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國森
摘要:我國的新課程改革的春風下,上至教育領導,下至第一線的教師,都在為新課程的改革而努力。作為第一線的教師,處于新課程改革的浪口風尖,我們應該如何適應新形式的要求,為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的提高而準備好每一節(jié)語文課,通過課堂教學的實際操作,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這是我們語文老師必須反思的問題。在這里,結合自己實際的教學經驗,淺談一下在新的形勢下如何上好小學語文課。
中圖分類號:G623.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4)24-0121-01
1.課堂上必須有情感
教育是培育生命的事業(yè),孩子們課堂上度過的分分秒秒是痛苦的,還是快樂的,都是由我們教師的手來翻閱,我們的語文課堂究竟應該如何去翻閱孩子的生命。
1.1要使學生在上課之前就要入情。如果把兒童的情感比作"小河",要它漾起漣漪,泛起微波,需要外力的推動?;蚴窍褚恢或唑言谒陷p輕一點;或是像一陣微風悄悄地拂過水面,那它就平靜不下來。當我走進課堂,教學新課時,我仿佛覺得自己來到一條清澈的小河邊,那樣的明亮、清新。從新課啟始,就要放飛一群"蜻蜓",要送過一陣"微風",于是孩子情感的小河水蕩漾起來,對新課的學習,形成一種期盼的欲望、關注的心理。這就要求教師要準備一個好的導語,好的導語是一節(jié)課上好的前提,有了好的導語就為以后課程的進行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1.2把握興趣,注重激發(fā)情感。尊重學生學習的"需要",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實現(xiàn)"學生積極、主動學習、提高教學效率"的前提。一位教學經驗非常豐富的老師曾告誡我:語文課一定要了解學生讀書、求知和情感的需要,切忌灌輸,重在引發(fā)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把握好興趣,能激發(fā)學生主動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1.3教學活動中要注重"溶情"。"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教學當中的"情"猶如教與學雙邊活動的"催化劑",有了它,學生才會在教師的點撥下進入課文佳境?!而B的天堂》這篇課文通過對鳥的描述,表現(xiàn)了主人公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教學中,我設計了一段導語,把學生帶入作者情意和文章的內蘊中:"天空中自由自在飛翔的鳥兒,你喜歡嗎?為什么?"作者、教師、學生"三情"共振,開啟了學生感情的閘門,此時對鳥的熱愛,對大自然的熱愛得到升華。
2.教師要遵循語文學習的規(guī)律,順勢指導
2.1學生是教育活動中與教師志同道合的參與者。在教學過程中,師生在課堂上是完全平等的,學生是教育活動中與教師志同道合的參與者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有助于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得到發(fā)展。在討論中,要讓學生情緒高昂,各抒己見,暢所欲言,教師要給他們自信心,放手讓他們自己去品味,盡可能減少對學生的統(tǒng)一要求和統(tǒng)一的標準。因為對學生約束過多,事事要求整齊統(tǒng)一,必然限制學生的思維,造成心理障礙,形成嚴肅的課堂氣氛。常言道:"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學生性格不同,愛好也不相同,在閱讀過程中的感受也不可能完全相同。如上《小桔燈》,文中只交待了王春林失蹤了,其他情況都沒交待,有人提出王春林是什么人?他到哪里去了?在討論中,有人認為他是個進步群眾,學生們被抓后,組織上考慮到他的安全,將他轉移了;有人認為,他是共產黨員,地下工作者,在學生被抓走后,他被反動派抓走并殺害了;還有人認為,他是黨的地下組織的領導者,醫(yī)學院運動的領導者,為了他的安全,組織把他調到根據地去了。這時,教師如果統(tǒng)一答案,勢必限制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其實這三種不同的見解,都合情合理,應予以肯定,只有這樣,學生才能開拓思路,從多方面思考問題,尋求解決問題的多種可能性,這是創(chuàng)新思維的基本特征。
2.2鼓勵學生發(fā)表超乎尋常的獨特見解。教師要及時鼓勵他們敢于標新立異,讓他們覺得教師重視他們的想法,以此調動他們學習思考的主動性、積極性。長此以往,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就會日益增加。討論的組織形式是多種多樣的,有自由討論、小組討論、全班討論,還有好差生討論,師生間的共同探討等,課堂上人人是質疑者,人人是解答者,信息得到了及時的交流和反饋,學生可從中獲得知識,并在交流中活躍了思想,如此不斷循環(huán),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也就在千百次錘煉中獲得。
2.3發(fā)揮豐富想象,拓展學生思維。在語文課堂上用課文的空白,發(fā)揮豐富的想象與聯(lián)想,拓展學生的思維,課本內容當中作為審美對象的文學作品有許多"空白"和"不確定性"。接受美學的主要代表人物伊爾搴認為:"作品的意義不確定性和意義空白促使讀者去尋找作品的意義,從而賦予他參與作品意義構成的權利。"文學作品中,思維空間的存在,期待著學生的參與,召喚著學生從自己的審美視覺出發(fā)對作品進行二度創(chuàng)造。因此,在文學作品的閱讀教學中,指導學生不能只停留在作品所描繪的形象上,要利用這些"空白"和"不確定性"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進行由此及彼、舉一反三的想象和聯(lián)想,使文學作品的形象更豐富、更充實。因為創(chuàng)造離不開想象,創(chuàng)新必須以想象為基礎。
3.運用現(xiàn)代教學手段,創(chuàng)設生動有趣的教學氛圍
活潑好動的初中學生,求知欲強,善于表現(xiàn)自己,但教育心理學告訴我們,初中學生的有意識注意時間大多不超過25分鐘,注意力易分散,一旦教學方法呆板、單一,就會使他們出現(xiàn)注意力不集中等現(xiàn)象。因此,教師要充分挖掘教材資源,并靈活運用現(xiàn)代教學手段,把聲、像、文字有機地結合起來,化靜為動,化文字為圖像,做到動靜結合,圖文并茂,聲情兼?zhèn)?,?chuàng)設直觀的教學情境和生動有趣的教學氛圍,激發(fā)學生的學生興趣,從而使學生產生快樂的學習需求,進入主動學習、積極思維、大膽創(chuàng)新的實踐活動中去,真正達到知、情、意、行的和諧統(tǒng)一。
例如,在教學朱自清《春》一文中,我借助現(xiàn)代教學手段,制作了多媒體課件,設計了這樣兩個環(huán)節(jié):1.邊演示動畫邊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引入新課,三幅動畫依次演示:(1)山坡上小草慢慢地鉆出了地面,山坡變綠了。(2)小河邊柳樹吐出了一粒粒新芽,柳樹漸漸被綠色包裹了。(3)農家庭院周圍桃蕾競放,桃樹被桃花蓋住了。春滿人間的動畫,歡快無比的樂曲,把學生的思維帶到了充滿勃勃生機的春天。學生興趣盎然,激情高漲,感受春天、贊美春天的情懷油然而生。2.伴隨課文音樂,觀賞五幅圖畫:"春草圖""春花圖""春風圖""春雨圖""迎春圖"逐一呈現(xiàn)。一幅幅直觀、形象、動感的畫面,把大好春光活靈活現(xiàn)地呈現(xiàn)出來,再加上一聲聲充滿情感、如癡如醉的朗誦,把學生帶入到一個充滿活力的"春"的天地。朱自清散文的那種形象美、繪畫美、音樂美、含蘊美,就會在同學們的腦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總之,教師要提高教學質量,讓學生真正有所獲,就要把課堂變成學生樂于學習的場所,充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讓學生在課堂上充分"動"起來,在全方位參與中學習,使語文課堂生機勃勃,充滿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