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社會心理學(xué)家H-M.托利得提出:測驗一個人的智力是否屬于上乘,只看腦子里能否同時容納兩種相反的思想,而無礙于其處世行事。
兩種正反的思想共存,說明你能夠聽進(jìn)不同意見,或者說,聽到反對意見不是暴跳如雷惱羞成怒,能把反對意見認(rèn)真聽完,并加以分析,說明你已經(jīng)將問題的兩個方面都考慮到了,如能夠充分加以分析,會對決策起到積極的影響。
歷史上三國時期的袁紹就是因為不能容忍反對意見而最終以百萬之師敗給曹操七萬大軍。袁紹兵多、謀眾、糧足,宜守;曹操兵強、將勇、糧少,宜速戰(zhàn)速決。袁紹起兵應(yīng)戰(zhàn),田豐極力反對,被關(guān)入囚牢。袁紹果敗,大傷元氣,因大悔“吾不聽田豐之言,兵敗將亡;今回去,有何臉面見他呢!”逢況乘機進(jìn)讒言,袁紹惱羞成怒,決意殺田豐。田豐在獄中,獄吏賀喜說:“袁將軍大敗而回,您一定又會被重用??!”田豐悵然說:“我死定了,袁將軍外寬內(nèi)忌,不念忠誠。若勝而喜,猶能赦我;今戰(zhàn)敗則羞,我沒希望活了?!惫皇拐叻蠲鼇須⑻镓S,最終田豐伏劍而死。
而曹操面對不同意見,采取的卻是與袁紹截然相反的態(tài)度。曹操在初定河北后,又與眾人商議西擊鳥桓;曹洪等人極力反對。曹操聽從郭嘉之言,費盡艱難破了烏桓?;氐揭字?,重賞先曾諫者。誠心對眾將說:“我前者凌危遠(yuǎn)征,僥幸成功。雖得勝,上天保佑,不可以為法。諸君之諫,乃萬安之策,是以相賞。以后不要怕提意見!”"田豐的反對意見是對的,袁紹卻把他殺了。像這樣的糊涂蛋,誰還會再提反對意見呢?怎么會逃脫慘遭失敗、受人恥笑的結(jié)局呢?袁紹四世三公,根基深厚,曹操也深為嘆惜:“河北義士,何其如此之多哉!唯袁氏不能用爾,若袁氏善用之,我何敢小覷此地?”曹操則相反,從善如流,不閉目塞聽,即使反對意見錯了,仍然大加獎賞,鼓勵大家多講。因為反對者總有反對的理由,其中必有可取之處。如果僥幸成功,就輕視取笑甚至懲罰提反對意見者,那只會讓眾人變得唯唯諾諾而已。
管理者擁有權(quán)力、地位.容易被阿諛奉承、陽奉陰違所蒙蔽而聽不到真話?,F(xiàn)實生活中,為了贏得領(lǐng)導(dǎo)的歡心和偏愛,下屬大多討好,甚至糊弄管理者,說假話蒙騙上級的現(xiàn)象屢見不鮮。因此,一個優(yōu)秀的管理者必須要有聽真話的誠意、胸襟和行動。
有這樣一個故事:某管理者帶領(lǐng)下屬一行10人,乘坐一艘小船,到某海島游玩。歸途中,管理者提出暫不回航,到另一小島上去玩兒。其中有一人提出:“那島周圍暗礁多,流急浪大,很危險,還是不去的好?!惫芾碚呗牶蠛懿粷M意,厲聲說道:“不要說不吉利的話,掃大家的興,風(fēng)平浪靜有什么意思?同意去的站到左邊,不同意的站到右邊?!焙芏嗳瞬煅杂^色,溜須拍馬,結(jié)果一個個都向左邊走去,當(dāng)右邊只剩下一個人時,小船由于重心偏移,翻了過來。
這則故事說明了什么呢?說明都站在一邊,并不是好事。領(lǐng)導(dǎo)獨斷專行,講真話者受到排擠、孤立,誰還愿意講真話呢?管理者要聽到真話,就必須以開放的心態(tài)容納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