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成語大國,是成語資源極其豐富、成語文化普及率極高的國家。成語是漢語言精華,是中華傳統文化濃縮本和“小百科”, 是中華文化的瑰寶和珍品。而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第一、二學段單元練習中編排的“讀讀背背”和第三學段單元練習中編排的“誦讀與積累”,其實就是我們平時常見的成語或四字詞語,原先是“熟記成語”,為了避免有的不是成語的說法,后來編者改成了現在的“讀讀背背” 和“誦讀與積累”。此內容是蘇教版教材編排的一個鮮明特色,統觀全套教材,這類練習不但一以貫之,并有隨學段不斷增容的趨勢:在第一學段的各冊中,每次練習大都要求熟記4個成語或詞語,而第二、三學段每次練習增加到8至12個。那么,面對這些成語或四字詞語就是讓學生簡單地讀讀背背嗎?尤其是在“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理念指導下,如何把“讀讀背背”與“積極語用”緊密結合起來 (所謂“積極語用”就是積極地聽說讀寫思),應值得我們好好地去探究?,F談幾點拙見,就教于方家。
一、從知意成文中訓練語用
練習中的成語或四字詞語很多是與本單元的課文內容有關的,是由幾個有著內在聯系的成語或詞語組合而成的。如第十冊練習3中出現的詞語是:
令出如山 振臂一呼 浩浩蕩蕩 絡繹于途
驚濤駭浪 水土不服 講和通好 觀風問俗
奇珍異寶 互通有無 五洲四海 心悅誠服
其實,練習3安排這12個詞語,一是對前面課文中已經學過的詞語加以鞏固;二是擴大學生的閱讀量和背誦量,激發(fā)學生積累語言材料的興趣,豐富學生的語言積淀。但我們不能要求學生死記詞語注釋,將這12個詞語連起來讀,就是一篇介紹鄭和遠航的準韻文。關于鄭和遠航的故事,學生并不陌生,是學過的課文《鄭和遠航》中的內容。因而,教學時我讓學生在熟讀的基礎上,用上這12個詞語寫出鄭和遠航的經過。學生們不一會兒便寫出了一篇篇結構完整的鄭和遠航的小短文。如“鄭和在主艦(振臂一呼):開船!馬上就是(令出如山),船隊(浩浩蕩蕩)地駛出了港口,向日本駛去。經過了很長一段時間的航行,一路上經歷了各種艱辛,(驚濤駭浪)險象環(huán)生,雖有很多船員(水土不服),但還是平安地到達了日本。鄭和下船之后,與當地官員和百姓互道祝福,(觀風問俗)講述了此次到日本來是為了(講和通好),并且(互通有無)使兩國關系能夠更加友好。當地日本官員向日本天皇匯報了鄭和的到來,天皇喜出望外,馬上就召見了鄭和!鄭和向日本天皇獻上了本國的(奇珍異寶)表示友好。天皇十分高興,馬上表示出對大明朝的敬意,認為大明朝的威名傳遍了(五洲四海),而且主動來使表達友好,他一定會對天朝(心悅誠服)!鄭和在日本停留了相當長一段時間才回國!”
這樣的語用訓練,不但幫助學生熟記了成語,積累了語言,而且?guī)椭簧賹W生克服了害怕作文、討厭作文的心理,提高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葉圣陶先生曾經說過:“發(fā)展學生的語言能力的同時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讓學生運用所給詞語寫鄭和遠航的故事,在發(fā)展學生語言的同時,也能讓學生了解歷史,記住歷史,并能與時俱進,呼吁世界和平共處。
二、從成語故事中訓練語用
很多練習中的成語來源于典故,一個成語實際上就隱藏了一個故事,而一個故事就是一個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所以在教學中可以借助故事幫助學生獲得對成語的印象,獲得感悟,積累成語,訓練語用。如第八冊練習2中安排的成語是:
淺嘗輒止 囫圇吞棗 浮光掠影 不甚了了
天道酬勤 熟能生巧 尋根問底 無所不曉
教學時,可讓學生利用工具書查找成語的意思,以及成語里所包含的故事,學生選擇感興趣的成語故事同桌試講,然后請學生上臺練講。如一個學生講“熟能生巧”成語故事:我講的故事是“熟能生巧”,這個成語是歐陽修的《歸田錄》里講的一個故事。北宋有個射箭能手叫陳堯咨,一天,他在家練箭,十中八九,旁觀者拍手稱絕,陳堯咨自己也很得意。但觀眾中有個賣油的老頭只略微點頭,不以為然。陳堯咨很不高興,問:“你會射箭嗎?你看我射得怎樣?”老頭很干脆地回答:“我不會射箭。你射得可以,但并沒有什么奧妙,只是手法熟練而已?!痹陉悎蜃勺穯柪项^有啥本領后,老頭把一個銅錢蓋在一個盛油的葫蘆口,取勺油高高地倒向錢眼,全勺油倒光,未見銅錢眼外沾有一滴油。老頭對陳堯咨說:“我也沒什么奧妙的地方,只不過手法熟練而已?!比藗冇纱斯适轮械膬删湓挕盁o他,但手熟爾”和“我亦無他,唯手熟爾”引申出“熟能生巧”這個成語,說明不管做什么事情,只要勤學苦練掌握規(guī)律,就能找到許多竅門,干起來得心應手這個道理。
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不是天生的,需要訓練。學生在利用工具書查找成語故事,練習講成語故事,不是死搬硬套,既講成語原義,又講成語的引申義,還能與生活實際緊密結合起來,真正在成語積累中,訓練語言,達成語用。
三、從想象畫面中訓練語用
“讀讀背背” 和“誦讀與積累”在編者精心的篩選與編排下相互聯系,彼此照應,并共同反映了一定的主旨。如有的反映的是高貴品質,有的反映的是概括偉人一生,有的反映的是歷經一年四季,有的反映的是描摹百笑之態(tài)等等,并能押韻,形成了準韻文,語言生動精練,淋漓盡致,妙不可言,便于熟讀成誦。如五年級下冊練習7中出現的成語或詞語是:
一元復始 萬象更新 桃紅柳綠 芳草如茵
驕陽似火 大雨傾盆 金風送爽 萬里無云
風雪交加 寒氣襲人 歲月如流 一刻千金
這12個詞語,它們意義相連,講了四季特征;中心突出,講了惜時意義,有意境,有韻味。教學時,讓學生想象每個成語的畫面,并用這些詞語口頭說話。如:
一元復始,我們都滿懷期待地迎接新的生活。
驕陽似火,入學的新生還要進行軍訓。
早上天氣很好,朗朗晴空,萬里無云。
在風雨交加的清晨,清潔工打掃著街道。endprint
冬天在室內很舒服,可是室外寒氣襲人。
歲月如流,現在我們都長大了,沒有了童年的歡聲笑語。
……
又如一位老師在教“洶涌澎湃、無邊無垠、氣象萬千、波光粼粼、水中撈月、海底撈針、排山倒海、雷霆萬鈞、一瀉千里、桀驁不馴、人定勝天、懸乾轉坤”這組成語時,設計了這一教學環(huán)節(jié),收到了不錯的效果??吹侥硞€成語,你想到的畫面或情景是什么?有學生說,看到“桀驁不馴”這個詞,就會想到孫悟空大鬧天宮時的樣子。有學生說,看到“水中撈月”這個成語,就想起了猴子撈月亮的故事,猴子們想了很多辦法去撈井里的月亮,可最后還是一場空。還有學生說,看到“雷霆萬鈞”,就仿佛看到了警察叔叔開著警車追捕罪犯的情景。在教學成語時,我很少去講解,也很少讓學生說成語的意思。覺得只要他們能夠做出合理的聯想,就是真正理解了成語的意思。
愛因斯坦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彼?,在教學有的成語或詞語時,我們要讓學生充分想象詞語畫面,在說和思中積累語言,訓練語用。
四、從生活經驗中訓練語用
很多練習中的成語是與我們的生活緊密相連的,教學時我們要關注學生非語言實踐的生活經驗的運用,把學生的各種體驗融入對成語的感悟揣摩之中,這樣就能更有效地培養(yǎng)他們的語感,使他們積累成語,并能表達運用。如第三冊練習1的四個成語:
張燈結彩 歡聚一堂 普天同慶 喜氣洋洋
這四個成語都是描寫節(jié)日歡樂、熱鬧景象的。組成歌,意思連貫,朗朗上口,再配以圖畫,好背易記。教學時,首先引導學生觀察圖上的內容,了解人們在什么地方(唐人街),什么環(huán)境(到處張燈結彩,空中焰火閃爍),大家在干什么(敲鑼打鼓、舞龍、歡呼),表情如何(興高采烈,喜氣洋洋)。然后啟發(fā)學生以春節(jié)為例,談談過節(jié)時的熱鬧景象,相機出示成語,聯系圖畫,大體了解成語的意思。如:春節(jié),是民間最為重視的一個傳統節(jié)日。這一天,家家戶戶掛起大紅燈籠,用彩綢做成彩球、彩帶,懸掛在大門上,這就叫“張燈結彩”;年三十晚上,全家人聚在一起,吃年夜飯,看“春節(jié)聯歡晚會”,這就叫“歡聚一堂”;春節(jié)到來,全中國人民乃至全世界的華人,都在共同慶祝,這就叫“普天同慶”;節(jié)日里,歡樂的氣氛,人們高興的樣子,就是“喜氣洋洋”。在學生把成語與其表現的情景聯系起來的基礎上,再誦讀成語歌,鞏固記憶。
葉圣陶先生說:“要求語感的銳敏,不能單從語言文字上揣摩,而要把生活經驗聯系到語言文字上去?!边@對于熟記成語的教學,同樣是適用的。學生在成于象、感于言中理解了成語,積累了成語,也運用了成語。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成語的編排是多樣的,只要我們善于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適合的教育情境,用符合學生認知規(guī)律和語文教學特點的方式,引導學生自己去感悟,自己去習得,自己去運用,自己去創(chuàng)造,就能讓學生學得快樂,學得扎實,達到“積極語用”的目的。?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