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已經6歲了,可是一點兒都不愛吃飯。帶兒子去看醫(yī)生,醫(yī)生說:“孩子體內有火,須要多吃水果。”可是,兒子根本就不愛吃水果,每當我把水果放到他而前時,他連看都不看一眼,更不用說吃了。為此,我十分苦惱。
我不厭其煩地跟兒子講吃水果的好處,可是兒子根本就不聽。上網查了很多資料,也咨詢了很多人,可是沒有絲毫效果。那天,我買回來了許多葡萄,當我把葡萄剝好送到兒子嘴邊時,兒子卻直搖頭。于是,我用近乎命令的口吻要求他吃,可是兒子只是抬頭看了我一眼,依然我行我素。我冷靜下來,心想兒子軟硬不吃,可能還是我沒有找到恰當?shù)姆椒?,究竟該怎么辦呢?我腦海中突然有了一個好主意,我決定試試。于是,我對兒子說:“兒子,你猜葡萄里面有幾顆籽?”兒子有了點興趣,停下了手里正擺弄的玩具歪著頭看著我。我趁熱打鐵,說:“咱們比賽吃葡萄,看看誰能吃到4顆籽的葡萄?”這一招還真靈,兒子立刻丟下了手里的玩具,隨手拿起了一粒大葡萄就放進了嘴里。兒子吃的第一粒葡萄,吐出了3顆籽。很湊巧的,我吃的那粒葡萄有4顆籽,比兒子的多了一個。兒子擺出一種不服輸?shù)募軇?,揚言一定要超過我,說完主動拿起了第二粒葡萄,這次兒子勝利了。“吃葡萄吐葡萄籽比賽”就此展開,兒子因為有了興趣,接著又連續(xù)吃了第三粒,第四?!∫粫?,桌子上已經堆了好多好多的葡萄籽,最后統(tǒng)計葡萄籽的數(shù)量,以兒子的勝利而告終。我和兒子都為自己的“勝利”而感到無比興奮!
眼前的這些葡萄籽怎么處理呢?我提議說:“兒子,響們把葡萄籽種到菜園里好嗎?沒準明年還能長出一棵葡萄樹呢?”兒子更加高興了,我們穿戴整齊,拿起鏟子又提了一桶水,高高興興地向樓下的那塊菜園跑去,我和兒子經過lr 20多分鐘的辛勤勞動,把那些葡萄籽種到了地里。我看著滿臉喜悅的兒子,心想,孩子種下的何止是一顆顆葡萄籽?。磕欠置魇且环萜诖c夢想?;氐椒块g后,兒子很認真地對我說:“媽媽,你明天再買點葡萄吧,我們再來比賽吐葡萄籽,然后種葡萄樹吧!”
從堅決抵制吃葡萄到主動要吃葡萄,這其中昭示著孩子的巨大變化,而更為重要的是,孩子所發(fā)生的改變中凝結了太多的教育藝術。兒子的轉變讓我驚訝,但仔細想想似乎也在情理之中。教育自已的孩子是這樣,斯教育學生不也是如此嗎?在教學實踐中,我們可以看到,同一教學內容,由不同的教師來講授,有的妙趣橫生,精彩紛呈,引人入勝;有的卻索然無味。教學足一種創(chuàng)造性勞動,“教學有法,但無定法”,每門學科特點不同,要求也不相同,同一學科每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要求、口的也會有所不同,因而對任何一個教師來說,在課堂上都沒有現(xiàn)成的通用教學公式可以套用。作為教師,我們要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提高教學水平,積極探求教學藝術,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學方法,掌握教學技巧。改變枯燥教條的模式化教學,真正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讓整個教學活動變得豐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