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屆世界杯最驚天的大冷門,是東道主巴西1:7慘敗給德國。慘敗如此沉痛,以至于巴西人說,經(jīng)過64年之后,1950年“馬拉卡納之痛”的幽靈終于可以安息,因為它要讓位給更恥辱的“米內(nèi)羅之痛”。稍后,巴西立志振作,希望在季軍戰(zhàn)獲勝以挽回些許顏面,但事與愿違,又0:3輸給荷蘭,巴西足球一沉到底。
業(yè)已跌落谷底的巴西足球,能否像半個世紀前經(jīng)歷過“馬拉卡納之痛”的先輩一樣,痛定思痛、臥薪嘗膽呢?
1950年,巴西首次主辦世界杯,勢如破竹,小組賽兩勝一和,進8球失2球,以頭名出線。到了決勝賽階段,更是摧枯拉朽,7:1贏瑞典,6:1贏西班牙,到了最后一場,只要打平烏拉圭,也可力壓對方,首奪世界杯(編者注:當時賽制是各階段均采取循環(huán)賽制)。
比賽當天,里約熱內(nèi)盧有兩成人口,云集在號稱可容納20萬觀眾、準備作為國家隊加冕舞臺而新建的馬拉卡納球場觀戰(zhàn)。還未開球,市長已經(jīng)向群眾廣播:“各位巴西國民,我視大家為這次大賽的贏家……幾個小時之后,我們的球員將會在百萬同胞的支持下奪得錦標……你們優(yōu)于所有競爭對手,我向你們這些征服者致敬……”巴西全國陷入一種未勝先驕的狂熱狀態(tài)之中。
結(jié)果,巴西爆冷以1:2輸給對手,將世界杯拱手相讓。全國又陷入極度哀傷和失落之中,很多地方爆發(fā)暴動,甚至有很多人自殺。在馬拉卡納球場進行的這場比賽,從此成了國殤。巴西體育部長Aldo Rebelo曾說:“1950年輸給烏拉圭,打擊的不只是巴西足球,更打擊了整個國家的自尊?!贝_實如此,巴西舉國因此役在感情和心理層面遭到重創(chuàng)。
球王貝利回憶,當時只有10歲的自己,第一次見到父親哭泣。貝利說在他的家鄉(xiāng),“哀傷是如此巨大和深刻,就像國家打輸了一場戰(zhàn)爭,死了很多同胞一樣?!钡矎倪@一刻開始,小貝利立志要奪得世界杯,為國家一雪恥辱。
于是,往后很長一段歲月,巴西球員都是帶著國家民族的屈辱感去比賽的。就連“馬拉卡納之痛”當日球員穿的白色球衣,也被視為不祥和恥辱而被舍棄。新球衣要更加“愛國”,有人建議吸納國旗元素。在征求球衣樣式的比賽中,19歲的年輕人Aldyr Garcia Schlee的作品脫穎而出,國旗中的黃色和綠色被納入球衣當中,成為如今形象鮮明的黃衣綠領(lǐng)綠袖的經(jīng)典巴西隊服。
后起之秀如貝利、加林查等,帶著恥辱感為國家隊上陣,誓要一雪前恥。一番臥薪嘗膽,終于在1958年和1962年連續(xù)兩屆為巴西奪得世界杯,吐氣揚眉。其后幾十年,巴西一舉成為足壇巨無霸,英雄豪杰層出不窮,5座世界杯更是傲視群雄。
64年之后,巴西幾經(jīng)辛苦,終于爭取到再次主辦世界杯的機會,決賽地點被特意安排在馬拉卡納球場,打算在這里捧杯,“在哪里跌倒,在哪里站起”,完成命運的循環(huán)。結(jié)果,人算不如天算,巴西卻在另一座球場米內(nèi)羅,遭遇了比64年前更大的慘敗。
1982年在世界杯大放異采的巴西“黃金一代”核心成員、2011年逝世的名宿蘇格拉底生前曾說,巴西隊或許需要一次慘敗,這反而是件好事,因為巴西足壇腐敗叢生,必須改革,一次慘敗,或可迫使被權(quán)貴把持的巴西足協(xié)作出改革,減少腐敗和黑箱作業(yè)。
“馬拉卡納之痛”曾讓巴西足球浴火重生,且看這次的“米內(nèi)羅之痛”,能否讓巴西足壇痛定思痛,改革種種陋習(xí)。
忽然想起,中國足球又如何,難道我們沒有痛夠嗎?
(本文部份內(nèi)容參考David Goldblatt所著《Futebol Nation: the Story of Brazil through Soccer》。之前本專欄介紹過他有關(guān)足球歷史的經(jīng)典名著《The Ball is Round: A Global History of Footb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