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忠臣
摘 要:作文教學中,學生視作文為“苦差事”,面對作文的題目總覺得無話可說,沒東西可寫,冥思苦想,咬著筆,即使勉強寫出來也覺得空洞乏味或三言兩語記流水賬。面對這種情形,有的教師認為這是因為學生缺乏生活經(jīng)驗,不善于觀察生活,材料積累貧乏,表達能力差所致,但認真分析我認為問題并不完全在于此。
關(guān)鍵詞:作文教學;學生寫作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18-042-01
首先應該說,如今的小學生隨著國民經(jīng)濟的不斷發(fā)展,他們生活的空間比過去的學生開闊多了,特別是城鎮(zhèn)的學生,他們接觸事物的渠道比起過去的小學生要廣泛得多,報紙、書刊、課外讀物等媒體的宣傳使他們無形中獲取了大量的知識。而經(jīng)濟的發(fā)展,生活條件的改善又給他們接觸社會提供了便利的條件。許多成年人沒有見過的東西他們看過,許多成年人沒有吃過的東西他們嘗過,許多成年人沒有到過的地方他們也捷足先登。其次是他們接納新事物的能力也不得不讓人“嘖嘖”稱是。學個流行歌曲,跳個現(xiàn)代舞,對現(xiàn)代時裝的樣式、色彩、美的欣賞眼光都會讓你無法理解。至于表達能力,你只要稍微注意一下,就會發(fā)現(xiàn)他們在評價生活中的小事時是那樣的口若懸河,頭頭是道,一點兒也不比成年人差。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學生作文時常無話可說呢?
一、無話可說的因素
1、作文指導沒有新意,激發(fā)不起學生的寫作興趣?!芭d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興趣學生才能積極參與,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新鮮事并積極寫作。但有的教師在作文教學中重寫作、輕指導,指導也只是遵循傳統(tǒng)的數(shù)學模式:命題——審題——選材——材料安排——起草——修改——成文。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使學生感覺公式化、乏味,沒有寫作的欲望,當然也就激發(fā)不起寫作的興趣了。
2、脫離學生的實際進行寫作指導。對小學生作文的要求過于偏高、成人化。要求結(jié)構(gòu)合理、層次清楚,還要中心明確,不切合大綱要求:“能把自己的見聞、感受和想象寫出來,做到內(nèi)容具體、感情真實,有一定條理。”
3、命題單一,寫作范圍狹小。如“美麗的秋天”,學生六年的小學生活,學校、家庭、同學之間要組織這樣的秋游活動許多次,但學校每次組織活動總要進行活動前的作前指導,統(tǒng)一中心,學生寫出來的作文總是千篇一律,千人一腔、重復寫作也就是毫無興趣可言,只是應付應付而已了,達不到“用我手寫我心”的目的。
4、負擔過重,把作文當作硬任務(wù)下達。每次作文前老師總是在機械的對學生進行作前指導,忽視學生寫作興趣的激發(fā),在學生毫無寫作激情的前提下就布置作文任務(wù),你寫得寫,不寫也得寫,而且還必須不得少于300字或400字。學生就把作文看成是一樁“苦差事”,完成任務(wù)也只是交差了事,達不到預期的目的。
作為語文教師,如何改變這種情況,使學生有話可說,愿寫、樂寫呢?
二、有話可說的嘗試
1、從培養(yǎng)學生收集資料、處理信息的能力入手。激發(fā)學生的表達欲望,讓學生有話可說,有情可抒。如:半命題作文《家鄉(xiāng)—— 》,寫作前老師就有意識的布置學生通過不同渠道查找書、上網(wǎng)、社會調(diào)查等方式讓學生去獲取家鄉(xiāng)某一種特產(chǎn)的資料信息,學生積累了一定的素材后也就對家鄉(xiāng)的特產(chǎn)有了情感,也就激發(fā)了表達欲望。
2、注重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記日記的習慣。寫日記既有利于鞏固知識,積累好詞佳句。又能積累寫作素材,是提高學生作文水平的有效途徑。記日記方式有以下幾種:(1)摘錄好詞佳句。(2)寫讀后感。(3)把日常生活中自己的見聞、感受和想象記下來。通過記日記解決學生無話可說的問題,真可謂“長期積累、偶然得之”之所在。
3、鼓勵學生大膽寫。作前指導激發(fā)了學生表達的欲望,寫的過程中,要求學生毫無顧忌地敘述,讓筆端的情感如黃河水奔騰不可阻擋,一瀉千里,一氣呵成。把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盡情地表述個淋漓盡致,不怕寫長,寫啰嗦,重在把自己想說的話都寫出來。
4、作文內(nèi)容貼近學生的生活,避免重復單一。像記事文章《生活中的一件小事》,這件小事可以是傷心、慚愧、高興的事等。寫景的文章可以是《家鄉(xiāng)的____》,“____”學生可根據(jù)作文要求自選熟悉并喜愛的景物把題目補充完再寫,盡情地抒發(fā)對家鄉(xiāng)某一處景物的喜愛。
葉圣陶說過:“生活如泉涌,文章如溪水,泉涌豐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地流個不歇?!弊魑娜绻簧钊肷顚?踐中去獲得“原料的礦藏”,結(jié)果自然無從動筆。因此,學生的寫作也應體驗、觀察生活。我曾在一次親情作文訓練之前布置了這樣一道準備題:雙休日為媽媽(或其他長輩)做件事。這樣的作業(yè),學生平時做得少,聽我一說,大家積極性很高,回到家后,有為媽媽洗碗的,有為爸爸捶背的,有給家里洗衣服的……他們在為長輩付出的同時又獲得了長輩的關(guān)愛,體驗到了愛的溫馨。通過這一行為訓練,學生們都說感受頗深,交談起來都覺得有話可說,我因勢利導:那就把你們的感受寫出來吧。同學們都立即動起筆來,沒有人說沒有東西可寫。由此可見,有了“身之所歷、目之所見”的“觀察”和“體驗”,筆下就有素材了。通過這樣的嘗試,學生寫作的內(nèi)容豐富了,寫作的積極性也提高了,大部分學生也就不那么怕寫作文了,也覺得作文時有話可說了。
語文是最好的交際工具?!墩Z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重培養(yǎng)學生具有日??谡Z交際的基本能力?!彪S著素質(zhì)教學的逐步滲入,在教學過程中我越來越體驗到重視說話訓練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判斷能力,尤其能夠有效地提高學生綜合表達能力,同時對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也起著事半功倍的作用。另外,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痹谧魑慕虒W中,首先要使學生對作文“好之”,進而“樂之”才是上策。學生的作文興趣是其作文動機的重要心理成分,是學生作文的“內(nèi)部態(tài)度”。培養(yǎng)作文興趣,就是解決學生作文的動機和“內(nèi)部態(tài)度”。學生對作文有了明確的動機和良好的“內(nèi)部態(tài)度”,就會在行動上表現(xiàn)出極大的熱情和主動精神。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