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作者針對高職學生要學語文的現(xiàn)狀,有針對性地從學生的心理角度出發(fā),運用一些技巧激發(fā)學生的情感,進而達到提高學生能力的目的。
關鍵詞:心理;情感;興趣;能力;
中圖分類號:H3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3520(2014)-08-00-01
心理學家認為:情感是認知活動的啟發(fā)、發(fā)展和維持的動力,是構成心理素質的重要成分,沒有情感就沒有智力。情感是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滿足而產生的心理體驗,是人對客觀事物的一種態(tài)度。人的情感的產生、強化和交流,都是現(xiàn)實生活中的某些事物(包括文藝作品)作用于人的感官的結果。列寧說“沒有人的情感,就從來沒有,也不可有有人對真理的追求。”白居易說:“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边@些話道出了情感教育的真諦。語文和其它學科相比,似乎更強調情感。那些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充溢著對祖國、對人民、對父母親人、對家鄉(xiāng)、對人生等的思考和熱愛,所以情感教育是語文教學的很好的切入點,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抓住學生心理,尊重學生,溝通情感,努力使師生的感情共鳴
俗話說:親其師,樂其道。我常有這樣的經驗,對喜歡做的事就會想得周全,做的迅速,其效果也會很好;反之,在一種被動的狀態(tài)下去做一件事,就懶于思考,行動緩慢,效果也不太好。所以我在接班以后很注重和學生感情的溝通,使師生感情能夠交融,這點很重要。我最近幾年總是在高職一年級時接班,短短的一年時間,和學生培養(yǎng)感情很不容易。但是我也沒有放棄做這個工作,而且我覺得越是在這樣的情況下,這個工作越不可缺少。比如:上課學生回答問題以后,不管他回答的多么不到位,我也盡可能地找出他的閃光點,給予鼓勵;有時盡管提出嚴格的要求,但是依然有同學做不到,我盡可能不要當著其他同學的面批評某個同學,而是在課下給他講道理,給他以足夠的尊重;對學習較差的同學,我主動地找他們,并根據(jù)高職學生的實際情況,先提出一些較低的要求,讓他們很快能達到要求,從而使他們增強對自己信心及對老師的信任。在這樣的情感感召下,他們增強了信心,獲得了學習的快樂。從而獲得良好的成績是水到渠成的事。
二、借實析虛,借景析情,以情悟情
語文教學如果充滿了理性主義色彩就成了沒有靈氣、沒有感情的說教課。在語文教學中,語文教師不可能僅僅傳授語文知識,而必須同時進行情感傳遞和情感教育。尤其是教材中有很多文質兼美的課文,更是我們進行情感傳遞和情感教育的有利條件。
南朝梁時劉勰說過:“綴文者情動而辭發(fā),觀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討源,雖幽必顯”(《文心雕龍·知音》)。教語文就是讓學生“披文以入情”,在這種情的熏陶、沖擊、融會之中,身臨其境,方能“沿波討源”,達到“其言若出于吾之口,其意皆處于吾之心的境地,收到很好的教學效果。感觸愈深,知曉愈多。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識的種子就播種在這個土壤上。
我在具體的教學中采用借實析虛,借景析情,以情悟情的方法,收到較好的效果。
在詩歌鑒賞教學中,我引導學生要抓住詩人的感情,而不僅僅局限于文字,要通過文字讓學生想象出詩歌所描繪的畫面,體味詩歌的意境,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體會借景生情,寓情于景的方法。然后再拿出此首詩詞的情景畫和學生說的進行對照講評并結合作文引導學生如何借景抒情。例如:杜甫的《絕句二首》
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
欣賞這首詩,我放棄了傳統(tǒng)的方法,而是讓他們用語言描繪一下展示了一幅什么樣的圖景。于是在學生的想象中——“遲日”“江山”“花草”組成了一幅粗線條勾勒的大場景,并以“麗”“香”突出詩人的感受。后兩句是在此廣闊的背景上的兩個特寫鏡頭,飛燕的繁忙蘊涵著春天的勃勃生機,鴛鴦閑適慵懶而睡則透出溫暖柔和的春意,一動一靜,相映成趣。其實如果學生能想象的到程度,就已經把握了此詩的主旨,他也會深深地被這樣的美景吸引了,換句話說,已經深深地喜歡上了這美景,體會到了詩人的感情。這就是因景生情,因喜愛之情感悟到了詩人的感情,達到了欣賞的目的,也提高了學生的寫作水平。
在散文教學中也可用同樣的方法。
王國維說:“景非獨為景物也,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一境界。故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 , 謂之有境界?!?( 《人間詞話》)境界就是作者描繪的 , 包含深意的藝術形象 , 它是形象思維的產物 , 不僅詩、詞中有境界 , 小說、散文、戲劇中也有。在語文教學中引導學生進入作品的境界 , 是進行情感教育的重要途徑。
因此,在教學中,我們應把學生帶入作品的特定情景之中 , 認識到情寓于“理”,從而產生對客觀事物的肯定或否定的審美態(tài)度或審美評價?!跋裣惨嘞?, 像憂亦憂”在心理上產生感受 , 在情感上產生“移情”和共鳴 , 使心靈受到感化,使性情得到陶冶 , 靈魂得到凈化,從而摒棄消極、頹廢的情感,吸收健康、積極的情感 , 獲得哲理美的享受,從而達到提高文學修養(yǎng),陶冶情操,健全人格的功效。
三、激發(fā)興趣,調動感情,豐富教法。
我們都有過這樣的經歷:當心情愉快時,做起事來不僅效率高,而且表現(xiàn)出色;當心情不好時,再容易的事情有時也會完成不好。之所以會有這樣大的區(qū)別,關鍵是人的情緒情感在作怪。不少高職的學生,把語文課當成調劑自己的休息課,關鍵的一點是語文課自身太沉悶了。所以語文課要有趣味,這是人們的共識。這就需要老師改變方法,激發(fā)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學習和生活中,趣味是人付之感情的出發(fā)點。
課堂練習時,我一改老師點名,或順行依序回答的方法,而是讓他們自己推薦,要么將全班從空間上分兩部分,或者根據(jù)男女分兩部分,展開比賽,于是大家熱情高漲,誰也不服輸。被推薦的同學感到驕傲自豪,會認真做答,不負眾望;沒被推薦的同學積極準備,做好后勤。遇到精彩的答案,不管是哪方的同學,都會給以熱烈的掌聲,他們沉浸在一種既是競爭,又是欣賞的氛圍之中。從感情上得到了一種滿足,一種享受。怎么會沒有興趣,不愉快呢?
下課以后,再也不是那種低頭不語像霜打了的茄子似的了,代之意猶未盡的令人欣喜的場面。
除此之外,我還從課外引進與教材相關的知識,豐富學生的知識,激發(fā)他們的興趣;在戲劇教學中讓他們自導自演,親身體會劇中人物的感情。學生的積極性及興趣被極大地調動起來了,豈有學生不愛學之理。
總之,情感教育語文教學中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 所以語文教師要在語文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培養(yǎng)學生對語文學習的熱情和興趣,使學生受到美好情感的熏陶 , 進而促進學生能力的全面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