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明智
【摘 要】教育是一門藝術(shù),需要每一位班主任深入研究和探索教育的規(guī)律,掌握一定的教育方法。用敘事代替論事,用故事代替說教,學生喜聞樂見,就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關(guān)鍵詞】班主任 教育方法 教育效果
【中圖分類號】G625.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671-1270(2014)02-0097-01
在現(xiàn)實的教育中,老師們對班級管理,對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時,往往是給學生講一些大道理,從理論和現(xiàn)實的深度去分析和認識學生思想中存在的問題,用這種方法去教育學生,學生常常感到十分厭煩。那么,我們是否可以轉(zhuǎn)變一下思維,讓學生從枯燥乏味的大道理中解脫出來,探索一條以故事的形式讓學生們都喜歡聽、以實踐活動的方式讓學生們都喜歡做、以說教代替論教的方式讓學生們都成為集體的主人的教育之路。于是,我做了一些嘗試,從中收到了較好的效果。通過實踐,我總結(jié)出三種說教方法,僅供班主任參考。
一、教師自己說教
老師可借用一個或幾個學生有趣味的故事,以事寓理達到教育的目的。這種方法既簡單又適用。比如:要培養(yǎng)學生的耐心和毅力時,我給他們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從前有個叫王獻之的人,7歲開始練習書法,練了一段時間就感到枯燥乏味了。有一天,他對父親說:“天天這樣寫真沒意思,有什么訣竅嗎?”“當然有!”父親把他帶到院子里,指著18口盛滿清水的大缸說:“只要你堅持天天練,把這些缸里的水都用完,就能練出一手好字。”王獻之從此堅持每天苦練,終于成了著名的書法家。
從這個故事中,學生很容易受到的啟迪是要想成功必須面對困難時堅持不懈。當然,僅靠這樣的一個故事是不夠的,要根據(jù)學生的實際,老師要適時選擇一些有關(guān)的故事加以對學生的鞏固,不斷地進行補充完善,這就要求老師的大腦里要多裝一些故事,遇到學生中出現(xiàn)問題時,我們就能及時地用故事去教育他們。因此,我們在生活和工作中,要善于觀察和留意身邊所看到和聽到的新鮮事,多看一些課外書籍和報刊雜志以及電視互聯(lián)網(wǎng)等,不斷充實自己大腦中的故事材料,達到運用自如的效果。
二、學生和老師共同說教
即采取的是老師與學生之間以對話的形式,把某一事件說出來同時也把道理揭示出來。比如:我在制定一項班規(guī)時,采取了下面的一段對話:
我說:“同學們,為了確保我們班級的清潔衛(wèi)生有一個良好的狀況,今天,我們一起來制定這項班規(guī)怎么樣?”有個學生在座位上低聲地說:“班規(guī)的制定,這不是取決于老師說怎么辦,我們就怎么辦嗎?”我說:“誰是班級的主人?是你們大家,而不是老師,我希望你們能成為我的幫手?!睂W生齊聲回答說:“好”。我說:“要搞好我們班級的清潔衛(wèi)生,同學們說一說應該從哪幾個方面去做。”有個叫高飛的同學首先涌躍地說:“應該排出清潔打掃輪流表。”接著一個叫劉燕的同學說:“要建立一個督導小組,對每天的清潔衛(wèi)生進行檢查評比。”……就這樣你一言我一語地說個不停,我們很快就把這個班規(guī)制定出來了。
嚴是愛,松是害,恩威并用顯手腕。一個好班主任,必須處處顯威嚴,等學生犯了錯誤再疾聲厲色搞批評為時已晚。多用肢體語言,苦口婆心在先,防患于未然,方顯管理才干。這就要求師生關(guān)系融洽還不能融合,更不能沒大沒小。調(diào)皮的學生無記性,需要掐破耳朵來囑咐。比如,學生說臟話,我根據(jù)不同的場合和學生常用下列語句來勸導:不要說臟話;記住禍從口出;聽你剛才的話,好像沒刷牙;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罵人就等于罵自己;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小處不可隨便;不許污染空氣……
一把鑰匙開一把鎖,對待不同性格的學生要因人而異。嗓門粗大,說話像鋼炮,學生不買帳;鶯聲燕語,吳腔呢喃,更壓不住陣腳。樂音的動聽在于它的抑揚頓挫,同理,師者的口語要求剛?cè)嵯酀R话阏f來,班主任批評學生往往先是暴風驟雨,然后和顏悅色;用行話講就是“先捶扁,再揉圓”。當然也可以上來拉家常,套口實,引“蛇”出洞,待抓住學生的錯誤把柄再直擊七寸,這時稍加“剛”性就有震撼效果。完美的教育應該是“潤物細無聲”。畢竟行為出格的學生總是少數(shù),對于大多數(shù)學生來說,班主任要綜合運用心理學、教育學、語言學等知識,因材施教,因勢利導。
在制定班規(guī)時,老師采用的是先把問題提出來,然后通過老師與學生之間的對話,讓學生充分發(fā)揮主人翁精神,把自己的金點子提出來,老師加以總結(jié)歸納,制定班規(guī)的事情很快就被辦好了。同時也讓學生明白了班級是大家的而不是老師的,班級榮譽要大家去維護,班規(guī)要大家去共同遵守,從而增強了學生的榮譽感和責任感,建立良好的班集體是每位同學的責任與義務(wù),是離不開全體成員的共同努力。針對班規(guī)中的其它問題,我們經(jīng)常采用的方法也是這樣,通過老師用生活中的語言,以商量的口氣把問題提出來,讓學生進行充分討論,老師再作歸納總結(jié),從而達到問題的有效解決,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讓事件演繹代替語言說教
有一天,我們班上有位大個子同學,他好奇地問我:“老師,您知道什么是愛情嗎?”我叫他:“到門前的一塊玉米地里要不回頭地走一次,在途中掰下一棒最好最大的玉米,但只能掰一次。”他充滿信心的去了,結(jié)果回來時,卻兩手空空的,其原因是:好不容易看到一棒比較理想的,但又不知道是否是最好最大的,因為只能掰一棒,所以只好放棄,看前邊是否還有更理想的。走到盡頭,才發(fā)現(xiàn)手上一無所有。我告訴他:“這就是愛情?!?/p>
然而,那個大個子還很不服氣地又問我:“什么又是婚姻呢?”我又對他說:“你現(xiàn)在沿著剛走完的玉米地,用同樣的方法返回去重新掰下一棒最好最大的玉米。”這次他帶回來的卻是一棒普普通通,既不是最好最大又不是很差的玉米。我說:“這是怎么回事?”他說:“有了上次的經(jīng)驗,我走了一大半玉米地時,手還是空空的,就趕緊掰下一棒不太差的玉米,免得錯過以后,什么也帶不回來。”這時,我就對他說:“這就是婚姻!”
當然,對于愛情和婚姻的理解不必茍同于這種觀點,但這種教育學生的方法卻值得借鑒。我在班級教育中,常采用這種對某件事不直接說,而是以生活中的事件演繹,通過學生親自實踐從中懂得道理。
總之,教育是一門藝術(shù),需要我們每一位班主任去深入研究和探索教育的規(guī)律,掌握一定的教育方法。用敘事代替論事,用故事代替說教,學生喜聞樂見,就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班主任不妨一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