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琳
新課程實施以后,人教版語文教材設計當中增加了學生的識字量,就二年級上冊來說,平均下來,學生每天需要學習的漢字在13個以上,識字任務大,完成有難度。統(tǒng)觀課本,選編的課文就小學生而言還是比較長的,一方面要識字,另一方面要閱讀,教師往往顧此失彼,不能協(xié)調好。為此,我們有必要對二者進行整合,讓識字與閱讀做伴,提高教學效率。
一、小學識字和閱讀教學的缺陷
1.孤立“文”“字”
小學教師在授課當中往往傾向“兩段清”的教學模式,即先識字,然后再閱讀,目的就是幫助學生掃清閱讀中的障礙,順利讀懂文章;待進入文本學習之后,生字又暫時擱置一旁。如此一來,學生們學習完課文之后,對不認識的字詞還是會覺得很陌生。識字、閱讀不相融合的“楚河漢界式”的教學模式,使二者的教學耗時長而效率低。
2.識字成為主旋律
語文課程把識字視為教學當中最為主要的任務。教師一遍一遍不厭其煩地對閱讀當中的生字進行分析,包括偏旁、筆畫、筆順等,然后帶領學生回想熟字,借助加加、減減的方式完成記憶,同時圍繞著這個字進行字義擴展、詞組擴展,這無疑加重了學生的學習負擔。
3.重識字,輕寫字
寫字教學與識字教學息息相關,不可分割,但是觀照現在的語文課堂,會發(fā)現相當一部分的教師并不十分重視對學生的書寫指導,花費在這上面的時間和精力都比較少。個別課堂中,對于學生書寫方面的指導或者是浮光掠影,或者干脆沒有,而對學生的書寫評價則幾乎沒有。
二、在閱讀中有效識字
1.營造情境,以境引字
語文課堂上,教師通過營造情境,可以給學生學習提供一種輕松、歡樂的氛圍,激發(fā)學生積極地調動思維,進行思考與探究。教師通過運用形象且直觀的教學手段,比如畫畫、PPT展示、音樂等,能夠幫助學生加深印象。在學習《柳樹醒了》這一課時,我首先讓學生想想和春有關的詞語,鼓勵他們搶答。學生可能會說出“春雷”“春雨”“春燕”等詞語,但是并不能寫出來。這時候,我順勢帶領學生進入課文閱讀當中,同時向他們展示三組圖片:春雷跟柳樹說話,柳樹醒了;春雨給柳樹洗澡,柳樹軟了;春風給柳樹梳頭,柳樹綠了。我讓學生帶著疑問,結合圖片和課文,了解生字的寫法,領悟生字的含義,使學生獲得了感知,留下了印象。
2.利用課外時間,開拓識字渠道
(1)課外閱讀。課內識字閱讀的時間是十分有限的,學生識字任務的完成必須利用一部分課余時間。針對此,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可以適當地安排一些課外讀物給學生。比如,繪聲繪色地講解完《烏鴉喝水》的故事以后,教師可以給學生推薦帶拼音的課外讀物如《寓言故事》,或者是《成語故事》,也可以每周安排一定的時間帶領學生借助精美的PPT、動聽的音樂來學習成語、兒歌,讓每個學生都能參與進來。在實施過程中,我和學生們約定,他們每讀完一本書,我就會獎勵一張“讀書卡”給他們,等收集到第十張的時候,就可以獲得我贈送的新書一本。如此一來,既為學生“多讀書,讀好書”奠定了基礎,同時也讓學生更多地體會到了識字的種種樂趣。學生在閱讀過程中一遍一遍的與生字“復見”,勾起了回憶,在思維和記憶的碰撞過程中,鞏固了字詞,降低了回生率。
(2)環(huán)境識字。除了鼓勵學生多進行課外閱讀以外,還可以利用環(huán)境來識字。生活中無處不是語文,在環(huán)境中識字,會擴展學生自主識字的空間。比如說,帶領學生認識學校墻壁上隨處可見的一些名言警句、課程表格中的全部課程名稱、放學路上的廣告語言。對于班上學生的名字,教師在授課開始時,也可以一一打出來,并用拼音標注,讓學生們在剛開始進行拼音學習的過程中,以此為素材進行練習,方便大家互相認識、交流。
3.創(chuàng)新方法,激趣樂學
教師可結合一些字的構字特點,創(chuàng)造性地編寫一些非常容易上口的兒歌,如:“日月明,魚羊鮮,小土塵?!弊寣W生在反復的朗誦與閱讀中強化記憶。教師還可以將課文中的一些成語故事如《坐井觀天》、寓言故事如《烏鴉喝水》、小動物的有趣經歷如《丑小鴨》、大自然美麗的風景如《日月潭》等,進行創(chuàng)造性改變,設計成“走迷宮”“找朋友”等游戲的形式,讓學生在游戲當中認識生字。
識字與閱讀教學的整合,并不能簡單地理解為二者的相加,而是應在小學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有機地展開識字教學,高效輕松地識記生字,從而促進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其具體融合的形式,還有待我們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去思考、創(chuàng)新。
(責編 劉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