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嶸
摘 要 本研究以多模態(tài)、多模態(tài)教學領域最新理論為基礎,提出多模態(tài)教學遵循的原則;通過在教學中貫徹實施多模態(tài)教學原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學生多種感官協(xié)同合作,最大程度地優(yōu)化課堂教學,搭建多模態(tài)和諧平臺,營造有利于提高學習積極性的學習環(huán)境,從而提高大學英語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 教學原則 有效性 課堂教學
中圖分類號:G424文獻標識碼:A
Path to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Classroom Teaching
DENG Rong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and Research Department,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48)
Abstract Based on the latest research in the fields of multimodality and multimodality teaching, this study tries to put forward the teaching principles on the basis of multimodality teaching. The writer has come to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class learning efficiency and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quality could be improved and a more posi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 could be constructed to a certain extent by promoting students' multi senses cooperation once implementing the multimodality teaching principles;meanwhile, a more harmonious multimodality platform could be constructed so that the effectiveness of classroom instruction could be improved as well.
Key words teaching principles; effectiveness; classroom instruction
《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指出:大學英語教學是集多種教學模式和教學手段為一體的教學體系。眾多專家、學者、教師不斷嘗試更新教學模式,由于教學目標、對象、內(nèi)容、任務、評估等差異,并未獲得最佳教學模式?!秶抑虚L期教育改革與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提出,學校教育要“注重學思結(jié)合,倡導啟發(fā)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教學,幫助學生學會學習;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愛好,營造獨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創(chuàng)新的良好環(huán)境”。①筆者根據(jù)教育的普遍性和大學英語教學的特殊性,通過在大學英語教學過程中實施多模態(tài)化教學模式原則,注重培養(yǎng)語言運用能力,發(fā)揮學生作為認知主體的作用,力圖探索出適合非英語專業(yè)大學生的教學方法,營造有利于提高學習積極性的學習環(huán)境。
1 多模態(tài)與多模態(tài)教學
1.1 模態(tài)與多模態(tài)
模態(tài)是人類通過感官跟外部環(huán)境之間的互動方式:用單個感官進行互動是單模態(tài),用兩個是雙模態(tài),三個或以上感官進行的互動稱之為多模態(tài)。多模態(tài)指在一個交流成品或交流活動中包含不同的符號模態(tài),指在一個特定的文本中調(diào)動不同符號資源以構(gòu)建意義的各種方式。
1.2 多模態(tài)教學
在多模態(tài)教學研究領域,Stein提出多模態(tài)教學法(Multimodal Pedagogies),指出學生在課堂上展示一出戲劇與獨自在房間里閱讀這部戲劇所產(chǎn)生的效果迥然不同。多模態(tài)教學法突出身體與大腦通過多模態(tài)、多感官、多媒體協(xié)同并參與交際的不可分割性。課堂教學就是由多種模態(tài)來共同完成的,包括空間、手勢、凝視、身勢、移動、聲音、腔調(diào)、音樂、三維事物、口語、書面語、圖形、表格、圖畫、動畫等。多模態(tài)教學法要求教師設計多模態(tài)任務,遵循多模態(tài)教學模式原則,學生在完成任務過程中綜合運用多模態(tài)。
然而將多模態(tài)教學原則用于課堂教學方面的文獻及相關論著少之又少,依羅永勝所述,我國多模態(tài)研究尚處發(fā)展階段,且以思辨性研究為主,實證研究在我國外語界研究較少。②筆者通過一個學年的大膽嘗試,在教學活動中實施多模態(tài)原則,力圖建立開放的立體化教學模式,促進學生多種感官協(xié)同合作,最大程度地優(yōu)化課堂教學,搭建多模態(tài)和諧平臺,營造有利于提高學習積極性的學習環(huán)境,提高大學英語教學質(zhì)量。
2 以多模態(tài)原則為路徑提升教學質(zhì)量
多模態(tài)選擇的原則是以模態(tài)選擇的動因為基礎的,把獲得最優(yōu)化效果作為總原則,即 “充分利用現(xiàn)代媒體技術,最大限度地充分表達講話者的意義,取得最佳效果?!雹酃P者根據(jù)總原則,提出在教學過程中實施如下六項原則,即:時效性原則、適切性原則、互動性原則、強化性原則、開放性原則及反饋性原則。
2.1 時效性原則
多模態(tài)教學形式多種多樣,其中心任務是在有限的課時內(nèi)高效地完成教學任務,而不是音頻、視頻、圖片等模態(tài)形式蜂擁而至,“各種模態(tài)形式的使用都要服務于教學內(nèi)容,是對教學內(nèi)容的強化和促進”。④筆者在講授全新版新理念大學英語第二冊Unit 5 “Overcoming Obstacles”時,以視頻“Positive Change”作為課文講解前的引入部分,這段英文短片只持續(xù)2分26秒,講述攀巖者Aron Ralston在一次野外攀登過程中,遇到危險,被巨石所困,只能在 “ to die or to cut off his arm” 中做出抉擇。正如他在片中所述:“facing fear, uncertainty, fatigue, a lack of motivation and so on”,但最終Aron Ralston意識到“people should use courage and faith to overcome them”,最終化逆境為機會,這與文章主題正好吻合,使學生聽課時猶如身臨其境,學習動機不知不覺被調(diào)動起來,沉浸在實效性多模態(tài)教學帶來的樂趣之中。
2.2 適切性原則
“每一種模態(tài)都與一種人類的感知系統(tǒng)相聯(lián)系,如聲音與聽覺相聯(lián)系,運動與觸覺相聯(lián)系,而通過不同的感覺系統(tǒng)就可具有不同的體現(xiàn)意義的方式”。每一模態(tài)形式均具備各自的優(yōu)勢,如何將其功效發(fā)揮極致才是教學中的重中之重,同時也是教師授課必當慎重考慮的。筆者通過自己的教學實踐總結(jié)出不是模態(tài)形式使用得越多就越好,而應恰如其分方能達到最佳效果。例如,講解“Overcoming Obstacles”這篇文章時,因為warm-up階段已經(jīng)通過視頻短片引入到正文,接下來就沒有必要再重復這種模態(tài),而應考慮適合的方式。筆者通過超鏈接把音頻mp3短文Helen Keller、Zhang Haidi、Franklin D. Roosevelt三位中外歷史上著名的克服先天困難的名人簡介鑲嵌在Power point里面并適時播放,學生的敬仰之情油然而生,這種適時進行多模態(tài)教學的模式可達到事半功倍之效果。
2.3 互動性原則
此原則應貫穿授課過程始終,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需課前精心準備方能形成師生、生生等之間的良好互動。例如,筆者在學生聽過古今中外名人的事例后,馬上通過flash顯示“What were the obstacles that you were ever faced with in your life?” “And in which ways did you overcome them?” 等討論題目,通過現(xiàn)場抓鬮進行分組,接下來的題目需要“change the partner”;最后通過group presentation的形式總結(jié),并用事先準備好的criteria 包括fluency, accuracy, time control, cooperation, creativity, interactive communication等六項標準,請同學參與打分,體驗多模態(tài)課堂互動,形成完整和諧的教學環(huán)節(jié)。
2.4 強化性原則
在感知過程,人們用注意力捕捉信息,然而注意力是有限的資源,在執(zhí)行多個或多種信息源的復雜任務時,有可能發(fā)生注意力分裂效應,這就需要教師適時運用“強化性原則”。例如,筆者在授課過程中為讓學生清楚理解盲人撐高跳運動員Michael Stone的背景資料,選擇圖片(翻越橫桿的一瞬間)以及視頻短片(遙遙訓練路1分18秒)來展示主人公獲勝的艱辛,繼而突出主題“the greater the obstacle, the more glory in overcoming it”,以期達到強化學生的理解力和記憶力,并優(yōu)化課堂效率的效果。
2.5 開放性原則
雖然教室是封閉的,但獲得知識的過程方式是開放的,“Anyone、Anytime、Anywhere、Any style 即任何人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可進行任何形式的學習”。筆者在教學實踐中利用課前播放“Nick Vujicic ─ no legs, no arms”的視頻,學生可以大聲讀出“Circumstances are the rulers of the weak, instrument of the wise”等警句箴言;課間播放立志影片“Facing the Giants”。調(diào)查問卷結(jié)果顯示98%的學生非常喜歡這種寓教于樂、跨越時空的多模態(tài)教學模式。
2.6 反饋性原則
“只有當學習者在認知的過程中通過有意識的努力, 如將新知識與已有舊知識進行選擇、組織、集成的時候,才會發(fā)生有意義的學習”。教師應隨時關注學生的接受情況,適時插入練習或pair work等,讓學生有吸收、反思的過程。筆者隨時調(diào)整課程安排,適時添加“simplified sentence patterns ”、 “implied meaning of true height” 等不同形式的練習,使學生通過反饋學有所獲,達到讓知識充滿智慧,并把智慧上升到哲學的境界。
3 實施多模態(tài)原則對提升大學英語教學有效性的意義
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隨機應變,多模態(tài)原則的運用并不局限于上述六條,課堂教學活動和安排可根據(jù)情況和需要不斷優(yōu)化和調(diào)整,課堂教學不該局限于固定的程式。此外,教師應處理好輸入與輸出的關系,在教學中富有創(chuàng)新精神,善于探索各種有效的、豐富多彩的語言教學形式,充分利用寶貴的課堂教學時間提高學生實際運用英語的能力。教師的多模態(tài)話語能夠感染學生,讓學生感到親切、愉悅、充滿自信。教師作為教學主導者,應在不斷反思并提升自身能力的同時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語言綜合運用能力。
課題來源: 2014 年首都師范大學大學英語教改項目(編號2014JG0510)
注釋
①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工小組辦公室.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發(fā)展規(guī)劃要(2010-2020)[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18.
② 羅永勝.近十年來中國多模態(tài)話語及其應用研究述評[J].現(xiàn)代教育技術,2012(4):62-67.
③ 張德祿.多模態(tài)外語教學的設計與模態(tài)調(diào)用初探[J].中國外語,2010(3):48-53.
④ 顧征.大學英語課堂中的多模態(tài)話語構(gòu)建[J].工會論壇,2012(1):154-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