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緒昌 李智蘋
摘要 以蘇教版初中《生物學》“人體與外界的氣體交換”一節(jié)的教學設計為例淺談“互動一合作”與電子白板整合教學模式的應用。
關鍵詞 “互動-合作”教學模式 人體與外界的氣體交換 教學設計
中圖分類號G633.91 文獻標識碼B
根據建構主義理論,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伙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而獲得的?!读x務教育生物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也倡導探究性學習,力圖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所以在初中生物學教學中,筆者嘗試“互動一合作”與電子白板整合的教學模式,充分利用電子白板的交互性、直觀性吸引學生的有意注意,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逐步培養(yǎng)學生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互動-合作”與電子白板整合的教學模式,是指生物課堂教學中,在先進的教學理念指導下,合理利用電子白板等先進教學媒體,使學生深層次開展互動與合作學習的教學模式。這種模式是將課堂中白板與教師的互動、師生互動:生生互動、電子白板與學生的互動、生生間的合作學習與電子白板有機結合形成整體,互動、合作與電子白板是不可缺少的有效組成部分。
該模式的教學流程如下:
課前的自主學習→課堂引入→自我糾錯→合作探究→展示→點評與質疑→小結→鞏固提高。
下面以蘇教版初中《生物學》“人體與外界的氣體交換”一節(jié)的教學設計為例介紹該模式的應用。
1.案例呈現
本案例主要提供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設計,教材分析、教學目標等省略。自主學習環(huán)節(jié)要求學生通過閱讀課本完成練習冊上的填空題(作用等同于導學案)。
1.1教學環(huán)節(jié)1——呼吸系統(tǒng)的組成
情境材料1:2013年10月25日上午,浙江溫嶺市第一人民醫(yī)院發(fā)生一起故意傷害案件,3名醫(yī)生在門診為病人看病時被一名男子捅傷。其中,門診管理處副主任、耳鼻喉科主任醫(yī)師王云杰經搶救無效死亡,年僅47歲,另有2人受傷。此案發(fā)生后,一個尚不十分熟悉的病癥——空鼻癥開始熱傳,并逐漸被大眾所認知。此類病人多因為過敏性鼻炎、肥厚性鼻炎或鼻竇炎而接受手術,將下鼻甲或中鼻甲作過度修除而導致鼻腔過度通暢,形成所謂的“空鼻癥候群”。
教師設疑提問:為什么鼻腔過度通暢反而不好呢?人體的呼吸道除了保證氣流暢通外,還有哪些作用?學生分組討論后,選派小組代表闡述觀點。
情境材料2:中國氣象局的數據顯示,今年以來,全國平均霧霾天數為52年來之最,安徽、湖南、湖北、浙江、江蘇等13地均創(chuàng)下“歷史紀錄”。(12月9日新京報)人冬以來,我國大部分地區(qū)被霧霾籠罩?!板薰凡灰姽罚防K提在手,見繩不見手,狗叫我才走。”“世界上最遠的距離,是牽著你的手,卻看不見你的臉?!薄黝愱P于霧霾的段子也在網上廣為流傳?!办F霾”不僅成了新聞熱點,也成了人們嘴上的熱詞。其形成原因是由于大量極細微的塵粒、煙粒、鹽粒等均勻地浮游在空中,使有效水平能見度小于10 km的空氣混蝕的現象。由于霧霾中含有大量的化學物質,如顆粒物、海鹽、硫酸鹽等,能直接進入呼吸道并粘著在肺泡上,除了會造成鼻炎等呼吸道疾病,嚴重的還會誘發(fā)肺癌,長期吸入嚴重者還會導致死亡。
情境材料3:有關霧霾報道的視頻資料。
教師設疑提問:有了呼吸道對空氣的處理,是否人體就能完全避免空氣中有害物質的危害?這說明了什么?對于霧霾天氣,我們怎樣應對?我們能為治理霧霾做些什么?學生分組討論后,選派小組代表闡述觀點。其他小組可以對其進行評價和補充。
反饋練習:由學生按空氣經過呼吸系統(tǒng)各部分的順序依次拖動素材庫中的圖片,組成呼吸系統(tǒng)示意圖,并講述空氣經過時每一部分對空氣的處理,以此檢驗學生的掌握程度。
設計思想:通過電子白板展示時事熱點引出呼吸道對空氣的處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主動學習,同時達成關注空氣質量、關注健康的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通過拖動圖片檢驗學生的掌握情況,學生熱情很高,展示的欲望強烈,在快樂中加強相關知識點的理解和記憶。
1.2教學環(huán)節(jié)2——呼吸運動
學生體驗:用手按住胸部兩側,然后深吸氣,再深呼氣,感覺肋骨是怎樣運動的?胸廓有什么變化?思考人體是怎樣將氣體吸人的?然后聯系生活,想一想為什么在游泳剛下水時,如果水超過胸部,會感到呼吸有些吃力?胸廓擴張與呼吸有什么樣的關系呢?
合作探究:教師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利用自己身邊的材料嘗試動手制作模擬膈肌運動的模型(圖1),引導學生說出橡皮膜、氣球、玻璃罩等各代表人體的哪個器官,然后學生動手操作感受氣球體積的變化與橡皮膜位置的關系。實驗后,學生會發(fā)現,當下拉橡皮膜時,氣球脹大;反之回縮。
小組討論后由學生總結出呼吸運動過程中胸廓和肺的變化:
呼吸肌收縮→胸廓擴張→肺跟著擴張;
呼吸肌舒張→胸廓縮小→肺跟著回縮。
接著以小組為單位,分發(fā)一次性注射器,引導學生進行壓力與體積關系的實驗,學生用拇指堵住注射器筒口,外拉針把,松手,觀察到針把逐漸回位;然后先外拉針把,堵住筒口,使勁推針把,松手,針把又逐漸回位。教師啟發(fā)學生得出:體積變化引起氣壓變化的規(guī)律:溫度、氣體總量不變,當體積增大時氣壓減??;當體積減小時氣壓增大。
學生分組討論吸氣和呼氣的完整過程后匯報討論結果,最后師生總結呼吸運動的整個過程:
呼吸肌收縮→胸廓擴張→肺跟著擴張→肺內氣壓下降(低于大氣壓)→氣體入肺;
呼吸肌舒張→胸廓縮小→肺跟著回縮→肺內氣壓升高(高于大氣壓)→氣體出肺
設計思想:呼吸運動是本節(jié)課的難點,比較復雜抽象,初一的學生理解起來有困難。所以教師通過直觀教具和學生的體驗活動,加深學生的直觀印象,可以化難為易,降低學習難度,引起學生的直覺分析,從而鍛煉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學生在進行展示的過程中也會進一步加強對呼吸運動過程的理解,有利于落實教學目標。endprint
1.3教學環(huán)節(jié)3——肺活量
創(chuàng)設情境:學生在進行體育達標考核時都進行過肺活量的測量?!秶覍W生體質健康標準》規(guī)定,肺活量是中學生生長發(fā)育水平的必測項目。所以在教學中通過白板展示學生體育達標時測肺活量的照片,創(chuàng)設特定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回憶測量方法和自己的肺活量數值,然后分組比較各自肺活量的大小,并討論肺活量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關,引導學生加強體育鍛煉。
設計思想:在教學中通過白板展示學生體育達標時測肺活量的照片,可以立刻喚醒學生的記憶,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討論的熱情,認識到青少年經常參加體育鍛煉可以提高肺活量。
2.教學體會
2.1利用電子白板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喚醒學生的探究熱情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教學的意識不在于傳授的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也認為,學習不是把外部知識直接輸入到心里的過程,而是主體以已有的經驗為基礎,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幫助即通過人際間的協(xié)作活動而實現的意義建構過程。情境是問題的載體,好的情境設計是解決問題的催化劑,是為達成教學目標服務的。典型的情境設計來源于教材中的素材、學生的生活等。本案例中通過提供與學習內容相關并與現實生活相類似的情境,如通過電子白板展示一些時事熱點問題——空鼻癥人群、霧霾問題的圖片或視頻以及學生體育達標時的切身體驗圖片,把教學與生活緊密連接起來,大大調動了學生一探究竟的熱情,幫助學生在這種環(huán)境中發(fā)現、探索與解決問題,培養(yǎng)了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讓學生在趣味中得到啟發(fā),理解枯燥乏味的理論知識,體會到生物學問題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
2.2通過“互動-合作”進行探究,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
心理學研究表明,每一個學生都有潛在的和顯性的學習主動性和獨立學習能力。“互動-合作”作為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使每個參與到合作學習中的學生都能得到發(fā)展,有利于學生合作意識和競爭意識的培養(yǎng),并會給師生帶來意想不到的喜悅和收獲。本節(jié)課中,學生通過“互動-合作”討論交流、動手制作模型能進一步理解呼吸道對空氣的處理及呼吸運動的過程;同時課堂探究中表達交流的過程就是學生學習知識并將知識遷移轉化為能力的過程;讓學生講出來就進一步促進了對相關內容的理解和記憶,并培養(yǎng)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2.3通過電子白板反饋指導,促進學生鞏固提高
電子白板以其強大的交互性受到師生的一致認可。本案例中,學生可以從素材庫中拖拽圖片組成呼吸系統(tǒng)結構圖,并可以通過頁面快照將其保存下來。教師對學生的操作也可進行錄制和回放,加深學生的印象。教師想突出某一部分對空氣的處理時,也可利用白板的遮罩功能把其他部分遮罩起來,使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學生在每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討論結果如果有書面總結,也可以通過投影、頁面快照儲存在資源庫。回顧小結本節(jié)課內容時,教師可以通過回放喚醒學生的記憶,進一步詮釋教學中的重難點。
初中生物學教學呼喚“互動-合作”與電子白板整合的教學模式,而筆者對它的嘗試與探索還是很有限的。但是一定會在實踐中反思,在反思中總結,在總結中提高!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