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張愛玲的小說始終滲透著一股冷冷的悲劇底蘊,這種底蘊通過她小說中不斷出現的寡婦形象一點點表現出來。小說中悲劇意蘊的呈現不是空穴來風,它的出現一方面是由于張愛玲家庭背景鑄成她人性“原欲”被阻礙,導致人性偏離本真的存在方式,而映射出來的悲劇情懷,一方面是由張愛玲在對人性探索中所顯示出的對婚姻悲情的認識。
關鍵詞:張愛玲;寡婦群像;悲劇意蘊;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3520(2014)-08-00-02
張愛玲的小說沉寂了許久之后,在20世紀90年代重又被人們開始認識。這一次的認識猶如一場暴風雨迅猛而激烈,與20世紀40年代,她剛剛出道時的獨特完全不同。90年代對張愛玲的熱潮,使人們對她的認識達到了一種全新的狀態(tài),但是不論處于幾次高潮中,她用寡婦群像所掀開的女性心獄充滿瘡痍的故事,構成了她小說的蒼涼、憂戚的悲劇風格,一直被人們所共識著。這種風格的形成與她的獨特精神個性、人生觀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從《第一爐香》開始張愛玲就將悲劇注入了她的整個小說體系,并用一個個的寡婦形象詮釋著她的悲劇理論。這些不斷出現的形象,逐漸匯聚成一組群像,最終締結成她小說中的寡婦情結,顯示出了一種人情缺失的悲哀。
一、肢解的家庭背景鑄成張愛玲小說的悲情基調
張愛玲從兒童時期就顯示出了她的天才,6歲入私塾,9歲就開始了小說創(chuàng)作,而且她本身還有著顯赫的家世,祖父張佩倫是清末的著名大臣,祖母是李鴻章的女兒,但到了她父母一代,家道就完全敗落。那曾經顯赫、繁華的門庭,留在作者記憶深處的僅是 “有太陽的地方使人瞌睡,陰暗的地方有古墓的陰涼”1。父親是個遺少,染有弄風捧月的舊習氣,性格上則是暴戾乖張。母親是一個受西方文化熏陶很深的時髦新女性。舊習氣與西洋文化格格不入,這種水火不容導致最后的離婚。這使得張愛玲的童年處在母親洋派、光明、溫暖而富足的世界,父親腐朽、黑暗、冷漠的世界的夾縫之間。1937年張愛玲中學畢業(yè),母親想讓她去英國留學,遭到了父親的反對,后母并借此讓父親把她禁閉在家。在這“整個兒都是懶洋洋灰撲撲,繚繞在鴉片的云霧里”的家里,張愛玲只有看著窗外的月亮,體味著生命的暗淡。后來她終于從那充滿腐敗氣味的舊家庭逃走,再也沒有回去。這一切都成了下意識里的一種直覺意象,“直覺意象具有尚未被概念和實用系統(tǒng)把握和規(guī)范的原初直接性和鮮活感性”2。這些“直覺意象”直接滲入了她思想的最深層次,使她本人成為了一個沉默,懶惰,不交友,不活動,且敏感、憂郁的人,同時這種深嵌體內的對于人生社會的直覺意識,直接構成了她作品的背景,并自然鑄成作品的悲情基調。
二、人性“原欲”被阻礙映照張愛玲小說的悲劇意蘊
《金鎖記》是張愛玲小說的代表作。這是一個關于“原欲”的故事。是一個令人驚心動魄的人性變態(tài)和人性異化的故事。曹七巧曾經是一個有青春,有活力的年輕女性,但為了生存和不至于受窮,她用青春作婚姻的代價,以嫁給患有骨癆的廢人姜二爺來換取進入破落的貴族大戶,成為姜家二奶奶的機會。然而曹七巧作為人所具有的最初“原欲”,使她還想得到人正常的需求,所以在姜公館她把自己的情感都集中到了她能接觸到的唯一男性—季澤身上,但風流成性的季澤誰都感沾,就是不愿越叔嫂之防。曹七巧的情欲被現實阻礙了,她努力地想抗爭,悲劇的意蘊就顯露了出來。“悲劇呈現出的是對不能把握的東西的一種抗爭”3。當抗爭沒有結果的時候,悲劇就會更進一步地加深下去。曹七巧放棄了情欲,轉而將物欲當成了她生命的唯一中心,她開始“報復”,并逐漸變得刻薄冷酷,讓兒子陪他吸大煙,以探聽和渲染兒媳的房事;后又“妒女”,自己得不到幸福,女兒也不能得到。最終她淪落為一個眼中只有金錢沒有人性的惡毒殘忍的魔鬼。正如弗洛伊德所說:“原欲就像一條河流,如果它受到阻礙,就會溢向別的河道,直接導致性錯落心里和性變態(tài)行為。4”
張愛玲用自己的筆描寫著一個又一個寡婦,曹七巧、梁太太、葛薇龍等等。她們都有著不同的社會人生經歷,這經歷一步步阻斷了她們的人性“原欲”,使她們逐漸淪落為害人者和施虐者,同時又成為徹底的受害者。她們由一個人漸次聚攏成一組群像,前赴后繼地走進“鬼氣森然地世界”,中了邪般地再也走不出那充滿了“淫逸空氣”的世界。從這群像中我們可以窺視到張愛玲小說處處穿透著一種人性“原欲”的阻隔,阻隔影響著她和她的作品,一方面使她總是用一種近似妄想者的眼光看世界,讓她的世界充滿痛苦與不安,一方面使得她筆下的世界充滿了悲劇感,整個世界在某種欲望的誘惑下,彌漫著生之困擾和恐慌。
三、人性探索彰示張愛玲小說的悲景濃色
張愛玲記憶最深層的影像始終是給她童年帶來痛苦的上海,這個以時髦、文明為代名詞的大都市,在張愛玲的眼中卻是陰暗、丑惡的世界,無意識間形成了她的一種“都市文化心理”狀態(tài)?!皬垚哿岬亩际形幕睦硎窃诂F代大都市、‘十里洋場’的上海形成的。它也是一種天然的心理積淀,但同時又是一個復雜的文化體系”5這種“都市文化心理”讓她展開了對都市人群人性的探索,所以她說,“寫斗爭,寫壯烈,雖給人‘興奮’,給人‘力’,但沒有美,‘缺乏人性’,也不能給人啟示,寫出來也不能成為好作品?!彼驹诒У幕侠淅涞叵频羧A美的生命袍子,露出人性深處的自私、虛偽、冷漠。她用自己的筆和敏銳的洞察力去探索人的“虛偽性”,揭露“人性惡”,人的“靠不住”。
更可怕的是,張愛玲看到了都市人對于金錢的追逐成了人最大的欲望。他們?yōu)榻疱X而奔波,并妄圖占有金錢,從而泯滅了人性,喪失了自我,透過這追逐金錢的游戲,她看到了人生之悲,也形成了她小說的主題之一。正如《金鎖記》中的曹七巧為了金錢,甘愿侍侯一個殘廢男子,被沉重的黃金枷壓得心理畸形,為金錢可以犧牲一切,甚至于可以犧牲兒女幸福?!秲A城之戀》中白流蘇為了抓住青春的尾巴,經過算計把自己嫁給了有錢人范柳原,找到了一張人生支票;《留情》中的郭鳳守寡后為了生存,嫁給了60多歲的股票經紀人,過起了有人伺候的“快樂生活”。她們“一級一級,走進了沒有光的所在”,走進了“被食、自食、食人”的怪圈。張愛玲圍繞著對于寡婦群像的描寫,揭示出欲望的沉淪會讓人性演變的畸形、變態(tài)、恐怖不堪,從而展示出人性悲哀的一面。
四、婚姻裂變造就的寡婦群像所顯示的悲劇主題
由于張愛玲童年時期就經歷了父母的婚姻裂變,那裂變的陰影在她的心中留下了無法拭去的疤痕,至使她對戀愛與婚姻問題非常的敏感,并具有了深刻認識。戀愛與婚姻就成了張愛玲小說的中心題材,作品中的人物為男女間情感的惡夢所困,惡夢沒有邊際,也無從逃避。張愛玲用“男女問題”作為主線,敘述了一個個牽牽絆絆的情愛悲劇,但大量的“情愛”故事中找不到一個純粹精神意義上的“健康的,正常的”愛,情愛在游戲中進行,情與愛的結局指向虛無。那么婚姻在張愛玲的筆下就更是不真實,無愛性的,這些也就是小說中寡婦形象存在的原因,她塑造他們在欲望面前苦苦掙扎,一方面想滿足眾多的私欲,一方面又妄圖保留自己人生的原則,在靈與肉之間企圖尋找到一種兩全其美的平衡,創(chuàng)造屬于自己的絕對世界,結果在現實世界的一次次嘗試里惟有認命,鑄成了悲劇的人生。梁太太、葛薇龍、曹七巧、煙鸝等等沒有一個人的感情不是千瘡百孔的,男女間無真情,在玩著“愛情”的游戲,進行著享樂主義的精神游戲。
張愛玲曾說,現代人多是疲倦的,現代婚姻又多是不合理的,婚姻非感情的產物,是某種目的的實現。女人視婚姻為改變現狀的惟一途徑和永遠的歸宿。她們“以美的身體取悅于人”,全力以赴追求那“世界上最古老的職業(yè)”——婚姻。正因為如此,曹七巧寧愿嫁給一個病澇,受過新式教育的葛微龍最高愿望也僅是找個愛自己的人結婚,然而,這些生活在古老中國屋檐下的最普通的女性,陷在婚姻牢獄中,完全做不了自己的主。她們被一只巨手扼制著,成為古老舊中國的悲哀一景。
張愛玲用自己的心,仔細描畫著都市里一類特殊的群體,并如剝洋蔥般一層層撕開她們的外表,向世人展示著人性的扭曲與變態(tài),揭示出在世俗社會的各種欲望中,許許多多的人在失去本真,失去人性,在墮落、在泯滅,在滑向人性惡,在一步步走向悲哀!
注釋:
[1]魏平,李江:《張愛玲—自傳 畫傳 別傳》,新疆青少年出版社,1996年9月,第79頁
[2]張法.《美學概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年6月,第49頁
[3]張法.《美學概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年6月,第99頁
[4]弗洛伊德.《弗洛伊德性愛經典》,武漢大學出版社,2012年11月,第103頁
[5]劉勇.《中國現代文學的心理學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1月,第143頁
參考文獻:
[1]魏平,李江.《張愛玲—自傳、畫傳、別傳》,新疆青少年出版社,1996年9月
[2]張法.《美學概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年6月
[3]弗洛伊德.《弗洛伊德性愛經典》,武漢大學出版社,2012年11月
[4]劉勇.《中國現代文學的心理學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1月
[5]王德威.《想象中國的方法》,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8年9月
作者簡介:許迎春,女,1973年2月出生,北京師范大學在職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