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彤
(黑龍江大學文學院)
說“天”
徐彤
(黑龍江大學文學院)
本文探究了“天”從一個日常詞語通過隱喻逐漸發(fā)展成為文化符號和哲學概念的過程。全文共分為三個部分:一,探索“天”的本義;二,考察“天”意義的引申發(fā)展過程;三,探討“天”的意義引申發(fā)展的原因。
天 文化隱喻 文化符號 哲學概念
“天”由本義“人的頭頂”,引申出“天空”的意義。章炳麟也認為,天為人的頭頂,而引申為蒼蒼者,也就是人頭上的天空。這個義項一直發(fā)展到現(xiàn)代,成為“天”的基本義項,構成了許多的復合詞和成語,如:天色、青天、天宇、天日、天弩、參天、沖天、航天、上天、滔天、巡天、九天、露天、漫天、摩天、半邊天、如日中天、天高氣爽、頂天立地、坐井觀天、不共戴天、天長地久、杞人憂天等等。這里的“天”有時出現(xiàn)的是比喻義,如“天大”(比喻像天一樣大的事情)、“一手遮天”(形容倚仗權勢,玩弄騙人手法)、“一步登天”(比喻一下子到達最高的境界或程度)、“天崩地裂”(比喻像天空崩塌、大地開裂一樣嚴重的事情)。“天”由于具有天空高遠的特點,從而產生了“高顯在上的、高遠的”意義,這一意義在《詩經》中已經出現(xiàn),如《詩·小雅·鶴鳴》“聲聞于天”,鄭玄箋“高遠也”。
“天”從“頭頂”義,發(fā)展出了現(xiàn)在常用的“位置在頂部的、凌空架設的”意義,構成的復合詞有:天窗、天橋、天棚、天頭。
原始初民蒙昧無知,而且生存環(huán)境艱難,時刻都要與自然作斗爭,無力對抗自然災害、無力掌握自己的命運、無法解釋諸多陌生的現(xiàn)象,因而把一切都歸諸神。周代之前的人們把“上帝”或“帝”作為至上神,認為上帝具有至高的權威,主宰人事的一切。周代統(tǒng)治者繼承這一觀念,提出“天”的概念?!疤臁敝柑斓?,至上神,即人們想象中的萬事萬物的主宰者和造物主,如《春秋繁露·郊祭》:“天者,百神之君也,王者之所最尊也?!薄洞呵锓甭丁ろ樏罚骸疤煺?,萬物之祖?!碧熳?、天王就是從前代發(fā)展而來的、用來指示王者的通稱,標志統(tǒng)治者受命于天的正統(tǒng)地位?!疤臁弊鳛椤霸煳镏?、萬事萬物的主宰者”的這個義項一直保留到今天,并構成了許多復合詞和成語,如:蒼天、上天、天公、天兵、天罰、天意、天佑、天賜之福、天從人愿、天賜良機、天可憐見、天不絕人等等。并由此引申出“天”的另一個義項——神佛仙人所住的地方,如《楚辭·九歌·大司命》里說:“廣開兮天門?!碧扉T就指上帝所居住的紫微宮門,從這一義項后來發(fā)展出 “天國”、“天堂”、“歸天”、“升天”、“西天”、“天廷”等詞語。
據(jù)上,“天”作為萬物的主宰,受到人們無上的崇拜、信任和依賴,人們要仰仗上天的眷顧才能存活,因此“天”又引申出一個新的意義——依存依靠。如《漢書·酈食其傳》:“王者以民為天,而民以食為天?!薄墩f苑·建本》:“君人者以百姓為天?!边@個依賴依存的意義,也可以理解為是“至上的、最重要的人或事”,這就和“天”的本義“天,顛也,至高無上”聯(lián)系了起來,正如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時說的:“然則天亦可為凡顛之稱,臣于君、子于父、妻于夫、民于食皆曰天,是也?!惫糯赶瞪鐣?,實行君主制且等級嚴明,崇尚男權,家庭和社會都要依靠男性,男性地位尊貴,古人因即把“天”作為君父及夫的代稱,如《詩·鄘風·柏舟》:“母也天只,不諒人只?!泵珎髯椋骸疤?,謂父也?!薄对姟ご笱拧な帯罚骸疤旖堤系??!碧旒词蔷?。指稱君王的“天”構成了一些新詞:天顏、天恩、天邑、天表。古時“天”的這一義項專指君、王、父,經過時間的流逝、社會的發(fā)展、觀念的轉變,這一義項在現(xiàn)代漢語當中已經消失。
正因為“天”的變化是周而復始、無窮無盡的,是自然而然的,所以人們又用“天”來指稱“天然”。如《周禮·春官·大宗伯》“以天產作陰德”,“天產”即天生自然者。又《文選·馬融〈長笛賦〉》“唯笛因其天姿”,天姿即是指天然之姿。在現(xiàn)代漢語中,“天”的這一義項發(fā)展為“天然的、天生的”,構成的詞語包括:天性、天籟、天塹、天資、天稟、天賦、天分、天足、天性、天職、天才、天府、天敵、巧奪天工、天衣無縫、文章天成等等。這里的“天”還只是一個概念之詞,是一個日常詞語。
把“天然”這個意義加以隱喻之后,形成了一個普遍概念和哲學術語,成為文化符號,負載了一定的文化意義,既是概念范疇,又是價值范疇,用來泛指物質的、客觀存在的自然。《莊子·齊物論》提到“而照之于天”,《莊子·馬蹄》提到“命曰天放”,《莊子·盜跖》提到“抱其天乎”,“天”都指自然。古人看到了自然的無常變化、不可悖逆,加之長久以來對于“天”的敬畏和崇敬,因而提出要像“天”一樣不停地發(fā)展完善自己、積極要求進步,正如《周易》里提到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天(即自然)的運行強勁,同樣,君子也要剛強堅毅、永不停息。
“天”與“氣”的概念在古代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天上的云無形無相,聚散無常,可以看做是“氣”的作用?!稌ず榉丁防镒钤珞w現(xiàn)的“天是積氣,其狀無形”的觀點,其后,《顏氏家訓》、《初學記》、《淮南子》等都出現(xiàn)過關于“天”與“氣”的看法,并在“天是積氣”的基礎上按照氣的清濁區(qū)分天地,如《素問》:“故清陽為天,濁陰為地?!焙笕烁纱喟选疤臁焙汀皻狻苯Y合在一起使用,來指氣溫的變化和氣象狀態(tài)。這個意義的“天”構成的詞語包括:陰天、冷天、晴天、變天、好天兒、連陰天。
“天”由“天氣”的意義進一步引申出“季節(jié)、時令”的意義,所指的范圍擴大,不再僅指短期內的天氣狀況,而是指較長時間內的氣候狀態(tài),這一意義也在古時就出現(xiàn)了,如《春秋繁露·正貫》“然后援天端”,“天端”即是春天?!秾O子兵法·計》里有“天者,陰陽寒暑時制也”。該義項在現(xiàn)代構成的詞語有:春天、冬天、冷天、三伏天、黃梅天等等。
按照古代的天文歷法,“天”產生了一個重要的意義——日?!抖Y記·王制》中有“柴而望祀山川”,鄭玄注為“柴,祭日”,孔穎達疏為“天,謂日也”。這里的“天”僅僅指稱特定的一個日期,后人把它的內涵擴大了,泛指一晝夜的時間,二十四小時,也可以專指白天,如“忙了一天,晚上早點休息吧”以及“前半天”、“后半天”、“三天三夜”等詞語。
“天”的意義的發(fā)展變化,究其原因,在于以下幾點:
首先,文化隱喻在詞義的發(fā)展演變中,尤其是在文化符號的形成過程中起到了關鍵的作用?!疤臁弊鳛檎軐W概念的一些含義,在哲學范疇中原本是不存在的,需要通過對日常詞語加以文化隱喻的方式來形成,比如內涵是自然界的“天”,原本并沒有一個表示這個哲學概念的詞,只能通過對日常詞語中表示“天然”的“天”加以隱喻來獲得。
其次,詞義具有彈性機制,能夠適應不同語境下的交流需要,久而久之,出現(xiàn)于不同環(huán)境中的同一個詞的意義就發(fā)生了變化。如表示“萬事萬物主宰者”的“天”,用來借稱“神仙居住的地方”也無不可,時間久了,由于經常使用,“天”自然而然就產生了這一新義。
最后,由于人對外部世界和自身認識的不斷深入,人的思維方式逐漸多樣化,就對原來的事物產生了新的看法,就需要修正原來表示該事物的詞義,或者將表示該事物的詞義進一步發(fā)展,以適應實際需要,或者為新事物創(chuàng)造新詞語。比如,人們關于天文歷法的知識多了之后,就有了為“日”這一含義創(chuàng)造詞語的需要,于是借“天”來表示這一含義,豐富了“天”的詞義。
[1]徐復.古代漢語大詞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
[2]張振德,等.漢語正序倒序多用詞典[M].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
[3]曹焰.英漢雙解綜合英語用法大詞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4]徐中舒.甲骨文字典[M].四川:四川辭書出版社,2006.
[5]張立文.中國哲學范疇發(fā)展史(天道篇)[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