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靜
【摘 要】中國古詩詞立意高遠,構思新穎,語言清新,趣味濃郁,千百年來滋養(yǎng)著中華民族。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歷來倍受關注,新課程標準又進一步肯定和提高了小學古詩詞教學的地位,不論從數(shù)量上還是內(nèi)容上都有了很大程度的發(fā)展。本文將結合筆者多年的小學古詩詞教學實踐,探析小學語文古詩教學的策略。
【關鍵詞】小學語文;古詩教學;策略;賞畫;誦讀
古詩是中華民族藝術寶庫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它以極簡練、形象的語言生動地描繪了一幅幅色彩明麗、動靜相宜的畫面,創(chuàng)設了優(yōu)美的意境,表達了真摯的情感,千百年來膾炙人口?!缎抡n程標準》要求1-6年級的學生背誦優(yōu)秀詩文不少于160篇,并在附錄中列出70首《古詩詞背誦推薦篇目》,也新增了許多優(yōu)秀詩詞,這讓廣大語文教育工作者充分認識到古詩詞教學的重要性。然而傳統(tǒng)教學方法的千篇一律(作者簡介——翻譯詞句——總結思想)抑制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需要,扼殺了學生思維的靈性和生命的活力,影響了學生體味古詩詞的情趣。筆者現(xiàn)結合自己多年的古詩詞教學實踐,探析小學語文古詩教學的教學策略。
一、賞畫悟詩,理解古詩意境
“詩情畫意”一詞說出了詩詞和繪畫結下了不解之緣。“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詩的意境,畫的神韻,二者是密不可分的。小學課本中有一些題畫詩,如:元代王冕的《墨梅》,清代鄭燮的《竹石》。學生可以結合圖畫加深對詩的意境的理解,這樣詩與畫就相得益彰。
賞畫悟詩,筆者在教學《草》時,為讓學生理解“一歲一枯榮”,針對低年級學生形象思維的特點,我用多媒體課件演示了草一年四季中生長變化過程,利用圖畫來理解“枯”和“榮”的含義,這樣把深奧的詞語變得淺顯易懂了。
讀詩成畫,讓學生讀出畫面還是用媒體出示或用筆畫出畫面,相比較之,哪種更有效呢?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睂W生會在頭腦中產(chǎn)生各種意象,各種畫面,仿佛身臨其境,自己也成了孤獨的游子,思念著家鄉(xiāng),這種體驗是奇妙的。的確,抓住詩中有畫,詩中有情的特點,讓學生在反復地讀或引導學生想象,詩的意境在腦海形成畫面,從而體悟詩情,能起到一定的效果。
二、資源整合,在把握基點中生情
(1)整合同主題的作品:在小學階段學習的古詩詞中,有不少的古詩詞雖然作者不同,背景不同,但表達的情感主題卻是相同或相近的。就拿“送別”主題來說,有李白的《贈汪倫》,寫汪倫以歌聲送友,李白借潭水抒友人對已感情之深;有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廣陵》,寫李白以目光送友,以長江之水喻友人之間感情綿綿不絕;有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王維以酒送友,借朝雨,青柳,美酒表達對友人離去的傷感之情。筆者在教學《贈汪倫》時,先播放名曲《送別》,然后引導學生回憶讀過或?qū)W過的幾首送別詩,讓學生大致了解異同,“轉(zhuǎn)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diào)先有情?!?/p>
(2)把握同題材的作品:以題材為橋梁,可以帶動同題材不同主題的詩歌的學習,比如,教師在引領學生學習柳宗元的《江雪》后,出示王士禎的《題秋江獨釣圖》,提出自學要求:這首詩又給我們勾畫了一幅怎樣的畫面,反映了作者怎樣的心情呢?希望你運用上一首詩學到的辦法,自己來學懂這首詩。學生在比較中很容易就發(fā)現(xiàn)這兩首詩的地點相同、人物相同、事件也相同,但心情不一樣,一個是苦悶的,一個是怡然自得的。前一首詩有一種“傲氣”,后一首詩有一種“霸氣”。此時,穿插一些背景材料,《江雪》是在柳宗元流放永州官場失意時寫的,而王士禎仕途得意,當時任刑部尚書,這樣,讓學生比較閱讀,學生“調(diào)動了原有的知識經(jīng)驗,對新的信息進行編碼,建構自己的理解?!?/p>
三、背景渲染,加深對古詩的印象
在小學階段學習的古詩詞中,有不少的古詩詞,它 們作者不同,背景不同,表達的情感也不同。如在教學李白的《獨坐敬亭山》時,就開門見山地和學生介紹本詩的寫作背景,向?qū)W生說明這是“李白于天寶十二年(公元753年)秋游安徽省宣州時所作。當年,詩人被迫離開長安已整整十年,世態(tài)炎涼,長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飽嘗了人間心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詩人通過對敬亭山景象的描寫,抒發(fā)了因懷才不遇而產(chǎn)生孤獨寂寞的感情,也正是詩人投身到大自然懷抱,以山為伴,尋找安慰的真實寫照?!痹谶@樣的背景介紹中,學生自然對作者寫作此詩的心情有所了解,對于本詩的情感亦有所了解了,學習起來也就更容易了,也不至于造成理解上的偏差。
四、反復誦讀,仔細體味古詩意韻
朗誦,是我國古代學習文章的重要方法,我們也要提倡這樣的方法,老師千萬不要剝奪學生讀書的時間,進行過多的分析講解。“詩讀百遍,其義自明,其情自見”讀多了自然也就明白了文章的含義。學生自讀自悟,遠遠要比教師喋喋不休的講解效果好。
指導學生朗誦古詩詞,我們教師不能急燥。拿到一首古詩詞,老師要幫助學生正音,要求學生讀準每一個字,再讓他們一遍又一遍地讀,直到流暢為止。如:讀王安石的《泊船瓜洲》的前兩句“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shù)重山”。其中的“間”字應讀第四聲,不讀第一聲,學生容易讀錯。教師就可以向?qū)W生講一講“間”是多音字,在這里是“隔開”的意思,應讀“jiàn”。在學生反復讀了古詩詞之后,再指導學生聲情并茂地朗誦詩詞,要深入讀,讀出其中的意境,仿佛置身其中。老師可以相機教育小學生們一定要珍惜糧食,知道糧食是多么的來之不易。誦讀古詩詞的形式可以多樣化:自由讀,小組讀,全班齊讀等。多種形式的誦讀可以調(diào)動學生的朗讀興趣,學生就會愛上誦讀古詩詞。
五、拓寬渠道,全方位學習古詩
古詩詞產(chǎn)生的年代久遠,古代的社會制度,生活方式,風俗習慣,語言風格等,小學生在學校古詩時必須對作者的社會經(jīng)歷,文化教養(yǎng),情趣愛好以及寫作背景等相關知識有一定的了解,才能與詩人心同此情,意同此理,筆者認為我們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拓寬學習渠道。
(1)建構主義理論認為,知識不僅僅是通過教師向?qū)W生傳遞,而是學生根據(jù)外在信息,通過自己的背景知識,建構自己知識的過程。課前給學生布置任務,讓學生通過各種信息渠道,收集所學古詩的相關資料,從而達到培養(yǎng)學生初步的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2)課堂交流中教師要充分發(fā)揮引領者的作用,在對話交流中導情。例如,某一老師在教學張繼的《楓橋夜泊》時,圍繞“愁”字提問:你知道誰為愁做過什么?你還知道哪些關于愁的名句?這兩個問題實際上是老師對學生問題導向性的拓展延伸,是對愁文化的深層次認識。第一個問題是從情感認識方面的提高,第二個問題是從語文知識方面的積累,讓學生從書本起步,到書海漫游,由一點而帶出一串,由個別而帶出系統(tǒng)。短短一首28字的小詩,融入的卻是古今中外名人名句的萬縷愁緒。
(3)課堂教學中,學生的學習方式正在悄悄地發(fā)生著變化,課堂教學結構已經(jīng)打破了傳統(tǒng)意義上的40分中的規(guī)格,課堂是向兩頭開放的,學生帶著問題、信息走進課堂,一堂課上好后,學生帶著許多新的問題離開課堂,課堂教學結尾變成了問號式,省略號式,這不僅僅是知識的延伸,更是情感的延續(xù)。
總之,古典詩詞是我們偉大民族五千年燦爛文化的結晶,是我們 的寶貴財富。一個沒有傳統(tǒng)的民族是可憐的,一個擁有傳統(tǒng)卻不知道珍惜的民族是可悲的。我們廣大語文教師只有重視古詩的教學,不斷充實自己,提高自己的文學素養(yǎng),正確把握作品的情感,采取科 學有效的手段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共鳴,才能使學生熱愛古詩詞,熱愛祖國優(yōu)秀的文化,引導學生去發(fā)現(xiàn)它的美,欣賞它的美,享受美感的體驗,以此豐厚孩子們的人文素養(yǎng)吧!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