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紅霞
【摘要】本文對國內外對元認知與EFL寫作關系的研究進行梳理。首先介紹元認知的概念以及組成要素。然后探討了元認知研究對今后EFL寫作教學的啟示。
【關鍵詞】元認知 EFL寫作 元認知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10 -0229-02
一、引言
寫作能力是個人所需具備的一種非常重要的溝通能力。它也是青年學生獲得學業(yè)成功的必備技能。對于英語學習者來說,英語寫作不僅是英語學習所需要實現的一個學習目標,也是提高英語水平的重要手段。多年來不管對母語寫作還是二語寫作,研究者都在一直尋找著各種能夠有效提高寫作能力的方法。近年來,國內外學者意識到寫作作為一種高層次思維的體現,會反映出寫作者對寫作主體、寫作任務和所需運用的寫作策略的相關知識。而大量研究也表明這種知識對寫作,包括EFL寫作都有積極的促進作用。而這種知識就是我們所說的元認知知識。為了使研究者對國內外元認知與寫作關系的研究有所了解,本文首先介紹元認知的定義、組成和其與學習的關系;之后介紹國內外相關研究;最后探討對今后研究和教學的啟示。
二、元認知
1. 元認知的定義
元認知(metacognition)最早由美國發(fā)展心理學家J. H. Flavell于1976年提出,1979年提出的理論框架被廣泛接受。Flavell (1979) [1]認為元認知是人對事件中有哪些因素或變量起作用,如何影響事件的進程和結果的相關知識。是認知主體對自身認知活動的認識和調節(jié)。很多研究者也使用其他概念來指代這種知識或能力,如“元認知意識”, “元認知信念”、 “執(zhí)行能力”、“高等技能”、“自我監(jiān)控”等 (Veenman et al., 2006) [2]。Veenman等人認為元認知的概念的多樣化是由于有些概念是指更廣義的知識和技能,有些是指具體某個年齡階段的人們的能力或某種具體任務中的能力。有些既指元認知的過程,也指某些認知過程。當然在元認知領域中的概念需要做進一步的統(tǒng)一。
2. 元認知的組成
就元認知的組成來說,Flavell將其分為兩個部分:元認知知識和元認知體驗。元認知知識和元認知體驗兩者之間相互起作用。元認知知識能夠引領學習者的元認知體驗,而他們的元認知體驗反過來豐富或補充他們的認知知識。元認知知識是指個人對自身認知能力及知識水平的總體了解。在Flavell (1985)[3]的《認知發(fā)展》(Cognitive Development)一書中他把元認知知識細分為:元認知主體知識(person)、任務知識(task)和策略知識(strategy)。元認知主體知識是指認知主體對于人的知識,即對主體自身以及他人的與認知相關的所有情況的認知。任務知識是與任務相關的知識,即學習任務的類型、內容、要求、目的,以及對任務難度的預估等等。策略知識指認知主體對策略的了解、選擇和監(jiān)控等所有相關知識。
3. 元認知與學習的關系
在過去的四十年間,研究者認為元認知在學習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并且在數學、閱讀、寫作等具體學習領域中有一系列研究證明元認知的積極作用。Chamot & OMalley (1994) [5]明確指出學習主體對任務特征的了解和恰當選擇策略的元認知知識是決定語言學習效果的決定因素。Joanne Devine (1993) [6]進一步指出研究證明在EFL寫作成功者的經歷看,元認知知識甚至比語言能力發(fā)揮的作用更大。Vandergrift (2005) [7]也強調了元認知策略對外語學習的積極作用
三、元認知研究對EFL寫作教學的啟示
教師要考慮如何提高學生元認知知識,使學生成為有效的自律的學習者。如前所述元認知知識包含三個方面:主體知識、任務知識和策略知識。教師可以考慮在如下三方面做以改變。
首先,教師通過清楚地講授,提高學生元認知主體知識。如通過給予學生大量閱讀與寫作練習的機會,使學生對自己寫作能力有一個客觀評價;面對寫作問題時,不輕易放棄或回避問題,而努力尋找解決寫作問題的方法。
其次教師可以提高學生元認知任務知識。任務知識包括對寫作任務的性質、要求、目的的知識。教師要培養(yǎng)學生對寫作目的的思考,培養(yǎng)讀者意識。研究表明寫作不成功者多因語言水平問題而無法低端的語法拼寫錯誤轉移到高端的謀篇布局的技巧上。因此提高學生語言能力會使學生提高其元認知的任務知識,從而提高寫作水平。
最后教師可以提高學生元認知策略知識。元認知策略包括有意識地監(jiān)控學習、計劃和選擇策略、監(jiān)控學習過程、改正錯誤、分析學習策略的有效性以及必要時改變學習行為和策略等。所以除了提醒學生元認知知識的重要性以外教師還應提醒學生策略選擇的有效性,引導學生有效監(jiān)控自己的寫作。
參考文獻:
[1] Flavell, J. H. Metacognition and cognitive monitoring [J]. American Psychologist. 1979, 34(10): 906-911.
[2] Veenman, M. V. J., Van Hout-Wolters, B. H. A. M., & Afflerbach, P. Metacognition and learning: Conceptual and methodological considerations [J]. Metacognition Learning, 2006 (1), 3-14.
[3] Flavell, J. H. Cognitive Development [M].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 1985.
[4] Garner, R. Metacognition and executive control[A]. In R. Ruddell, M. Ruddell, & H. Singer (Eds.), Theoretical models and processes of reading (4th ed., pp. 715-732)[C]. Newark, DE:IRA, 1994.
[5] Chamot, A. U., & O‘Malley, J. M. Language learner and learning strategies[A]. In N. Ellis (Ed.), Implicit and explicit learning of languages (pp. 371-392)[C]. New York: Academic, 1994.
[6] Devine, J. The role of metacognition in second language reading and writing[A]. In J. G. Carson & I. Leki (Eds.). Reading in the composition classroom: Second language perspectives (pp. 105-127)[C]. Boston: Heinle and Heinle, 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