資源上的差別和優(yōu)勢互補的選擇。

    基于知識的子團隊(knowledge-based subgroup):即知識型子團隊, 這種分類的理論基礎主要是信息加工理論(information processing theory), 它主要關注的是成員間如何交互使用不同的腳本和心智模型。組織為了適應環(huán)境需求,誘導其中一些單位和群體都用自已獨特的方式來獲取和加工信息。Bezrukova等(2009)認為知識型子團隊往往形成于強化不同成員小組如何具有獨特認知圖式的因素, 如通過引導員工朝那些具有共同標志、腳本、知識框架的方向聚合, 此時便容易觸發(fā)知識型子團隊的產生。由于信息分化與推動團隊成員獲取知識和技術專長的因素密切相關, 因此, 存在類別差異的團隊設計可以幫助團隊成員獲取必要的信息加工方式和獨特的經驗(Van Knippenberg, de Dreu, & Homan, 2004; Van Ginkel& Van Knippenberg, 2009)。同時, 為了完成特定的任務, 子團隊中的成員在創(chuàng)造性地進行知識組合之前進行知識共享和共同承擔風險, 通過不同認知模式和知識體系的匯合, 來增強整個團隊的創(chuàng)造力。由此可見, 類別型斷裂帶的存在是形成知識型子團隊的最重要依據(jù), 并且激發(fā)的強度最強。

    基于位置的子團隊(location-based subgroups):即位置型子團隊, 這種分類的理論基礎是社會類型理論, 主要強調組織內的個體是可以分類的,盡管每團隊成員的個性千差萬別, 但在一定的條件下, 由于受眾在地區(qū)、民族、職業(yè)、工資收入、宗教信仰、文化程度等方面相同或相近, 會形成不同的社會群體, 它解釋了個體基于某種鮮明特征——位置, 將自己與其他隊友區(qū)別開的原因(Thatcher & Patel, 2012; Rico, Sánchez-Manzanares,Antino, & Lau, 2012)。Cramton和Hinds (2004)認為在地理分布多樣化的團隊中, 全球分布的團隊內同一位置的成員間由于過密的交往和相似的生活習性而更容易激發(fā)基于地域斷裂帶的形成, 從而促進位置型子團隊的出現(xiàn)。這種子團隊在跨國組織和虛擬團隊中最常見。

    4 子團隊作用于績效的過程變量及其調節(jié)因素

    4.1 子團隊作用于績效的過程變量

    子團隊作用于績效的過程主要指不同子團隊間由于工作、社會等需要而進行相互交匯來對績效產生影響的過程, 其中所包含的變量主要有子團隊間沖突、認同威脅、跨團隊學習、集體認知等(Phillips et al., 2004; Polzer et al., 2006; O’Leary& Mortensen, 2010; Carton & Cummings, 2012;Choi & Sy, 2010; Davison, Hollenbeck, Barnes,Sleesman, & Ilgen, 2012)。這些過程變量不僅受到包括子團隊結構屬性、成員個體屬性和團隊氛圍的調節(jié), 也受到子團隊類型的影響, Carton和Cummings (2012)認為不同類型的子團隊由于自身的獨特屬性, 會對子團隊過程產生不同的影響。本文接下來將從認知威脅、子團隊間沖突、共享心智模式的融合、權力集中化、跨團隊學習五個方面來闡述較為常見的過程變量。

    認同威脅(identity threat), 即不同的子團隊間由于彼此的差異和競爭而觸發(fā)的一種激烈的威脅氛圍。對于認同型子團隊而言, 由于不同子團隊間的認同差異, 子團隊成員可能會遭遇來自其他子團隊成員的認同威脅, 特別是團隊成員認為當團隊內存在兩個對立的認同型子團隊時, 認同威脅的氛圍最強, 而當三個或多個此類子團隊存在時, 極端的對立局面被打破, 每個子團隊對于其他子團隊的認同威脅趨于分散, 極大減弱了威脅和競爭的氛圍(Hartstone & Augoustinos, 1995;Polzer et al., 2006)。因此, 增加子團隊的數(shù)量可以減少彼此間的認同威脅。

    心智模式的融合(the convergence of mental models), 即團隊成員的認知結構、知識結構或知識庫的融合。Cannon-Bowers, Salas和Converse(1990)認為當團隊內存在多個知識型子團隊的時候, 不同子團隊的認知結構和知識結構呈現(xiàn)差異性, 不同知識型子團隊交互時, 為了獲取更多的知識和信息來解決尚不能解決的問題時, 團隊成員可以受益于建立一個共同的平臺來汲取知識。其實, 這種平臺的實質就是不同子團隊心智模式的融合, 而心智模式的融合主要基于子團隊數(shù)量和成員能力, 在成員能力一定時, 增加知識型子團隊的數(shù)量就會加大平臺建立的難度, 即不同子團隊的心智模式相互融合非常困難(Okhuysen &Bechky,2009)。因此, 當團隊內存在兩個或多個知識型子團隊時, 增加子團隊的數(shù)量就會減少不同心智模式的融合。同時, 當子團隊間存在較大的不平衡時, 團隊就會更加容易地朝一個共有理解力收斂(心智模式的融合), 因為大多數(shù)的子團隊提供了一個可以參考的理論框架, 那些少數(shù)子團隊就會傾向于跟隨。而當子團隊間呈平衡狀態(tài)時,每個子團隊都認為自己的模式最好, 不愿意放棄自己的而轉向他人。因此, 當團隊內存在兩個或多個知識型子團隊時, 增加子團隊的平衡性就會減少心智模式的融合, 而增加非平衡性則會增加子團隊間心智模式的融合。

    子團隊間沖突(inter-subgroup conflict), 即不同子團隊間在交互中由于受到內外因的影響而觸發(fā)的一種對立、不相容的狀況。如當團隊內差距較為明顯的多個位置型子團隊存在時, 較大的子團隊一般處于支配地位, 具有較強的優(yōu)勢, 而較小的則處于被支配地位, 不敢或沒有能力與較大的抗衡, 一般都會選擇沉默, 這使得二者在交互時, 沖突會減少。而當二者旗鼓相當時, 子團隊間較為平衡, 誰都不愿意妥協(xié)和退步, 這時沖突就會加劇(Cramton & Hinds, 2004; Spell,Bezrukova, Haar, & Spell, 2011), 因此, 當位置型子團隊平衡性增強時, 沖突也會隨之增加。

    權力集中化(power centralization), 即團隊內的資源、權力不斷向個別子團隊或部分子團隊集中。Bunderson和Boumgarden (2010)認為, 當多個資源型子團隊存在于資源和權力分布不均勻的團隊中時, 個別或小部分子團隊掌握著大量的資源, 具有絕對的支配權力, 從而團隊運作一般傾向于跟隨他們的步伐, 這直接導致了權力集中化的加強。因此, 當團隊內大量的資源掌握在少數(shù)較小的資源型子團隊手中時, 增加子團隊的非均勻度, 就會進一步加強權力集中化, 而與此相反的是, 當子團隊間的配置趨向均勻時, 不同子團隊擁有的權力和資源都差不多, 彼此之間都具有一定的自主權, 這時就會形成一種“諸侯割據(jù)”的局面。因此, 增加權力和資源分布的均勻度, 就會極大緩解權力集中化的狀況。

    跨子團隊學習(cross-subgroup learning), 即不同子團隊間透過差異向對方學習??缱訄F隊學習其實就是一種跨團隊學習, 在以往的多元團隊系統(tǒng)研究中, Marks, DeChurch, Mathieu, Panzer和Alonso (2005)認為跨團隊交互過程比內部過程能更好地預測多元團隊系統(tǒng)(multiteam systems)的績效, 而且跨團隊交互過程對團隊績效來說尤為重要, 特別是需要團隊之間彼此依賴的時候。這種跨團隊的交互過程不僅可以發(fā)生在多元團隊系統(tǒng)中也同樣會出現(xiàn)在子團隊間, 其中最重要的交互行為就是跨子團隊學習。Gibson和Vermeulen(2003)認為團隊學習是團隊內每個子團隊成員都要面對的問題, 子團隊成員為了學習解決某些問題的方法, 不僅自己要思考, 還要積極與其他子團隊互動, 在互動中向對方學習、分享、融合彼此的見解, 或對特定解決方案的實施達成一種協(xié)議。因此, 在團隊的運作過程中, 不同類型的子團隊都傾向于跨出本團隊, 透過差異來向其他子團隊學習來彌補自身的知識缺口。如對于知識型子團隊而言, Wilson, Goodman,和Cronin (2007)認為增加可替代知識來源的考慮有利于跨團隊學習,因為, 不同的知識來源提供了解決與團隊任務相關的問題的一些潛在行為的想法。但子團隊數(shù)量的增加會導致增加替代性知識來源的考慮和減少心智模式的融合, 要想使這兩個過程都對團隊學習產生最大溢出, 就必須將知識型子團隊的數(shù)量控制在一個合理的范圍, 所以, 知識型子團隊的數(shù)量和團隊學習呈“倒U型”曲線關系。

    4.2 調節(jié)因素

    研究表明, 存在于團隊內外的情境因素不僅會直接影響子團隊的形成, 還會對子團隊作用于績效的過程產生影響(Joshi & Roh 2009; Mathieu,Maynard, Rapp, & Gilson, 2008; Thatcher & Patel,2012)。由于團隊成員的個人屬性(如價值觀、信念、地位等)和子團隊的結構屬性(如數(shù)量、平衡性和均勻度)往往存在差異, 導致子團隊作用于績效的過程也會受到這些屬性特征的影響而出現(xiàn)不同的變化(O’Leary & Mortensen, 2010; Thatcher & Patel,2012; Carton & Cummings, 2013)。此外, 子團隊作用于績效的過程發(fā)生在團隊內, 其過程勢必會受到團隊情境因素(如團隊創(chuàng)新氛圍)的影響(Gilson& Shalley, 2004; Polzer et al., 2006)。由此可見, 團隊成員個體屬性、子團隊結構屬性和團隊氛圍三個方面調節(jié)子團隊作用于績效的過程。

    4.2.1 子團隊的結構屬性

    所謂子團隊的結構屬性(the configurational properties of subgroups), 就是將成員配置到各個子團隊的不同方式(Carton & Cummings, 2012;Thatcher & Patel, 2012), Thatcher和Patel (2012)認為這種配置與團隊斷裂帶的強度(團隊成員在一些屬性間的匹配程度)和距離(子團隊間由于差異積累而導致子團隊間分散的程度)密不可分。因此,團隊斷裂帶不僅決定具體子團隊的類型, 還決定每種類型子團隊數(shù)量的配置和大小的變化。因此,Thatcher和Patel (2012)在總結前人研究的基礎之上提出研究子團隊的結構屬性主要集中兩個方面:(1)子團隊的數(shù)量(Hartstone & Augoustinos,1995; Polzer et al., 2006); (2)子團隊的平衡性(Mannix, 1993; Menon & Phillips, 2011;O’Leary &Mortensen, 2010)。此外, 也有學者認為均勻度也是子團隊結構屬性之一, 并對子團隊作用于績效的中間過程產生影響(Li & Hambrick, 2005; Lau &Murnighan, 2005; Gibson & Vermeulen, 2003)。本文接下來將從子團隊數(shù)量、平衡性和均勻度三個方面來探討子團隊結構屬性對過程的調節(jié)作用。

    子團隊數(shù)量(the number of subgroups)。團隊內子團隊數(shù)量的多少主要取決于斷裂帶的數(shù)量和強度, Thatcher和Patel (2012)認為子團隊的數(shù)量與團隊斷裂帶的數(shù)量呈正比, 而與團隊斷裂帶的強度呈反比, 如團隊內一條斷裂帶的存在就會導致兩個子團隊的形成, 而兩條斷裂帶則會導致三個子團隊的形成, 而當團隊內的斷裂帶的強度很強時就會抑制子團隊的形成, 使子團隊數(shù)量減少。一些學者認為當團隊內有兩個子團隊時, 最具危害性, 因為這時就會形成一種激烈的競爭局面即“我們VS他們”的對立(Hartstone & Augoustinos,1995; O’Leary & Mortensen, 2010; Phillips et al.,2004; Polzer et al., 2006; Trezzini, 2008), 相對于多個子團隊, 兩個子團隊間會出現(xiàn)較強沖突過程,不利于團隊協(xié)作。但這種觀點又與另一種觀點“團隊內沒有子團隊時境況最差” (Polzer et al., 2002)不一致。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 Carton和Cummings(2012)發(fā)現(xiàn)子團隊數(shù)量所產生的影響也應該依據(jù)子團隊類型而定, 不同類型的子團隊都會有自己的團隊過程產生獨特的影響。

    子團隊平衡性(the balance of subgroup)。子團隊平衡性是指在團隊內不同子團隊具有相同大小或不同大小的平衡程度(Mannix, 1993; Menon& Phillips, 2011;O’Leary & Mortensen, 2010)。很多研究證明, 團隊斷裂帶的位置決定了不同子團隊的大小變化, 如在一個8人團隊內, 團隊斷裂帶處在不同的位置, 可以將子團隊分為2-6和4-4兩種形式。子團隊大小的變化有時也會表現(xiàn)出一種連續(xù)性特征, 包含兩種極端, 一是團隊內子團隊大小相同(如6人團隊內, 子團隊可以分為2-2-2和3-3這兩種形式); 二是團隊內有很大或很小子團隊(如10人團隊內, 子團隊的形式可以是2-8即存在較大或較小子團隊)。關于子團隊的平衡性對子團隊過程和團隊結果的影響, 不同的學者所持的觀點也不相同。一部分學者認為, 子團隊的平衡對子團隊間的交互更加有利, 從而使團隊運作更加有效, 因為不同子團隊所具有的獨特觀點和想法都會得到相應的考慮, 提高了實現(xiàn)有效團隊結果的可能性(Gigone & Hastie, 1993; O’Leary &Mortensen, 2010)。而另一部分學者的觀點則恰恰相反, 他們認為子團隊的非平衡性對子團隊過程和團隊結果更為有效, 因為大小失衡的子團隊間會達成一種默契, 即實力小的子團隊一般處于被支配地位, 他們往往選擇“跟隨”和“順從”強大子團隊, 這樣便減少了子團隊間不必要的沖突和競爭, 從而推動團隊良好地運作(Harrison & Klein,2007; Jehn & Bezrukova, 2010; Menon & Phillips,2011)。由于不同的子團隊類型在交互過程中, 受到平衡性的影響程度不同, 因此, 未來關于子團隊平衡性對子團隊過程的影響研究應當更多考慮子團隊的類型。

    子團隊均勻度(subgroup evenness)。所謂子團隊均勻度就是團隊內不同子團隊知識水平的差異度, 以及內外部知識、資源與交流行為在團隊內的等量分布狀態(tài)。它主要強調的是一種知識、資源、技能等均等化配置狀態(tài)。均勻度所涉及的是知識、資源、交流行為等, 這都是團隊學習和創(chuàng)新的重要元素, 因此, 它是一個可能對子團隊過程產生重要影響的結構屬性。目前, 學者們很少有直接從均勻度著手來探討對子團隊過程的調節(jié)機制的, 而主要是從團隊斷裂帶、子群體等族群結構入手(Li & Hambrick, 2005; Homan et al.,2008)。關于子團隊均勻度對子團隊過程的調節(jié)作用, 學者們主要考察團隊成員的知識資源的分布、溝通交流等行為處在均勻和非均勻狀況下的影響。首先, 當團隊內由于資源分布不均勻, 子團隊間處于非均勻狀態(tài)時, 更容易因知識、資源斷裂帶而形成小群體, 而這些小群體會對團隊學習和集體認知產生一些負面影響(Li & Hambrick,2005; Lau & Murnighan, 2005; Homan et al., 2008),就會進一步消弱團隊效能。而當均勻度高時, 形成界限清晰的小群體的概率就大大下降, 團隊內更容易形成一種平等感, 團隊成員在平等的氛圍中更愿意敞開和向其他子團隊學習, 也會降低因妒忌等負面情感因素導致的不合作行為, 同時,Centola和Macy (2007)也認為暢通的團隊交流可以弱化成員對于競爭的感知, 增加不同子團隊間知識共享的意愿, 有助于形成共享心理模式, 幫助成員汲取復雜的、較難轉移的隱性知識。

    4.2.2 個人屬性

    團隊成員地位(team members status), Lau和Murnighan (1998)認為當團隊內依據(jù)權力的大小來劃分不同子團隊時, 就會在子團隊成過程中增加沖突和緊張的局面, 從而導致不同子團隊間不愿意跨子團隊學習, 民族中心主義和本位主義盛行, 不利于整個團隊的凝聚和學習。Ely和Thomas(2001)認為平等的團隊成員地位是不同子團隊和成員間進行溝通交流和學習的必要保證, 團隊成員在平等的氛圍下會更好地理解相互的任務和差異, 提高彼此學習的主動性。因此, 平等的團隊成員地位可以促使子團隊成員透過差異去了解其他子團隊, 推動跨子團隊學習的興起, 對團隊績效產生正向的推動作用。

    多樣化信念(diversity beliefs), 即團隊成員所持有的多樣化對團隊運行效果的價值的理念(Van Knippenberg & Haslam, 2003), 即對于多樣化價值的評價。Homan, Van Knippenberg, Van Kleef和De Dreu (2007)認為由于成員所持的多樣化理念不同, 對于多樣化團隊(子團隊)的偏好和支持程度就不同, 從而影響團隊多樣化與團隊績效之間的關系。同時, Meyer和Schermuly (2012)發(fā)現(xiàn), 只有在團隊成員任務動機較高且團隊成員對多樣化的價值持肯定態(tài)度的情況下, 團隊才能夠克服團隊斷裂帶對團隊績效的負向影響。因此,多樣化信念關系到團隊成員對子團隊的態(tài)度, 對子團隊的運作產生一定的影響。

    4.2.3 團隊氛圍

    團隊創(chuàng)新氛圍(team innovation climate), 即存在于工作團隊內部、能夠被工作團隊成員所體驗和共同感知的工作環(huán)境和氛圍, 它能夠促進創(chuàng)新能力的產生, 并維持創(chuàng)新行為的持久性(方來壇,時勘, 劉蓉暉, 2012)。這種氛圍主要形成于成員為了實現(xiàn)共同的目標而進行深入的互動, 它不僅可以有效地預測員工工作滿意度、離職傾向率等,還可以激發(fā)成員進行創(chuàng)造的熱情, 提高整個團隊的創(chuàng)造力。Gilson和Shalley (2004)認為團隊創(chuàng)新氛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調節(jié)不同子團隊間的互動,引導他們超共同的目標發(fā)展, 不僅可以通過溝通和學習來增加彼此的信任感和滿意度, 還可以創(chuàng)造一種團體創(chuàng)新的氛圍, 不斷激發(fā)成員的創(chuàng)新動力。因此, 團隊創(chuàng)新氛圍作為團隊情境因素可以改善團隊內不同子團隊間的交互, 提高團隊創(chuàng)造力和凝聚力。

    5 子團隊對團隊結果的影響

    在研究子團隊對團隊結果的影響時, 一般會從兩個方面著手, 第一方面:團隊斷裂帶強度對團隊結果的影響, 所謂團隊斷裂帶強度就是不同屬性特征間相匹配的程度, 即主要涉及形成子團隊的可能性和不同子團隊邊界的區(qū)分度, 研究表明, 過強的斷裂帶會對整個團隊運作產生消極的影響, 如削弱團隊運行、降低團隊績效和滿意度、對團隊學習、信息傳遞和決策制定也會產生不利影響, 因此, 團隊斷裂帶的強度與團隊績效、團隊滿意度、團隊凝聚力等負相關(Gibson & Vermeulen,2003; Jehn & Rupert, 2008; Lau & Murnighan,2005; Jehn & Bezrukova, 2010; Molleman, 2005;O'leary, Mortensen & Woolley, 2011; Rico, Molleman,Sánchez-Manzanares, & Van der Vegt, 2007); 第二方面:子團隊結構屬性和關系對團隊結果的影響。團隊內子團隊的結構屬性通過調節(jié)特定的子團隊類型而影響子團隊過程而間接對團隊結果(team outcomes)產生一定的影響(Thatcher & Patel, 2011;Polzer et al., 2002; Gibson & Vermeulen, 2003); 而對于子團隊間關系對團隊結果的影響存在兩種視角, 首先, 在社會分類視角下, 不同子團隊的形成和分化不僅會限制團隊內的合作和溝通, 增加團隊沖突, 而且如果子團隊內形成同盟, 那么這種“親密關系”會讓子團隊成員為了追求子團隊績效的最大化而損害團隊內其他子團隊或者整個團隊的績效; 而在信息加工視角下, 團隊內子團隊間雖然可能會產生沖突和偏見, 但團隊成員還是能夠正視彼此的差異, 看到團隊內觀點多樣性的價值, 從而使團隊內的不同信息得到更好的加工和利用從而可以提升團隊的決策質量和創(chuàng)造力(謝小云, 張政曉, 王唯梁, 2012)。由于斷裂帶的影響主要是放在斷裂帶的研究中展開, 而本文主要針對子團隊的研究, 因此, 本文中子團隊對團隊結果的影響主要從子團隊的類型和作用于績效的過程出發(fā)。同時, Carton和Cummings (2012, 2013)也認為子團隊對團隊結構的影響要依據(jù)子團隊類型和結構屬性而定, 不同類型的子團隊, 在特定結構屬性的調節(jié)下會對同一團隊結果產生不一樣的影響。本文接下來將從團隊績效、團隊創(chuàng)造力、團隊凝聚力和團隊滿意度四個方面來分別闡述子團隊對團隊結果的影響。

    團隊績效(team performance), 子團隊對團隊績效的作用主要介導于彼此間的交互行為。如Beal等人(2003)認為團隊績效離不開必要的績效行為, 是它們的結果, 如跨團隊學習、改進團隊過程等是提升團隊績效的行為; 而團隊間沖突、缺乏信任等卻是降低團隊績效的行為。因此, 探究子團隊對團隊績效的影響主要遵循“子團隊→中間交互過程(包括改變子團隊結構屬性)→團隊績效”的作用機制, 如對于認同型子團隊和位置型子團隊而言, 當團隊內只有兩個認知型子團隊或位置型子團隊時, “圈內—圈外”的效果最強烈(Lau & Murnighan, 2005; Phillips et al., 2004;Polzer et al., 2006), 此時, 不同子團隊間在日常交互過程中的沖突和對立強度最大, 導致團隊內的矛盾不斷增多, 成員關系日益惡化, 最終將損害整個團隊的績效, 而當團隊內有兩個或多個子團隊時, 增加他們的平衡性就會增加子團隊間的認同威脅和本位主義, 團隊信任和安全氛圍減弱,致使子團隊間不愿相信對方, 團隊運作受挫, 團隊績效不斷下降(Jehn, 1995; Cramton & Hinds,2004; Carton & Cummings, 2013; Huber & Lewis,2010; Sawyer, Houlette, & Yeagley, 2006)。所以,在擁有兩個或多個認同型子團隊的團隊中, 當認同型子團隊的平衡性增加時, 團隊績效就會下降。而對于知識型子團隊而言, 則恰好相反,Carton和Cummings (2013)認為在擁有多個知識型子團隊的團隊中, 增加子團隊的平衡性, 就會推動不同子團隊間的知識、方法的選擇和共享增多, 從而促進了子團隊間的合作, 團隊績效也會不斷增加。因此, 子團隊對團隊績效的影響還要根據(jù)具體的子團隊類型和結構屬性來確定。

    團隊創(chuàng)造力(team creativity), 眾所周知, 認知多樣化視角與團隊創(chuàng)造力密不可分, 而不同子團隊成員的知識獲取和共享則推動了認知多樣化的融合, 激發(fā)整個團隊的創(chuàng)造力(Polzer et al.,2002; Boone & Hendriks, 2009)。當團隊內存在兩個或多個知識型子團隊時, 提高子團隊的平衡性或增加子團隊的數(shù)量就會增加成員對替代性知識來源的考慮, 子團隊成員就可以有更多的知識可以借鑒和選擇, 從而通過彼此間的學習, 不斷豐富自身的知識儲備, 激發(fā)創(chuàng)造的靈感, 為提高團隊創(chuàng)造力提供支撐。因此, 提高知識型子團隊的平衡性或增加知識型子團隊的數(shù)量都有利于激發(fā)團隊創(chuàng)造力。

    團隊凝聚力(team cohesiveness), 團隊凝聚力是一個團隊保持完整性和集體性的隱性保障, 它與團隊成員的信念、價值觀密切相關。Hornsey和Hogg (2000)認為在團隊成員的認同趨于一致時, 團隊凝聚力一般也會很強。當團隊成員感到自己的子團隊認同受到威脅時, 他們并未意識到對團隊的忠誠, 而是投入更多的努力到子團隊中,此時團隊凝聚力就會受到影響; 而Yoon, Baker和Ko (1994)認為當團隊內的成員感知到團隊認同分離時, 他們很難認為其他子團隊的成員與自己屬于同一整體, 這時團隊凝聚力也會受影響。因此,在擁有兩個或多個認同型子團隊的團隊中, 增加子團隊的數(shù)量可能會減少認同威脅和增加團隊認同分裂, 當這個數(shù)量控制在保證兩種過程不會出現(xiàn)極端的情況下, 就會有利于團隊的凝聚, 而這是兩個過程共同作用的結果。所以, 當團隊內有兩個或多個認同型子團隊時, 子團隊的數(shù)量與團隊凝聚力間呈現(xiàn)一種“倒U型”曲線關系, 即適當?shù)淖訄F隊數(shù)量有助于團隊提升凝聚力。

    團隊滿意度(team satisfaction), 主要是指團隊成員對團隊本身(合作氛圍、成員關系、資源和權力配置等)及相關方面(包括工作環(huán)境、工作狀態(tài)、工作方式等)有良性感受的心理狀態(tài)(Roberson,Moye, & Locke, 1999; Carton & Cummings, 2012)。團隊滿意度和團隊成員的情感融合密切相關, 如Cronin, Bezrukova, Weingart和Tinsley (2005)認為團隊成員的情感融合調節(jié)子團隊形成對團隊滿意度的影響, 當子團隊形成增加時, 就會減弱情感融合, 進而降低團隊滿意度。而且研究表明, 由斷裂帶而形成的子團隊間由于不同的認同和感受,導致成員間的關系受到影響, 如認同型子團隊,子團隊間由于認同差異而使得彼此間的關系通常較為緊張, 最容易形成競爭、對立的局面, 導致子團隊間的沖突和認同威脅叢生, 整個團隊的滿意度較低(Murnighan, 1978; Hornsey & Hogg, 2000;Pickett & Brewer, 2001; Dunn et al., 2012)。特別是資源型子團隊, 由于資源和權力配置的均勻度不合理而引發(fā)的沖突和不公平感愈加強烈, 導致不同子團隊間的關系惡化, 團隊內合作的氛圍遭到破壞,整個團隊滿意度降低(Carton & Cummings, 2012)。

    6 研究框架圖

    本文為了更好地詮釋子團隊的相關內容, 就根據(jù)研究者們的研究成果, 按照“前因變量→子團隊→中間過程→結果變量”的邏輯關系和發(fā)展脈絡進行梳理, 建構了子團隊的研究框架圖??蚣軋D見圖1。

    7 評價與未來研究展望

    學者們依據(jù)“前因變量→子團隊→中間過程→結果變量”的研究脈絡, 對子團隊進行了深入探討,不僅豐富和拓展了團隊多樣化理論, 還為現(xiàn)實的團隊管理提供了理論支持, 有助于團隊管理者合理地協(xié)調和利用子團隊為企業(yè)創(chuàng)造最大的價值。

    圖1 子團隊研究框架圖

    首先, 通過對整個子團隊理論的研究, 進一步深化了對團隊多樣化的認識, 不僅揭示它的本質屬性和作用機制, 還驗證了子團隊活動可以作為團隊多樣化對團隊結果作用的中介, 為團隊研究提供了新視角。其次, 關于子團隊形成基礎的分析, 推動了團隊斷裂帶的探討從人口統(tǒng)計學特征擴展到非人口統(tǒng)計學特征, 即增加了個體心理特征和地理位置, 這使得對團隊分化現(xiàn)象的解釋更加全面而有力。再次, 子團隊對團隊過程和結果的作用必然受到伴隨其中的情境因素的影響,通過對這些因素的研究, 驗證了子團隊作用于績效的過程和團隊結果不僅受到子團隊類型的限制,還會被個體屬性、子團隊結構屬性和團隊氛圍所調節(jié), 進一步說明在團隊研究中, 要重點考慮情境因素的調節(jié)作用。此外, 現(xiàn)有的子團隊理論可以指導團隊管理者在子團隊作用于績效過程中扮演適當?shù)墓芾碚呓巧? 來減少交互過程中所產生的沖突和偏見, 增加彼此的信任感和滿意度, 提高整個團隊效能; 并且當前的子團隊理論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動了未來的團隊管理可以和組織戰(zhàn)略管理相融合, 用戰(zhàn)略的思維來輔助對子團隊的管理。

    雖然對子團隊的研究已取得了很多成果, 但從子團隊現(xiàn)有研究可以看出, 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處, 還存在很多尚未解決的問題, 因此, 未來的研究可在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更加深入的探討。

    第一, 現(xiàn)有的研究缺乏對休眠式斷裂帶被激活而影響子團隊形成的研究, 未來特別要關注領導在斷裂帶激活和形成子團隊中的作用。所謂休眠式斷裂帶就是存在于團隊內的潛在的斷裂帶,它不同于那些較為顯著的斷裂帶, 一般只有通過一些活動、事件、差別待遇等才會將他們激活(Chrobot-Mason et al., 2009; Rink & Jehn, 2010;Minichilli, Corbetta,& MacMillan, 2010)。一些研究表明, 領導的一些特定形式(如特有的權力)可以幫助多樣化團隊更好地在一起工作(Kearney,Gebert, & Voelpel, 2009; Kunze & Bruch, 2010)。同時, 領導可以將一些潛在的斷裂帶進行激活, 從而影響子團隊的形成(Gratton et al., 2007), 如一個團隊內可能存在依據(jù)年齡和教育背景的潛在斷裂帶, 而當領導者對他(她)的教育背景引以為豪時, 此時便會將原有的靜態(tài)斷裂帶激活, 使斷裂帶趨向活躍而形成知識型子團隊。因此, 領導是研究團隊斷裂帶和子團隊一個重要因素, 應該納入到未來團隊研究者考慮的范疇。

    第二, 目前的子團隊研究缺乏對具體文化背景因素的考慮, 未來可以對中國背景下的子團隊展開研究。在中國社會里, 具有極為豐富的子團隊現(xiàn)象, 各種派系盛行, 人們在對圈內人表現(xiàn)出高度集體主義, 而對圈外人表現(xiàn)出極端的個人主義(Raisch, Birkinshaw, Probst & Tushman, 2009)。因此, 基于中國文化背景的子團隊過程研究很可能會得出與西方研究不同的結論, 中國背景下的子團隊過程中沖突和不協(xié)調一般要多于西方。又如, 子團隊格局在團隊演化過程中會發(fā)生變化,在中國文化背景下, 領導者尤其看重下屬的忠誠,這可能導致團隊內子群體的格局一旦形成就難以改變。此外, 與西方人相比, 中國人不但喜歡劃分群體邊界, 而且更不愿與圈外人合作, 這可能導致西方所研究提出的能夠推動積極的子團隊過程和促進子團隊間合作的管理舉措在中國并不適用(謝小云, 張政曉, 王唯梁, 2012)。這就要求學者們探索適用于中國文化情境的子團隊研究, 并提出有效的現(xiàn)實措施來改善子團隊過程。

    第三, 已有的子團隊形成機制研究中, 對個體心理特征的關注較少, 未來可以考慮團隊成員情感對子團隊形成的影響。以往的團隊研究主要關注成員情感對團隊過程的作用來探討對團隊績效的影響, 如當成員間的認同或歸屬不同時, 會激發(fā)對彼此的憤恨和不滿, 產生對彼此的厭惡情感, 進而誘發(fā)成員間的沖突, 損害團隊績效。但不可忽視的是, 情感在子團隊形成的機制中, 也會扮演重要角色。人類的情感研究表明我們如何去考慮一件事直接影響到我們對它的感覺, 如果兩個人用不同的方式去認識一件事就會體驗到不同的情感, 當情感指向別人時可能會產生積極影響(如喜歡、仰慕), 也可能會產生消極影響(如生氣、怨恨) (Bezrukova, Roseman, & Phebus,2005), 積極的影響往往會誘導他們走進共同的“圈子”, 而消極的影響就會促使彼此成為不同的“圈內人”。而當子團隊形成后, 同一子團隊的成員更容易體驗到彼此的積極情感, 但是當原本有消極情感體驗的成員一旦分屬于兩個不同的子團隊, 那么消極情感體驗可能會進一步加強。因此, 未來的子團隊研究者應該進一步關注成員情感的影響。

    第四, 雖然當前對子團隊的研究視角主要還是聚焦于團隊內部, 對于團隊外部的因素還較少考慮, 未來可以考慮外部因素對于子團隊的影響,比如可以考察外部社會網(wǎng)絡對子團隊形成和對團隊結果的影響。社會網(wǎng)絡與子團隊的形成和影響密不可分, 有關群體、結盟的形成和價值觀一致性也都來自于社會網(wǎng)絡的文獻論述(McPherson et al., 2001; Borgatti & Foster, 2003), 團隊內的成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內、外部社會網(wǎng)絡, 這些社會網(wǎng)絡將直接影響成員對屬性特征的分類和自我定位, 間接影響子團隊的形成(Murase. Doty, Wax,Dechurch, & Contractor, 2012; Zhang & Peterson,2011)。由于團隊成員關系網(wǎng)絡不是靜態(tài)的, 而是隨著成員的加入或退出、以及成員間正式與非正式溝通的發(fā)生而不斷演化, 這都將對子團隊的屬性特征產生沖力, 所以, 在研究中應該充分考慮到這種狀況。此外, 社會網(wǎng)絡可以通過成員間知識共享, 來減少彼此間的沖突, 改善子團隊過程,提升團隊的創(chuàng)造力。因此, 在未來的研究中, 要將社會網(wǎng)絡與子團隊的形成、過程和影響進行整合,考察社會網(wǎng)絡的影響機制, 如可以采用跟蹤研究模式, 考察團隊社會關系網(wǎng)絡的動態(tài)演化對團隊創(chuàng)造力的作用機理。

    第五, 當前的子團隊研究者主要關注子團隊的基礎理論和相關影響, 卻未對具體的子團隊測度做出解釋, 未來可以在團隊斷裂帶測度方法的基礎上來探究對子團隊的測度。由于子團隊和團隊斷裂帶密切相關, 因此, 針對子團隊的測度可以借助于團隊斷裂帶的測度方式。Thatcher等(2003) 率先進行了關于團隊斷裂帶測量方法的研究, 并提出了衡量團隊斷裂帶強度的Fau算法;Shaw (2004)也提出了一個復雜的數(shù)學公式(簡稱FLS) 來測量團隊斷裂帶, 二者都主張采用數(shù)學公式來計算斷裂帶, 但隨著研究的深入, Jehn和Bezrukova (2010)則突破傳統(tǒng)的數(shù)量計算方法, 用實驗操作下的測量問卷來取代傳統(tǒng)的數(shù)理測量方法進行構念測量, 效果要優(yōu)于公式計算。所以, 未來的子團隊測度可以借鑒團隊斷裂帶的最新測度方法, 通過現(xiàn)實的實驗操作或訪談來進行多維度構念測量, 如可以選擇子團隊個體屬性、子團隊距離等。同時, 研究者可以借助一些信息技術來輔助構念測量, 對測量結果進行交叉驗證。如進行實時追蹤、記錄團隊成員之間的溝通互動對象和頻率, 通過這些客觀數(shù)據(jù)的收集處理來判斷團隊內子團隊的存在。

    方來壇, 時勘, 劉蓉暉. (2012). 團隊創(chuàng)新氛圍的研究述評.科研管理,33(6), 146-153.

    楊雷, 咼敏. (2011). 子群體間交互對動態(tài)群體決策觀點收斂時間的影響研究.工業(yè)工程,14(4), 104-109.

    謝小云, 張倩. (2011). 國外團隊斷裂帶研究現(xiàn)狀評介與未來展望.外國經濟與管理,33(1), 34-38.

    謝小云, 張政曉, 王唯梁. (2012). 團隊背景下的子群體關系研究進展評析.外國經濟與管理,34(10), 22-29.

    Alderfer, C. P., & Smith, K. K. (1982). Studying intergroup relations embedded in organizations.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27(1), 35-65.

    Bezrukova, K., Roseman, I., & Phebus, J. (2005, June).Faultlines, Faults, and Feelings: The Effects of Subgroup Formation and Appraisals on Emotions in Groups. InIACM 18th Annual Conference.

    Bezrukova, K., Thatcher, S. M., & Jehn, K. A. (2007). Group heterogeneity and faultlines: Comparing alignment and dispersion theories of group composition.Conflict in Organizational Groups: New Directions in Theory and Practice,57-92.

    Bezrukova, K., Jehn, K. A., Zanutto, E. L., & Thatcher, S. M.B. (2009). Do workgroup faultlines help or hurt? A moderated model of faultlines, team identification and group performance.Organization Science, 20(1), 35-50.

    Beal D J, Cohen R R, Burke M J, et al. Cohesion and performance in groups: a meta-analytic clarification of construct relations[J].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2003,88(6): 989.

    Boone, C., & Hendriks, W. (2009). Top management team diversity and firm performance: Moderators of functionalbackground and locus-of-control diversity.Management Science,55(2), 165-180.

    Borgatti, S. P., & Foster, P. C. (2003). The network paradigm in organizational research: A review and typology.Journal of Management,29(6), 991-1013.

    Bunderson, J. S., & Boumgarden, P. (2010). Structure and learning in self-managed teams: Why “bureaucratic”teams can be better learners.Organization Science,21(3),609-624.

    Carton, A. M., & Cummings, J. N. (2012). A theory of subgroups in work teams.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37(3), 441-470.

    Carton, A. M., & Cummings, J. N. (2013). The impact of subgroup type and subgroup configurational properties on work team performance.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98(5), 732-758.

    Cannon-Bowers, J. A., Salas, E., & Converse, S. A. (1990).Cognitive psychology and team training: Training shared mental models and complex systems.Human Factors Society Bulletin,33(12), 1-4.

    Centola, D., & Macy, M. (2007). Complex contagions and the weakness of long ties.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13(3), 702-734.

    Chrobot-Mason, D., Ruderman, M. N., Weber, T. J., & Ernst,C. (2009). The challenge of leading on unstable ground:Triggers that activate social identity faultlines.Human Relations,62(11), 1763-1794.

    Choi, J. N., & Sy, T. (2010). Group-level 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 Effects of demographic faultlines and conflict in small work groups.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31(7), 1032-1054.

    Cooper, D., & Thatcher, S. M. (2010). Identification in organizations: The role of self-concept orientations and identification motives.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35(4), 516-538.

    Cramton, C., & Hinds, P. J. (2004). Subgroup dynamics in internationally distributed teams: Ethnocentrism or crossnational learning?Research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26, 231-263.

    Cronin, M. A., Bezrukova, K., Weingart, L. R., & Tinsley, C.H. (2005). Subgroups within a team: The role of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integration.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32(6), 831-849.

    Davison, R. B., Hollenbeck, J. R., Barnes, C. M., Sleesman,D. J., & Ilgen, D. R. (2012). Coordinated action in multiteam systems.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97(4), 808-824

    Dunn, G., Fowler, D., Rollinson, R., Freeman, D., Kuipers,E., Smith, B.,... Bebbington, P. (2012). Effective elements of cognitive behaviour therapy for psychosis: Results of a novel type of subgroup analysis based on principal stratification.Psychological Medicine,42(5), 1057-1068.

    Ely, R. J., & Thomas, D. A. (2001). Cultural diversity at work: The effects of diversity perspectives on work group processes and outcomes.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46(2), 229-273.

    Gigone, D., & Hastie, R. (1993). The common knowledge effect: Information sharing and group judgment.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65(5), 959-974.

    Gibson, C., & Vermeulen, F. (2003). A healthy divide:Subgroups as a stimulus for team learning behavior.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48(2), 202-239.

    Gilson, L. L., & Shalley, C. E. (2004). A little creativity goes a long way: An examination of teams’ engagement in creative processes.Journal of Management,30(4), 453-470.

    Gratton, L., Voigt, A., & Erickson, T. (2007). Bridging faultlines in diverse teams.IEEE Engineering Management Review, 39(1), 80-90.

    Griffith, T. L., & Neale, M. A. (2001). 8. Information processing in traditional, hybrid, and virtual teams: From nascent knowledge to transactive memory.Research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23, 379-421.

    Harrison, D. A., & Klein, K. J. (2007). What’s the difference?Diversity constructs as separation, variety, or disparity in organizations.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32(4),1199-1228.

    Hartstone, M., & Augoustinos, M. (1995). The minimal group paradigm: Categorization into two versus three groups.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25(2), 179-193.

    Hogg, M. A., & Terry, D. I. (2000). Social identity and self-categorization processes in organizational contexts.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5(1), 121-140.

    Hornsey, M. J., & Hogg, M. A. (2000). Assimilation and diversity: An integrative model of subgroup relations.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Review,4(2), 143-156.

    Homan, A. C., Van Knippenberg, D., Van Kleef, G. A., & De Dreu, C. K. (2007). Bridging faultlines by valuing diversity: Diversity beliefs, information elaboration, and performance in diverse work groups.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92(5), 1189-1199.

    Homan, A. C., Hollenbeck, J. R., Humphrey, S. E., Van Knippenberg, D., Ilgen, D. R., & Van Kleef, G. A. (2008).Facing differences with an open mind: Openness to experience, salience of intragroup differences, and performance of diverse work groups.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51(6), 1204-1222.

    Huber, G. P., & Lewis, K. (2010). Cross-understanding:Implications for group cognition and performance.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35(1), 6-26.

    Jehn, K. A. (1995). A multimethod examination of the benefits and detriments of intragroup conflict.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40(2), 256-282.

    Jehn, K. A., & Rupert, J. O. Y. C. E. (2008). Group fault lines and team learning: How to benefit from different perspectives. In V. I. Sessa & M. London (Eds.),Work group learning: Understanding, improving, & assessing how groups learn in organizations(pp. 119-147). Mahwah: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Jehn, K. A., & Bezrukova, K. (2010). The faultline activation process and the effects of activated faultlines on coalition formation, conflict, and group outcomes.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112(1), 24-42.

    Joshi, A., & Roh, H. (2009). The role of context in work team diversity research: A meta-analytic review.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52(3), 599-627.

    Kearney, E., Gebert, D., & Voelpel, S. C. (2009). When and how diversity benefits teams: The importance of team members' need for cognition.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52(3), 581-598.

    King, J. L., & Frost, R. L. (2002). Managing distance over time: The evolution of technologies of dis/ambiguation. In P. Hinds & S. Kiesler (Eds.),Distributed work(pp. 3-26).Cambridge: MIT Press.

    Kunze, F., & Bruch, H. (2010). Age-based faultlines and perceived productive energy: The moderation of 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Small Group Research, 41(5), 593-620.

    Lau, D. C., & Murnighan, J. K. (1998). Demographic diversity and faultlines: The compositional dynamics of organizational groups.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3(2), 325-340.

    Lau, D. C., & Murnighan, J. K. (2005). Interactions within groups and subgroups: The effects of demographic faultlines.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48(4), 645-659.

    Li, J., & Hambrick, D. C. (2005). Factional groups: A new vantage on demographic faultlines, conflict, and disintegration in work teams.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48(5), 794-813.

    Marks, M. A., DeChurch, L. A., Mathieu, J. E., Panzer, F. J.,& Alonso, A. (2005). Teamwork in multiteam systems.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90(5), 964-971

    Mathieu, J., Maynard, M. T., Rapp, T., & Gilson, L. (2008).Team effectiveness 1997-2007: A review of recent advancements and a glimpse into the future.Journal of Management,34(3), 410-476.

    Mathieu, J. E., Marks, M. A., & Zaccaro, S. J. (2001).Multi-team systems. In N. Anderson, D. Ones, H. K.Sinangil, & C. Viswesvaran (Eds.),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work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pp. 289-313). London:Sage.

    Mannix, E. A. (1993). Organizations as resource dilemmas:The effects of power balance on coalition formation in small groups.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55(1), 1-22.

    McPherson, M., Smith-Lovin, L., & Cook, J. M. (2001).Birds of a feather: Homophily in social networks.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27, 415-444.

    Meyer, B., & Schermuly, C. (2012). When beliefs are not enough: Examining the interaction of diversity faultlines,task motivation, and diversity beliefs on team performance.European Journal of Work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21(3), 456-487.

    Menon, T., & Phillips, K. W. (2011). Getting even or being at odds? Cohesion in even-and odd-sized small groups.Organization Science,22(3), 738-753.

    Minichilli, A., Corbetta, G., & MacMillan, I. C. (2010). Top management teams in Family-Controlled companies:‘Familiness’, ‘Faultlines’, and their impact on financial performance.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47(2),205-222.

    Molleman, E. (2005). Diversity in 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abilities and personality traits: Do faultlines affect team functioning?. Group Decision and Negotiation, 14(3),173-193.

    Murnighan, J. K. (1978). Models of coalition behavior:Game theoretic, social psychological, and political perspectives.Psychological Bulletin,85(5), 1130-1153.

    Murase, T., Doty, D., Wax, A. M. Y., Dechurch, L. A., &Contractor, N. S. (2012). Teams are changing: Time to“think networks”.Industri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5(1), 41-44.

    Niem?ller, K., & Schijf, B. (1980). Applied network analysis.Quality & Quantity,14(1), 101-116.

    Okhuysen, G. A., & Bechky, B. A. (2009). 10 Coordination in Organizations: An integrative perspective.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Annals,3(1), 463-502.

    O'Leary, M. B., & Mortensen, M. (2010). Go (con) figure:Subgroups, imbalance, and isolates in geographically dispersed teams.Organization Science,21(1), 115-131.

    O'leary, M. B., Mortensen, M., & Woolley, A. W. (2011).Multiple team membership: A theoretical model of its effects on productivity and learning for individuals and teams.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36(3), 461-478.

    Phillips, K. W., Mannix, E. A., Neale, M. A., & Gruenfeld, D.H. (2004). Diverse groups and information sharing: The effects of congruent ties.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40(4), 497-510.

    Pickett, C. L., & Brewer, M. B. (2001). Assimilation and differentiation needs as motivational determinants of perceived in-group and out-group homogeneity.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37(4), 341-348.

    Polzer, J. T., Milton, L. P., & Swarm, W. B. (2002).Capitalizing on diversity: Interpersonal congruence in small work groups.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47(2),296-324.

    Polzer, J. T. (2004). How subgroup interests and reputations moderate the effect of organizational identification on cooperation.Journal of Management,30(1), 71-96.

    Polzer, J. T., Crisp, C. B., Jarvenpaa, S. L., & Kim, J. W.(2006). Extending the faultline model to geographically dispersed teams: How colocated subgroups can impair group functioning.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49(4), 679-692.

    Raisch, S., Birkinshaw, J., Probst, G., & Tushman, M. L.(2009). Organizational ambidexterity: Balancing exploitation and exploration for sustained performance.Organization Science,20(4), 685-695.

    Roberson Q M, Moye N A, Locke E A. Identifying a missing link between participation and satisfaction: The mediating role of procedural justice perceptions[J].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1999, 84(4): 585.

    Rico, R., Molleman, E., Sánchez-Manzanares, M., & Van der Vegt, G. S. (2007). The effects of diversity faultlines and team task autonomy on decision quality and social integration.Journal of Management,33(1), 111-132.

    Rico, R., Sánchez-Manzanares, M., Antino, M., & Lau, D.(2012). Bridging team faultlines by combining task role assignment and goal structure strategies.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97(2), 407-420.

    Rink, F. A., & Jehn, K. A. (2010). How identity processes affect faultline perceptions and the functioning of diverse teams. In R. J. Crisp (Ed.),The psychology of social and cultural diversity(pp. 281-296). Hoboken, NJ: Wiley-Blackwell.

    Sawyer, J. E., Houlette, M. A., & Yeagley, E. L. (2006).Decision performance and diversity structure: Comparing faultlines in convergent, crosscut, and racially homogeneous groups.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99(1), 1-15.

    Shaw, J. B. (2004). The development and analysis of a measure of group faultlines.Organizational Research Methods,7(1), 66-100.

    Sidanius, J., & Pratto, F. (2001).Social dominance: An intergroup theory of social hierarchy and oppression.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pell, C. S., Bezrukova, K., Haar, J., & Spell, C. (2011).Faultlines, fairness, and fighting: A justice perspective on conflict in diverse groups.Small Group Research,42(3),309-340.

    Thatcher, S. M., & Patel, P. C. (2012). Group faultlines a review, integration, and guide to future research.Journal of Management,38(4), 969-1009.

    Thatcher, S. M., Jehn, K. A., & Zanutto, E. (2003). Cracks in diversity research: The effects of diversity faultlines on conflict and performance.Group Decision and Negotiation,12(3), 217-241.

    Trezzini, B. (2008). Probing the group faultline concept: An evaluation of measures of patterned multi-dimensional group diversity.Quality & Quantity,42(3), 339-368.

    Van Ginkel, W. P., & Van Knippenberg, D. (2009).Knowledge about the distribution of information and group decision making: When and why does it work?.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108(2), 218-229.

    Van Knippenberg, D., De Dreu, C. K., & Homan, A. C.(2004). Work group diversity and group performance: An integrative model and research agenda.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89(6), 1008-1022.

    Van Knippenberg, D., & Haslam, S. A. (2003). Realizing the diversity dividend: Exploring the subtle interplay between identity, ideology, and reality. In S. A. Haslam, D. Van Knippenberg, M. Platow, & N. Ellemers (Eds.),Social identity at work: Developing theory for organizational practice(pp. 61-77). New York: Psychology Press.

    Wilson, J. M., Goodman, P. S., & Cronin, M. A. (2007).Group learning.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32(4),1041-1059.

    Yoon, J., Baker, M. R., & Ko, J. W. (1994). Interpersonal attachment and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Subgroup hypothesis revisited.Human Relations,47(3), 329-351.

    Zhang, Z., & Peterson, S. J. (2011). Advice networks in teams: The role of 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 and members'core self-evaluations.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96(5), 1004-1017.

    猜你喜歡
    斷裂帶成員研究
    主編及編委會成員簡介
    主編及編委會成員簡介
    主編及編委會成員簡介
    主編及編委會成員簡介
    FMS與YBT相關性的實證研究
    冷凍斷裂帶儲層預測研究
    遼代千人邑研究述論
    依蘭—伊通斷裂帶黑龍江段構造運動特征
    地震研究(2021年1期)2021-04-13 01:05:12
    視錯覺在平面設計中的應用與研究
    科技傳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6:54
    EMA伺服控制系統(tǒng)研究
    日本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蜜桃| 国产精品亚洲一级av第二区| 中文字幕久久专区| 丝袜美腿在线中文| 亚洲一级一片aⅴ在线观看| 国产私拍福利视频在线观看| 成人国产麻豆网| 亚洲18禁久久av| 国产亚洲91精品色在线| av天堂在线播放| 国产高潮美女av| 不卡一级毛片| 我的老师免费观看完整版| 97碰自拍视频| 亚洲精品在线观看二区| 成人av在线播放网站| 欧美xxxx黑人xx丫x性爽|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久久小说 | 亚洲自拍偷在线| 久久热精品热| av天堂中文字幕网| 网址你懂的国产日韩在线| 少妇熟女aⅴ在线视频|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涩爱 | 极品教师在线视频| 特大巨黑吊av在线直播| 男女那种视频在线观看| 啦啦啦观看免费观看视频高清| 国产精品伦人一区二区| 三级毛片av免费| 亚洲欧美日韩高清专用| 两个人视频免费观看高清| 少妇猛男粗大的猛烈进出视频 | 日韩国内少妇激情av| 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那| 日韩精品中文字幕看吧| 狂野欧美激情性xxxx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国产成人久久av| 久久久精品大字幕| 亚洲美女搞黄在线观看 | 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 亚洲人成网站在线观看播放| 亚洲国产日韩欧美精品在线观看| 三级经典国产精品| 日本黄大片高清| 日韩欧美精品v在线| 日日撸夜夜添| av在线天堂中文字幕| 日韩av在线大香蕉| 麻豆成人午夜福利视频| 欧美色欧美亚洲另类二区| 99久久成人亚洲精品观看| 午夜免费男女啪啪视频观看 | 免费观看的影片在线观看| 久久久a久久爽久久v久久| 波野结衣二区三区在线| 亚洲av美国av| 麻豆成人午夜福利视频| 亚洲精华国产精华液的使用体验 | 成年女人永久免费观看视频| 麻豆av噜噜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成人伦理影院| 国产真实伦视频高清在线观看| 深爱激情五月婷婷| 免费黄网站久久成人精品| 日韩精品中文字幕看吧| 亚洲精品色激情综合| 亚洲av免费高清在线观看| 99热这里只有是精品50| 亚洲精品日韩在线中文字幕 | 国产69精品久久久久777片| 久久久久免费精品人妻一区二区| 最新中文字幕久久久久| 久久九九热精品免费| 国产又黄又爽又无遮挡在线| 欧美一区二区精品小视频在线| 亚洲内射少妇av| 最近2019中文字幕mv第一页| 少妇的逼水好多| 嫩草影视91久久| 一级毛片电影观看 | 综合色丁香网| 欧美国产日韩亚洲一区|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人妻视频| 欧美性感艳星| 国产久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人人夜夜 | 欧美极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九九在线视频观看精品| 国产高清视频在线观看网站| 午夜激情福利司机影院| 看免费成人av毛片| 一进一出好大好爽视频| 美女cb高潮喷水在线观看| 最近最新中文字幕大全电影3| 亚洲中文字幕日韩| 变态另类丝袜制服| 国产视频内射| h日本视频在线播放| www.色视频.com| 高清毛片免费观看视频网站| 日韩欧美在线乱码| 亚洲国产精品sss在线观看| 日本a在线网址| 免费黄网站久久成人精品| 99视频精品全部免费 在线| 国产精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欧美xxxx性猛交bbbb| 久久久久免费精品人妻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av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亚洲精品国产av成人精品 | av在线亚洲专区| 亚洲成人久久性| a级毛片a级免费在线| 日本黄色片子视频| 小说图片视频综合网站| 亚洲精品色激情综合| 国产精品一区www在线观看| 在线国产一区二区在线| 成人国产麻豆网| 男插女下体视频免费在线播放| 欧美最黄视频在线播放免费| 日本与韩国留学比较| а√天堂www在线а√下载| 蜜桃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 女同久久另类99精品国产91| 国产精品日韩av在线免费观看| 夜夜夜夜夜久久久久| 国产成人freesex在线 | 欧美日本视频| eeuss影院久久| 久久午夜福利片| 亚洲av成人精品一区久久| 在线观看av片永久免费下载| av视频在线观看入口| 国内久久婷婷六月综合欲色啪| 亚洲电影在线观看av| 哪里可以看免费的av片| 91精品国产九色| 欧美最新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人妻久久久影院| 午夜激情福利司机影院| 在线观看66精品国产| 国产男人的电影天堂91| 免费看日本二区| 中国美白少妇内射xxxbb| 欧美一区二区精品小视频在线| 九色成人免费人妻av| 一级毛片我不卡| 中文字幕人妻熟人妻熟丝袜美| 亚洲乱码一区二区免费版| 床上黄色一级片| 69人妻影院| 亚洲成人久久爱视频| 国产亚洲欧美98| 国产精品人妻久久久久久| av天堂中文字幕网| 日韩制服骚丝袜av| 一边摸一边抽搐一进一小说| 国产69精品久久久久777片| 欧美高清成人免费视频www| 悠悠久久av| 亚洲av.av天堂| 欧美一区二区亚洲|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 亚洲国产精品国产精品| 99久久九九国产精品国产免费| av在线观看视频网站免费| 色哟哟·www|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免费欧美| 黄色日韩在线| 国产一区二区在线观看日韩| 深爱激情五月婷婷| 日本撒尿小便嘘嘘汇集6| 亚洲av中文字字幕乱码综合| 人妻夜夜爽99麻豆av| 日韩欧美三级三区| 99久久精品国产国产毛片| 丝袜喷水一区| 熟女电影av网| 丰满人妻一区二区三区视频av| 1024手机看黄色片| 99久久九九国产精品国产免费| 久久人人爽人人爽人人片va| 精品久久久久久成人av| 蜜臀久久99精品久久宅男| 男女视频在线观看网站免费| 啦啦啦观看免费观看视频高清| 色在线成人网| 好男人在线观看高清免费视频| 尾随美女入室| 国产国拍精品亚洲av在线观看| 日本黄色片子视频| 成人毛片a级毛片在线播放| 国产高清有码在线观看视频| 少妇的逼水好多| 搡女人真爽免费视频火全软件 | 熟妇人妻久久中文字幕3abv| 国产精品一及| 99热全是精品| 免费在线观看影片大全网站| 亚洲精品影视一区二区三区av| 成人欧美大片| 91麻豆精品激情在线观看国产| 韩国av在线不卡| 黄色日韩在线|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臀色熟女|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免费欧美| 日本 av在线| 亚洲成人久久爱视频| 白带黄色成豆腐渣| 18禁在线播放成人免费| 成人综合一区亚洲| 亚洲av.av天堂| 成年免费大片在线观看| ponron亚洲| 亚洲欧美日韩卡通动漫| 久久久久免费精品人妻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欧美在线| 美女高潮的动态| 免费观看在线日韩| 日日摸夜夜添夜夜爱| 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国内揄拍国产精品人妻在线| 久久99热6这里只有精品| 全区人妻精品视频| 夜夜爽天天搞| 国产精品99久久久久久久久| 亚洲av成人av| 精品日产1卡2卡| 两个人的视频大全免费| 91久久精品国产一区二区成人| 日韩大尺度精品在线看网址| www.色视频.com| 国产亚洲欧美98|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色噜噜| 99九九线精品视频在线观看视频| 91精品国产九色| 精品久久久噜噜| 午夜精品国产一区二区电影 | 成人国产麻豆网| 一个人观看的视频www高清免费观看| 欧美国产日韩亚洲一区| 综合色丁香网| 精品午夜福利视频在线观看一区| 伦理电影大哥的女人| 99久久精品热视频| 午夜老司机福利剧场| 国产 一区 欧美 日韩| 成年女人看的毛片在线观看| 国产国拍精品亚洲av在线观看| 午夜爱爱视频在线播放| 真人做人爱边吃奶动态| 日产精品乱码卡一卡2卡三| 中国国产av一级| 夜夜夜夜夜久久久久| 国产精品乱码一区二三区的特点| avwww免费| 狂野欧美白嫩少妇大欣赏| h日本视频在线播放| 九九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麻豆| 国产真实伦视频高清在线观看| 国产爱豆传媒在线观看| 国产私拍福利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亚洲av嫩草精品影院| 国产亚洲精品综合一区在线观看| 日本色播在线视频| 噜噜噜噜噜久久久久久91|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久久小说 | 给我免费播放毛片高清在线观看| 99热这里只有是精品50| 大型黄色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亚洲精品粉嫩美女一区| 狂野欧美白嫩少妇大欣赏| 国产伦在线观看视频一区| 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精品久久国产高清桃花| 国产综合懂色| 精品人妻偷拍中文字幕| 亚洲精品国产成人久久av| 久久久久性生活片| 午夜视频国产福利| 国产 一区精品| 中国国产av一级| 老师上课跳d突然被开到最大视频| 久久亚洲国产成人精品v| 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 高清毛片免费观看视频网站| 人人妻人人看人人澡| 国产一区二区在线观看日韩| 日本一二三区视频观看| 亚洲成av人片在线播放无| 最新中文字幕久久久久| 亚洲国产色片| 国产毛片a区久久久久| 国产成人91sexporn| 热99re8久久精品国产| 看免费成人av毛片| 日日撸夜夜添| 国产成人影院久久av| 国产成人a区在线观看| 国产高清视频在线播放一区| 嫩草影院精品99| 精品99又大又爽又粗少妇毛片| 亚洲国产日韩欧美精品在线观看| 如何舔出高潮| 白带黄色成豆腐渣| 亚洲av成人av| 女人被狂操c到高潮| 国产毛片a区久久久久| 91麻豆精品激情在线观看国产| 亚洲国产色片| 99在线人妻在线中文字幕| 欧美色欧美亚洲另类二区| 日韩,欧美,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 在现免费观看毛片| 在线国产一区二区在线| 看非洲黑人一级黄片| 美女cb高潮喷水在线观看| 看片在线看免费视频| 男人舔奶头视频| 亚洲av熟女| 欧美一级a爱片免费观看看| 国产极品精品免费视频能看的| 天天躁日日操中文字幕| 久久久国产成人精品二区| 免费无遮挡裸体视频| 亚州av有码| 成人鲁丝片一二三区免费| 免费无遮挡裸体视频| 国产成人福利小说| 成年av动漫网址| 日本免费一区二区三区高清不卡| 少妇裸体淫交视频免费看高清| 亚洲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少妇高潮的动态图|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久久|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 天天一区二区日本电影三级| 天堂动漫精品| 久久99热6这里只有精品| 成人亚洲欧美一区二区av| 久久精品影院6|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免| 高清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久久综合国产亚洲精品| 老司机午夜福利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一级毛片七仙女欲春2| 嫩草影院新地址| 级片在线观看| 91午夜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久久九九精品影院| 国产午夜精品论理片| 久久久久久久久大av| 午夜激情福利司机影院|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电影| 午夜亚洲福利在线播放| 最近最新中文字幕大全电影3| 久久久久久九九精品二区国产|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臀色熟女| 性色avwww在线观看| 99九九线精品视频在线观看视频| a级毛色黄片| 成年版毛片免费区| 天堂动漫精品| 亚洲一区高清亚洲精品| 国产高清不卡午夜福利| 亚洲无线在线观看| 天堂影院成人在线观看| av中文乱码字幕在线| 亚洲高清免费不卡视频| 免费av观看视频| 99热网站在线观看| aaaaa片日本免费| 女同久久另类99精品国产91| 欧美性感艳星| 国产成人a区在线观看| 美女免费视频网站| 精品欧美国产一区二区三| 日韩,欧美,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一级毛片七仙女欲春2| 久久国内精品自在自线图片|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色噜噜| 亚洲欧美日韩高清专用| 国内少妇人妻偷人精品xxx网站| 乱系列少妇在线播放| 22中文网久久字幕| 99热这里只有是精品在线观看| 午夜影院日韩av| 又爽又黄无遮挡网站| 日本色播在线视频| 别揉我奶头 嗯啊视频| 99热网站在线观看| 国产探花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亚洲最大成人av| 日韩成人伦理影院| 欧美激情在线99| 婷婷精品国产亚洲av| videossex国产|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视频在线观看视频在线 | 大型黄色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国产视频内射| 久久精品久久久久久噜噜老黄 | 国产单亲对白刺激|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中国| 老师上课跳d突然被开到最大视频| 日韩欧美三级三区| 看片在线看免费视频| 中国国产av一级| 欧美激情国产日韩精品一区| av卡一久久| 熟女电影av网| 久99久视频精品免费| 波多野结衣高清无吗| 性欧美人与动物交配| 亚洲精品成人久久久久久| 欧美高清性xxxxhd video| 亚洲综合色惰| 一级毛片aaaaaa免费看小| 女生性感内裤真人,穿戴方法视频| 亚洲av中文字字幕乱码综合| 综合色丁香网| 亚洲专区国产一区二区| 99在线视频只有这里精品首页| 一区二区三区高清视频在线| 日韩 亚洲 欧美在线| 波多野结衣高清无吗| 久久久国产成人精品二区| www日本黄色视频网| 别揉我奶头 嗯啊视频| 在线免费观看的www视频| 欧美最黄视频在线播放免费| 偷拍熟女少妇极品色| 免费看光身美女| 久久午夜福利片| 国产极品精品免费视频能看的| 国产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在| 婷婷精品国产亚洲av在线| 久久精品国产99精品国产亚洲性色| 国产不卡一卡二| 中文在线观看免费www的网站| 十八禁网站免费在线| 看黄色毛片网站| 天美传媒精品一区二区| 亚洲专区国产一区二区| 在线免费十八禁| 人人妻人人澡欧美一区二区| 亚洲不卡免费看| 亚洲av免费在线观看| 可以在线观看毛片的网站| 亚洲性夜色夜夜综合| 伊人久久精品亚洲午夜| 国产成人影院久久av| 91久久精品电影网| 成年女人毛片免费观看观看9| 精品国产三级普通话版| 成人综合一区亚洲| 免费看美女性在线毛片视频| 婷婷精品国产亚洲av| 精品欧美国产一区二区三| 神马国产精品三级电影在线观看| 日韩欧美免费精品| 日韩精品青青久久久久久| 欧美一区二区亚洲| 晚上一个人看的免费电影| 亚洲精品日韩av片在线观看| 高清毛片免费看| 亚洲一级一片aⅴ在线观看| 欧美国产日韩亚洲一区| 亚洲美女黄片视频| 久久精品国产99精品国产亚洲性色| 亚洲精品一区av在线观看| 亚洲成a人片在线一区二区| 国产三级在线视频| 日本在线视频免费播放| 久久中文看片网| 可以在线观看毛片的网站| 最近视频中文字幕2019在线8| 一个人看视频在线观看www免费| 日韩av在线大香蕉| 免费观看在线日韩| 久久人人爽人人片av| av中文乱码字幕在线| 欧美极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99热网站在线观看| 日韩大尺度精品在线看网址| 99九九线精品视频在线观看视频| 又黄又爽又免费观看的视频| 春色校园在线视频观看| 久久欧美精品欧美久久欧美| 蜜桃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 av免费在线看不卡| 亚洲中文日韩欧美视频| 亚洲七黄色美女视频| 国产高清不卡午夜福利| 国产精品一区www在线观看| 亚洲乱码一区二区免费版| 亚洲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99热只有精品国产| 国产精品人妻久久久久久| 国产高清有码在线观看视频| av.在线天堂| 美女 人体艺术 gogo| 精华霜和精华液先用哪个| 亚洲图色成人| 丰满乱子伦码专区| 欧美不卡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1024手机看黄色片| 免费看a级黄色片| 别揉我奶头 嗯啊视频| 天堂√8在线中文| 免费av观看视频| 91久久精品国产一区二区成人| 成人特级黄色片久久久久久久| 国产麻豆成人av免费视频| 婷婷色综合大香蕉| 又黄又爽又刺激的免费视频.| 欧美性猛交黑人性爽| 黄色一级大片看看| 国内精品宾馆在线| 国产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 成人性生交大片免费视频hd| 欧美日韩在线观看h| 在线播放国产精品三级| 九九热线精品视视频播放| 老熟妇乱子伦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一区www在线观看| www日本黄色视频网| 丝袜喷水一区| 中国国产av一级| 亚洲av二区三区四区| 国产淫片久久久久久久久| 深夜a级毛片| 最近最新中文字幕大全电影3| 中国国产av一级| 国产精品亚洲一级av第二区| 欧美xxxx性猛交bbbb| 欧美日韩精品成人综合77777| 淫妇啪啪啪对白视频| 亚洲无线在线观看| 小说图片视频综合网站| 国产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在| 婷婷色综合大香蕉| av专区在线播放| 亚洲七黄色美女视频| 色哟哟哟哟哟哟| 蜜桃亚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自偷自拍三级| 久久鲁丝午夜福利片| 禁无遮挡网站| 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 中文在线观看免费www的网站| 狂野欧美激情性xxxx在线观看| 一个人看的www免费观看视频| 人妻少妇偷人精品九色| 一a级毛片在线观看| 99精品在免费线老司机午夜| 亚洲av第一区精品v没综合| 国内精品美女久久久久久| 成人鲁丝片一二三区免费| 国产精品av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中文字幕久久专区| 丝袜美腿在线中文| 99久久久亚洲精品蜜臀av| 晚上一个人看的免费电影| 国产av不卡久久| 亚洲av五月六月丁香网| 狂野欧美白嫩少妇大欣赏| 九九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麻豆| 国产激情偷乱视频一区二区| 欧美成人一区二区免费高清观看| av天堂在线播放| 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中国国产av一级| 日本黄色视频三级网站网址| 欧美丝袜亚洲另类| 国产成人91sexporn| 亚洲国产日韩欧美精品在线观看| 免费观看的影片在线观看| 国产 一区精品| 黄色欧美视频在线观看| 免费人成视频x8x8入口观看| 日韩人妻高清精品专区| 欧美另类亚洲清纯唯美| 国国产精品蜜臀av免费| 亚洲经典国产精华液单| aaaaa片日本免费| 日韩制服骚丝袜av| 午夜日韩欧美国产| 午夜免费激情av| 成人三级黄色视频| 啦啦啦观看免费观看视频高清| 日日摸夜夜添夜夜爱| 又粗又爽又猛毛片免费看| 亚洲第一电影网av| 我要看日韩黄色一级片|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电影| 乱系列少妇在线播放| 成人国产麻豆网| 91在线观看av| 一本一本综合久久| 男人舔女人下体高潮全视频| 看黄色毛片网站| 最近手机中文字幕大全| av国产免费在线观看| a级一级毛片免费在线观看| 亚洲va在线va天堂va国产| 欧美日本亚洲视频在线播放| 国产色爽女视频免费观看| 我的老师免费观看完整版| 内地一区二区视频在线| 有码 亚洲区| 精品不卡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少妇熟女欧美另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