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睿琪 黎進
摘 要 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文明智慧的結晶,將其與校園文化相結合,具有深遠意義。本文通過分析校園文化現存問題及當代大學生的思想特點,尋找傳統文化進校園的啟示,探究中華傳統文化滲透校園文化建設模式。
關鍵詞 傳統文化 校園文化建設 信仰教育
中圖分類號:G41文獻標識碼:A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ode Inquiry Combine with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Campus Culture Construction
WANG Ruiqi, LI Jin
(Department of Chemistry and Life Sciences, Xiangnan University, Chenzhou, Hu'nan 423000)
Abstract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s the crystallization of the wisdom of thousands of years, which combined with the campus culture, has far-reaching significanc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campus culture and ideas characteristic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looking for inspira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 into the campus, explore the construction mod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permeates the campus culture.
Key words traditional culture; campus culture construction; faith education
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文明智慧的結晶,其在當代大學生教育中有著重要作用。中華傳統文化有助于大學生準確把握科學發(fā)展觀理論,深刻理解科學發(fā)展觀構建和諧社會的價值目標,是引導青年人健康成長、提升素質、發(fā)揮潛能的有力工具。中華傳統文化與校園文化的有機整合,既是建設校園文化的需要,也是傳承傳統文化的訴求。
1 中華傳統文化和校園文化的內涵及現存問題
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幾千年來民族歷史、各家文化思想和意識形態(tài)的總體。中國傳統文化在當代中國的發(fā)展勢頭有所減弱,在“星巴克”和“寶馬車”的洋物質浸泡下,國人對舶來品的認同感逐漸加強,對傳統文化逐漸淡忘,反倒是外國人的熱情刺激了國人重新發(fā)掘我國傳統文化中的精華。然而,傳統文化的發(fā)揚絕對不是靠幾條口號和數篇學術論文和幾場會議就能夠解決的。路漫漫其修遠兮,需要大師的啟迪,需要廣大民眾的認同,更需要青年一代的繼承與發(fā)揚。
校園文化以建設優(yōu)良的校風、教風、學風為核心,以優(yōu)化校園文化環(huán)境為重點,加強課余文化建設,豐富校園生活為目標,通過群體意識、社會輿論、共同習俗和風尚精神進行文化導向、凝聚和輻射以及約束激勵的功能。校園文化中精神文化是學校發(fā)展的靈魂,展現學校風采,同時對學生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產生深遠影響。大學校園文化根植于民族文化和城市文化,又是前衛(wèi)的高層次文化,既具備鮮明的教育性和規(guī)范性,又具獨立性、選擇性、開放性,敢于變革開拓,能夠在批判中變革前進。
地方本科院校校園文化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1)各種文化沖突并存,包括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的沖突,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的沖突等等。甚至有人提出徹底拋棄中華傳統文化,全盤接受西方文化。此外網絡對傳統校園文化產生了較大的沖擊,帶有濃烈的政治色彩和意識形態(tài)的信息真假難辨,是非難辨,發(fā)達西方國家的文化殖民使得青少年自我意識和個人主義膨脹。此外,有的學生在網絡的互動世界中迷失自我游戲人生,每年因為沉迷網絡游戲而無法正常進行學業(yè)的學生的數量還不少,有的甚至誤入歧途。
(2)校園文化中對信仰教育的困境。學生對信仰的認識局限于唯心主義或唯物主義。對于到底什么是信仰,信仰什么,為什么要有信仰,卻沒有清晰的認識。青年學生中出現了信仰危機,只關注物質價值、個人價值、眼前利益,而精神價值、群體價值愛和長遠的利益都被拋棄?,F行的高校信仰教育變成了一種知識的傳授,而不是教養(yǎng)的培養(yǎng)、氣質的培養(yǎng)。信仰教育內容脫離社會現實,大部分流于形式,難以獲得學生共鳴。教學方式呆板,通過“兩課”方式開展,大多是談論革命建設理論,陳舊單調的歷史回顧和知識要點梳理,收效差,無創(chuàng)新,課堂中學生感到枯燥無趣,玩手機、睡覺和寫其他科目作業(yè)已成常態(tài)。此外,校園作為一個開放的環(huán)境,也因受到市場經濟的負面影響而日漸世俗化,校園也充斥著各類不一樣的聲音,學生對信仰無用論的感覺越來越強,有的學生認為讀書還不如早點出去打工和做生意,來學校就是混學分拿文憑的,精神方面更是認為為自己的實際,毫無文化內涵。
(3)地方院校受限于地理條件,缺少多校交流機制。走出去往往需要大量財力物力,同時考慮到安全等各方面因素,往往淺嘗輒止,學生活動形式單一,活動質量不高。另外作為地方高校,其發(fā)展歷史不長,具有自身特色的大學精神積淀不夠深厚。
(4)大學求實精神和求是精神的缺失。當下實利主義盛行,教師研究方向跟著課題走,跟著經費走,在課題申報的時候十分認真,完成課題時敷衍了事,一篇論文應對幾個課題,導師變老板,實驗室的時間少了,出去應酬的次數多了。少了傳統文化中讀書人的矜持,多了社會上的庸俗氣質,丟失了科學理性和獨立自主的精神。學生的努力學習不單純是為了求知,更多地是為了高額獎學金和各種榮譽,或者是為了一份漂亮的簡歷以求找到好工作。
2 當代大學生思想特點和傳統文化進校園的啟示
目前的大學生出生于上世紀九十年代,生活條件較前幾代人相比有極大的改善,但由于受到家長的溺愛等問題,當下許多大學生往往以自我為中心。隨著社會大環(huán)境的變化,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可度逐漸降低,缺乏對于多種價值觀的甄別能力,他們通常傾向于用錢來衡量一切,缺乏奉獻精神。學校對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往往流于形式,沒有產生良好的教學效果。大學生對權力、金錢、名譽的追崇中所產生的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的價值取向,在沒有正確疏導之下,嚴重影響了大學生的健康成長,甚至有可能造成嚴重后果。
面對以上種種,重新刮起傳統文化的風尚勢在必行。首先,喚起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我國五千年文化中累積的傳統文化如中醫(yī)、書法等知識,讓青年學生意識到傳統文化的魅力,弘揚民族精神。其次,我國五千年文化中蘊涵著追求上進的自強精神、重義講信的良好品格,以人為本的和諧觀,修齊治平的個人理想都是當代青年人所需,學會利用傳統文化調整心態(tài),合理規(guī)劃人生。再者,通過對傳統文化的認知內化,提高個人整體素質,學會有效調整情緒,培養(yǎng)人際交往能力,提升自身內在修養(yǎng),建立健康積極的價值觀。傳統文化教育不是去重復古代的教條或者儀式,而是通過對傳統文化的了解和學習,獲得具有根植于內心的選擇力量,進而適應時代和社會的發(fā)展,實現人生價值。我們需要對傳統文化和信仰的培植,更需要與時俱進的轉換能力。
3 中華傳統文化滲透校園文化建設
傳統文化進校園的工作,始終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向導,以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和社會主義榮辱觀為指導。
傳統文化進校園是一個長期持續(xù)推進的工作。首先,新生入校除了接受專業(yè)特色教育外,還應進行校史參觀和參與校園文化活動,如迎新文藝匯演、“感恩為先”作文演講競賽、校園辯論賽、“校園十大歌手”比賽、舞蹈大賽等活動,豐富了青年學生的業(yè)余文化生活,也促進了學生全面發(fā)展。
第二,學生進入大學二、三年級階段,整合當地資源及結合專業(yè)特色進行校園文化活動的延續(xù)性開展。我校所在地郴州,紅色文化旅游資源豐富,是一座擁有良好自然風光的林中之城,有一定的歷史傳統文化資源,挖掘本地文化資源,如濂溪書院等景點資源,還有本土的民俗風情,針對性地結合思政教育,提升學生興趣和心理品質。我系有藥學、生物等專業(yè),引導學生尊重自然規(guī)律,貫徹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思想,結合相關專業(yè)知識,開展中藥辨識大賽等活動,升華學生對古代傳統醫(yī)學技藝的傳承和發(fā)揚。
第三,高校在信仰教育中注重傳統文化的延展,根植于中華傳統文化和歷史,健全青年學生人格培養(yǎng)。傳統中華文化中提倡“師者,傳道授業(yè)解惑也”,而現代教育改革中也提倡將人文歷史文化知識的灌輸改為文化與信仰的引導。教師和輔導老師應當立足當下社會和現實生活,帶領學生感受和意識到“真善美”的理想境界。
第四,學生校園文化活動與專業(yè)實踐相結合,與企業(yè)文化相結合。到了高年級階段,我們不斷加強改進大學生社會實踐能力培養(yǎng),校園文化與企業(yè)文化相結合。帶領學生去專業(yè)對口的企業(yè)參觀、實習和進行文化交流活動,如籃球賽等。我校先后與金旺、金貴等上市冶煉企業(yè),以及深圳先科環(huán)保公司共同合作交流,在社會實踐過程中學生不但從實習單位學習了就業(yè)崗位所需要的知識,為就業(yè)單位提供了服務,而且還磨練了意志,培養(yǎng)了責任感。
大學校園是開放的、多元的,也具有包容性。而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中華傳統文化在現代校園中發(fā)揮的作用是一所高校世界性和民族性的完美統一,更是高校信仰教育的有力推手。
本文由湘南學院大學生素質提升工程項目支助 課題編號:2012YS06
參考文獻
[1] 大學生信仰教育的困境和路徑論略[J].湖北社會科學,2011.2(1):189-191.
[2] 張艷,鑫宇.儒家的快樂觀對當代大學生的啟示[J].教育理論研究,2013:11-12.
[3] 傳統文化與科學發(fā)展觀融合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3.236(12).
[4] 強化傳統文化教育,提高高職院校學生思想素質[J].管理學家,2012.10:223-224.
[5] 傳統文化視域下高職學生積極心理品質培養(yǎng)[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3.233(9).
[6] 論傳統文化與高校信仰教育[J].藝術百家,2011.119(2):201-203.
[7] 傳統文化塑造現代感恩意識源泉[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1.202(1):4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