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承國
【摘 ? ?要】高中歷史的學習不僅需要記憶較多的知識點,還需要改進學生的學習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習慣從而有效的提高歷史成績,通過這些方法增強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使他們有更加充分的信心應對高考。為此,就需要歷史教師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和手段,不斷進行教學創(chuàng)新,通過靈活的教學方式,創(chuàng)新的教學方法,從而增加歷史學習的樂趣,提高學生學習和記憶相關歷史知識點的效率。
【關鍵詞】高中歷史 ?教學方法 ?學習效率
中圖分類號:G4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4.10.092
傳統(tǒng)的高中歷史教學都是在高考這根指揮棒的指揮下進行的,學生的學習主要是以“應試”為主,歷史教師的教學工作是為學生的高考服務,從而漸漸導致高中歷史課堂的教學內(nèi)容主要以學生的記憶為主,學生缺少探究的機會,分析問題的能力得不到有效的提高,從而使歷史的學習變得枯燥、乏味,歷史學習的樂趣逐漸減弱。
面對這種教學方法單一,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沒有得到充分發(fā)揮的現(xiàn)狀,歷史教師必須探究新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技巧,充分發(fā)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避免歷史課堂成為教師的“一言堂”,盡量避免傳統(tǒng)課堂的弊端,通過講解法和互動法相結合,得歷史課堂不僅僅能夠傳授知識,還能為提高學生的能力提供更多的機會,從而不斷的通過改變教學結構來提高教學效率。具體表現(xiàn)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教學內(nèi)容方面
雖然歷史的知識通常會比較枯燥和乏味,但還是有章可循的,因為歷史無非是在一定的時間和地點發(fā)生了某個事件,包括事件的人物、事件發(fā)生的原因、經(jīng)過、結果以及意義或影響等幾個方面,只要掌握了這幾方面,基本上就能夠掌握相關的知識點,從而使記憶變得簡單,知識脈絡更加條理清晰。但是,歷史教師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僅僅重視對知識點的傳授而忽略了學生對于歷史背景的理解。因此,為了使學生更好的記憶和把握相關的知識點,歷史教師要盡可能多的向?qū)W生提供自主學習的機會,給學生更多的時間去探索他們感興趣的知識點,這樣不但能夠鍛煉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同時還能培養(yǎng)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通過學生自己的探索從而不斷提高歷史學習的興趣。
另外,歷史教師還需要注意的是,為了讓學生更好的理解相關的歷史事件和史實,教師還需要對學生進行一定的思想教育,包括愛國主義教育和歷史唯物主義教育,讓學生擁有正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只有這樣,才能對歷史事件有理性的認識、正確的分析、準確把握。
(二)在記憶方法方面
有些學生對于歷史知識的點的記憶仍然是孤立和片面的,這樣遠遠不能達到高中歷史教學大綱對學生的要求。因為學生這樣割裂了知識點之間的聯(lián)系的死記硬背不僅效果不好,而且也不利于學生對知識點之間聯(lián)系的準確把握以及有礙于對學生探索知識和分析問題等方面能力的培養(yǎng),因此,歷史教師需要幫助和指導學生通過靈活的記憶方式,比如舉一反三、聯(lián)系記憶等方式將知識點牢固掌握。
為了進一步跟進新一輪教學改革的要求,歷史教師要不斷改進教學方法,采取有效的教學策略,更新教學技巧,為歷史學習增添更多的樂趣,從而增加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提高歷史學習成績。從而有效避免死記硬背和生搬硬套等方式,造成學習過程枯燥乏味,具體可以通過以下幾種方法:
(一)提高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度
學習歷史時切忌通過死記硬背和生搬硬套的方式記憶知識點,有經(jīng)驗的學生和教師都知道,通過這種方式記憶的知識點保持的時間較短,而且比較容易和其他知識點混淆或遺忘,因此,為了有能夠使知識點保持的時間較長,學生必須進行有意義的識記和學習,通過不斷的閱讀,提高對知識點的理解程度,增加對所學知識背景的了解,構建屬于自己的知識框架。這樣還能夠避免機械性的學習,提高對知識的把握程度和記憶知識點的效率,同時,有助于學生將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去,保證對知識的活學活用,從而使得歷史學習不只為了記憶某個知識點,也非一味的只是為了高考。
通過督促學生增加對歷史知識的理解程度,可以將傳統(tǒng)的接受式的學習變成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內(nèi)化式的學習,學生從知識被動的接受者轉變?yōu)橹R的發(fā)現(xiàn)者和探索者,通過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讓學生在主動的發(fā)現(xiàn)、探索并從中不斷學習,這樣不但可以有效提高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度,重要的是可以對所學的歷史知識系統(tǒng)的構建一個清晰、準確的認知結構,從而為歷史知識的積累和更好的運用相關的歷史知識打好基礎,也為學生不斷提高歷史成績,更好的應對高考做好充分的準備。
(二)幫助學生構建歷史知識網(wǎng)絡
歷史的發(fā)展具有內(nèi)在的聯(lián)系性,因此在學習歷史知識時,歷史教師要注意幫助學生構建歷史知識網(wǎng)絡,這樣不僅可以使學生對于不同時期的知識點有一個整體的把握,同時還能夠在需要的時候進行有效的遷移和更加靈活的運用。此外,合理的歷史認知結構也可以幫助學生有效的將新舊知識點相融合,通過學習新的知識點鞏固已有的知識點,同時在復習已有知識點的時候能夠幫助理解新的知識點,通過這種方式使得新舊知識點在同一認知網(wǎng)絡中相互輔助和完善,幫助學生不斷鞏固已有知識點,有效減少對新知識點的陌生感,從而將知識點靈活掌握。同時,這種方式掌握的知識點不是孤立和零碎的,而是在一個系統(tǒng)中相互有著密切聯(lián)系的,知識點之間的聯(lián)系可以有效促使學生對于整個歷史知識的掌握。
例如,在學習中國近現(xiàn)代史時,學生可以根據(jù)中國近現(xiàn)代史的“屈辱史”、“抗爭史”、“探索史”三條線索建構一個完整的知識網(wǎng)絡。一方面可以使學生從整體的角度把握這一歷史時期的特點,另一方面,有助于學生更充分的理解每一個時期的異同點,有益于學生對于細節(jié)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同時,在考試答題的過程中,學生如果掌握了一個完成的知識網(wǎng)絡就可以全方面的考慮,不至于出現(xiàn)某個方面的遺忘或漏寫導致的失分情況。
(三)幫助學生克服思維定勢
思維定勢指的是在進行一個活動之前就擁有的關于這個活動的一種定勢狀態(tài),這種定勢的狀態(tài)有積極的消極兩方面的影響。因此,歷史教師要充分發(fā)揮思維定勢的積極作用,避免消極影響,不斷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發(fā)散性思維。在歷史學習的過程中,具體方法體現(xiàn)為既要鼓勵學生通過自己的勤奮努力去記憶和掌握相關的知識點,又要通過不斷的探索和創(chuàng)新,想到更多更有效的方法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形成求異思維,避免學習方法的一成不變,從不同的角度分析問題,從而提高記憶知識點和學習歷史的效率。
綜上所述,歷史教師要從幫助學生提高對知識點的理解程度、幫助學生建構歷史的知識網(wǎng)絡,有效避免思維定勢等方面改進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