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媛
(湖南師范大學 湖南 長沙 410081)
合唱的主體材質是人聲,音調、音量、音色是聲音的三大主要特征,合唱的音準決定著協(xié)和,音量和音色決定著均衡,而協(xié)和和均衡決定著協(xié)調。在聲樂藝術領域中,無論是獨唱、重唱或是合唱,其發(fā)聲的原理總是一致的,不同的是獨唱強調的是個性,而合唱作為一種群體聲樂藝術,要求的是共性,強調的是“合”字,每位演唱個體都有一定的制約和互解。不論是獨唱還是合唱對于聲音的運用實際上就是依據(jù)對作品的理解程度完成聲音塑造的過程,因此聲音的訓練的好壞對作品的演繹的優(yōu)劣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合唱聲音訓練的主要目標就是要求通過集體的科學訓練手段使各聲部在發(fā)聲狀態(tài)上保持一致,并不斷發(fā)揮發(fā)聲器官的功能,逐步提高每一個合唱團員演唱技能,從而達到整個合唱團技術與藝術水準的提高,更好的詮釋音樂作品。
(一)齊、準、合。齊、準、合是合唱聲音訓練中最基本的要求。首先要做到“齊”,就聲音訓練而言,要求所有的合唱團員有統(tǒng)一的發(fā)聲狀態(tài),外在體現(xiàn)在正確的歌唱姿勢,內在體現(xiàn)在正確的器官狀態(tài);同時要求做到“準”,合唱是多聲部織體,因此音準受眾多因素制約,它和聲音的位置、吐字咬字、呼吸、和聲、旋律線等因素都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再次要求做到“合”,不僅要求各聲部在演唱技能上達到“統(tǒng)一的發(fā)聲狀態(tài)”包括統(tǒng)一的起聲、呼吸技巧、統(tǒng)一的發(fā)聲和力度安排等等,還要求合唱團員之間以及與指揮之間在情感的表達與處理以及對作品的理解上達到統(tǒng)一,才能達到合唱中的“合”。
(二)氣、聲、字、腔、情。古人云:“善歌者必先調其氣也”,正確的氣息支持和呼吸不僅是歌唱的根基和原動力,也是實現(xiàn)藝術表現(xiàn)的重要的手段;“聲為情之形,情為聲之本”,如果說情是歌唱的靈魂,聲則是歌唱的血肉;歌唱要達到感染聽眾的目的,當然離不開清晰的語言,即“咬字”,歌唱在某種意義上講可以稱之為藝術化的夸張的講話,歌唱中的咬字我們要求做到“字正腔圓”,只有具備了清晰的語言,才能做到聲與字的良好協(xié)調和配合;發(fā)聲離不開對共鳴腔體的運用,任何聲音只有通過共鳴腔體才能夠傳送出來,而要得到豐滿圓潤富有表現(xiàn)力的聲音,必須通過對共鳴腔體的調節(jié)從而獲得豐滿而集中的共鳴位置才能達到;所有關于聲音訓練的手段總結起來其實就是對“氣、聲、字、腔”的科學訓練,而最終的目的則是“情”,通過歌唱和二度創(chuàng)作準確的將作曲家的意圖及歌曲的情感傳遞給聽眾,從而達到精神上的共鳴與享受。歌唱就是由“氣、聲、字、腔、情”這五個部分組成,它們之間相互依賴對立統(tǒng)一,缺少了任何一部分都不能構成良好的歌唱。
合唱發(fā)聲方法是在美聲發(fā)聲位置的基礎上,強調合唱中的共性、通過合唱隊員的自我調控達到聲音的協(xié)調和統(tǒng)一,它要求在深呼吸的支持下保持相對放松的狀態(tài),運用腔體的調節(jié)獲得高位置的演唱聲音。
(一)保持正確的歌唱姿勢。歌唱姿勢看起來和聲音沒有直接聯(lián)系,其實它的本質是人聲這個“樂器”的外形,它決定了歌唱前呼吸器官、發(fā)聲器官以及共鳴器官的狀態(tài),可以說關乎整個歌唱的全局。因此在發(fā)聲訓練之前,無論是坐、立,均應保持積極興奮的精神狀態(tài),同時要求頭部端正、雙面平視,上身平直、雙肩放松略向后拉開,腰椎立直,將重心落在雙腳上。
(二)高位置的歌唱。要獲得高位置的歌唱位置,首先舌頭要放松,,最直接的手段就是要求合唱隊員做到“開喉吸氣”,即在打哈欠的狀態(tài)下,用口鼻同時吸氣并抬起“小舌頭”和軟腭,感覺將聲帶吸開到第一顆紐扣的位置。在聲音訓練中可以多用“哼鳴en”練習,不僅能使喉咽壁穩(wěn)定和堅挺,還可以建立混合共鳴保持歌唱器官的“松、緊”平衡。同時要強調的一點是在合唱聲音訓練中,暫時將作品演唱風格拋開,要求的是“直聲唱法”,而盡量避免“顫音唱法”,就如鋼絲一樣,每個合唱團員的聲音都是一根鋼絲,各種不同彎曲波形的鋼絲擰成的鋼絲繩是絕對不可能融合在一起的,合唱團員演唱出的聲音絕對是不準和不協(xié)和的。
(三)共鳴腔體的的運用。以軟口蓋為界,人的共鳴腔體可分為上部共鳴、下部共鳴,口咽腔屬于中部共鳴,所以我們以此為依據(jù)將人聲分為胸聲區(qū)、混聲區(qū)、頭聲區(qū)。合唱聲音訓練的目的就是要將這三個聲區(qū)統(tǒng)一起來,使整體聲音達到平衡統(tǒng)一,使不同的聲區(qū)在自然協(xié)調的基礎上達到音色上的過渡。在中低音區(qū)要求更多而適量的胸腔共鳴,在由中聲區(qū)逐漸往下過渡的過程中,會感覺到胸腔的振動越加明顯,合唱隊員要在深呼吸的狀態(tài)下保持胸廓的打開和聲道的通暢,使氣管與咽腔連成一的是合唱的音量,該輕則輕,該強則強,既要有對比又要張弛有度;柔強調的是合唱當中要消除個性,互相傾聽;直要求用不抖動的直聲演唱;齊,不僅包括發(fā)聲狀態(tài)及節(jié)奏的齊,更泛指合唱團員之間以及合唱團員對指揮的意圖的理解和表達上的一致。準,不僅是旋律橫向的音準的把握,也包括對和聲縱向的之間音準及音程關系的把握;和則是指整個合唱的和諧、協(xié)調、統(tǒng)一。它們之間相互滲透統(tǒng)一,如果在合唱的聲音訓練中能做到上述九點,才能達到合唱演唱的“合”。
合唱的聲音訓練不是一撅而就、一朝一夕之事,它需要每一個合唱藝術活動參與者不斷的總結探索創(chuàng)新,去偽寸真,在探索多元化的合唱訓練的過程中,努力提高自身藝術修養(yǎng),為合唱事業(yè)做出新的貢獻!體,形成氣與聲的“雙向對抗”;在中高音區(qū),混聲共鳴的運用是最重要、最復雜和最豐富的,真假聲的結合、母音狀態(tài)、音量音色的變化以及語言的清晰度等無一不是以其為核心,因此要求合唱團員將牙關打開,母音保持豎立的感覺演唱,用打哈欠的感覺打開“內口”(喉咽腔、口咽腔),使咽壁處于有力量的緊繃狀態(tài),盡可能放低舌位以保持內口的最大空間,使聲音獲得最好的傳導和反射;在高音區(qū),頭腔共鳴的運用對音域的擴展及音色的美化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也是就我們強調的“頭聲”,頭腔共鳴實際上是在鼻腔共鳴的基礎上使所有竇口呈打開狀態(tài),加入氣流沖擊而獲得,在進行訓練時,聲音不能“穿鼻孔而過”,而是應該“穿鼻而過”,所有聲音往上送,保持后鼻音歸韻的感覺,用“頭頂瓦罐,口含雞蛋”的感覺歌唱。實際上這三種共鳴是相互依賴不可分割的,不存在絕對的獨立,頭腔離不開鼻腔起著高頻泛音的作用,鼻腔離不開口、咽、喉腔對發(fā)聲、聲態(tài)、母音造型起著調節(jié)作用,口、咽、喉腔離不開胸腔起著基礎共鳴作用。在合唱訓練中可以多用“wu”音進行練習,通過不同聲區(qū)對共鳴腔體的調節(jié)找到上下通暢對抗的管道感。
(四)高、豎、深、輕、柔、直、齊、準、和。合唱的聲音訓練技巧,歸結起來可以用九個字概括:高、豎、深、輕、柔、直、齊、準、和。高是指高的發(fā)聲位置;豎是指內、外口的形狀要豎而不能扁和橫;深是指氣息的深度要氣沉丹田不能“吊”;輕是一個相對概念,指
[1]楊鴻年.合唱訓練學[M].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11.
[2]馬革順.合唱學新編[M].上海音樂出版社,2003.
[3]楊旭,閻寶林.閻寶林教授談合唱——“八秒”的合唱秘籍[M].歌唱藝術,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