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過對當代大學生法律素養(yǎng)現(xiàn)狀的分析,通過課內深化法律課程教學改革構建良好的課堂教學機制,課外拓展法律教育途徑構建法律教育聯(lián)動式機制兩種方法,豐富當代大學生的法律知識、提高法律意識,培育和提升法律素養(yǎng)。
【關鍵詞】大學生;法律素養(yǎng);法律課程教學改革
在黨的十八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加快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建設,而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就需要提高全體公民的法律素養(yǎng),作為國之未來的大學生的法律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變得尤為重要。
一、大學生的法律素養(yǎng)的內涵
大學生的法律素養(yǎng)是指大學生群體掌握法律知識,并通過思考融會貫通后內化的法律情感、法律信仰和法律意志并以此為基礎形成的運用法律的能力。它包括以下三個方面:①大學生對法律知識的掌握,包括基礎法律知識和專業(yè)法律知識;②良好的法律意識。是指大學生應該對現(xiàn)行法律和法律現(xiàn)象的具有認識、評價和情感體驗等各種意識現(xiàn)象。③法律能力的運用。是指大學生在法律知識儲備和實踐中形成的,運用法律規(guī)范和指導自己的行為,遵紀守法、依法維權的能力。
二、高校大學生法律素養(yǎng)現(xiàn)狀
當前,法律知識的掌握是大學生法律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基本前提,大學生除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識以外,還應當掌握與自己專業(yè)、學科相關的法律知識。但當前大學生學生學習效果并不是很理想,法律知識仍然比較缺乏。
1.大部分學生對法律的學習缺乏系統(tǒng)性
對與自己密切相關的或實用性較強的法律知識比較感興趣,如《民法通則》、《勞動合同法》,而對認為與自己不相關的法律知識則采取“學亦可,不學亦可”的態(tài)度,如《憲法》、《行政法》。
2.缺乏學習與大學生專業(yè)、學科領域密切相關的法律知識
目前我國高校開設的專業(yè)均有相關的法律規(guī)范存在,如《會計法》、《企業(yè)所得稅法》、《道路交通安全法》等。但學生對與專業(yè)、學科相關的業(yè)務課程更具有學習積極性,而對與專業(yè)、學科相關的法律課程學習積極性則較為缺乏。
3.缺乏積極主動的法律意識
受中國傳統(tǒng)法律文化中重義務、輕權利的影響,大部分大學生缺乏尊重和保護權利、以及相應的維權意識。例如在大學生實習過程中,針對用人單位不簽訂合同、不按法律規(guī)定支付加班費等違法行為缺乏相應的維權意識;在涉及到法律賦予的檢舉、控告權利時,很多學生要不采取“息事寧人”的心態(tài),要不采取極端的暴力報復手段討回“公道”,這都是法律意識缺失的體現(xiàn)。
4.法律信仰尚未建立
法律信仰就是當人們需要法律幫助時得到了法律公平、正義的保護,或從社會他人中感受到,由此產生的對法律的認同、信任、崇尚乃至信仰。由于受社會上一些不公的司法現(xiàn)象的影響,他們表現(xiàn)出對司法信心的不足,法律參與度熱情不高,對法律持有冷漠、疏遠的甚至是抵觸的態(tài)度,缺乏對民主、法治、自由、平等等法律價值足夠的認識與堅定的信念,制約著大學生法律信仰的建立,進而影響著他們對法律法規(guī)的自覺遵守和維護。
5.學生法律能力偏弱
法律能力是大學生法律素養(yǎng)高低的重要衡量標準,包括他們學法、懂法、守法、用法的能力。目前學生遇到的問題主要體現(xiàn)在:一是守法的自覺性仍然不夠。近年來,高校大學生犯罪率呈逐年遞增趨勢,盜竊、詐騙、人身傷害等案件屢屢發(fā)生。以筆者所在的城市為例,僅2008-2011年長沙市岳麓區(qū)在校大學生偶然犯罪數就高達150余件。二是用法能力較弱,不善于將法律運用于日常生活中,缺乏與違法犯罪行為做斗爭的勇氣和決心。例如:在消費時不向商家索要發(fā)票,購買到假冒偽劣產品時自認倒霉不去維權或暴力維權,在實習或勤工助學時,缺乏“契約意識”。而在數以萬計的法律案例中,大學生以原告作為訴訟當事人的案件屈指可數。
三、發(fā)揮法律課程教學功能,提升大學生法律素養(yǎng)
當前高校里進行法律教育的主要是《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的第四章到第七章了內容,內容涉及社會公共生活、職業(yè)生活、家庭婚姻的法律規(guī)范、社會主義法律法治精神以及我國基本法律制度規(guī)范等方面。
1.課內深化法律課程教學改革,構建良好的課堂教學機制
第一,加強法律教育的師資建設。一方面對現(xiàn)有的老師進行培訓,安排教師到法院、律所等實踐教學基地掛職鍛煉,提升其專業(yè)素養(yǎng)和實踐素質;另一方面,聘用高素質法學人才,引進具有豐富法律實踐經驗的法律工作者如律師、法官、檢察官進課堂,開展法學教育。
第二,以素質教育為導向,不斷創(chuàng)新與完善法律教育的教學方法與手段。例如通過莊嚴肅穆的模擬法庭教學、生動形象的案情再現(xiàn)教學、案例討論啟發(fā)式教學等形式,采用PPT、視頻播放(如今日說法、以案說法)多媒體等現(xiàn)代教學手段,增強法律課程的吸引力,激發(fā)學生學習法律的興趣,幫助大學生將法律知識內化為法律素養(yǎng),增強法律教學的實效性。
第三,合理創(chuàng)設教學內容。由于《法律基礎》課時有限,教師應當在把握好教學大綱的前提下,采取系統(tǒng)講解、重點分析的方式,突出重難點,針對不同的專業(yè)設置不同的教學內容,如對于會計系的學生,除了講授最基本的法律常識外,應當側重《公司法》、《會計法》、《經濟法》等,針對人力資源管理的學生,應當側重《勞動合同法》等。
第四,可以開設一些公共法律課程(如《法律與生活》、《女性法律知識》等)和與學生所學專業(yè)密切相關的法律課程(如《合同法》、《公司法》等)供學生選修,并開設法律知識系列講座,通過《法律基礎》之外的課堂教學補充法律知識、強化法律意識。
2.課外拓展法律教育途徑,構建法律教育聯(lián)動式機制
第一,開拓法律資源,加強大學生的法律實踐活動。大學生將法律知識轉為法律意識與能力離不開經驗的支持,這就需要大學生在實踐活動當中去感悟和體會,因此高校應當拓展法律素質教育實踐,積極鼓勵引導大學生參與到法律實踐活動中。首先,高校要建立大學生法律實踐活動的保障和激勵機制;其次,高校應當拓展穩(wěn)定的法律實習基地,與當地的法院、檢察院、法律援助中心、律師事務所等法律機構以及社區(qū)、街道等基層組織建立聯(lián)系,合適的可以簽訂合作協(xié)議,建立穩(wěn)定的合作關系,定期組織學生參加旁聽庭審、參觀考察、法律宣傳等實踐活動,確保實踐活動持續(xù)、穩(wěn)定、健康的發(fā)展。
第二,培養(yǎng)良好的校園法治環(huán)境,在生活中潛移默化的提升大學生的法律素養(yǎng)。高校大學生的法律教育除了課堂教育之外,還應7當將法律教育真正融入到高校大學生日常生活中,通過在課外的生活中開展多種形式的“第二課堂法律活動”;學校還可以組織法律老師設立大學生法律援助中心為學生提供法律咨詢、法律援助,解答其生活中的法律疑惑等,既可促進大學生學習法律理論知識,又可以幫助他們培養(yǎng)守法、用法的意識和能力。
第三,充分發(fā)揮網絡新媒體的功能,提升大學生的法律素養(yǎng)。
高校應當充分利用網絡工具宣傳法律知識培養(yǎng)大學生的法律素養(yǎng),同時降低其負面影響,引導大學生抵制網絡惡俗、非法文化的侵蝕。隨著互聯(lián)網的飛速發(fā)展,以QQ、微信、微博等為代表的即時通訊技術更是以其傳播的便捷性、自主性、及時性等備受大學生群體的青睞,為其提供了溝通思想、交流觀點的渠道,成為了現(xiàn)代大學生生活中的必需品。因此,高??梢酝ㄟ^微信群、QQ群、微博、微視等這些即時通訊技術對大學生進行法律素質教育,使他們形成自律、自控的法律行為習慣,提高自身判斷力,增強抵御網絡不良信息的免疫力。
參考文獻:
[1]張蕊.關于高校法治文化建設的幾點思考[J].法治視點,2012(8)
[2]王永堅.大思政背景下大學生法律素養(yǎng)的提高[J].經濟與社會發(fā)展,2012(8)
[3]李晶、楊霞.大學生法律素養(yǎng)教育現(xiàn)狀及改進建議[J].法制與社會,2013(4)
作者簡介:
龔勛,女,湖南長沙人,碩士研究生,長沙商貿旅游職業(yè)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法律、思政教育。
基金項目:長沙商貿旅游職院院級課題“法治湖南建設中地方高校法治文化建設研究”(KF1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