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殿杰
【摘 要】《語文課程標準》在“課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了“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學生是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jù)學生身心發(fā)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關鍵詞】小學語文;思考與實踐;合作
小組合作學習是一種新型的教學組織形式,它是20世紀70年代首先在美國產(chǎn)生的一種新的教學理論和策略。這種學習形式與傳統(tǒng)班級授課制相比,在增加學生的交往,促進學生社會技能、社會情感的發(fā)展,以及在大面積提高教學質(zhì)量上具有較為顯著的優(yōu)勢。教學內(nèi)容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評價方式的設計,都應有助于這種學習方式的形成?!薄靶〗M合作學習”是課堂教學中充分發(fā)揮學生主體作用的一種有效方法,也是當前引導學生主動學習的重要途徑。課堂中利用小組合作學習可以提高單位時間中學生學習、交往、表達的頻度與效率,優(yōu)勢互補,有利于培養(yǎng)探究意識和合作精神,也有利于學生口語交際和解決問題能力的發(fā)展。
一、精選內(nèi)容
并不是所有的教學內(nèi)容都需要采用合作學習的形式,一個沒有合作價值的問題,合作是一種重復勞動,會使學生厭倦。因此,精選合作內(nèi)容是開展小組合作學習的實施前提。在閱讀課上,要使小組合作學習富有實效,首先教師要把握教材的重點和難點,要了解學生選擇有討論價值的問題。問題必須具有一定的思維含量,要靠近學生思維的“最近發(fā)展區(qū)”,讓學生“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這樣,才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讓每一個學生都積極地參與到討論中來。選擇能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的問題。教學內(nèi)容有主次之分,課堂教學必須集中主要精力解決主要問題,圍繞重點內(nèi)容的得出展開合作交流,往往能使學生對知識產(chǎn)生“刻骨銘心”的記憶。
如在《林?!穼W完全文后,讓學生小組合作學習比較:三次“親切、舒服”的差異,感受作者豐富的內(nèi)心世界。學生討論后并做出結論,從而深刻地理解課文內(nèi)容,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
二、營造氛圍
營造民主、和諧、愉悅的學習氛圍,有利于減輕學生學習上的精神負擔,使學生在教師的熱愛、尊重和期待中產(chǎn)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從而促使學生積極地學、主動地探索。
如在教《富饒的西沙群島》一課時,為了讓學生在朗讀中感悟西沙群島的美麗和富饒,以激發(fā)學生的愛島之情,于是我設計了這一環(huán)節(jié)。師:同學們的齊聲感情朗讀使老師感受到西沙群島優(yōu)美的景色和豐富的物產(chǎn)資源。(我稍作停頓,注意觀察學生的神情,此時,我明顯感到同學們的眼里閃現(xiàn)出一絲激動,我急忙抓住學生這一微小的情感變化,繼續(xù)引導)師:誰愿意來做一名小導游,把我們美麗又富饒的西沙群島介紹給大家?(于是,一只手舉起來了,兩只手舉起來了,但仍令人明顯地感覺到大多數(shù)學生思想還沒有放開。我繼續(xù)努力。)師:同學們,你做了小導游,你就當了一回西沙群島人。把自己的家鄉(xiāng)介紹給來自世界各地的游客,那是多么令人驕傲的事情??!大家先在自己的小組中準備一下,練習一下吧。
三、給學生自主思考的時間
要真正實現(xiàn)小組有效合作,確實使學生從合作學習中有所收獲,有所得,必須給予學生充分獨立思考的時間,尤其是涉及思維發(fā)散訓練,更需要讓學生進行個體的獨立觀察、思考,否則這樣的合作也只是空白,讓學生進行充分的閱讀、思考、討論、交流,保證學生能按時按質(zhì)按量的完成學習任務。不要二、三分鐘就讓學生草草收場,匯報結果。對于篇幅較長的課文,僅二、三分鐘的時間,書都不能完整的讀上一次,哪有時間進行思考、討論、交流,更談不上匯報學習結果,最終只能是過眼云煙、煙消云散,根本達不到小組合作學習的目的。因此、教師在組織小組合作學習時,一定要給學生足夠的學習時間,至于多少為宜,要依學而定,靈活把握,既不能造成時間上的浪費,也不必擔心由于過多的討論時間而影響了后面的教學進度。
如,在教學《北京的春節(jié)》一文時,讓學生在自讀的基礎上先思考:作者寫了哪幾個北京春節(jié)前后的節(jié)日,都有哪些習俗?等學生充分學習后再在組內(nèi)交流,事實上,這樣學生在小組討論時會節(jié)省時間,并且鍛煉的空間更大,發(fā)言的積極性更高,能讓學生實實在在地多獲得一些知識,這點“浪費”的時間是值得的。
四、合理分工
在日常的教堂教學中,最常見的小組合作學習形式是按前后座位自然分成四人小組,座位的編號往往又是按學生的高矮次于序和男女生搭配而成的,這樣分組雖然開展小組活動簡便易行,但人員搭配不合理,不利于讓不同特質(zhì),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優(yōu)化組合,優(yōu)勢互補,相互促進。在小組合作學習中,教師應對小組中的每一成員明確分工,在每個小組中設立組織者,記錄者,匯報者等角色。并且這個角色可以不斷地變化,使每個小組成員都有鍛煉自己的機會和自己各方面的能力。這樣,就能促進每個成員都參與到小組活動中,使每個學生都主動探究知識和解決問題,而且也讓全體學生有了發(fā)表自己觀點的機會,在小組交流中學會分享他人的思考成果,還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五、教師及時指導
許多教師認為,只要是以小組的形式進行學習,學生自然就會合作。在課堂上,我們常常會看到這樣的情況,當學生就提出問題嘰嘰喳喳討論時,教師要么倒背雙手,鶴立雞群般踱來踱去,要么象征性地這一組插一言,那一組提一句,只待預先設定此環(huán)節(jié)所花時間一到,便命令交流。結果,出現(xiàn)學生針對學習內(nèi)容各自作答,表面看來熱熱鬧鬧,實則沒有思維撞擊的火花,沒有意見交融淌出的活水便草草收場。有的學生乘機開小差,說空話。小組活動流于形式,學習效率低下。合作學習作為一種新的學習方式,應追求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為了提高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性,教師要為學生的合作學習提供有效的幫助與指導。
六、全面評價
小組合作學習結束后,要對各小組的學習情況進行匯報、交流、評價。匯報一般由合作小組的組長匯報,其它成員作補充,匯報時要說明本組的學習目標、學習方法、學習結果以及收獲和感受。各組匯報、交流結束后,要組織學生對各組的學習情況進行評價,評價同樣先由組長發(fā)言,其他成員作補充,評價時要公平、公正、客觀,既肯定成績、又指出不足,并提出自己的不同的觀點和看法。小組匯報、交流、評價結束后,教師對各小組的學習情況要進行小結和總體評價,指出各小組的成績和不足,讓學生明白自己在學習中的得和失,以便他們在今后的學習中不斷改進和提高。通過小組間的學習匯報、交流,能彌補小組學習上的不足,有利于小組間取長補短、共同提高、共同進步。
參考文獻:
[1]王伶俐.小學語文教學評價有效性思考[J].教育科研論壇,2010(04)
[2]李麗.新課程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學評價體系的新思維[J].科教文匯(上旬刊),2009(09)
[3]陳小群.新課程思想指導下的小學語文教學評價體系初探[J].中國校外教育(理論),2008(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