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姍
炎炎夏季,很多人都以為人體的陽氣很盛,要壓壓“陽火”,其實這是一個誤區(qū)。廣東省第二中醫(yī)院白云區(qū)副院長聶斌教授介紹道,夏天大自然的陽氣地上最盛,地下最虛,就如同外界溫度再高,夏季喝深井中的水是清涼的。此時人體陽氣外發(fā),活躍于機體表面,若貪涼吹風、傷于冷食、熬夜、過勞,易使邪氣乘虛長驅直入,可見夏季是人體內陽氣最弱的時候,要注意固護。
少食倦怠皆因陽氣受損
夏季的暑濕最傷陽氣。聶斌教授介紹,暑為夏季的主氣,中醫(yī)認為暑為陽邪,其性升散,容易耗氣傷津。暑邪侵入人體,常見腠理開而多汗津傷,如果傷津太過超過生理代償的限度,必然將耗傷元氣,出現身倦乏力、短氣懶言等一系列陽氣外越的癥狀。
在我國南方,夏天炎熱多雨,空氣濕度大,感受濕邪而發(fā)病者多。中醫(yī)認為,濕為陰邪,好傷人體陽氣;而濕邪也好傷脾陽,夏季如果過分“貪涼”,脾陽為濕邪所遏,則可能導致脾胃功能運化失調,出現不愛進食、疲勞、腹瀉、四肢不溫等癥狀。
“炙”出陽氣來
“陽”傷了,理所當然要“扶陽”;即便“陽”未傷,采取“扶陽”措施,也有一定的“治未病”作用。
《黃帝內經》記載“夏傷于暑,秋為瘧疾”,意思是說夏天容易中暑,如果被暑邪傷害,也許當時沒有明顯的臨床表現,但等到了秋天,人體可能出現瘧疾等疾病,所以在夏天注意調養(yǎng)身體各項機能尤為重要?!按合淖o陽”,在夏季將身體陽氣調養(yǎng)充足,使五臟功能協調,秋季的腹瀉、冬季的咳喘都會減輕。人們常說的“冬病夏治”與之是相似的道理。
空調、冷飲、晚睡、貪涼都是損害陽氣的做法,應該避免。夏季的飲食也該著重健脾利濕、行氣化痰,多攝取豆類、瓜類這類健脾祛濕的菜肴,攝取一些姜、蔥、蒜也有扶陽的作用。除日常生活保養(yǎng)外,聶斌教授推薦了幾種用灸療扶陽的方法——
1.天灸。三伏天灸以“春夏養(yǎng)陽”等理論為依據,借助藥物對穴位的刺激,使局部皮膚發(fā)紅充血,甚至起泡,以激發(fā)經絡、調整氣血而防治疾病的一種方法。
2.扶陽火艾灸。綜合艾灸、火療、中藥外用、推拿點穴等,通過自制艾絨、扶陽酒、火療在人體屬陽經絡、任督脈等部位、穴位施治,可疏通陽經脈絡,激發(fā)機體陽氣,調節(jié)臟腑功能。
3.艾灸。艾灸是我國最古老的醫(yī)術之一,是以艾絨為主要材料制成艾炷或艾條,點燃后熏熨或溫灼體表穴位的方法,具有通經活絡、溫陽祛寒等作用。
(摘自《信息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