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石鼓書院詩詞文化及對湖湘文化的影響?

    2014-12-25 02:15:46
    圖書館 2014年1期
    關鍵詞:合江石鼓八景

    (湖南理工學院 湖南岳陽 414006)

    石鼓書院經(jīng)唐、宋、元、明、清各朝,屢經(jīng)擴建修葺。韓愈、周敦頤、朱熹、張栻、湛若水、蔡汝楠、文天祥、徐霞客等接踵而至,或講學授徒,或賦詩作記,或題壁刻碑,或?qū)び臄垊佟!?〕范成大、齊映、呂溫、趙汝燧、王守仁、文天祥等許多名家也都留下了不少膾炙人口的詩詞?!?〕文應景成,景借文傳,石鼓書院正是在這些精美的詩詞文化映襯下熠熠生輝。

    1 石鼓書院詩詞文化留存現(xiàn)狀

    1.1 戴述秋編寫的《石鼓書院詩詞選》詩詞收錄情況

    1.1.1 最早的石鼓詩詞

    最早題石鼓的詩詞,據(jù)考是東晉文學家庾闡題的《觀石鼓》一詩,選自清光緒六年(1880年)《國朝石鼓志》卷三。詩云:“命駕觀奇逸,徑騖造靈山。朝濟清溪岸,夕憩五龍泉。嗚石含潛響,雷駭震九天。妙化非不有,莫知神自然。翔霄拂翠岺,綠澗漱巖間。手澡春泉潔,目玩陽葩鮮。”此詩作于東晉成帝咸康五年(339年)。當時庾闡被任命為零陵郡太守。在赴任途中,他來到臨承(即臨蒸),登石鼓而作此詩。戴述秋評價全詩:“情感真摯,自然流暢,景色絢麗,格調(diào)優(yōu)美,為晉以來題詠石鼓第一名篇”〔3〕。

    1.1.2 石鼓書院詩詞朝代及篇次分布情況

    由戴述秋編著,湖南地圖出版社出版的《石鼓書院詩詞選》一書,精選自東晉至清末歷代吟詠石鼓書院及其與書院密切相關的石鼓山、合江亭、朱陵洞、書院八景等附屆景點(包括已湮沒的景點)的詩、詞作品。首次按朝代匯編,其中許多是鮮為人知的詩篇,可以說它是石鼓書院千年歷史的一個縮影?!?〕

    由上表統(tǒng)計數(shù)據(jù)可知,戴述秋編《石鼓書院詩詞選》精選了135位作者的191篇作品,其中附輯9篇。石鼓的詩詞作品主要集中在明清兩代。明代作者數(shù)占32.59%,作品數(shù)占35.60%;清代作者數(shù)占55.56%,作品數(shù)占51.83%。清代吟詠石鼓的作者數(shù)與作品數(shù)陡增,占所有作者及作品的1/2強。這與清代書院改制不無關聯(lián)。清初為防止利用書院立盟結社,聚眾成勢,危及統(tǒng)治,清政府積極創(chuàng)辦官學,嚴禁設立書院,〔5〕使歷經(jīng)唐、宋、元、明四朝的書院一度沉寂。1657年偏沅巡撫袁廓宇向順治皇帝上書《請建石鼓書院祀典疏》,順治皇帝恩準石鼓書院“所請祀典,應查舊例,照常致祭”。以石鼓書院恢復開辦為契機,開啟興復書院之風,各地書院才相繼恢復。1662-1722年間,朝廷通過賜匾、賜書等方式對書院加以褒揚,書院也逐步由沉寂走向復蘇。〔6〕書院復蘇后,吸引了大批本地與外地的鄉(xiāng)紳和仕紳來此交流、訪學。自然講學唱和興旺,留下了的眾多瑰麗的詩詞篇章。

    1.1.3 作品選錄情況

    戴述秋編《石鼓書院詩詞選》(以下簡稱戴編)按朝代編寫已經(jīng)是一個創(chuàng)舉,該書在廣泛搜羅史料、占有史料的基礎上,堅持因人存詩或因事存詩的原則,從上千首有關詩詞中精選自東晉至清末的135家的191首作品(含附輯)。這為以后的研究者提供了史實依據(jù)??梢砸蛟娡迫送剖拢嗫梢蚴峦圃娡迫?。

    表2 戴述秋編《石鼓書院詩詞選》多首詩詞作品選錄情況

    從上表可以看出,江青楓的石鼓書院新定八景詩(八首選四),石鼓山雜詠(八首選三)入選其中。入選三首的作者有黃希憲、易綱、王京。朱佩蓮、江闿、張邦瑞、沈慶、福順、奚漢伯顏、何珣、文天祥、柯漢、劉堯誨、吳炯、聶銑敏、陳鳳梧總共有13位作者入選了兩首作品。黃廷用《石鼓書院》四首選一,王守仁三首選一首,蔡汝楠《石鼓合江亭》二首選一。另外高珩《衡州作》七首選一(為列表方便沒在表上列出)。其余作者均為單一作品入選。

    1.2 鄧洪波輯校的《石鼓書院志》詩詞收錄情況

    由鄧洪波輯校的,湖湘文庫編輯出版委員會出版的《石鼓書院志》(甲編)(以下簡稱鄧輯),以明萬歷十七年刊《重修石鼓書院志》、清光緒六年刊《國朝石鼓志》兩志為底本互校。內(nèi)容包括重修石鼓書院志、石鼓書院志上部、石鼓書院志下部、石鼓書院志補遺等內(nèi)容。鄧洪波輯校的《石鼓書院志》,在其《石鼓書院志下部》收集詩文共計256篇,總計作者135人。文體包括絕句、律詩、排律、長短句、記等。其中記13篇、五律18篇、五絕15篇、七絕13篇、七律147篇、韓昌黎公韻24篇、長短句1篇、排律及其他25篇,該書還收錄了李楊華(清)撰的《國朝石鼓志》(卷之三),收錄韻語85篇(含散文、絕句、律詩及蘇軾的長短句一首)。

    鄧輯以韓昌黎的《合江亭》作開篇。唐代只收錄韓昌黎一人一篇,宋代收錄5人作品記8篇。元、明、清與戴編有較大出入。

    表3 鄧洪波輯校的《石鼓書院志》多作品作者及作品收錄情況

    上表主要統(tǒng)計作品選錄較多的28位作者與其作品收錄情況。將作品的體裁形式在括號內(nèi)附注。對韓愈公韻詩及石鼓八景詩也特意附注說明。表中的“其他”包括集句、非公韻的排律等。并按作品選錄數(shù)目多少做了排序。

    多作品收錄情況與戴述秋編《石鼓書院詩詞選》有較大出入。共同收錄的作者有奚漢伯顏、何珣、黃希憲、易綱、陳鳳梧、蔡汝楠、王京、張邦瑞共8人。王京作品戴編八景選三,鄧輯八景全選。劉邦獻石鼓八景16首,鄧輯全選,戴編一首都未入選。黃希憲《冬日登石鼓書院漫賦八景》戴編八首選三,鄧輯全選,蔡汝楠作品戴編只選一首,鄧輯選錄12首。王鋯鄧輯錄12首,易綱石鼓八景錄8首,戴編錄3首。張邦瑞石鼓八景鄧輯全錄,戴編八選二。何珣《石鼓書院合江亭作》戴編三首選二,鄧輯全選,另外把何珣與他人對句的也選錄了3首。而江青楓的新八景詩,鄧輯沒有收錄。

    2 石鼓書院詩詞文化主要內(nèi)容分類

    2.1 自然風景詩

    在眾多的石鼓詩詞里,自然風景詩占據(jù)著主要地位。自然風景詩涉及的風景景點包括合江亭、合江樓、石鼓山、石鼓潭、石鼓書院、瀟湘二水、石鼓八景等。自然景觀題詩中當以題合江亭、石鼓山、石鼓書院與石鼓八景為最盛,篇幅也很多。鄧洪波校輯的《石鼓書院志》收錄失題的詩篇有79篇,從內(nèi)容看大多是題石鼓山與石鼓書院的。

    合江亭,據(jù)陳圣典《合江亭》詩云“未有書堂有此亭,朱陵洞古草青青。流來一派蒸湘水,并與瀟湘赴洞庭”〔7〕。說明先有合江亭,后來才有的石鼓書院。鄧輯如是說〔8〕:合江亭在石鼓山陰,蒸湘兩水,合流于前,而北注洞庭,貞觀刺史齊映始建,后宇文炫復增其制。唐韓昌黎自山陽徙江陵,與刺史鄒君會于亭上,后寄古詩二十韻。宋張南軒刻石置于亭中。戴述秋版如是介紹〔9〕:合江亭,在石鼓山蒸湘二水合流處。唐貞元初,衡州刺史齊映建,呂溫增茸。因韓愈題合江亭詩后。取其“綠凈不可唾”之句,故又名亭為“綠凈閣”。宋張拭親書韓詩鐫刻于石,立于亭中。兩個版本的敘述除文字稍有差池,敘述史實是一樣的。歷史上的合江亭屢建屢毀,最后一次毀丁1944年日軍炮火。

    韓愈與柳宗元共同倡導了中唐古文運動,并稱“韓柳”。韓愈的詩歌也受古文的影響,追求古拙險奇,常以散文、辭賦的章法筆調(diào)入詩。氣勢雄渾,才力充沛,想象奇特。語言上“務去陳言”、“辭必己出”〔10〕。從而開創(chuàng)了在李白、杜甫之后的又一個重要流派。在中唐詩壇上,別開生面,自成一家,號稱“韓昌黎體”,對宋詩影響極大。他的《合江亭》詩基本上體現(xiàn)這一特點〔11〕。

    該詩選自《全唐詩》卷三百三十七(岳麓書社)1998年版,是作者于貞元二十一年即永貞元午(805年)秋由陽山縣令改調(diào)江陵府法曹參軍赴仕途中,自郴州至衡陽,與刺史鄒君會于石鼓山合江亭,留題古詩二十韻。故在清同治《清泉縣志》卷五中題作《題合江亭寄刺史鄒君》〔12〕。鄒君,忘其名(據(jù)《元和姓纂》和《唐會要》等文獻所載,鄒君名儒立,唐代衡州人。〔13〕)時任衡州刺史。對韓愈的到來,鄒君特盡地主之誼,設宴于合江亭,盛情進行款待。詩人面對湘江,臨風把盞,縱橫騁想,即景抒懷,由近及遠,寫人寫物,揮灑自然。全詩共二百字,一韻到底,一氣呵成,音調(diào)鏗鏘,氣勢磅礴,為自唐以來題詠石鼓千古傳誦、膾炙人口的杰作,亦為后世文人學士所推崇,已變成石鼓書院公韻,步其韻而歌者不乏其人。張榮祖有楹聯(lián)稱:石鼓南征,諸葛碑留芳草綠;大江東去,昌黎詩壓眾山青。贊揚韓愈此詩一點不為過。尤其是“瞰臨眇空闊,綠凈不可唾”兩句,已成為后世人們廣為傳誦的名句,石鼓八景的綠凈蒸風即得名于此?!?4〕鄧洪波校輯的《石鼓書院志》,收錄韓昌黎公韻24篇。

    石鼓書院在石鼓山之陽。“山為一郡最佳處,地以七賢得圣名”(張榮組·《石鼓書院》)。石鼓書院秀麗的自然風光,與極富文化底蘊的人文景觀相得益彰,相映成趣。吸引大批文人騷客居足登臨,留下了許多珍貴的詩詞墨寶,為我們研究石鼓文化提供了大量的史實資料。對于石鼓書院的自然與人文景觀,人們概況為“石鼓七賢八景”。石鼓書院七賢是指七位對石鼓書院做出卓越貢獻的七賢士,即創(chuàng)院始祖李寬、哲學與文學大家韓愈、李士真、理學鼻祖周敦頤、理學集大成者朱熹、“東南三賢”張栻、黃斡。石鼓書院地域優(yōu)勢,石鼓山、湘水、蒸水、朱陵洞、石鼓譚、東巖、西溪、瓜樽、釣臺、合江(亭)、流杯池等風景點。并因此脫穎而出石鼓書院八景:東崖曉日,西豀夜蟾,綠凈蒸風,瓜樽殘雪、書聲唔咿(江閣書聲),釣臺漁唱(釣臺晚唱),棧道枯藤,合江凝碧?!?5〕

    石鼓書院八景之說始于元朝。但歷代所列八景不一。到嘉慶間,經(jīng)女詩人江青楓精心修改,新定書院八景為:東巖曉日、開軒待月、塔影凌空、湘帆夕照、漁歌唱晚、長橋煙雨、古壁留題、仙洞尋幽。經(jīng)這一改動,比原有八景更富韻味,得到衡山翰林聶銑敏等人的認同。〔16〕江氏女自幼知書,素擅詩才,喜吟詠,常尋隙登亭遠眺。衡郡士大夫爭誦其詩,著有《蝶香閣集》。戴述秋編《石鼓書院詩詞選》選錄她的《石鼓書院新定八景詩》八首選四首,該八首詩載在清光緒六年《國朝石鼓志》卷一上。

    2.2 直抒胸臆的感懷詩和唱和紀實詩

    石鼓書院建立后,曾經(jīng)有許多有名望的鄉(xiāng)賢、寓賢與名宦聞名而來,講學、唱和、感懷。鄉(xiāng)賢李寬與李士真,寓賢有韓愈、周濂溪、朱晦庵,張南軒等18人。名宦有唐呂溫、宋劉沆、清朝蔡汝楠等77人?;蚴亲约侯}詩,或是成為后人歌詠對象。

    他們多半直抒胸臆,感懷人生懷才不遇、抒發(fā)報國無門的憤懣與憂懷。蘇軾的《卜算子·雁》,又名長短句,選自明嘉靖十二年《石鼓書院志》卷之下:“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這首詞(北宋時期稱詞為長短句)作者以比興象征的手法,細膩地刻畫了孤鴻的神情動態(tài),表達了作者孤高自賞,不愿與世俗同流的生活態(tài)度。反映他在政治上失意的孤獨與寂寞,詞寫得比較清冷,靜中有動,寓意深長。黃庭堅評論說:“語意高妙,似非吃煙火食人語。非胸中有數(shù)萬卷書,筆下無一點塵俗氣,孰能如此!”〔17〕

    又如,南宋范成大在《合江亭》巧將石鼓山擬作春秋霸主,蒸湘合一喻諸侯相會,期盼有“諸侯”能夠勤王,鏟除金人之亂,一統(tǒng)江山。但面對南宋諸臣的無能和茍安,詩人最后以“安知千載后,但泣新亭囚,我題石鼓詩,愿言續(xù)春秋”的詩句表達了其憂國憂時的悲憤心情和尊王攘夷的強烈愿望?!?8〕

    在眾多的石鼓感懷詩詞作者中,要濃墨重彩地說說呂溫。呂溫的《衡州歲前游合江亭,見山櫻蕊末坼,因賦含彩吝驚春》一詩:山櫻先春發(fā)/紅蕊滿霜枝/幽處竟誰見/芳心空自知/似奪朝日照/疑畏暖風吹/欲問含彩意/恐驚輕薄兒。這是一首借景抒懷的詩,作者用含彩未發(fā)的山櫻,含蓄地抒發(fā)了宦海升沉、潔身自愛的感慨。

    史載,呂溫在衡州任刺史期間,曾大力推行壓抑地方豪強兼并、調(diào)整租稅、勞役負擔、獎勵農(nóng)桑、救濟窮苦等措施。他在調(diào)查摸底的基礎上,一舉查出逃避賦役的“隱戶”(亦稱逃戶)一萬六干余戶,并請示朝廷不增加賦額,民賴以安。在厘奸剔弊懲豪的同時,尤重教興學,培值人才。時值李寬中秀才書院新創(chuàng),呂溫鳩工庇?材,擴建尋真觀,并親歷書院給士子講學,與師生一起質(zhì)疑、爭辯,相互切磋學問。四方游學之土皆來就學。一時間,衡郡文教昌盛,開一州文化先聲?!?9〕由于積勞成疚,呂溫于元和六年(811年)八月病逝于衡州任所。柳宗元稱“惟其能,可用康天下;惟其志,可用經(jīng)百世?!彼罆r,“廩不余食,藏無積帛”,“僮無兇服,葬非舊陌”。百姓聞之,痛哭不已,二州之人哭者逾月。(見柳宗元《唐故衡州刺史東平呂君誄》)

    劉禹錫是呂溫一生的至交,相知甚深。獲悉摯友英年早逝悲痛不已,揮筆寫下了《哭呂衡州》一詩?,F(xiàn)附錄于此:一夜霜風凋玉芝,蒼生絕望土林悲??諔褲腊舶盥?,不見男婚女嫁時。遺草一函歸太史,旅墳三尺近要離。朔方徙歲行將晚,欲為君刊第二碑。這首詩寫于唐憲宗元和六年(811年),劉禹錫摘居朗州(今湖南常德),他懷著對摯友遭貶早逝、政治才能得不到施展的悲憤心情,抒發(fā)了要為摯友“刊第二碑”,繼續(xù)改革弊政的決心?!?0〕

    唱和詩,有三五知己登臨石鼓書院相互唱和的,有會晤同年的,有書院學子之間的隨意唱和詩,最主要是后人步韓愈公韻的步韻詩,鄧洪波輯校的《石鼓書院志》 (甲編)收錄韓昌黎公韻24篇。這些詩詞或抒懷或慨嘆或惺惺相惜。

    紀實詩。石鼓書院作為古老的書院,培育了眾多人才,也曾經(jīng)經(jīng)歷過諸多重大事件。有很多詩詞就如實的記錄了當時的盛況。嘉靖三十一年 (1552)正值壬子大比年,本屆鄉(xiāng)試,石鼓諸生六人全部登第。面對石鼓科名之盛,蔡汝楠喜不自禁,揮一首《石鼓諸生李孟彰、王大韶、譚汝賡、徐應南、彭良臣、陶賓中式,詩以詠之》〔21〕,“文星早見朱陵聚,桂樹何年赤帝栽。三楚古來聞國士,絳紗帷下更多才。”這是對石鼓科名之盛,人才輩出的歷史真實寫照。正是這些留存的紀實詩詞,使我們得以從中讀出石鼓書院昔日的輝煌以及它對湖湘文化作出的卓越貢獻。這是一筆無與倫比的精神財富。

    3 石鼓書院詩詞文化對湖湘文化的影響

    石鼓書院主要建筑有武侯祠、李忠節(jié)公祠、大觀樓、七賢祠、敬業(yè)堂、合江亭。文人騷客時有登臨,留下了大量的詩詞文化,在湖湘文化的歷史上甚至中國書院歷史上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在唐代,石鼓詩詞就因為儒生、道士在一起披卷、吟詩、攻文字等多形式的文化交融而流芳于千古唐詩之中。石鼓書院是人才薈萃之地,講學風氣甚濃。歷代名師大儒,如宋代的朱熹、張栻,元代的偰玉立、奚漢伯顏,明代的湛若水、蔣信、蔡汝楠等在這里講學,使它成為緊隨岳麓書院的湖湘學派的大本營,進而被進一步發(fā)展成為中國古代“講學式”書院的楷模。元代,與岳麓、白鹿洞等書院一起,成為統(tǒng)治階級在北方推行書院和理學的榜樣。明代成為湖南最有生氣的學術中心。晚清的石鼓學子彭玉麟與曾國藩、左宗棠等岳麓學子一起,進一步將湖湘文化推向神州大地,對湖湘文化的演變和發(fā)展作出了突出的貢獻?!?2〕湖湘文化是中國文化史上有著悠久歷史淵源和深沉文化底蘊的獨特的區(qū)域文化。它對中國古代、近代乃至現(xiàn)代的思想、政治、文化等各個方面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在湖湘文化的形成發(fā)展過程中,對被稱為北宋四大書院之一的石鼓和岳麓兩座書院起到了巨大的促進作用。這兩大書院所形成的湖湘書院群在學術理論的創(chuàng)立發(fā)展過程中逐漸形成了湖湘文化的精神內(nèi)核。學院間廣泛的學術交流和學院不拘于官學的教育體制不僅培養(yǎng)了一大批有志之士,也使湖湘文化的精神流傳廣遠。而作為石鼓書院極具代表性和重要組成部分的詩詞文化則是湖湘文化發(fā)展和傳播的最好印證。

    湖湘文化研究專家,湖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周秋光教授認為,湖湘文化有三大明顯的個性特征〔23〕:一是湖湘文化的歷史源遠流長,綿延傳承,文化中的政治意識極為強烈。二是湖湘文化中的愛國主義傳統(tǒng)尤為突出,歷久常新。三是湖湘文化中蘊藏著一種博采眾家的開放精神與敢為天下先的獨立奮斗與創(chuàng)新精神。這種開放精神主要表現(xiàn)為湖湘文化與其他各種文化之間的相互交融。這三大特點概言之為〔24〕:“淳樸重義”,“勇敢尚武”,“經(jīng)世致用”,“自強不息”的湖湘文化的基本精神。

    石鼓書院詩詞文化的精神內(nèi)核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針砭時弊、傷今懷古,與傷今時亦思古賢的積極入世情懷。根據(jù)戴述秋編寫的《石鼓書院詩詞選》一書統(tǒng)計,元代以前的16位詩作者中就有13位是有官銜的,因而關心時政、針砭時弊自然就成為居廟堂之高眾賢者的心聲?!?5〕最具代表性的詩作當推韓愈的《合江亭》,“蕭條綿歲時,契闊繼庸懦。勝事誰復論,丑聲日已播。中丞黜兇邪,天子閔窮餓。”深入批判了以元澄為代表的庸俗腐儒給百姓帶來的深重災難,同時也表達了韓愈對為政者要契闊、清廉、勤政愛民的勸警和期望?!?6〕關心民生疾苦、勤政愛民、提倡務實的入世精神隨著《合江亭》的千古傳誦對日后石鼓書院文化產(chǎn)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劉禹錫《哭呂衡州》一詩,不顧自己身處被貶謫的處境,要為摯友“刊第二碑”,表達出對先賢的追思緬懷、對現(xiàn)世的期盼和無奈。即是重情重義之舉,與湖湘文化的淳樸重義相吻合。他繼續(xù)改革弊政的決心,又是自強不息的寫照。

    鄭思肖在《詠制置李公芾》一詩中如是說:“舉家自殺盡忠臣”,表達了作者對衡州守城將領李公芾由衷地敬佩,也表明自己的意志。李公芾舉家自殺之舉也體現(xiàn)了湖湘文化中的“勇敢尚武”,即臨難不懼、視死如歸的精神。該詩中還有一句:“仰面青天哭斷云”,這是對忠骨的深切悲悼與緬懷。劉禹錫、鄭思肖等人詩作中表現(xiàn)出詩人敢于針砭時弊、關心民生疾苦、積極入世的情懷,這與湖湘文化講求經(jīng)世致用、力主除弊革新是志同道合的。經(jīng)世致用要求的是對現(xiàn)實的關注和參與,而參與必然要牽涉到政治,因此石鼓文化與湖湘文化中的政治意識都表現(xiàn)得極為強烈。

    第二,懷才不遇的概嘆,與遭貶謫仍保持浩然氣節(jié),心憂天下的愛國情懷。如呂溫以山櫻喻己,借山櫻含采未發(fā)表示政治抱負無處施展,借恐驚輕薄兒來表達自己懷才不遇。前文中分析蘇軾的《長短句》,“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边@些則表達了作者在貶謫時期的心境,體現(xiàn)了作者不肯隨波逐流,心系天下,堅持自己氣節(jié)的高尚品格。心系天下,憂國憂民的愛國主義情懷在湖湘文化中表現(xiàn)得尤為突出,是湖湘文化最顯著的三大特征之一。屈原是湖湘文化中愛國主義的典范。屈原“信而見疑,忠而被謗”,在“讒人高張,賢士無名”的社會,在“邪曲害公,方正不容”的世道,仍然堅持“哀民生之多艱”、“上下而求索”,這種充滿愛國的憂患意識正是石鼓文化的源頭和起點。石鼓文化與湖湘文化在愛國主義情懷上是同脈共根的。在楚文化愛國主義精神的影響下,在湖湘大地產(chǎn)生了許多的愛國主義思想家和革命家。如生于明末清初,終生“抱劉越石之孤憤而命不能致”的湖湘文化的代表人物王船山,把民族的復興寄托在文化的復興上。如鴉片戰(zhàn)爭時期的魏源,戊戌變法積極參與維新的譚嗣同,舊民主義革命時期的黃興、蔡鍔等;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毛澤東、蔡和森、劉少奇、彭德懷、賀龍等一大批偉大的無產(chǎn)階級革命領袖,他們?yōu)檎衽d中華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7〕研究石鼓書院詩詞文化有利于深入理解湖湘文化愛國主義情懷綿延的源流與堅守的原因。

    第三,博采眾長的開放精神,與融會貫通的學術自由精神?!?8〕“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在湖湘學派的形成過程中,湖湘內(nèi)外大批精英云集書院,或開講或求學。各種思想學術在這里交流交匯,盛極一時。湖湘文化在長期的歷史發(fā)展中,之所以能夠成為一種獨具特色的區(qū)域文化,就在于它蘊藏著一種博采眾家的開放精神。諸學共生,兼容并蓄,石鼓書院展現(xiàn)的是一種學術的自由和并舉,這與湖湘文化所體現(xiàn)出來的博采眾長,融會貫通的開放精神一脈相承。〔29〕研究石鼓書院詩詞文化有利于了解湖湘文化的開放精神,融匯百家、兼收并蓄的包容思想。

    1,2.石鼓書院.互動百科.http://www.baike.com/wiki/%E7%9F%B3%E9%BC%93%E4%B9%A6%E9%99%A2

    3,4,9,11,12,14,16 -20.戴述秋.石鼓書院詩詞選.長沙:湖南地圖出版社,2007.

    5,6.凌飛飛.從石鼓書院看晚清書院改制.教育評論,2012(4):129

    7,8,15,22.鄧洪波.《石鼓書院志》.長沙:岳麓書社,2009

    13.郭建衡.韓愈吟《合江亭》詩是應齊映之請嗎?.〔2012-07-12〕.衡陽日報.http://rb.hi0734.com/html/2012 - 07/12/content_77118.htm?div= -1

    10,23,28,29.周秋光.湖湘文化的個性特征與歷史缺陷及現(xiàn)實價值.湖南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9(3):50,51,53

    21.甘建華.詩話石鼓.〔2009 -07 -04〕.衡陽晚報,2009.7.4.http://news.idoican.com.cn/hengywb/html/2009 - 07/04/content_38143258.htm

    24,27.湖湘文化的基本精神.〔2011-07-01〕.中國在線,http://www.chinadaily.com.cn/dfpd/hun/2011 - 07/01/content_12818398.htm

    25,26.邱凌,文莉.從石鼓書院詩詞文化解讀湖湘文化精神.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4):6-7

    猜你喜歡
    合江石鼓八景
    羅定新八景圖案設計
    大眾文藝(2022年23期)2022-12-25 03:08:16
    石鼓響了
    嶺南音樂(2022年4期)2022-09-15 14:03:12
    書法作品欣賞
    金沙江文藝(2022年3期)2022-03-25 02:06:34
    騰飛吧,合江
    嶺南音樂(2022年6期)2022-02-04 13:50:24
    周野鹿鳴——石鼓山西周墓葬群
    藝術品鑒(2020年5期)2020-07-27 02:43:06
    “中華第一古物”:故宮石鼓
    金橋(2018年2期)2018-12-06 09:30:30
    石鼓滄桑
    合江
    ——我可愛的家鄉(xiāng)
    黃河之聲(2017年20期)2017-12-27 15:51:59
    合江神臂城懷古(外一首)
    岷峨詩稿(2017年4期)2017-04-20 06:26:36
    溪南八景圖冊
    視野(2017年7期)2017-04-18 07:52:25
    顺义区| 都兰县| 铜鼓县| 湖南省| 大新县| 河间市| 土默特左旗| 新野县| 奉新县| 百色市| 伊川县| 垣曲县| 岱山县| 临西县| 泗洪县| 克什克腾旗| 昌吉市| 桂林市| 夹江县| 泰宁县| 旬邑县| 博乐市| 奈曼旗| 乃东县| 五指山市| 四平市| 延安市| 寻甸| 永清县| 利川市| 尚志市| 福贡县| 柞水县| 武清区| 苏尼特左旗| 施秉县| 隆化县| 尉氏县| 灵山县| 蓝山县| 宣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