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佩蕾
[摘 要] 通感是指人的感覺經(jīng)驗之間互相溝通和轉化。幼兒的通感發(fā)展還處于初級階段,他們的通感意識尚未覺醒,有時在行動上體現(xiàn)出的通感特征都是處于無意識的。本文從“通感在幼兒園藝術教育中運用的有效策略”和“通感培養(yǎng)在幼兒園藝術教育中的有效途徑”兩方面闡述如何利用通感效應發(fā)展幼兒的審美感知、審美情感、審美理解、審美想象和審美創(chuàng)造。
[關鍵詞] 幼兒園? 藝術教育? 通感? 運用? 培養(yǎng)
通感是指人的感覺經(jīng)驗之間互相溝通和轉化。藝術通感是指在藝術創(chuàng)作與鑒賞活動中,各種感覺相互滲透或挪移的心理現(xiàn)象。簡單地說,就是在藝術活動中人們的多種感覺器官的綜合運用。樓必生、屠美如在《學前幼兒藝術綜合教育研究》中認為,人在審美實踐中積累了大量的審美性經(jīng)驗后,當一種感官受到特定對象刺激后,會把各種事物和經(jīng)驗溝通起來,產(chǎn)生聯(lián)覺和通感。
幼兒的通感發(fā)展處于初級階段,他們的通感意識尚未覺醒,有時在行動上體現(xiàn)出的通感特征都是處于無意識的。但是通感是有待于點燃的智慧,藝術教育中通感的運用是促使幼兒健全人格、良好情況、潛能挖掘的有效手段之一。
長期以來,幼兒園藝術教育教學活動受傳統(tǒng)教育觀念的影響一直比較忽視幼兒這一生命主體的存在,忽視幼兒應有的情感體驗,教育的目標基本上定位在知識和技能層面,幼兒缺少真正的審美探索和體驗,不能夠從其內心獨特的經(jīng)驗出發(fā)來進行自己的審美想象、審美表現(xiàn),扼殺了兒童潛在的生命力,失去了藝術的“意味”。
因此我們應該在藝術教育中有意識喚起幼兒的通感能力,充分發(fā)揮通感在藝術活動中的作用,將幼兒的情感體驗與通感結合在一起,從而使他們的藝術表現(xiàn)既富有想象又合乎情理,最終實現(xiàn)藝術教育的真正價值。那么如何開展這方面的實踐與研究呢?下面從兩個方面談談:
一、通感運用在幼兒園藝術教育中的作用
通感普遍存在于藝術的各領域中,它是審美知覺的交叉、互通、轉換和挪移。我們在實踐研究中注重開闊審美視野,引發(fā)幼兒的審美感知;調動審美想象,激發(fā)幼兒的藝術聯(lián)想;觸動審美心靈,豐富幼兒的審美情感;深化審美感受,提高幼兒的審美理解力。
(一)通感運用在美術領域中的作用
1.音樂輔助增添審美情趣
美術教育與音樂是相互促進和制約的,因為視聽感覺直接影響到人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因此教學中,我們利用通感這種特殊的心理現(xiàn)象,讓幼兒在音樂的輔助下,提高美術的學習能力。例如,在欣賞畢加索作品《格爾尼卡》時,抽象的畫作幼兒很容易從課堂上跳脫出來,要讓幼兒進入到一個情境,如何進入呢?教師選擇了音樂《槍聲》,音樂很直觀,利用聲音的通感激起幼兒的一種探究的興趣,會讓下面的活動具有一定的懸念,讓幼兒能都體會到畫面里人物的當時害怕、憤怒的心情。
2.文學融合提升表達能力
以線條、色彩、空間和塊面為基礎的美術教育,有著極其深厚的文化底蘊,是一種特殊的語言。因此,必須遵循美術教育的學習規(guī)律,將美術與文學融合在一起,讓幼兒在美術的表達中領悟文學的內涵。這種形式,不僅鍛煉幼兒觀察和繪畫的能力,同時也讓幼兒學會以語言文學這種形式來表達與繪畫相同的內容,鍛煉幼兒文學的表達能力。通感讓幼兒把繪畫和文學融為一體,相輔相成。
3.生活互動培養(yǎng)審美情感
美術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讓幼兒通過專門的教學內容和方式,習得鑒賞美和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用以裝飾我們的環(huán)境,服務我們的生活?,F(xiàn)行的美術活動內容中,很多活動內容中就明確體現(xiàn)了這一點。教師要發(fā)現(xiàn)和運用美術與生活的聯(lián)系,通過教學讓幼兒運用通感,把美術與生活相融合。同時,藝術來源于生活,只有在生活情感中提煉的藝術作品,才是真正的藝術。孩子是最直接的,他們表現(xiàn)的藝術就是生活中的藝術,是生活藝術的一種體現(xiàn)和升華。例如,欣賞約翰·?!っ苋R作品《盲女》時,教師請幼兒來學畫面上的盲人姐姐,請幼兒帶上眼罩,聽著音樂,靜靜地聽教師講述畫面中美麗的自然風光,感受作品的意境和人物感情,用耳朵聆聽大自然發(fā)出的聲音,用心去感受大自然的美麗,感受作品的意境與人物的情感。
4.表演整合展現(xiàn)審美效果
表演游戲離不開美術,從舞臺布置、場景設計、道具設計到服裝無一不說明了這一點。而讓美術與表演游戲整合起來,使很多的繪畫和制作過程就更具有意義,也讓幼兒更感興趣了。幼兒可以自己做頭飾、服飾,然后來演一演故事;也可以先演一演動物的故事,再用繪畫來創(chuàng)編故事的另一個結局。不管是哪種形式,把美術教育運用于表演中也好,利用表演促進繪畫的想像與完成也好。在此過程中,幼兒都能感受到美術與表演藝術的結合,體會到藝術的融合性和相互促進。
(二)通感運用在音樂領域中的作用
1.與美術結合開啟情感心扉
音樂和美術分屬兩個不同藝術門類,但借助美好情感進行德育熏陶的功能是一致的。通過悠揚的旋律、美好的畫面可以凈化幼兒心靈,陶冶他們的情操,讓他們感受真善美的人生真諦。如開展
2.與影視聯(lián)姻放飛思想翅膀
影視音樂凝結著影視故事中最深刻的思想和最深沉的情感。優(yōu)秀的音樂作品為影視加入情感內核,使之更加動人;面對人類復雜的情感,再出色的臺詞有時候也顯得蒼白無力,若輔之以婉轉動聽的音樂,則這個片段往往會成為影視中最撩人心弦的篇章。反之亦然,優(yōu)秀的影視作品則令音樂飄逸、靈動,回味無窮。
3.與文學合璧升華心靈境界
音樂用聲音抒發(fā)情感,愉悅人們的生活,使之豐富多彩;文學用文字觸及人們的心靈,陶冶情操,使其脫胎換骨。音樂與文學是姐妹藝術。在音樂教學中讓幼兒多展開文學想象,有助于幼兒正確理解音樂作品的內涵,從而達到情感熏陶的目的。endprint
以活動《小熊過橋》為例,將故事與唱歌、表演為一體。我們將活動分為四個環(huán)節(jié),讓幼兒語言能力、唱歌能力、表現(xiàn)能力等多元化發(fā)展。第一步,以紙偶為道具,教師講述故事,激發(fā)幼兒的興趣;第二步,通過欣賞生動形象的多媒體視頻“小熊過橋”,幫助幼兒對歌詞、歌曲情緒等方面獲得進一步的理解;第三步,節(jié)奏游戲。把枯燥的掌握歌詞練習設計成一個孩子們喜歡的節(jié)奏游戲,激發(fā)他們的興趣,既讓幼兒熟記歌詞,又能讓幼兒熟悉音樂的旋律;第四步,動作體驗。引導幼兒用兩種動作表現(xiàn)歌曲的強弱拍,體驗2/4和3/4拍的不同節(jié)奏感覺。第五步,引導幼兒運用臉部表情和動作來演唱整首歌曲。通過觀察小熊的表情獲得情緒感知后運用臉部表情和動作來演唱歌曲;第六步,情景表演。在整個活動中道具的運用、故事的講述都融合在音樂活動中,幼兒各方面感知覺都得到了充分地調動和發(fā)展。
(三)通感運用在文學領域中的作用
1.美麗小舞臺:文學作品表演
當孩子們學到了一首優(yōu)美的詩歌或聽到一個有趣的故事時,總有蠢蠢欲動的感覺,因此合理設置和有效引導小舞臺的表演時文學活動中培養(yǎng)幼兒藝術通感的一種最有效的手段。在“小舞臺”中我給孩子們擺上了品種不已、豐富多樣的道具,如各類小樂器響板、三角鐵、鈴鼓等,頭飾假發(fā)套、動物頭飾、京劇臉譜等,彩帶,扇子、絲巾、花球、麥克風等物品,任孩子們有選擇表演模仿的人物,歌唱、舞蹈或者表演故事。孩子們奇思妙想的事物可多了,他們會自己安排角色人物。劇情表演對孩子們來說是很有吸引力的一種游戲活動,它充分滿足了幼兒愛幻想、主客體不分的心理特點,并且為幼兒的自主娛樂提供了巨大的空間。在扮演活動中,有的孩子會拿著彩帶自由舞動;還有的拿著麥克風邊唱邊跳……在這里熱鬧非凡,沒有退縮的孩子。也有部分孩子喜歡探索的音樂游戲,我在收集而來的瓶子中裝進不同種類的豆子制作成 “響聲罐”、還有收集玻璃瓶制作而成的“彩色音樂瓶”,我在瓶子里裝進了不同顏色的顏料,瓶子不僅美觀還能發(fā)出不同音高的悅耳聲音,還有收集的竹筒,孩子們驚奇地發(fā)現(xiàn)原來竹筒敲擊也能發(fā)出好聽的聲音。
2.歡樂工作室:文學作品配樂
音樂作為藝術的一種形式,是與語言藝術相通的,即可以通過語言來表現(xiàn)音樂作品所包含的思想感情,也可以通過音樂來表現(xiàn)文學作品所表達的豐富內涵,所以開展“配樂工作室”活動,也就是給文學作品配樂,意在進一步促進幼兒對作品的理解。
3.溫馨書畫廊:文學作品配畫
任何一幅美術作品,它所展示的內容和與蘊含的情緒情感都可以用語言來進行描述和表達,同樣,一個故事、一首短小的詩歌所要表現(xiàn)的內容和蘊含的思想感情也可以通過由線條、色彩構成的美術作品來傳遞,開展“溫馨書畫廊”活動,意在讓幼兒欣賞了文學作品后,把對語言藝術欣賞的感受和由語言喚起的聯(lián)想所想象到的事物畫下來,這樣孩子對文學作品的理解又上了一個更高的層次。
二、培養(yǎng)幼兒通感能力的有效途徑
幼兒園的教育是融于幼兒一日生活的,藝術教育不僅僅存在于幼兒園的藝術活動,幼兒在園的時時刻刻都可以進行,因此幼兒情感體驗下的幼兒藝術通感能力的培養(yǎng)也是多渠道的。
(一)在藝術各領域中培養(yǎng)
1.在整體的藝術情境中培養(yǎng)
藝術的邏輯是一體化的邏輯,也就是組成藝術的各個部分是緊密聯(lián)系、互相依存的。脫離整體的部分是毫無意義的,同樣整體的效果又依賴于各個部分的有機整合。這意味著人們對藝術的感受應該是在一個完整的情境中,面對整體的藝術作品來完成的。幼兒藝術通感能力的培養(yǎng)同樣如此。
2.在豐富的游戲活動中培養(yǎng)
對于幼兒來說,游戲是他們最為之心動的事了,所以藝術教育必須納入游戲的成分,將藝術與游戲有機融合。洛克在《教育漫話》中說:“教導孩子的主要技巧,是把兒童應該做的事也變成一種游戲。兒童學習任何事情的最適合的時機,是他們興致高、心理想做的時候?!痹趦和乃囆g教學中,教師應該鼓勵孩子手舞足蹈,把游戲與技能的學習結合起來。這樣,孩子就會在喜愛的游戲中不知不覺地學會各種復雜的藝術表現(xiàn)方法,而不致成為一種心理負擔。
3.在生動的故事欣賞中培養(yǎng)
在兒童藝術教學中融入故事,往往能夠激發(fā)兒童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讓他們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掌握知識和技能。比如學習色彩對于繪畫來說是非常重要的,為了讓兒童能夠深入體驗各種顏色,了解色彩的交互作用,老師完全可以運用講色彩故事的方法,讓兒童與色彩游戲。
(二)在與生活經(jīng)驗交融中培養(yǎng)
1.圍繞內容進行超前經(jīng)驗積累
豐富的經(jīng)驗積累更有利于幼兒個性化的表達表現(xiàn)藝術。如:繪畫性的調查表,生活用品的收集展覽等等,這中間也蘊藏著幼兒藝術的培養(yǎng)契機。
2.圍繞節(jié)日開展主題藝術活動
藝術來源于生活,藝術又服務于生活,我們將藝術教育節(jié)日化,以節(jié)日資源的開發(fā)和利用為核心搭建教育與研究的新平臺。如:熱熱鬧鬧元宵節(jié)、親親熱熱媽媽節(jié)、歡歌笑語藝術節(jié)、五彩繽紛特色節(jié)、美麗富饒家鄉(xiāng)節(jié)等等,在節(jié)日中展現(xiàn)幼兒多樣的藝術表現(xiàn)能力。
3.圍繞興趣組織親子藝術活動
幼兒藝術能力的培養(yǎng)不限于幼兒園,良好的親子活動也是藝術表現(xiàn)的最佳時機,如:親子小制作,親子美味點心、親子樹葉拼貼等等。
(三)在與其他領域的滲透中培養(yǎng)
1.積累促聯(lián)想
具備基本的藝術審美經(jīng)驗無疑是藝術審美通感得以形成的前提。一個人如果沒有相關的知識經(jīng)驗,就只能永遠停留在單一的藝術形式之中,從而將大大的禁錮自身的藝術審美空間。豐富的知識和積極的情感能觸發(fā)幼兒進行藝術聯(lián)想與想象,也是藝術審美通感形成的直接動力。
2.藝術多表達
如:以春天為主題的藝術課中,幼兒不僅可以通過多種藝術形式認識春天。而且還可通過觀察春天的氣象、動植物等的變化;用語言描述春天,講春天的故事等。
我們改變以往藝術各領域之間相互割裂的狀況,強化藝術通感能力在幼兒審美發(fā)展中的作用,從而體現(xiàn)了幼兒園藝術教學模式的創(chuàng)新;把幼兒當作一個完整的人,讓通感豐富幼兒的審美經(jīng)驗、釋放幼兒的審美自由從而讓幼兒的審美感知、審美情感、審美理解、審美想象和審美創(chuàng)造在一系列完整教育活動中得以實現(xiàn)和發(fā)展。
參考文獻:
[1] 樓必生、屠美如.學前兒童藝術綜合教育研究[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2] 彭俊娟.幼兒園藝術教育活動的設計與案例[Z] .教師遠程非學歷繼續(xù)教育講座,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