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皇帝與士大夫共治天下

    2014-12-31 16:24:33王潤生
    黑龍江史志 2014年23期
    關(guān)鍵詞:北宋仁宗成因

    [摘 要]仁宗親政后形成了“皇帝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政治格局,形成這種政治格局的原因包括:祖宗家法的制約,以文治國的政治取向,權(quán)力的相互制衡。

    [關(guān)鍵詞]北宋;仁宗;親政后;政治格局;成因

    一、“皇帝與士大夫共治天下”局面的形成

    明道二年(1033年),一直秉政的劉太后病薨,仁宗始親政,此后自景■元年至嘉■八年(1034年到1063年)的數(shù)十年執(zhí)政中他重用文臣、優(yōu)待文士、廣開言路,營造了一個寬松的政治環(huán)境。嘉■六年(1061年),服喪歸來的蘇轍與其兄蘇軾一起參加了制舉科的考試,蘇轍因《御試制科舉》自言時政之失而引起軒然大波,而仁宗卻說:“求直言而以直棄之,天下其謂我何!”[1](卷一九四)最終予以了錄取。長編中亦曾記載諫官余靖一次進言時的情景,“時盛暑,靖對上極言,靖素不修飾,上入內(nèi)云:‘被一身臭汗薰殺,噴唾在吾面上”[1](卷一五〇),從中我們不難看出仁宗對文士的寬容。

    在制度上,仁宗還進一步完善了臺諫制度,為文官參政議政提供了更為有效的渠道和更為廣闊的空間。仁宗時開始設(shè)立諫院、擴充諫員、建立諫官考核制度和晉升制度,使臺諫制度趨于正規(guī)化、行政化。而且仁宗時也更加重視了對臺諫官員的素質(zhì)的考察,“臺諫須出宸選”[2](卷一六二),一般臺諫官員在通曉朝政的同時,為人需忠厚正直,敢于針砭時事。另一方面,仁宗還極力鼓勵諫官言事,曾下詔“凡御史上事,一百日不言,罷為外官”[3](卷七十)。在這樣的鼓勵下,一時言事成風(fēng),“有聞即言,或獨爭,或列奏”[2](卷三百三),遇到很大的分歧時,甚至組成臺諫隊伍,對大小國事進行激烈的爭論,開啟了慶歷之際的士風(fēng)。隨著諫官制度的完善,諫官的作用也日益凸顯,其職以振,“朝廷有大政事,而臺諫得以議其不然;人主有小過失,而臺諫得以救其弗逮;百官有大奸感,而臺諫得以斥其所為”[4](卷八),臺諫官員成為了仁宗時期不可忽視的政治力量。

    與此同時,士大夫堅守儒家人臣之禮,以得君行道為己任,積極參政,力爭己見。明道二年,范仲淹因反對廢除郭皇后,極力諫言遭貶;景■三年又因上書《百官圖》,斥責(zé)宰相■夷簡任人惟私而貶謫。仁宗親政以來,以范仲淹為代表的士大夫官僚多敢于直言,不畏權(quán)貴,對于朝政的參與也空前有力。

    《世緯》卷上這樣描述過仁宗與大臣之間的相處之道——“親賢禮下,大臣有賜坐之儀、造膝之請。諫官有入閣議事、對仗讀彈文之典,君臣之交藹如也”,此間體現(xiàn)的正是仁宗親政后“皇帝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政治格局。

    二、形成原因分析

    仁宗親政后,君臣之間處于一種和諧的氛圍下之中,形成了“皇帝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政治格局。君臣關(guān)系呈現(xiàn)出一種相對的動態(tài)均衡,而之所以仁宗親政以來形成如此的君臣關(guān)系,除了仁宗性情寬厚,有較強的自我約束力,善于納諫的個人因素外,主要有以下三點原因:

    (一)祖宗家法的制約

    太祖立國伊始,勒石三戒,“鎖置殿中,使嗣君即位,入而跪讀,其約有三:一、保全柴氏子孫,不得因有罪加刑;二、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三、不加農(nóng)田之賦?!盵5](卷一)之后,祖宗之法在太祖、太宗兩朝不斷地加以完善,逐漸形成體系,直至仁宗時期,“祖宗之法不可廢”[1](卷一一三)被正式提出。其中明確要求君主寬仁待臣,“不欲以言罪人”[6](P548),這就從客觀上要求仁宗做到廣開言路,善于納諫,同時也限制了后宮干政。祖宗之法之中明確要求君主寬仁待臣,這就從客觀上要求仁宗做到廣開言路,善于納諫,而對于士大夫官僚來說,他們則免除了后顧之憂,祖宗家法成為了他們的“護身符”。劉太后長期把持朝政時,士大夫官僚就以祖宗家法為由限制太后權(quán)力,要求其還政。待仁宗親政時,滿朝上下謹守祖宗家法,大大促成了這種君臣和諧無間的關(guān)系。

    (二)以文治國的政治取向

    吸取了五代的教訓(xùn),為了防止武官勢力的過分膨脹以致于威脅社稷,宋自建國起確定了“以文官治天下”的國策。宋實行“興文教,抑武事”[1](卷一八)的文化政策,大興科舉,取士不再以家世門第為標準,這就使得大量的讀書人包括了社會底層的寒士能夠通過努力進入封建社會的統(tǒng)治機構(gòu),從而壯大宋朝統(tǒng)治階級的基礎(chǔ)。與此同時,宋朝采用崇文抑武的用人方針和文臣處理政務(wù)的原則,提高了士大夫階層的地位,為士大夫參政議政提供了機會,打造了平臺。文人政治發(fā)展至仁宗朝時,以科舉入仕的士大夫官僚不但掌握了中樞機構(gòu),而且還控制著掌管軍事的樞密院,士大夫成為了政壇上的主角。當(dāng)仁宗親政時,他已無法動搖這個國家已經(jīng)成熟的行政機制,從而不得不去依靠士大夫階層的支持。朝廷中的一切詔令必須依靠士大夫這一政治中堅力量才能得以實現(xiàn)。

    同時另一方面宋朝自建國以來,便是外患不斷。仁宗時遼的勢力更是不斷增長,對宋呈虎視眈眈之勢。西夏雖已稱臣,但此時的西夏國主李元昊勵精圖治,吞并河西走廊,并且不滿以往的睦宋政策,后元昊稱帝,宋夏戰(zhàn)事更是不斷,邊防形勢愈加嚴峻。同時宋朝實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致使官戶和詭名戶迅速發(fā)展,還大力擴充軍隊,“軍隊人數(shù)至慶歷年間激增至一百二十五萬九千人”[7](P133),軍費開支不斷增加。仁宗朝時冗官、冗兵、冗費等問題已趨明顯,國家已是入不敷出,百姓的負擔(dān)加重,而朝廷通過在荒年征兵的途徑以試圖防止兵變,可是隨著階級矛盾的激化,農(nóng)民起義和士兵暴動不斷發(fā)生,“一年多如一年,一火強如一火”[7](P119),大有星火燎原之勢。

    內(nèi)憂外患讓宋王朝經(jīng)不起內(nèi)部政局的紛爭,從而使得仁宗皇帝不得不努力去維持統(tǒng)治集團內(nèi)部的穩(wěn)定與和諧,與士大夫集團們抱作一團。

    (三)權(quán)力的相互制衡

    皇權(quán)與相權(quán)自古便是封建統(tǒng)治階層中很難權(quán)衡的關(guān)系之一,太祖在設(shè)置國家機構(gòu)時,分割相權(quán)以防宰相權(quán)力過大,所以宋朝的宰相已不僅僅只是一個簡單的官名,它成為了一個決策群體。宋朝設(shè)中書門下主管行政,樞密院掌管軍事,文武分權(quán),并稱“二府”,二府長官組成了北宋前期的宰輔集團。同時,設(shè)立三司掌管全國財政,從而行政權(quán)、軍權(quán)、財政權(quán)分立,互不統(tǒng)屬。宋初的文書寫道:“凡制敕所出,必自宰相”。[1](卷一八)一切的號令文書需要皇帝和宰相的聯(lián)合署名。面對宰執(zhí)集團權(quán)力的過大,仁宗以權(quán)力制衡為原則,巧妙地運用政治手段培養(yǎng)了獨立于皇權(quán)與相權(quán)的第三股勢力——臺諫。臺諫制度在宋初并沒有得到重視。真宗時頒布“天禧詔書”試圖鼓勵諫官獨立言事,而到了仁宗時期,臺諫官脫離了對宰執(zhí)的依附,只需對皇帝一人負責(zé),其勢力的漸漸生長,得以與宰執(zhí)集團相抗衡。據(jù)王世農(nóng)統(tǒng)計,仁宗朝的宰執(zhí)因臺諫而罷免者高達57人[8],故歐陽修曾感嘆道:“近年宰相多以過失,因言者罷去?!盵9](卷十二)從而改變了宋初“凡百官有其事,事有其名,一皆委任而責(zé)成于宰相。故宰相于天下事無所不統(tǒng)”[10](卷十一)的局面?!盎实叟c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格局下,看似皇權(quán)有所削弱相權(quán)相對有所加強的表面下,蘊藏著是整個士大夫階層勢力的增強,臺諫官員充當(dāng)了士大夫階層的利益代言人,成為士大夫和皇帝之間的傳話人與協(xié)調(diào)者。但我們也應(yīng)該看到仁宗在依賴這樣一批政治精英的同時也在隱形地制約著它們相互間的力量。

    參考文獻:

    [1]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M].北京:中華書局書局出版社,1980.

    [2]脫脫等.宋史[M].北京:中華書局書局出版社,1985.

    [3]江少虞.宋朝事實類苑[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4]袁說友.東塘集[M].四庫全書珍本初集[M].沈陽:沈陽出版社,1998.

    [5]王夫之.宋論[M].北京:中華書局書局出版社,2011.

    [6]程顥.二程集[M].北京:中華書局.2004.

    [7]周寶珠、陳振.宋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8]王世農(nóng).臺諫輿論與北宋改革的命運[J].文史哲.2004-05-27.

    [9]歐陽修.奏議集[M].卷十二.歐陽修全集[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86.

    [10]范浚.范香溪先生文集[M].卷十一.四部叢刊續(xù)編[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85.

    作者簡介:王潤生(1990-09-19),男,漢族,安徽省馬鞍山人,安徽師范大學(xué)中國古代史2012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宋史。

    猜你喜歡
    北宋仁宗成因
    說說兩種『白氣』的成因
    宋仁宗好色
    百家講壇(2020年4期)2020-08-03 02:01:25
    暈紋石成因解讀(上)
    寶藏(2017年7期)2017-08-09 08:15:19
    蘇軾《李白仙詩卷》風(fēng)格探析
    宋仁宗的自守之道
    從服飾表現(xiàn)的視角再議《韓熙載夜宴圖》的成畫年代
    隋唐至北宋時期河洛地區(qū)與周邊區(qū)域的文化交流
    科技視界(2016年18期)2016-11-03 00:38:02
    好馬也忠誠
    翻譯實踐問題及成因
    為一個錯別字較真的宋仁宗
    扶沟县| 顺平县| 乡宁县| 泌阳县| 拉孜县| 蓬溪县| 报价| 文成县| 衡阳市| 榆林市| 荥阳市| 平昌县| 嘉兴市| 赤壁市| 宜宾市| 买车| 岳阳县| 茶陵县| 安义县| 浦城县| 三亚市| 尚志市| 齐齐哈尔市| 化州市| 桑日县| 行唐县| 天峻县| 开原市| 闽侯县| 莲花县| 三明市| 常宁市| 遂川县| 保靖县| 武城县| 龙里县| 石柱| 郸城县| 宜兰县| 嫩江县| 宜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