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磊
課堂提問是一種教學手段,更是一門教學藝術(shù),同時還是一項重要的教研課題。這項課題與課堂教學聯(lián)系緊密,現(xiàn)實意義強,指導作用大。一線教師要針對教學實踐,認真深入研究課堂提問,優(yōu)化語文教學中的問題設(shè)計。
一、設(shè)計問題的點要小
問題的設(shè)計實際就是一種師生間的對話。著名教育家弗萊雷認為,教育必須在對話中進行。通過教師的提問,引起學生思考。學生在思考問題、解決問題時,生成自己的想法,閃現(xiàn)智慧的火花。教師設(shè)計問題時,要使學生聽得明白,看得清楚,想得徹底,選擇好切口非常關(guān)鍵。
在學習魯迅的文章《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時,課文第一自然段有“那似乎確鑿只有一些野草”這句話,教師針對這句話設(shè)置了這樣的問題,這句話中“似乎”和“確鑿”兩個詞運用得矛盾嗎?這兩個詞可以連在一起用嗎?作者把這兩個看似矛盾的詞放在一起,表達了怎樣的內(nèi)容?經(jīng)過學生思考、討論、探究,學生認識到二者之間其實并不矛盾,“似乎”是表示相隔年代久遠,而“確鑿”是說明印象深刻,表現(xiàn)的是百草園給作者留下的深刻印象。
在巴金的《繁星》中的第二自然段里有一句“每晚打開后門,便看見一個靜寂的夜”。夜是能看到的,“靜寂”是能看到的嗎?“靜寂”是聽覺產(chǎn)生的,這里卻用來形容作者所看到的景象,這樣矛盾嗎?學生帶著問題進行思考:常見的聽覺和視覺在這里為何混淆了呢?通過討論、探索,學生學習了一種新的修辭手法,這就是通感。在這句話里,作者正是運用了通感的修辭手法,準確地寫出了夜的靜,表現(xiàn)了夜的萬籟俱寂,異常的靜。
在賞讀《天上的街市》時,詩中有這么一句話:“你看那朵流星,怕是他們提著燈籠在走?!贬槍@句話,教師設(shè)計了這樣的問題:這句詩中的“朵”是否用錯了?“朵”是一個量詞,一般用來修飾什么?詩人用“朵”來修飾流星,為什么?是不是說明流星與花有相似之處,那么二者的相似點是什么?學生通過討論探究認識到,把一個沒有生命的流星與一種有生命的鮮花相提并論,正是為了表現(xiàn)它的美麗,把它生命化。而且這個詞的運用,符合詩歌語言必須優(yōu)美的要求。
學習《愚公移山》一課時,教師設(shè)計了這樣的問題:愚公花那么多時間和精力移山,值得嗎?搬家是不是更省事?許多同學在第一時間里也認為這很有道理。我進一步提問:愚公真的愚嗎?你有什么根據(jù)?帶著問題,學生從課文中尋找答案。結(jié)果大家認識到,愚公其實并不愚,他表現(xiàn)的是一種頑強、堅持不懈的精神,是大智若愚。
通過小切口的設(shè)計,讓問題大而化之,為學生的學習和理解提供便利。正是問題設(shè)計的切口小,符合學生的學習實際,才使得學生學得容易,學得牢固。
二、設(shè)計問題要目標明確
有的教師提出的問題支離破碎,弄得學生一頭霧水。問題應開門見山、清晰明了,使學生看到問題馬上就去思考解決的方法。
在教授酈道元的《三峽》時,教師首先從課題入手設(shè)計問題:什么是峽?課本中寫峽為何要從山寫起?寫水的時候,為什么要先寫夏水,再寫春冬之水?為什么要在課文的最后獨記秋的蕭瑟?幾個問題的連續(xù)追問,讓學生帶著問題自讀課文。通過學習課文,學生對內(nèi)容就有了基本的了解。這樣的問題設(shè)計使學生明確了學習的針對性,提高了學習的自信心和積極性,學習的效果自然也就大幅度地提高了。
學習《孔乙己》一文時,教師光向?qū)W生提問:“孔乙己姓什么、名什么?”這樣一個看似簡單卻又難以一下子回答的問題,把學生的注意力引導到研讀課文上。在深度閱讀課文后,教師因勢利導,使學生認識到孔乙己沒有名字的深刻性,解決了本文的教學難點。
提問題不能太寬泛,要指向明確。如有的教師在上《回憶我的母親》一文時,一下子提出“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這樣漫無邊際的問題。如果換一個角度提問:找出課文描寫母親的句子,用“母親是第一個起床的人”這樣的句式來回答,這樣提問就不空泛了。
在教學王建的《十五夜望月》時,教師提問學生“中庭地白樹棲鴉”中的“地白”二字與我們以前曾學過的哪兩句詩所描述的意境非常相似?學生自然地就想起李白《靜夜思》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詩句。這樣的提問關(guān)注新舊知識之間的銜接點,指向明確。教師恰當?shù)奶釂?,往往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課堂提問設(shè)計明確,指向性強,學生就會學得清楚,學得明白,容易抓住教材的重點,集中精力思考問題、理解問題、解決問題。
三、設(shè)計問題要有梯度
美國教學法專家卡爾漢認為,提問是教師促進學生思維、評價教學效果以及推動學生實現(xiàn)預期目標的基本控制手段。這里所說的“推動學生實現(xiàn)預期目標”,我認為就是問題設(shè)計要有梯度,要讓學生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由局部到總體,最后完整地把握教材。
以《范進中舉》中范進“瘋”了一段為例。有位教師始終將“從什么地方可以看出他‘瘋了”作為主要問題貫穿整段的教學過程。學生讀此段之后,教師提問:①在這段當中,范進說了兩句話,分別是哪兩句;②齊讀 “噫!好了!我中了!噫!好!我中了”后,你有什么感受;③有的學生說范進當時很吃驚,為什么吃驚;④從標點和字數(shù)看,僅僅只是吃驚、高興嗎,還有什么;⑤除了這兩句話,還從什么地方可以看出他“瘋”了;⑥吳敬梓先生用了很多“一”,為什么要重復,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⑦其實到此為止范進還沒有“瘋”,他從哪里開始真正“瘋”了?問題①和⑤兩個問題相對比較簡單,學生輕易就能在文本中找到,而其他五個問題則涉及到感受、分析、評價等問題,問題⑥更是將文本信息與作者的寫作風格相聯(lián)系,各種延伸顯然是有深度的。這種難易度比例的分配既注意引導學生了解課文的基本事實材料,更注意引導學生進行中、高級認知水平的學習活動,從而培養(yǎng)了學生分析、評價文章的能力,發(fā)展了智力。
《范進中舉》一課是這樣設(shè)置問題脈絡(luò)的:①范進的簡歷;②寫范進的“瘋”有一個段落,讀后有什么感受;③還有誰紛紛登場,你印象最深的是誰(引出胡屠夫);④在胡屠夫、父老鄉(xiāng)鄰、張鄉(xiāng)紳、報錄人當中,你認為有意思的是誰(引出父老鄉(xiāng)鄰和張鄉(xiāng)紳);⑤所有人都出現(xiàn)了,可還有誰沒有出現(xiàn)(引出兒子以及主題)?顯然,教師對于這篇小說采用對各個人物在整個小說情節(jié)中不同表現(xiàn)的分析,最終挖掘出這個時代的特征,這種由淺入深、層層深入的設(shè)置問題的方式使學生的思維在課堂上有條不紊地進行著。
特級教師于漪在上《孔乙己》一課時提問:凡是讀過魯迅小說的人,沒有不知道孔乙己的,魯迅先生在他所寫的小說中最喜歡孔乙己。他為什么最喜歡他呢?他是怎樣以成功之筆來塑造這個藝術(shù)形象的呢?當我們讀悲劇時,眼淚一般總是會情不自禁地奪眶而出??墒牵覀冏x《孔乙己》,眼淚卻流不出來,這又是為什么呢?有人說,古希臘的悲劇是命運悲劇,莎士比亞的悲劇是主人公性格的悲劇,易卜生的悲劇是社會問題的悲劇。那么,《孔乙己》小說所寫的悲劇,究竟是哪一種悲劇呢?這樣的提問層次分明、指向明確,使學生形成急盼、渴求的心理狀態(tài),調(diào)動了學生的思維,使學生對所提問題逐一進行深入思考。
分層設(shè)計問題,使問題有梯度,符合學生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的學習規(guī)律,符合教材的實際。學生通過對問題層層深入地思考和理解,也就逐漸把握了教材的整體內(nèi)容。
四、設(shè)計問題要有深度
在課堂教學中,問題設(shè)計要有一定的深度,要讓學生通過思考,通過對文章的深度閱讀,探究其中的脈絡(luò),比較其中的異同,從而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魯迅小說《藥》的尾部,作者對夏瑜墳上與小栓和別人的墳上的情景作了不同的描寫。對前者的描寫是:“……墳上草根還沒有全合,露出一塊一塊的黃土,煞是難看。一圈紅的花……不很精神,倒也整齊?!睂笳叩拿鑼懯牵骸爸挥胁慌吕涞膸c青白小花,零星開著?!贬槍ψ髡哌@兩種不同的描寫,我設(shè)計了這樣的問題:在文學描寫中,景物描寫主要是用來渲染氣氛、烘托情感、豐富人物形象,作者對夏瑜與小栓墳上的花的作了截然不同的描寫,是否意味著環(huán)境氣氛或人物心情是完全不同的?作者這樣描寫的目的是什么?學生帶著這樣的問題,經(jīng)過再度閱讀教材、討論探究,結(jié)合作品中的時代背景、人物性格和寫作手法等進行思考,最終獲得了答案。
再如朱自清的《綠》一文中有“那醉人的綠呀!仿佛一張極大極大的荷葉鋪著”一句。針對“醉”字,設(shè)計如下問題:這個“醉”字好在哪里?能用別的字來替換嗎?一位學生回答:“人在潭邊怎么會醉呢?換成‘迷字是不是更好?”我及時肯定了這位學生敢于大膽思辨的回答,接著引導學生再度閱讀課文、討論探究,讓學生聯(lián)系文章后面的內(nèi)容。學生認識到,作者被梅雨潭的“綠”所陶醉,達到了神魂顛倒甚至是忘我的境界,文章后面一連串的奇想、比喻和對比,所有的景物都是從醉眼里寫出的,這是“迷”字所無法替代的。最后,讓學生聯(lián)想到古詩中有“春風又綠江南岸”的“綠”字,二者都把“綠”字運用得精妙絕倫。
教學莫泊桑的《項鏈》,作者圍繞“項鏈”安排了兩個令人意想不到的情節(jié):一是瑪?shù)贍柕陆鑱硪淮@石項鏈,在舞會上大出風頭后丟失了,二是為了賠項鏈,瑪?shù)贍柕職v經(jīng)十年艱辛,卻得知那串鉆石項鏈是贗品。這兩個讓人“意料之外”卻又在“情理之中”的情節(jié),是學生十分感興趣的。我設(shè)計了這樣一個問題:丟失項鏈和項鏈是贗品這兩個情節(jié)看似偶然,其實有它的必然性。你們能找出其中的必然性嗎?學生帶著問題再度閱讀課文,饒有興趣地尋覓答案,最后認識到正是貧富懸殊的社會現(xiàn)實,形成了瑪?shù)贍柕伦非筇摌s的思想性格。
問題的深度設(shè)計是為了更好地掌握所學的內(nèi)容。教師要深入思考、理解教材,同時還要研究學生的學習實際,使設(shè)計的問題與學生的實際能力相匹配,讓學生在探究中解決問題,提高思維能力。
綜上所述,在語文教學中要優(yōu)化課堂提問應做到:設(shè)計問題的點要小,切口要小,讓學生思維清晰,容易深入;問題設(shè)計要明確,要讓學生沿著問題去思考,而不是在問題本身上浪費時間;問題設(shè)計要有梯度,學習要遵循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由淺入深、由易到難;設(shè)計問題要有一定的難度,要讓學生跳一跳就能夠得著,使學生的思維在思考問題時得到訓練和提高。
(責任編輯 劉 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