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勝林
【摘 要】語文教學的關鍵是“三多”,即多讀美文、多背經典、多寫生活。讀是寫的基礎,是吸收的過程,貯存的過程,不斷充實自我的過程。背誦古典詩文將在幾十年后成為學生人生最為昂貴的精神財富。寫包含寫字和寫文章,練筆是我們生活見聞史和心靈成長史的記錄,有心靈史的價值。
【關鍵詞】語文教學;多讀;多背;多寫
語文教學是一個緩慢而漸進的過程,耗時多,見效慢,因為這個過程不單單是學習知識、提高能力的過程,更重要的,它是一個熏陶情感、提高審美、培育道德、學習做人的過程。正因為語文教學是一個非常緩慢的過程,所以一旦落下,也就很難趕上來。有人說:語文成績不是老師教出來的,而是學生讀出來的,所以我的語文教學心得是“三多”——多讀美文、多背經典、多寫生活。下面分別談一談。
一、多讀
古人云:“觀千劍而后識器,操千曲而后曉聲?!倍鸥σ舱f:“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梢姸嘧x書對一個人的成長有多重要。義務教育課程標準里規(guī)定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400萬字,高中語文課程標準規(guī)定三年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150萬字。那么要讀些什么書呢?
我認為一是應該讀有定評的大家的作品。因為讀一本這樣的書就終生受用。讀一本歌德的《少年維特之煩惱》比讀100本現(xiàn)在流行的寫少男少女情感的書還要強。二是不要只讀零金碎玉似的散篇,應該多讀整本的書?,F(xiàn)在,許多老師、同學都認識到多讀的重要,都在多讀,但讀的往往是零散的名家名篇,而不是長篇名著或大師專集。如果有計劃地每學期讀一本長篇名著,這樣三年就是六本名著。要知道,有的人一生也沒讀過六本名著啊。讀完一本名著,就是走完一種人生,你從中得到的人生的閱歷、情感的熏陶、審美的愉悅、道德的感化、寫作的方法都是無法用語言表達的。從某種意義上看,課下多讀這些被家長、老師看作“閑書”的書,甚至比課上學語文還重要。許許多多語文學得好的人都表達過類似的看法:語文不是在課上學得的,而是在課下習得的。
以上談了讀什么的問題,下面談談怎么讀。
我一直在教學中要求學生“不動筆墨不讀書”——“批注式閱讀”。就是要學生讀書時邊讀邊圈點批注,邊把自己的思考、感受寫在旁邊。閱讀是純粹自由的精神活動,它不是體操里的“規(guī)定動作”,而相當于“自選動作”。閱讀別人的作品要和閱讀自己的生命相結合,要從別人的作品中讀出自己來。閱讀是一種精神的旅游和探險活動。批注式閱讀就是把這種旅游和探險的收獲記錄下來。
現(xiàn)在的課堂上,許多老師是怎樣帶領學生學習課文的?由作家與作品到時代背景、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寫作特點,事無巨細,不厭其煩。這種做法,只能使學生越學越笨,老師越教越傻。批注式閱讀就是要改變這種惡劣的閱讀教學模式,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我要求學生預習課文時圈點批注。怎樣批注?我先示范,把我對一篇課文的批注印發(fā)給學生。上課時的主要方式就是我和學生交流批注成果。一堂課上,我常被學生精彩的批注所吸引,學生也常為我充滿哲理的批注所折服。講范仲淹詞《漁家傲》“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fā)征夫淚”時,有同學加了一句批注:“與李益《夜上受降城聞笛》中‘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xiāng)有異曲同工之妙。”話音剛落,教室里想起熱烈的掌聲。講賈平凹《丑石》,講到丑石不屈于誤解,寂寞地生存時,我宣讀我的批注:“不要怕孤獨,孤獨能造就偉大?!焙瞄L時間,學生臉上洋溢著深思的表情,默默回味著。
批注式閱讀除了給文章加旁批以外,還包括寫讀書筆記。我常常讓學生在讀完課文后寫讀書筆記,這種讀書筆記可以長篇大論,也可以三言五語。寫讀書筆記,一方面使學生體驗和思考別人已經體驗過的經驗和思考過的觀念,另一方面也是學生認識自我和認識世界的方式,即通過寫筆記來探索和表達自己對世界、對人生的感受與認識。我認為應該把閱讀和寫作結合起來,而寫讀書筆記、批注式閱讀,實際就是閱讀與寫作的最佳結合方式,實有一箭雙雕之效。批注式閱讀、寫讀書筆記,都要和名著閱讀結合起來。讀名著時要圈點批注,讀完名著要寫一個有一定長度的讀書筆記,然后再開一個讀書報告會,師生交流讀書心得。讀書報告會每學期舉行一次或兩次。
閱讀是人生中最重要的活動之一,它和我們的生命相始終。而且我認為讀是寫的基礎。普通人一生讀的時間比寫的時間要用去的多得多。而且讀是吸收的過程,貯存的過程,不斷充實自我的過程,而寫是表達的過程,展示自我的過程。所以,多讀是非常重要的。
二、多背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十五歲之前的記憶力最好。初中三年要多背名篇。背什么?中華古詩文。中國人幾千年的審美、智慧、情感主要凝聚在中華古詩文中,當然要多背。多背多得,少背少得,不背不得。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要求:1~6年級背誦古詩文75篇,7~9年級背誦古詩文60篇。這是最基礎、最基本的要求,還可以結合實際進行“加餐”。讀背古詩文的過程,既是積累典型語言材料的過程,更是在心田上播下民族文化的種子的過程。我個人認為,語文教育的本質是立人,所謂“讀書為明理,作文即做人”。語文教育的終極使命是培養(yǎng)能讀會寫、知書識理、有君子之風的中華少年。而中華古詩詞負載著偉大的人文精神,對塑造青年學子的心魂有舉足輕重的作用。蔡元培說:教育不為過去,不為現(xiàn)在,而為將來。我想,背誦古典詩文這項活動將在幾十年后成為學生人生最為昂貴的精神財富。
三、多寫
這里的寫包含兩重好意思:一是寫字,二是寫文章。
漢字是世界上最優(yōu)美的文字,它的書寫成為中國特有的藝術——書法。作為一個中國人,應該也愿意寫一手漂亮的字。在今天這個讀圖時代、網絡時代、敲擊鍵盤的時代,寫好漢字又有了更為重要的意義:傳承民族文化,“為往圣繼絕學”。我的學生每周一、三各寫一頁鋼筆小楷,每周二、四、六各寫一頁毛筆大楷。我要求家長給學生選人手一本字帖,認真臨寫。
再談寫作。寫作的竅門在哪里?一是多讀。魯迅說,文章怎么寫,我不知道,但一切有定評的大作家的作品就說明著怎么寫。魯迅都不知道文章怎么寫,小小的語文老師能知道嗎?但魯迅告訴我們,讀大家的作品就能懂得怎樣寫,也就是說,多讀才會寫。宋代柳永“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銷得人憔悴”的句子極有名,想必他熟諳五代馮延巳詞“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辭鏡里朱顏瘦”。蘇軾“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的名句肯定是受了李白“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的影響而寫成。二是多寫。巴金說,只有寫,才會寫。美國作家海明威說,當寫得越多的時候,才越懂得怎樣寫。這些精通寫作的大師們說的話,應該引起我們的重視。除了每學期必須完成的幾次大作文外,應該養(yǎng)成寫文學練筆的習慣。它是我們生活見聞史和心靈成長史的記錄,有心靈史的價值,務必引起大家的重視。我要求學生人手一本文學練筆本,每周不少于兩篇,并且自己設計封面、制作目錄,完成一本后要由家長、老師或自己寫一篇序,永久收藏。我相信,五年后,每個學生都有一厚摞自己的作品,我也相信,有的同學的作品將結集出版。
語文學習的重要任務是啟迪靈性,而靈性的啟迪是建立在多讀、多背、多寫的基礎之上。古人云,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行是閱讀和寫作的源泉?,F(xiàn)代中學生整天被關在家庭與學校,生活比較的枯燥。這就要求學校、老師、家長盡可能的為學生提供“行”的機會。有了行,才有真正的語文素質教育。
基金項目: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課題GS[2013GHB017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