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秀萍 林佳 王寧
【摘 要】全球化的影響下,來自不同語系的人,最常用英語做為彼此溝通的共同語言,因此,英語溝通能力成為邁向全球化社會之重要指標。雖然英語教學已在高校普及,但是學生的英語學習動機卻是呈現(xiàn)低落的狀態(tài),然而相關研究指出,跨文化溝通經(jīng)驗有助于語言學習動機,因此,本研究想了解跨文化溝通融入英語教學對高校英語學習動機的有效影響進行闡述。
【關鍵詞】跨文化;溝通;融入;英語教學
一、跨文化溝通之重要性
跨文化溝通之重要性主要可分為以下兩個部分,首先是跨文化溝通造就了英語的國際地位,其次是跨文化溝通影響了世界各國的教育政策。
近代史顯示,人民的生活會受到數(shù)千里外的事件所影響,在信息爆炸的全球化時代,全球化趨勢促進了跨文化溝通的發(fā)展,同時也造就了英語學習的重要性,促使跨文化教育和國際教育之間產(chǎn)生連結,各個國家發(fā)展出相互依存的緊密關系,于是世界各國紛紛制訂與跨文化相關的教育政策,進而凸顯出跨文化溝通的重要性。
跨文化溝通最大的影響是造就了英語的國際地位。九十年代,全球化成為興起討論的話題,也成為社會關注的重要課題,然而,全球化趨勢也提供了特定地區(qū)在語言和文化的句法結構上較寬廣的互動實例,英語成為最廣泛的溝通媒介,依據(jù)母語使用人數(shù)、第二語言使用人數(shù)、使用國家數(shù)量和人口、在國際使用該語言的主要領域、使用該語言的國家的經(jīng)濟力量以及社會與文學聲望等項目評估,英語位居世界十大最具影響力語言之冠,不但是全世界最多國家使用之共通語言,同時也是聯(lián)合國六大官方語言之一。
跨文化溝通更影響了世界各國在教育政策方陎的制定。學校教育應將國際教育融入課程與教學當中,提供在地和國際之間包括知識、技能和理解的連結,讓學生有充分信息決定如何在全球化的小區(qū)扮演主動角色,有能力抗衡不正義、偏見和歧視,有機會學習如何批判、探究自己的價值和態(tài)度,并且能欣賞世界各地人們的異同、了解人們在地生活的全球脈絡。在教育政策制定方陎,目前世界各國政府和國際組織均紛紛發(fā)展與跨文化議題相關的國際教育課程。
二、跨文化溝通的優(yōu)點
跨文化溝通的優(yōu)點在于有助于提升語言學習動機。語言與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語言是構成文化的元素,文化則影響了語言的使用,人類文化的存在,很大的成分是要依賴語言 ,當語言和使用該語言的環(huán)境緊密相依時,文化元素可能會成為一種關鍵性的約束,并影響著其推論的系統(tǒng)以及真實體現(xiàn)的范圍。研究指出,跨文化溝通能刺激目標學習語的學習,任何有關目標學習語或是目標學習文化的正向溝通經(jīng)驗,都能增強學生自信和學習動機,接著強化他們的能力。
積極的學習態(tài)度會使人樂于學習,消極的態(tài)度則使人抗拒學習 的研究結果顯示,學生的英語學習動機與學習成效呈現(xiàn)顯著的正相關,動機的提升不但能增進學生的學習成效,還能讓學生的能力和自信向前導進。成功的英語教學,必須奠基于能讓學習者產(chǎn)生期待和價值的教學法之上,不但能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溝通能力,還要能均衡學生英語學習與文化認同間的發(fā)展。
三、溝通式語言教學法
為了能激發(fā)學生的英語學習動機,在教學上,教師可以采用溝通式語言教學法。主張語言學習的終極目標不在于語言知識的獲得,而在于溝通能力的具備,也就是說語言學習的目的在于使學習者能夠依溝通的主題、對象、情境適當?shù)乇磉_自己,理解對方,并能使用策略,透過對話協(xié)商的過程傳達與接收意義。為了具備溝通能力,學習者除需具備語言知識能力外,還需具備言談能力 (discourse competence)、社會文化能力 (socio-cultural competence)以及策略能力 (strategic competence) 。換句話說,學習者要能參照該段交談或文章所置的社會文化情境,包括角色關系,參與者之共識及溝通之目的作適當?shù)睦斫饧氨磉_,當溝通遇到障礙時能運用策略來達成目的。語言教學專家已不再認為語言學習只局限于語言知識的學習,更多的重點是回歸至語言學習的本質,包括溝通能力的培養(yǎng)、營造自然的學習環(huán)境,并以整體的語言學習為重。教學時應盡量透過情境化的英語活動來增加學生聽說的機會,避免教師作單向的知識灌輸,盡量以同儕或師生雙向互動的練習模式,讓學生從活動中學習。
四、跨文化溝通教學課程的優(yōu)點
CLT課程最大的優(yōu)點在于其教學活動能引發(fā)學生學習動機。教學活動是以學生有興趣的某種主題為前提,讓學生和以英語為本土語的人或是來自其他文化的英語流利人士進行成功的跨文化溝通經(jīng)驗,然而諸如此類成功且愉悅的互動能引發(fā)學生學習動機。因此,進行英語教學時應該隨時強調(diào)正向的互動和溝通,無論是使用正規(guī)或是非正規(guī)的英語對話,盡可能讓學生沉浸于真實、流暢且愉悅的真實互動學習情境之中,才能引發(fā)學生的英語學習動機。針對學習動機對學習態(tài)度的影響。
此外,跨文化溝通教學活動具有六大特色。第一、強調(diào)溝通與學習同時進行,學生透過與他人語言的互動來建構屬于自己的意義語言,其目的在于培養(yǎng)學生用英語溝通表達的能力,希望學生能在不同的社會情境下適切地使用英語。第二、教學目標必須結合語言的組織性與語用性,因為溝通能力的所有要件(文法、言談、功用、社會語言以及策略能力等)都是課堂里的教學目標。第三、語言的結構形式只是為了幫助學生達到溝通目標的工具,在溝通的技巧方陎,流暢性與正確性是相輔相成的。當兩者無法兼顧時,為了讓學習者持續(xù)使用語言來溝通,有時流暢性會比正確性來得重要。第四、老師扮演引導者的角色,來引發(fā)學生的學習互動,而不是一個全知全能的知識給予者。第五、課程設計應為多元及具似真性,并以生活化、有創(chuàng)意、富挑戰(zhàn)性的活動為主題,并以圖片或實物等內(nèi)容豐富的材料引導學生,或是采取作業(yè)完成、問題解決、游戲活動及社會互動(又分為會話練習與角色扮演)的方式來進行學習。第六、教師要選擇適合學生學習的設計活動,并且多鼓勵學生制造疑問句來刺激思考,階段性的提供溝通的語句及會話的技能,以便學生可以在不同的情境中應變自如。
五、總結
本研究發(fā)現(xiàn),跨文化溝通融入英語教學對高校整體英語學習態(tài)度有正陎的影響,在英語學習動機方面有提升的效果,研究對象對跨文化融入英語教學之看法表示同意且支持,并認為跨文化融入英語教學之活動可以幫助他們了解外國文化以及增進其英語能力。
因此,可以通過三項教育相關意涵,包括透過學校社團力量來結合跨文化活動、以嘉年華會呈現(xiàn)跨文化溝通融入英語課程之成果,以及可透過計算機媒介溝通(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CMC) 來進行跨文化溝通之相關教學活動。
參考文獻:
[1]張旭東著.全球化時代的文化認同[M]. 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2]費孝通著.論人類學與文化自覺[M]. 華夏出版社,2004
[3](英)約翰·湯姆林森著,郭英劍譯.全球化與文化[M].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
[4]David Moguel.《Teaching SocialStudiesThroughMusic:U. S. and World History from a Latino Persoective》. Social Studies Review,2007
[5]Liu Menglan.A study on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