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 路
(貴州財經大學,貴州 貴陽 550025)
作為英語學習中的四項基本技能之一,寫作一直被認為是最難掌握的。國內有人認為寫作是語言使用的方法和技巧,已有的二語寫作研究焦點集中于文本層面,較多探討文本的語篇與語言特征。但是國外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許多研究關于寫作過程的研究表明,寫作不是簡單的遣詞造句,而是從寫作者通過文本的形式反映寫作者的認知心理過程。但是目前國內從認知心理角度研究二語寫作過程的很少,只有王文宇(2002)、王俊菊(2006)等在進行母語思維影響時提到,并未專門進行過研究。本文認為寫作本身就是一種勸說活動,而二語寫作過程又被看作為一種社會認知模式,那勸說就存在于二語寫作過程之中。然而,在大量關于二語寫作過程的研究中,卻幾乎沒有人關注其中的勸說活動對寫作的影響。
在西方古典修辭學代表亞里士多德的著作《修辭學》中,修辭分為三種手段:logos(理性訴求)、pathos(情感訴求)以及ethos(氣質訴求)。所謂理性訴諸即邏輯訴求,也就是演說者在演說中需要分析事物內在邏輯關系及進行推理,為證明論點向觀眾提供邏輯上的支持。情感訴求主要與聽眾的認知程度、自身認知假設及信息適應性等因素有很大的關系。氣質訴求即演說者的氣質在演說過程中如何建立的。二語寫作本身就是一種勸說方式,寫作者的目的就是通過有效的文本傳遞有效信息從而勸說讀者接受自己的觀點。
本研究在海德的平衡理論的基礎上,結合了國內外對二語寫作的認知心理過程的研究,從以下兩個問題來探討寫作過程中的勸說訴求:
(1)勸說訴求是否存在于二語寫作過程的認知平衡中?
(2)若存在,勸說訴求是否會對二語寫作過程中的認知平衡產生影響?是怎樣影響的?
研究對象為某大學外國語學院英語專業(yè)大四三個班的學生。三個班為平行班,總人數(shù)為63人。
(1)問卷調查:問卷是針對兩個研究問題而設計的,共有10個調查項目,每個項目有5個評價等級選項,表示出調查對象對調查項目的態(tài)度:“1=完全同意”;“2=通常同意”;“3=有時同意”;“4=通常不同意”;“5=完全不同意”。
(2)訪談:問卷結束后,每班隨機抽取5名學生進行訪談。訪談的內容關于勸說訴求在二語寫作中的存在及影響,以及學生在寫作過程中的心理過程,是對問卷所不能體現(xiàn)的定性數(shù)據(jù)的補充。
(3)寫作任務:本調查研究根據(jù)問卷及訪談的結果,設計了一項寫作任務:所有學生在規(guī)定時間內完成一篇議論文,題目為“Writing as Knowing-in-Action”。
(1)采集問卷調查和訪談的數(shù)據(jù):針對研究問題進行問卷設計,對問卷的信度與效度進行測評,并請專家審核合格后向學生發(fā)放問卷。問卷結束后,隨機抽取5名學生進行訪談?;厥沼行柧磉M行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和分析,整理訪談內容。
(2)采集寫作任務的文本及數(shù)據(jù):寫作任務期限為一周,一周后收集一手有效寫作文本,并由任課教師按照英語專業(yè)八級標準進行批閱。
(3)數(shù)據(jù)收集與分析:收集到有效問卷63份,寫作文本63份。將收集到的有效數(shù)據(jù)進行歸類整理及分析,并結合文本的分析,發(fā)現(xiàn)學生二語寫作過程中的勸說訴求的使用情況及其對寫作中認知平衡的影響,最后得到相關結論。
通過收集到的問卷及訪談的數(shù)據(jù)進行了數(shù)據(jù)分析。針對研究問題,筆者把問卷問題進行分類,并進行了整理。問卷的每個調查項目分別有五個評價性等級,每個等級選項的數(shù)量及頻率都以表格的形式呈現(xiàn)出來,括號內的數(shù)字表示每個選項所占的百分比。表格中Q1表示調查問卷的第一個問題,以此類推。
表1中的調查項目針對研究問題“勸說訴求是否存在于二語寫作過程的認知平衡中”。從中可以看出,參加問卷調查的 63名學生多數(shù)選擇“3”、“4”或“5”,說明學生還是肯定了勸說訴求存在于二語寫作的認知平衡之中。結合訪談,調查結果表明,英語專業(yè)學生二語寫作的認知平衡中確實存在勸說訴求,具體體現(xiàn)為邏輯上的訴求和情感上的訴求,而氣質訴求卻很少體現(xiàn) (如Q4所示)。由于寫作的特殊性,讀者就是所謂的聽眾,且這類聽眾并不能直接見到寫作者本人,因此所有的信息都必須從寫作文本里獲得。寫作者的目的就是要在文本中盡可能地通過有效的信息表達傳遞,勸說讀者同意或接受寫作者的觀點,以此達到與讀者的認知平衡(如圖1)。因此,在二語寫作過程中,寫作者通過使用邏輯論證、情緒論證等功能取得一定的勸說效果。
表1 勸說訴求是否存在于二語寫作過程的認知平衡中
表2 勸說訴求對二語寫作中的認知平衡產生的影響
表2中的調查項目針對研究問題“勸說訴求是否會對二語寫作中的認知平衡產生影響,怎樣影響”。參加問卷調查的63名學生中,選擇“3”或“4”(如表2所示)。結合訪談內容,調查結果表明,勸說訴求的確對二語寫作中的認知平衡產生影響。具體來說,缺乏邏輯訴求的學生容易在寫作中對寫作題目理解不透徹,造成偏題離題現(xiàn)象;或者缺少邏輯上的推理和證明,不能以理服人;缺少氣質訴求的學生容易在寫作中缺少事實例證,或沒有選擇合適的方式讓讀者很難理解,從而降低文章及寫作者的可信度;或者缺少讀者意識,對寫作對象不明確從而影響了認知平衡,造成認知失調。
此外,根據(jù)英語專業(yè)八級的評分標準,本研究對文本的分數(shù)及其錯誤項歸類整理統(tǒng)計。結合訪談,本研究的假設得到了進一步的證實:學生在二語寫作過程中更多使用邏輯訴求及情感訴求的方式來達到認知平衡,而很少有學生能夠意識到氣質訴求在認知平衡中的作用。一般來說,缺乏邏輯訴求的學生分數(shù)比缺乏情感及氣質訴求的學生分數(shù)低,這也反映了邏輯訴求在寫作中認知平衡的重要性。而缺少情感訴求中的讀者意識因素學生也往往得不到老師的認可,達不到老師的期望,從而造成認知上的失衡。大多數(shù)學生在寫作中都沒有意識到氣質訴求的運用,體現(xiàn)在語言的恰當使用方面或者缺少證實論點的例證,但對分數(shù)的影響卻不是很大。
通過以上分析,本研究有兩個主要發(fā)現(xiàn):
主要發(fā)現(xiàn)一:通過對調查問卷和訪談的詳細分析后,本研究發(fā)現(xiàn)勸說訴求存在于二語認知寫作過程的認知平衡中。大多數(shù)寫作者注重邏輯訴求的運用,并通過邏輯論證、情緒論證等功能在寫作中達到認知平衡。而勸說訴求中的氣質訴求卻很少體現(xiàn)在寫作過程的認知平衡上。
主要發(fā)現(xiàn)二:經過對所有文本的詳細分析,并結合了訪談對象所選出的有效文本,本研究發(fā)現(xiàn)寫作過程中不用勸說訴求的運用會對寫作過程的認知平衡產生不同影響。具體來說,缺少邏輯訴求,容易對寫作題目理解不透徹,造成偏題離題現(xiàn)象,或者缺少邏輯上的推理和證明,不能以理服人,從而影響到認知平衡。缺少情感訴求,則更多涉及到寫作者的態(tài)度及情緒,也會影響其在寫作過程中有效真實的表達,另外缺少讀者意識,對寫作對象不明確,也會影響到認知平衡。缺少氣質訴求的學生容易在寫作中缺少事實例證,或沒有選擇合適的方式讓讀者很難理解,從而降低文章及寫作者的可信度,影響了認知平衡,造成認知失調。
圖1 在寫作中認知平衡的體現(xiàn)
[1]Raymond S Ross.Understanding Persuasion[M].Englewood Cliffs:Samuel Prentice-Hall,Inc.1994.
[2]王立非.我國英語寫作實證研究:現(xiàn)狀與思考[J].中國外語,2005(1).
[3]王俊菊.英語為第一語言的寫作認知心理過程研究綜述[J].外語教學,2006(4).
[4]王文宇,文秋芳.母語思維與二語寫作——大學生英語寫作過程研究[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2(4):64-67.
[5]文秋芳,郭純潔.母語思維與外語寫作能力的關系[J].現(xiàn)代外語,1998(4).
[6]于夕真.寫作認知心理過程的研究與博客大學英語寫作教學[J].外語電化教學,20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