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寧
摘要:筆者將體驗式教學融入《聽歌學英語》這一校本課程,并開展了體驗式的課堂教學實踐,其過程主要包括“激發(fā)興趣階段、實踐感受階段、體驗內化階段、強化反饋階段和學習遷移階段”五個階段,整個過程體現(xiàn)了“以學生為中心,以英語歌曲學唱為紐帶,讓學生通過具體體驗來感悟和認知語言”的教學方法。同時,也對教學實踐進行了反思。
關鍵詞:體驗式教學;聽歌學英語;五階段
中圖分類號:G423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992-7711(2014)23-029-2
目前,我們所使用的牛津英語教材,內容與學生的生活緊密相連,所談論的自我、學校、愛好、飲食、動物等系列話題,有利于教師將學生引向生活的舞臺,在比較真實的語境中交流,引發(fā)他們的英語學習興趣。但是在教學實踐中,我們發(fā)現(xiàn)很多學生不同程度地存在英語興趣缺乏,沒有信心,開口難的問題。筆者在教學中一直在思考如何有效地解決這個問題。去年,筆者所在的學校對初一年級新生開設了一系列校本課程,其中之一就是《聽歌學英語》,筆者有幸擔任了本課程的執(zhí)教教師。在一年的教學實踐中,我發(fā)現(xiàn)利用體驗式教學的方法,在學生學唱英語歌的過程中,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較好地解決這個問題。
從教學實踐來看,體驗式教學的過程主要包括以下五個階段:激發(fā)興趣階段、實踐感受階段、體驗內化階段、強化反饋階段和學習遷移階段。
一、激發(fā)興趣階段
體驗學習的主體是學生,但是體驗學習的設計者是教師。因此,在學生親歷之前,要有一個啟動體驗學習的階段,在這個階段,教師需要提供情景材料并引發(fā)學習者的個體需要,引導學習者產(chǎn)生動機,在情境中體驗。
在上第一節(jié)課時,由于所有的學生來自于不同的班級,筆者又不是他們所熟悉的英語教師,所以,課堂上是比較緊張的。為了緩和氣氛,筆者首先向所有的學生介紹了一下這個課程及我所要達到的目的:通過個人在課上的體驗,最后能夠1.喜歡上英語;2.熱愛唱歌;3.能夠大聲的演唱英文歌曲。接著引入了這個課程的第一首英文歌曲《No matter what》。這首歌并不是一首很經(jīng)典的老歌,也不是學生耳熟能詳?shù)母?,但這首歌的曲調非常優(yōu)美,節(jié)奏感很強,也很容易朗朗上口,還有一點很重要的是這首歌的歌詞對于我引導學生們去學習英語感悟人生有很重要的引導意義。通過這首歌我想傳遞給他們并與他們分享的是不論在何種情況下都要相信自己,都不能放棄自己的夢想,不論在何種情況下,老師對他們每個人的這份愛心不變。當時在我們熟悉歌詞并講解歌詞后,課堂上的氛圍化緊張為和諧,學生們有感動也有深思,都能靜下心來認真地參與課堂活動。
二、實踐感受(主體體驗)階段
在聽歌學英語的課堂上,每一個學生都在親身感受著英文歌曲,都在張口演唱著英文歌曲。雖然筆者在第一節(jié)課上拉進了與學生的距離,也成功地調動了學生學這門課程的興趣。但很快就遇到了第二個瓶頸:聲音出不來。學生中不會唱歌的,對他們一開始要求不能太高;學生中英文底子很薄的讓他們一下子就進入全英文唱歌的狀態(tài)也不現(xiàn)實;問題是,學生中有一部分既會唱歌,英文又好的學生在陌生的環(huán)境中,他們也不好意思放聲唱出來。這個時候,我放慢了進度,給他們講了一個故事,當然考慮到大部分學生的接受能力,故事是用中文講述的。故事是關于我高中的一位同學的。這位同學學習不是很拔尖,但很熱衷文藝演出,非常喜歡模仿劉德華。有一次在臺上表演的時候,話筒壞了,他沒有停止表演,只是向評委老師示意話筒有問題并且繼續(xù)大聲的唱著既定曲目。在比賽結束后的一次課上,一位評委老師點評說這位同學在臺上非常忘我,整個就融入了舞臺,把自己當作正在進行演唱的“馬德華”。故事只是一個載體,在當時課堂氛圍陷入低潮時,故事的出現(xiàn)本身就是一個亮點,而故事中的主人翁也是學生,也是在唱著歌,但他對問題的處理就非常好。通過這個載體,老師告訴學生,這個課堂就是你們的地盤,你在唱歌時就應該把自己當作一個super star。這個故事在很大程度上鼓舞了那些會唱、想唱而不敢唱的學生。在隨后的唱歌過程中,由于這部分同學的出聲與帶動,課堂上聽到了孩子們大聲唱英文歌的聲音。
三、體驗內化階段
這個階段是體驗學習的關鍵階段。所謂內化,就是把外部的客體的東西轉化為內部主體的東西。在這里指通過個體反思、同化或順應等方式,將親歷中對事物、知識的感知或者對情景、人物的情感體驗轉化成為自身行為或觀念。鑒于此課程是學校的第二課堂,筆者在課程內容的選材上對教材做相關知識的補充和整合,進行教學資源的有效連接,并且注意在學習過程中采用以下的方法來引導學生。
1.利用聲像或故事來創(chuàng)設體驗的情境,使語言材料變得更加生動真實,使學生“有像可看,有聲可依,有情可抒”。在聽歌學英語課堂上所學到的歌曲,都是經(jīng)過老師精心挑選的。這些歌曲不僅曲調簡單優(yōu)美容易上口,而且在內容上有不少是與我們的牛津教材或生活實事息息相關的。
2.在動手中體驗英語的語言,在展示交流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在7A中我們學到了一個節(jié)日萬圣節(jié)(Halloween),在文章中有一段對南瓜燈的描述,我請所有參加校本課程的同學回去制作一個自己的南瓜燈。萬圣節(jié)還有一個必不可少的元素是面具。為了能夠使學生們對萬圣節(jié)面具有更充分的了解,我從網(wǎng)上下載了幾百幅萬圣節(jié)的面具圖片,有大明星們佩戴的也有普通人戴的,他們的材質也不盡相同。學生們在驚艷之余,更是愿意開動腦筋去制作一個與眾不同的面具。我想也許我只是為孩子們打開了一扇窗,但透過這扇窗,孩子們卻讓我們看到了百花盛開的景象,向我們展示了他們豐富多彩的兒童世界及他們的聰明才智。在那一刻我真的感到很幸福。
四、強化反饋階段
反饋評價是學生體驗活動的重要部分,更是師生共享的情感體驗階段,它決定著學生體驗的方向和價值,起著調節(jié)和強化的作用。
在聽歌學英語這個課程中,其實,每節(jié)課學生們對每首歌大聲演唱的過程就是他們對自己自信心和對自己英語和歌唱的一個評價。孩子們在課堂上從無聲到小聲再到大聲地唱最后到很愉快的大聲的且較為流利的演唱英文歌曲,這真的是一個慢慢訓練強化的過程,是老師在學生的體驗過程中慢慢引導的過程。在整個過程中,學生在不斷的自我否定、自我調整、自我肯定、自我表演、自我超越。endprint
五、學習遷移階段
學習遷移是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的影響,指在一種情境中獲得的技能、知識或態(tài)度對另一種情境中技能、知識的獲得或態(tài)度的形成的影響。應該說,在聽歌學英語課堂中,學生們是快樂的聽英語歌、潛心的學英語歌、大聲的唱英語歌。由于他們在這里找到了自信,感受到了英語的語言魅力,他們將這份自信與感受帶入了他們在學校的英語課堂中。
將體驗式教學融入初中聽歌學英語的教學活動中,我想整個過程是一個師生都在共同體驗的過程。
從老師的角度來說,我的感受是:
1.我們英語教師作為實施新課程的主體,要想使孩子們愛上英語,會用英語,就必須拓展學用渠道,使學生以不同形式接觸和學習英語,親身感受和直接體驗語言運用,英語不一定非要讀出來、說出來、寫出來,它也可以是唱出來、畫出來或剪出來。
2.體驗式教學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教師一定要在教學內容中融入學生的年齡特點和需求,選擇適當?shù)姆椒ê颓腥朦c,創(chuàng)設恰當?shù)捏w驗學習情境,讓學生在和諧的學習活動中體驗、感悟和認知,保證體驗學習的實效性又保持體驗學習的多樣性,使每一次體驗教學都成為學生對客觀世界領悟,對生命意義和生命價值的體驗。
聽歌學英語這種課程形式,學生是非常喜歡的,雖然我們也受到了很多條件的制約,并且在此課程實施的過程中還存在著不少問題需要我們在實踐中進一步去探討與完善,但學生在體驗式教學中的成長與進步,他們的成功與快樂是我們都在追求的。我想學生不同、教師不同、教學條件不同,體驗教學的方式和方法也應該是多樣性的。我們教師應該逐漸擺脫傳統(tǒng)英語教學法的束縛,運用網(wǎng)絡技術和多媒體技術,開發(fā)利用各種教學資源,對教材進行二度開發(fā),同時使體驗式教學更多地融入到各門學科的教育中去,這樣學生會更加“樂學”。
[參考文獻]
[1]V.Kohonen(1992) Experiential Language Learning: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as cooperative learner education. In D.Nunan(ed.),Collaborative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Nunan, D.(2001)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3]王承緒譯.杜威教育論著選.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