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自然》雜志曾有記載,生活在南非海岸洞穴里的早期人類,早在16.4萬年前就已開始捕撈、食用海鮮。美國《科學》雜志得出的結論更讓我們?yōu)槿祟惖某载洷举|深感自豪:人類的祖先之所以離開非洲、進行第一次大遷徙,正是因為受到海鮮大餐的誘惑——由于氣候變化,非洲東部紅海地區(qū)貝類數(shù)量大幅減少,為滿足口腹之欲,我們的先人萬里跋涉,去尋找海鮮資源豐富的居住地,這才把人類文明的火種散播到世界各地。
通常認為,西方文明建立在捕撈和航海業(yè)基礎上,其飲食特點是海洋性的。而中國是傳統(tǒng)的農耕社會,地少人多,缺乏游牧民族發(fā)展牛羊畜牧業(yè)的牧場條件,所以形成了漢民族在飲食上以豬肉為核心,與海洋飲食文化相比,一個特點是“香”,一個特點是“鮮”,迥然相異。
但這并不代表中國人沒有吃海鮮的歷史傳統(tǒng)。在對即墨大汶口文化遺址的發(fā)掘中,發(fā)現(xiàn)了大量的貝殼堆積,包括海螺殼、蛤蜊殼、牡蠣殼、海蟹殼和烏賊骨等,說明早在7000年前,先民們就已有食用海鮮的習慣。湛江鯉魚墩的出土文物里,有白螺、海月、瓦楞子等八種貝類,還有食過的魚骨,湛江人吃海鮮的歷史,算起來至少也有5000年之久。
中國古人稱海鮮為“海錯”,意為海中水產,錯雜非一?!稌び碡暋酚小柏守曽}絺,海物惟錯”之說。宋代楊萬里《毗陵郡齋追懷鄉(xiāng)味》一詩中有“江珍海錯各自奇,冬裘何曾羨夏絺”之句。 孔尚任的《桃花扇》里“訪翠”一節(jié)寫:“赴會之日,各攜一副盒兒,都是鮮物異品,有海錯、江瑤、玉液漿?!敝煸霸u價元末高明的《琵琶記》:“如山珍、海錯,富貴家不可無?!鼻宕鷮W者郝懿行考察山東沿海魚類資源之后,寫過一本專門辨識海洋生物的專著,名字即為《記海錯》。周作人極喜此書,奉為中國學者格物之作中“最喜歡”的一種,還為其寫過一篇洋洋幾千字的書話。
海鮮 奢侈美食的象征
中國的農耕社會特質,決定了海鮮在古人的飲食結構中是奢侈的象征——海錯經常都是與山珍并列的。據《周禮·天官》記載,古代的魚、螺、蛤蜊等,或是加工成祭品供周天子祭祖用,或是供周朝宮廷內食用。也正因為海鮮出入宮廷,得以流傳下諸多關于海鮮菜品的記載。
大約從南北朝年間始,海洋漁業(yè)發(fā)展,有記錄的吃海鮮的方法也多起來。北魏賈思勰所著的《齊民要術》中記有海味珍品車熬的烹飪方法:“炙如蠣。汁出,去半殼,去屎,三肉一殼。與姜、橘屑,重炙令暖……勿太熟——則肕?!?對烹制方法、調味、火候都做了詳細要求,其做法與今日的“白灼文蛤”與異曲同工之妙。
元朝倪瓚著的《云林堂飲食制度制》一書記錄了生吃蛤蜊的方法:“用蛤蜊洗凈,生擘開,留漿別器中。刮去蛤蜊泥沙,批破,水洗凈,留洗水。再用溫湯洗,次用細蔥絲或桔絲少許拌蛤蜊肉,勻排碗內,以前漿及二次洗水湯澄清去腳,入蔥、椒、酒調和,入汁澆供。甚妙?!蹦┪驳摹吧趺睢倍肿屓巳炭〔唤攮懞么跻彩钱敃r詩畫雙絕的名士,講到中意的菜,也乏了言辭,品嘗美味后的洋洋自得之意躍然紙上。
正因美味兼之珍貴,愛吃這一口的文人騷客對海鮮多有美譽之辭。南宋宮廷樂師汪元量為人風雅,會寫詩,善彈曲,與佳人把酒吃蛤蜊,對花共飲,寫下一首佳作:“花似錦,酒成池。對花對酒兩相宜。水邊莫話長安事,且請卿卿吃蛤蜊?!薄赌鲜贰ね鹾雮鳌分械纳蛘崖砸舱f,“不知許事,且食蛤蜊。”——只要有鮮美的蛤蜊吃,哪還管旁的事?
海鮮走進明清百姓家
即便有這許多知音,但縱觀中國歷史,其實直到明清之前,海鮮飲食一直是不成氣候的。汪曾祺曾遍檢《東京夢華錄》、《都城紀勝》、《西湖老人繁勝錄》、《夢梁錄》、《武林舊事》,都沒有發(fā)現(xiàn)宋朝人吃海參、魚翅、燕窩的記錄,《夢梁錄》中偶有關于海鮮菜品的記載,也只是酒雞蛤蜊、蛤蜊淡菜這些尋常海貨。他猜測:吃這種滋補性的高蛋白的海味,大概從明朝才開始,這或許和明朝人的縱欲有關系。
汪曾祺認為,唐宋雖富裕,但在飲食上并不高級。譬如《水滸傳》,大碗喝酒、大塊吃肉已是畢生追求。蘇東坡是有宋代著名的饞人,但他愛吃的好像也只是豬肉,做法不過是煮得稀爛,最后澆一勺杏酪,烹飪方法簡單得不能再簡單。對于海鮮,蘇東坡是不屑的,寫有“蠻珍海錯聞名久,怪兩腥風入座寒”,蠻、腥二字,已經表明了他的態(tài)度。汪曾祺曾以《韓熙載夜宴圖》舉例:主人客人面前案上所列的食物不過八品,四個高足的淺碗,四個小碟子,有一碗是白色的圓球形的東西,有點像牙面滾了米粒的蓑衣丸子,有一碗顏色是鮮紅的,很惹眼,用放大鏡細看,不過是幾個帶蒂的柿子……
海鮮食譜之所以在歷史上記錄不多,斗膽猜測:一是當時交通不便、漁業(yè)不興,造成海鮮無法真正普及;二是海鮮本身的特質決定的——其具有生食性特征,過于復雜的烹飪過程反而會降低鮮美度和營養(yǎng)價值,正因為“鮮”,使得海產品對烹調技術的依賴程度相對低一些。傳說中國的豆腐有一千多種烹飪方法,但很難設想大蝦有一千種吃法,因為它本身所具的鮮美味感,已經勝過最好的烹飪技術。對海鮮最高的禮遇是生食,其次是清蒸、白煮,復雜的做法反而不討好。
清代的袁枚寫《隨園食單》,第一次加入了“海鮮單”,將燕窩、魚翅、大烏參、魚肚、魚骨、鮑魚、海豹、狗魚(娃娃魚)列為海八珍。他似乎有些不太情愿,說:“古八珍并無海鮮之說。今世俗尚之,不得不吾從眾。”但一句“今世俗尚之”,已可說明當時的流行。《金瓶梅》里,西門慶大宴賓客,有一道西門八珍,便是選取高檔海鮮原料,經小火煨制而成,色澤黃潤,湯味醇厚,形似今時的佛跳墻;掃雪烹茶,也不忘喝上一碗韭菜酸筍蛤蜊湯開胃。《紅樓夢》里,烏進孝進獻的年禮單上,赫然便有“海參五十斤……蟶干二十斤……大對蝦五十對,干蝦二百斤……”明清兩代在吃喝上的驕奢最終催生出了滿漢全席,使中國封建時代的宮廷菜達到最高潮,當然,也為之畫上了句號。
生猛海鮮的時代
至民國一代,宮廷菜余韻未消,大內名廚流入民間,加上政治名人、文人墨客們食不厭精的熱衷,使海鮮一系又有新一輪的花樣翻新,譚延闿創(chuàng)新的祖庵魚翅、張大千研制的鮑魚燉雞,至今仍在一代代吃客中廣為流傳。其后海鮮沉寂了數(shù)年,直至八十年代,才再度在中華大地遍地開花。海鮮在原本的名字外,又得了一個更加火爆的修飾語:生猛海鮮。這自然與粵語的傳入和粵語地區(qū)逐漸強盛的經濟狀況有關。彼時的人們面臨著生龍活虎的時代,上餐館自然也有種上拳擊場的心態(tài)——不是與美食為友,卻是與高價食物拼命。
時至今日,科技昌明,養(yǎng)殖技術的發(fā)展,已使海鮮不再珍貴到遙不可及,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在許多地方,已到了“無海鮮不成筵”的程度。人們對海鮮的過分熱情又帶來了新的憂慮——科學家已發(fā)出警告:如果目前過度捕撈、環(huán)境污染的趨勢持續(xù)發(fā)展下去,到2048年,幾乎不會有任何海鮮留存世上了。對于愛吃的人來說,這不啻于一則最黑暗的預言,惟愿環(huán)境好轉,世界安好,否則到得那時,只能在博物館里看到曾經的盤中海鮮,連滿足口腹之源都變成最大的奢侈,該有多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