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過生日,慶祝初臨世界的時刻,吃蛋糕、吹蠟燭,好不熱鬧。人們普遍以為,過生日是自古然而的事。其實不然,中國上古時代,沒有過生日的風俗。
商周秦漢時期,貴族才有資格命名與登記生日。商朝崇尚質樸的文化,天子以生日為姓名,如太乙、外丙、仲壬等帝王之名,就預示著他在乙日、丙日、壬日出生。周朝崇尚文治,以禮樂作為統(tǒng)治的主要手段,兒子出生之后,要以桑木為弓、蓬草為箭,射上下四方,表明男兒有志于天地四方。3個月后,到祖廟去祭祀,請長輩賜以美好的名字。
貴族被逼到窮途末路,追懷舊事,往往提起生辰。相傳《詩經(jīng)·小雅·小弁》是周幽王太子宜臼所寫。周幽王寵信褒娰,與她生了兒子伯服,便疏遠宜臼,將其放逐。宜臼心中充滿憂憤與哀怨,以詩為刺,中有“天之生我,我辰安在?”之句,是文學作品中首次提到生日。
屈原是楚國宗室,遭到放逐,心中悲憤,恨忠不見信、賢不見用,寫下了《離騷》,首先敘述自己生日與名字的由來:“攝提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视[揆余初度兮,肇錫余以嘉名。”顯示出詩人對高貴出身的自豪?!俺醵取币辉~,成為“生日”的代稱。孔子也說:“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毙⒆又斢浉改干?,一則為父母健康長壽而感到高興,一則以不得長養(yǎng)父母盡己孝道為懼。
西漢初年,政府登記百姓的生年,主要是為了征收租稅,每年8月集中一次申報嬰兒的年齡。此情況下,出生與申報的時間差最長可近一年,而且僅是登記年,沒有提到月與日。年齡申報誤差在3歲以上,才會處以刑罰。
南北朝之際,佛教廣泛傳播,深刻影響中國文化。佛教相對重視生日,有浴佛節(jié)、佛誕之類,人們也慢慢地重視生日。顏之推的《顏氏家訓》記載,江南風俗,兒子初生,做新衣服,聚集親友慶祝。自此而后,父母在堂,每至兒女生日,就飲酒設宴慶祝。沒有教養(yǎng)之人,父母離去,到生日還是縱情于酒宴音樂,不知道懷念父母養(yǎng)育之恩。唐玄宗好大喜功,將生日定為“千秋節(jié)”,后改為“天長節(jié)”,放假三天,大宴群臣,此后皇帝生日放假成為定例。
顧炎武提倡實學,某次友人要為其過生日,顧拒絕說,生日為古之所無,何況國破家亡,自己四海飄零,沒有后嗣,應當常念父母之恩、常懷故國之思,不能以生日為樂事。
過生日時,常懷感恩父母之心,推己及人,更合古意,也更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