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經(jīng)濟全球化的加快,中美交流合作變得日益頻繁,有越來越多的企業(yè)積極參與到中美經(jīng)濟交往中。中美有不同的文化背景,語言的表達也存在著差異,企業(yè)員工需要具備相應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從而有效的避免交往中產(chǎn)生誤解,促進雙方的交流,讓溝通變得更為順利。
關(guān)鍵詞:企業(yè);員工;跨文化交際;
中圖分類號:F6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3520(2014)-08-00-02
隨著經(jīng)濟全球化進程的不斷深入, 中美兩國間的交流合作日益密切,有越來越多的企業(yè)積極參與到中美經(jīng)濟交往中。中美由于文化背景不同,雙方進行交流的語言也存在著差異,如果不能很好的理解中美交流語言差異及其背后的的文化原因,就容易在交往中產(chǎn)生誤解,導致溝通交流的失敗,因而要注重企業(yè)員工中美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
一、中美交流語言差異
中美交流語言受到文化因素的影響,有著較大的差異,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稱呼方面
中華民族向來以禮儀之邦聞名于世,漢語中常用“您”對他人進行稱呼,并同時運用“貴”、“高”等用語表達對別人的尊敬。而且,中國自古以來就有尊敬老人的美德。漢語中常用“老”字表達對他人的敬意。而美國人一般采用第二人稱代詞“You”這種比較對等的稱呼。例如:漢語中問客戶的姓氏時需說:“您貴姓?”而美國人通常會用“What’s your name?”來表達。在問及年長的客戶年齡時,中國人會說 “這位老先生,您今年高壽?”而在美國人很忌諱用“老”字進行稱呼,因為這個字在美國文化中帶有一定的消極意義。漢語中可以用親屬稱謂稱呼他人,如見到年紀較大的女性客戶時,可以說:“阿姨您好,請問您需要辦什么業(yè)務?”。而美國人則不會這樣使用親屬稱謂。此外,漢語中用職銜進行稱呼很普遍,如“主任”、“處長”、“科長”。美語中只有某些職位可用做稱謂,如president(總統(tǒng)),professor(教授)。而且除了在比較正式的場合,即便是領(lǐng)導和下屬之間一般都將姓省去,直接以名字相稱。
(二)問候方面
漢語中的問候可以較多涉及對話雙方的個人問題,并且說的越具體、詳細,越可以體現(xiàn)出雙方關(guān)系的親密程度,但美國人相互問候幾乎不會涉及自身的事情。例如,早晨同事見面時會說:“吃過早飯了沒有?”這并不是一定讓聽者回應確切的信息,而只是表達對別人的關(guān)心,是漢語獨特的問候方式。若問美國人同樣的問題,會使其感到突兀、不解、尷尬,可能會認為這是在侵犯他們的隱私,進而對提問者產(chǎn)生反感。
(三)請求方面
中國人在請別人幫自己做某事時,通常會受對話雙方身份的影響。當講話人比聽話人的地位高,或關(guān)系親密時,言語基本上都比較直接。一般來講,老板對雇員等多用祈使的語氣進行表達,如老板會對雇員說:“這份方案寫得不好,你再重新做一份兒?!碑斨v話人比聽話人的地位低,或關(guān)系疏遠時,言語基本上都比較委婉。通常來說,雇員對老板等多用含蓄的語氣進行表達,如員工向領(lǐng)導請示時會說:“這是我做的報告,您看這么寫行嗎?”在美國文化中,無論讓另一個人幫自己做什么,都需要用詢問的語氣去表達,在同他人交流中都很客氣。
(四)告別方面
告別語是結(jié)束交流時的用語, 由于中美文化的不同, 雙方在告別語方面也存在著的差異。例如,員工有事找領(lǐng)導,但見其正忙著,通常會說:“您現(xiàn)在挺忙的,我就先不打擾了?!?表示由于怕干擾領(lǐng)導的工作而終止交流。美國人可能會對此感到詫異,覺得并沒有被打攪,為何要講這些呢,會對這些話語產(chǎn)生不解。此外,當客戶離開時,工作人員通常會熱情的說:“您路上慢點兒啊。”表達的是期望其在路上注意,安全到家的美好祝愿,讓人感覺溫暖、體貼,體現(xiàn)出濃濃的人情味。但是若對美國人說:“Walk slowly.”,會使其感到莫名其妙,對交流產(chǎn)生負面的影響。美國人通常只說:“Bye.”就可以了。
(五)對待贊揚的應答方面
面對贊揚,中國人通常會用含蓄、委婉的語言進行回答,而美國人一般會采取比較直接的方式。例如,領(lǐng)導夸贊員工:“你工作態(tài)度很認真,真不錯?!眴T工通常會回答:“哪里,我做得還很不夠,還需進一步提高,您太過獎了?!被颉安桓耶敚疫€差的很遠,您太客氣了?!睆闹锌梢钥闯鋈藗冊谑艿剿速潛P時通常會對自己進行一定程度的貶低和否定,對他人進行相對的抬高。如果對他人的夸獎直接表示認同,則會給人“驕傲”、“不謙虛”的印象,使得溝通不暢。但漢語中這種謙遜的表達方式很可能會導致美國人的誤解。例如,美國客戶稱贊中國工作人員的英語好:“Your english is so good.”若回答:“NO, my English is poor.”會被當成是不真誠、不實在的表現(xiàn),可能會導致誤解,甚至是摩擦。對于美國人的贊揚,通常應答復:“Thank you.”,采用積極肯定的、欣然接受的應答態(tài)度才符合語言習慣。
二、中美交流語言差異背后的的文化原因
語言與文化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語言是人們交際的重要手段,人們常常認為如果掌握了對方的語言就能夠進行成功的交際。事實并非如此,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人們交際的方式。不同國家會有不同的文化,承載這些文化的語言自然不會相同。中國有著上千年的歷史,形成了悠久燦爛的、獨具特色的東方文化。中國文化偏重群體對個人的約束與影響力,強調(diào)個人應加入到群體當中,成為群體的一分子,和其他成員通力合作、共同發(fā)展。這使得中華民族有著很強的凝聚力和整體觀念。在這種文化氛圍中,只有當個人處在合適的社會關(guān)系中才會具有意義,自己與別人的關(guān)系不是特別分明,重視關(guān)心、幫助他人,很多屬于個人范疇的私事會受到群體的關(guān)注,因而人們經(jīng)常會熱情地問候他人的個人情況。而且由于中國文化不贊成過分張揚個性,人們在交往中注重謙遜內(nèi)斂,把謙虛視為一種美德,語言表達通常比較委婉、含蓄,講求和諧的交往氛圍,這對于維護人際間的良好關(guān)系有著積極的意義。但是由于人們通常會用含蓄的方式表述想法,有時只了解字面意義是不行的,還需要通過話語中隱含的意思去領(lǐng)會說話方的意圖,這在表示拒絕的話語中體現(xiàn)得尤為明顯。此外,中國社會是官本位社會,社交中對于有職銜(職稱)的人稱呼其職銜往往最普遍,而且通常比廣義身份稱謂更尊敬,更能顯示其社會地位和價值,有學者認為這是傳統(tǒng)中國禮貌準則之一的社會關(guān)系準則在起作用,即把對象在社會關(guān)系坐標上的位置定位得越高,所給的面子就越大,也就越禮貌。因而中國人經(jīng)常用職銜進行稱呼他人。
美國強調(diào)個人本位,注重個性的意義。美國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處于地多人少的狀態(tài),人的作用和價值相對于其他國家而言更為突出、更為重要,個人的努力和能力也因此而更加強調(diào)。這對于美國價值觀的形成有著重要的意義。在美國,個人利益十分重要,不能因為群體利益而影響到個人的利益。美國人不愿意受到群體的干涉與束縛,崇尚個人的自由,因而很重視保護每個人的私生活,不愿意讓他人過分知曉自己的事情。美國重視獨立個體的概念,主張個性的發(fā)展,注重自我的重要性及其在社會中的作用, 因而人們往往習慣在交談中直接表達自己的意見,即使持相反的觀點,他們也會公開表表述出來。此外,在美國文化中,平等觀念十分深入人心,每個人都是平等獨立的個體,相互尊重的意識很強,因而美國人比較傾向于平等的稱呼,很少用到尊稱和謙稱。而且由于人們在交往中幾乎都處在平等的地位,較少受到身份、地位的約束,所以無論讓別人為自己做什么事情,都需要詢問的語氣。
三、企業(yè)員工中美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
如果不能很好的理解中美交流語言差異及其背后的的文化原因,就容易導致中美文化交際的失敗,因而要注重企業(yè)員工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訓。培訓是優(yōu)化員工知識和能力的主要方式,有利于企業(yè)良好的持續(xù)性發(fā)展。培訓不能單純采用灌輸?shù)哪J剑箚T工被動地學習知識。中美文化各有各的特色,若不能理解雙方的文化,只學會英語的發(fā)音、語法和一定的單詞就容易產(chǎn)生誤解, 不能順利地進行交流。要培養(yǎng)工作人員跨文化交際意識,加強其對中美文化的價值觀念、風土人情、交際習慣等方面的了解。要對企業(yè)發(fā)展的總體目標、各個部門的工作需要、崗位特征、以及員工的知識水平、業(yè)務能力等具體特點進行分析和研究之后,結(jié)合工作中可能會遇到的問題,在充分考慮工作的實際情況下,確定培訓的方案、內(nèi)容、形式、難易程度。要根據(jù)企業(yè)特征,講解與企業(yè)工作有關(guān)的英語知識,注重工作人員的參與程度和互動效果,盡量多地提供英語聽、說、讀、寫等多方面實際練習的機會,從而充分調(diào)動和發(fā)揮員工的學習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促進員工積極思考實際問題。例如,設置英語交流情景、組織員工用英語進行討論等,提升工作人員的英語知識水平和英語運用能力,讓員工將學到的英語知識和掌握的跨文化交流能力靈活地運用到實際工作當中去。
四、結(jié)語
從上述的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出,中美交流語言各有各自的特性,存在著一定的差異,而這與雙方的文化存在著密切的聯(lián)系。在中美交往日益密切的背景下,加強對員工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養(yǎng),有助于減少交際中的失誤,避免中美文化差異帶來的負面影響,達到更佳的溝通效果,對雙方交際的順利開展有著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嚴明.跨文化交際理論研究.黑龍江:黑龍江大學出版社2009.10
[2]龍又珍.現(xiàn)代漢語寒暄系統(tǒng)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42
[3]王蓉、原平方編著.美國文化知識介紹及應用.北京.中國農(nóng)業(yè)大學出版社,200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