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批注是教會學生反復讀,反復品,作思想的過濾,淘出自己獨到的見解,用思想的刻刀,在文本每一處留下聲音的劃痕,也許文本中那個靚麗的“伊人”,需要你的千呼萬喚,需要你涵泳浸潤,情味才出來,語感才出來,個性才出來。
關鍵詞:批注;收獲;反思
嘗試小學語文批注式閱讀教學已近三個春秋,一路摸索,一路探究,所帶的兩個課改實驗班已臨小學畢業(yè),學生的閱讀水平、讀書習慣、習作質量等一系列語文能力的提升、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也應該作以實事求是的盤點和一分為二的說明。
一、收獲
因為讀書興趣和讀書習慣已經形成,兩個班的82名學生有近90%的學生能夠熱愛讀書,養(yǎng)成了“不動筆墨不讀書”的好習慣。近三年,他們自主購買了大量的經典名著、人生系列叢書。在讀書的過程中,他們能自主提出讀書目標、讀書問題,自主寫讀書筆記,積累了大量的讀書心得。一部分學生在經典名著中汲取思考的收獲簡直令老師贊嘆不已。在人生感恩勵志叢書的閱讀中,學生變得朝氣蓬勃、美麗可人,讓老師感到他們真的有“君子”的儒雅,有“淑女”的華韻,他們的讀書能力和語文素養(yǎng)已經遠遠超出了他們所在的年段,作文水平已由習作層面躍升到寫作層面。
提高了自主解讀文本的能力,學生能在組內合作完成一篇課文的學案設計,即自主學習課文的流程。學生制作的學案簡潔流暢,彰顯了自主學習的魅力,我想這也許是高效課堂所必備的一個元素。學生能在老師的指導下,在單元導讀處、精讀課文引言處,課后題處、文題處、文章的中心句段處、重點句段處……找尋并敲定目標,進而把握解讀文本的切入點。
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我很多年為模式所累,一味地追捧名人的模式,所以,被模式所困。為了把模式帶給課堂,我無端地消耗了多少課時,可收獲甚微,有時竟會給課堂帶來負效應。我在嘗試批注式閱讀教學中發(fā)現(xiàn),實踐中總結出的模式也不是萬能的,具體到課堂實踐中,有時我也感覺不理想。調查一下學生,他們也不喜歡那種模式化的課堂。為此,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我要重新審視我的課堂,重新審視這兩年多我走過的語文教改之路,也許經過一段時間的沉淀,我會尋找出一條新的高效課堂之路徑。
二、反思
1.“批注”是什么?首先“批注式閱讀教學”不是課改的產物。批注式源于古人的讀書方式,今天我們把它與閱讀教學對接,最直白的解釋是在課堂上把讀書思考踐習的權利交給學生,讓閱讀教學的課堂成為師生互動、共享、共成長的樂園。讓學生依托文本,通過深入地閱讀,用我筆寫我思,用我言表我心,在字里行間、篇首段尾留下心靈跋涉的旅痕,產生鏈接文本的升華,超越文本的智慧,是學生在閱讀中投入情感獲得情感的見證。最終讓學生喜歡閱讀,讓閱讀成為一種生活方式。所以說,批注式閱讀教學與其說是一種教學模式的演繹,不如說是一種讀書方式的傳承。傳遞和弘揚必然要經歷一個從建“模”、習“模”、拆“模”的運作流程。今天把它拿到課堂上,它親近了學生的閱讀,受到學生的駕馭,這是優(yōu)秀的傳統(tǒng)讀習與當代的課堂教學的完美相融,是一種傳統(tǒng)文化的有效甚至高效的力量輻射。
2.“批注”為什么?為的是課改嗎?肯定不是。為的是學生的學,學生的成長。批注為的是給學生建構終身閱讀理念提供一把“鑰匙”。課堂上,教材是學生批注的主體,我認為首先得轉變觀念,從自身改起,內因是變化的根據(jù),外因是變化的條件。教育者思想的轉變是課改推進與成功的根本。其次,要改編教材,教材是課堂的載體,學生學習的載體,是課改的載體和依托,建構科學系統(tǒng)、貼近學生生活、激活學生思維、符合學生心理發(fā)展的教材體系,不僅僅是教材編制專家的責任,更是我們每一位一線教師要致力研究開發(fā)的方向。校本教材、校本課程的開發(fā),是課改三級課程觀的一級。我們應該把握這千載難逢的機會,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因地制宜,倡導校本教材的研制和校本課程的開發(fā),這也是我們成為研究型教師的一個切入點。再次,關于方法的習得,我們要深諳“教學有法,教無定法”“教是為了不需要教”的道理。就拿批注式閱讀教學來說,也只能是讓學生在踐行“批注”的進程中體會到讀書貴在得法。任何一項改革實驗都要經受住時間和挫折的考量。
3.“批注”干什么?批注不是在經典名著上涂鴉密密麻麻的文字,標上沖擊眼球的所謂批注符號。更重要的是教會學生反復讀,反復品,作思想的過濾,淘出自己獨到的見解,輕易別下筆,先用思想的刻刀,在文本每一處留下聲音的劃痕。這時在做文字的陳述為最佳,批注的文字才是最美的,“批注”做的是高效閱讀的事,批注因閱讀而精彩,閱讀因批注而豐厚。
參考文獻:
楊芳.批注式閱讀教學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6-05.
作者簡介:李海泉,男,漢族,1968年8月出生,本科,就職于內蒙古自治區(qū)赤峰市巴林左旗隆昌寄宿制學校。研究方向:小學語文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