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為了保證農田防護林帶中林木的正常生長和保持林帶的防護作用,將要不斷對林帶進行撫育,在達到調整林帶的疏透區(qū)和改善林帶結構的同時,也可以獲得木材及其他用途的林產品。
【關鍵詞】農田防護林;撫育管理;更新
1、幼林扶育
農田防護林帶的幼林撫育基本上與用材林的撫育相同,但具體措施各地也略有差異。
1.1除草松土、實踐證明,農田防護林帶樹種定植后,在3年內對幼林地除草松土,是造林成敗的重要環(huán)節(jié)。第1年應當保證3次,第2年2次,第3年可視情況做1—2次。鹽堿地及年降水量300—500mm的半干旱地區(qū),撫育年限還應延長到5—7年。在沙質土地帶,如高風蝕表土現象,應對幼樹培土,第1—2年內也不要全面除草松土,只沿樹行帶狀除草松土,只行間保留一條草帶,行林帶兩側灌木成長起來,起到固沙作用后,再全面除草松土。
1.2間作。農田林帶實行林糧、林油(料)、林肥(綠肥)、林菜、林藥間作,以耕代撫,是一項成功經驗,但不宜間種高稈、密茬谷類和藤本作物。農作物應距幼樹50cm以上。
1.3灌溉。綠洲灌溉農區(qū)除了常年過水渠道兩側的窄林帶外。必須保證對林帶的灌溉、春季定核后,應即灌水1次,半月內再灌水1次、以后每隔15—30天灌水1次;第2—3年要繼續(xù)灌溉5—6次。當成林后,每年需要灌溉3—4次。在土質黏重地帶,應適當增加灌溉次數;在地下水位高的地帶、可以減少深水次數。
1.4補植,要及時做好林帶個別缺苗斷條的補植。補植處必須搞好局部整地,并選用同高度的大苗精心栽植,精心撫育,必要時澆水,保證成活、促其生長。
1.5平茬。林帶兩側的灌木,應在幼樹根系生長壯大后,輪換平茬。視樹種不同,可1—5年平茬1次,以促使其復壯,叢生更多枝條,提高防護效益,并得到一定收益。
2、修枝
農田防護林修枝的主要目的是維持林帶的適宜疏透度。改善林帶結構。其次材是提高木樹質量。而林帶的適宜疏透度依靠林帶適當的枝葉來保持,修枝不足或修枝過度均會使疏透度過度增大,降低其防護效果。研究表明,無論是通風結構,還是疏透結構、其適宜疏透度最大不能越過0.4。因此,農田防護林的修枝,需要注意以下問題:
2.1在暴風、塵風暴多的以疏透結構林帶為主的地區(qū),—般窄林帶不能修枝。各地經驗表明,4行或少于4行的窄林帶,只有在不修枝的情況下,才能形成疏透結構及適當的疏透度,對于這類地區(qū)的較寬林帶,邊緣的1—2行林木不應修枝,內部林木則應適當修枝。
2.2在大風較少而以防止干熱風為主要目的林帶,為保持其適度的通風結構,必要時可適度修枝。
2.3緊密結構林帶除以防沙、固沙為目的不能修枝外,以防風護田為目的的應通過修枝,使其形成疏透結構或適度通風結構。
3、間伐
間伐是促進農田防護林林木生長和達到最適疏透度的措施之一,林帶的間伐生產作業(yè)目前還不多,除少量科研試點外,很多地區(qū)還沒有開展起來。有的地區(qū)單純從取材出發(fā)進行間伐,破壞了林帶合理的結構和疏透度,間伐應當遵循的原則是:
3.1間伐應有利于促進林木的生長,控制病蟲害的發(fā)生和蔓延;但是林帶間伐只能在增強或不降低其防護作用的情況下進行。間伐后的疏透度不能大于0.4。間伐后的郁閉度不能低于0.7,這是林帶郁閉度的最低標準。
3.2間伐保持其合理的林帶結構,必須堅持少量多次、砍劣留優(yōu)、間密留稀、適度間伐的方法。應當伐除的主要是病蟲害木、風折木、枯立木以及生長過密處的窄冠木、偏冠木、被壓木和少量生長正常的林木。
3.3間伐量的確定,要根據原植密度、保存密區(qū)、林帶寬度、林木生長年限及狀況等因素而定。
4、更新
農田防護林林帶的更新主要有植苗更新、插干更新和改芽更新3種方法。在—個地區(qū),進行農田防護林林帶更新時,為避免一次將所有林帶全部砍光,以致對該區(qū)的防護作用造成太大影響,需按照—定順序在時間和空間上做出合理安排;就一條林帶或—段林帶而言,可以有全帶更新、半帶更新、帶內更新和帶外更新4種方式。全帶更新就是將衰老林帶一次全部伐除,然后在林帶跡地上建立起新一代林帶。全帶更新形成的新林帶林相整齊,效果較好,在風沙危害不大的一般風害區(qū)可以采用這種方式。半帶更新是將衰老林帶—側的數行伐除,在林帶采伐跡地上建立起新—代林帶。全帶新林帶郁閉,發(fā)揮防護作用后,再去掉保留的部分林帶,半帶更新因受到林帶的影響,植苗造林比較困難,萌芽能力強的樹種最好采用萌芽更新。半帶更新適于風沙比較重的地區(qū)。帶內更新是在林帶原有林木行間或伐除部分樹木的空隙地進行帶狀或塊狀整地、造林、并依此逐步實現全部林帶更新。帶外更新是在林帶的—側(最好是陽側)按林帶的設計寬度整地、造林,待新植林帶郁閉后再伐除原林帶。
5、農田防護林的改造
農田防護林在其生長發(fā)育過程中,往往由于設計不合理、自然災害或人為活動的破壞,發(fā)生植株殘缺、生長低矮、過早衰老等不正?,F象,致使林相殘破,結構不良,不能發(fā)揮應有的防護效能。因此,為使農田防護林帶迅速成型,并發(fā)揮較大的防護效益,必須及時對非正常衰老、結構不良、林相殘破的林帶進化改造。
5.1“小老頭”林帶的改造。“小老頭”林帶是指由于多種原因、致使林木生長量明顯衰退,無成長希望的林帶。其主要特征是在林分處于迅速生長期,年生長量卻遠不及在正常條件下的生長量。大多數林木分枝多,沒有明顯主干,呈從枝狀態(tài)。對于“小老頭”林帶,應根據各種不同的原因采取相應的改造措施。例如,凡是由于造林材料遺傳性不良造成的小老樹,應改用良種壯苗重新造林;凡是由于不適地適樹,造樹不當造成的,應嚴格按照適地適樹原則、根據造林地立地條件和樹種的生物學、生態(tài)學特性,選擇適宜的造林樹種,提高造林質量,嚴格整地標準、含礫石較多的粗砂地,要挖大穴或開溝挖壕,有條件的地方可以油沙換土;地下水位過高或鹽堿較重的地力。要修筑臺條田,抬高地面降低地下水位,并修筑排灌系統(tǒng)、蓄淡壓堿,引談洗鹽,降低土壤含鹽量,為林木生長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生長環(huán)境。
5.2結構不良林帶的改造。結構不良林帶主要是指疏透度不合理的林帶。疏透度不合理包括疏透度過小和疏透度過大。過于緊密的林帶是由于造林密度過大造成的,過于稀疏的林帶是由濫砍亂伐、設計不合理、撫育管理不合理所致。緊密結構則林帶視林帶的寬窄,可隔行伐除、隔株伐除或適當加大修枝量;稀疏、疏透區(qū)過大的林帶,可采取轉修枝、加植小喬木或灌木等措施。
5.3自由林帶網改造、自由林網是指沿田邊、地界和道旁營造起來的農田防護林。多數是帶向混亂、結構不良、網眼過小或有帶無網;林帶設計不合理,主要是林帶走向過分偏離與主害風的垂直方向、以致嚴重地降低其防護效能。多數自由林網分布在丘陵地區(qū)。有帶無網的,要視情況按200—400畝補造新林帶,使其成網。與主害風方向的垂線交角不超過30°的自由林網可保留,等更新時再作調整,凡與主害風垂線方向交角超過30°的自由林帶,如防護作用不大,應立即淘汰。在網帶交錯成畸角的地方,應取消不必要的網線。
參考文獻
[1]安靜,常虹,關麗萍.簡述農田防護林的撫育間伐及更新改造[J].防護林科技,2013(08).
[2]綦曉波.試論農田防護林撫育間伐的技術對策[J].林業(yè)機械與木工設備,20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