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文波
【摘 ? ?要】歷史課程是中學教育體系中的基礎科目,在培養(yǎng)學生情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等方面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新課程標準改革的進程中,作為教師,要有批判精神,看到歷史教學中存在的不足,并能積極去解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以科學的教育理論為指導,改進歷史教學。
【關鍵詞】中學歷史 ?教學改革 ?教學思想
中圖分類號:G4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4.10.076
一、歷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雖然大部分教師都能做到與時俱進,受到先進教學理念和教學思想的影響,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創(chuàng)新,革新教學方法。但是,中學歷史教學長期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課堂教學容易陷入僵化,加上歷史這門課的學科特點,例如知識點多、跨度大、涉及范圍廣等等,這些因素都給歷史教學工作帶來了一些困難。在教學思想、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上都存在著一些問題。
1.重內(nèi)容,輕結構;重知識,輕能力。許多教師都存在這樣的思想誤區(qū),認為課堂教學就是要最大限度地讓學生掌握教材知識,而知識結構是教師才考慮的事情。所以大部分教師在歷史課堂教學中只是注重知識的傳授,講解的時間較多,想讓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內(nèi)掌握最多的教材內(nèi)容,雖然教師對結構了然于心,但是并不重視讓學生掌握結構。這樣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在一種被動的狀態(tài)下接受知識的灌注,不能從宏觀和整體上去把握教材內(nèi)容,當然會出現(xiàn)不好的教學現(xiàn)象。例如學生上課聽課興致不高,教學效率低等。此外,重知識、輕能力也是很明顯的問題,有些學生會反映,明明對基礎知識掌握得很熟練,在考試時,特別是做分析題時感到無從下手。這就是因為教師過于重視知識,用灌注法或者死記硬背的方式讓學生掌握了知識,但是缺乏一定的歷史觀和做題技能。時間長了會禁錮學生的思維,不利于學生的發(fā)展,當然就達不到教學目的。
2.課堂設計不合理。課堂設計是指系統(tǒng)化的教學程序,將教學理論和教學內(nèi)容、教學目標、教學任務和教學評價等相結合,轉(zhuǎn)化成具體的步驟,總之是以促進學生的學習為目的。教師在備課中,在對課堂設計的優(yōu)化中,沒能充分考慮學生的需要。中學生所處的年齡階段決定了他們需要關注和交流的特點,如果課堂設計過于單調(diào),教學方式比較單一,會讓學生對沉悶枯燥的課堂教學失去興趣,不愿意去學。因此,教師在進行課堂設計時,要注意其開放性,還要注意要通過課堂優(yōu)化,提高學生的參與程度,讓歷史課堂活起來。
3.學生的思想教育比較缺乏。在中學階段設置歷史課的目的就是讓學生有一定的歷史情感,讓學生學會以歷史的觀點看問題,提高歷史素養(yǎng),從而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但是,在教學過程中可以看出,大部分教師忽略了對學生的思想教育,使得學生對歷史學科不能很好的認同,對歷史課的內(nèi)涵也理解不深。這個問題要引起教師的重視,在以后的歷史教學中,要注意關注學生的情感和心理,在培養(yǎng)學生對學習歷史的興趣額基礎上,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情感和民族情感,讓思想引領教學活動和學習活動。
二、中學歷史教學改革的措施
1.改進教學方法。從教師的角度來說,許多教師仍然受到傳統(tǒng)教育模式和應試教育的影響,在歷史課堂教學中采用單一的教學模式,例如單純講述教材、知識點的講解等。這種模式雖然有助教師與學生的直接交流,教師可以直接觀察到學生的表現(xiàn),了解學生的掌握情況,便于教師進行進度和節(jié)奏的調(diào)整。但是總體來說是弊大于利的,過于單一的教學模式會使歷史課堂陷入僵化、沉悶的局面,整個教學過程都是教師占據(jù)主導地位,不利于學生積極性和主動性的提高。因此,教師要以新的教學理念為指導,從各個方面改進課堂教學。首先,教師要提高業(yè)務水平,不能中斷進步。教是一門藝術,教師只有不斷充實完善自身,才能促進歷史教學。教師要認真研究教材,特別要注意掌握知識的結構性和系統(tǒng)性,并且能帶領學生也注意到這個方面,讓學生在把握整體的前提下進行學習,逐漸掌握主動性知識建構的能力。其次,教師要注意教態(tài),教師在課堂上的表現(xiàn)很重要,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會引起學生的關注,會直接影響全體學生的聽課效果。教師要熱愛本職工作,在教學過程中充滿熱情,才能把這種積極向上的情緒帶給每一個學生。教師要注意授課語言,根據(jù)歷史課的學科特點,在歷史教學過程中使用的語言要注意做到以下幾點:一是簡潔生動。教材知識繁多,需要教師用生動的語言表達出來,激發(fā)學生的興趣,也利于學生理解和掌握。二是語言準確。歷史知識都是既定的事實,因此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要做到有理有據(jù)、準確無誤,這是歷史教師必須具備的基本素養(yǎng)。三是邏輯嚴密。邏輯性也是教師授課時應該注意的問題,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講解有邏輯性,無疑會幫助學生進行歷史課程的學習。除此之外,教師的語言盡量做到文采性,以增強歷史課堂的趣味性和活潑性。
最后,改進教學方法要求教師豐富課堂形式,改變以往單調(diào)、刻板的局面。教師在備課過程中要對課堂設計進行優(yōu)化,突出課堂教學的活潑性和豐富性。例如,設置課前五分鐘活動,在這段時間內(nèi)向?qū)W生們介紹一些歷史小故事,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此外,在教學過程中,也可以以穿插小故事或者典故的形式,調(diào)動學生的聽課積極性。教師可以增加一些互動性的環(huán)節(jié),促進師生或者生生交流?;蛘吲e行一些歷史知識的競賽和活動,都能達到活躍課堂的目的。
2.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一個最大的弊端就是教師的主導地位明顯,學生容易處于被動狀態(tài)?!吧现v下聽”的講述模式使得學生沒有思考的空間,教師決定教學內(nèi)容和教學程序,教師講什么,學生聽什么,教師講到哪,學生就聽到哪。在歷史教學改革中,教師要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和課堂的主人,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首先教師講解的教學內(nèi)容要符合學生的心理需求,讓學生有學習和發(fā)言的欲望。在安排教學內(nèi)容時,教師可以盡量多安排一些學生感興趣的事例,讓學生積極發(fā)言。其次,要給學生思考的空間。許多教師為了趕進度,完成教學任務,在課堂上講授過多的內(nèi)容,但是又不給留出足夠的時間讓學生消化吸收,這種做法會大大降低教學效率。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把學與思結合起來。讓學生邊聽邊思考,《論語》中說:“學而不思則惘”,在學習中不能忘記思考,思考是主動學習的表現(xiàn),在學生聽課的時候同時思考,學生會處于一種主動學習的狀態(tài),提高聽課效率。此外,在進行了一定的進度后,要及時留出時間讓學生思考,理解消化剛剛學習的知識,強化在腦中的記憶,也在這個過程中,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和自身的不足,有針對性地解決。
總之,歷史教學改革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要使改革進程取得一定的成就,切實提高學生的歷史水平,就需要教師和學生的長期的配合與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