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化教育”是我們學校一貫推行的教育理念。我認為,不僅要尊重學生的生命,而且要教育學生熱愛自己的生命。隨著伴隨個人課題——研究在教學中踐行“生命化教育”的學習、讀書、反思,我對“生命化教育”有了更多的理解,同時在音樂教學中也在努力地踐行著“生命化教育”。
“生命化教育”理應是在教育過程中,滿懷對生命的敬畏,把對兒童的理解、關愛、信任、成全,在具體的教育過程中體現(xiàn)出來,生命化教育應該‘著眼于學生生命的長遠發(fā)展,教育尊重生命的需要,完善生命的發(fā)展,提升生命的意義?!?/p>
作為音樂教師,理應把對生命的關注和成全融入到具體的音樂教學之中。那么在課堂教學中,如何扎扎實實地踐行呢?怎樣做才是尊重生命的需要?怎樣的課堂能夠提升學生生命的意義?
一、必須把兒童從規(guī)訓的課堂中解放出來
在報上見過這樣的報道“孩子喜歡唱歌,但不喜歡音樂課”,這是音樂教師最大的悲哀。我們也常聽到音樂教師們抱怨課堂秩序混亂,組織教學難度大,上課雖然沒有考試的壓力,但是感覺很疲勞。有的老師為了管理好課堂,于是給學生制定了若干條規(guī)則。如要求學生手拿歌譜,坐要端正,舉手不能舉得太高,每一行要對整齊等。音樂課堂本來應該是歡欣愉悅的,結(jié)果搞得死氣沉沉,課堂似乎不是為了學生,而是為了一個良好的秩序。日本教育家小原國芳說:“動是兒童的本性?!币魳氛n的首要任務是給學生帶來快樂,一味地約束、禁錮、指責,學生還可能有好心情歌唱嗎?更糟糕的是,一些音樂老師還利用懲罰的手段來管控課堂。這也就是學生為什么喜歡音樂而不喜歡上音樂課的原因。因此,我認為要讓學生喜歡音樂課,首先要把他們從規(guī)訓中解放出來,給學生營造一種寬松的課堂氛圍。
音樂課必須有常規(guī)要求,但是這些要求可以通過事例以體驗的方式傳遞給學生,例如在教學生學會傾聽時,我會給學生傳遞“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個觀念。我們經(jīng)常會遇到這樣的場景:在請學生回答問題時,其他同學不懂得傾聽也是一種交流,喜歡自己在下面和同桌小聲說話。我努力做出聽不見的姿態(tài),用體態(tài)告訴學生他們的自由交流影響了大家的傾聽。接著采訪剛才回答問題的學生:“你回答問題時有很多人沒有認真聽,而是在小聲講話,你內(nèi)心有怎樣的感受?”以此給其他學生一個心理提醒,再告訴學生剛才的行為很不禮貌,每一個學生是不是都想成為一個有禮貌的孩子呢?或者可以說:“某某同學最會尊重他人,聽得最仔細最認真?!边@樣教師婉轉(zhuǎn)地表達自己的態(tài)度后,學生自會心領神會,這種站在道德高度上的提醒非常有效,而斥責、批評絲毫不能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傾聽習慣。這種教育方式既尊重了學生的心理感受,又使整個教學過程充滿了道德上的關懷,學生有了這樣的情感體驗就會越來越懂得尊重他人。
“生命是完整的,是富有個性的;生命是自由的,也是具有創(chuàng)造性的。我們的教育要關注生命,就要提供生命發(fā)展的良好土壤。”這是馮建軍老師在《生命與教育》中講的一段話。音樂課首先應該給學生營造供一種愉悅的氛圍,這種愉悅的氛圍不是靠教學環(huán)境、教學設備支撐的,是靠音樂教師的人格修養(yǎng)來營造的。
二、要敬畏生命、理解差異,在音樂課上更要善待弱勢群體
生命來之不易,我們沒有理由漠視生命、踐踏生命。教師應善待每一個學生,呵護他們,關注他們內(nèi)心的需求。我曾遇到過一個很特別的男孩子——輝,身體瘦小,小臉只有巴掌大,眼皮總是垂下來像睜不開似的,看人的時候總要側(cè)揚起頭很費力的樣子。剛開始教他的時候,上課好像和他沒有一點關系,坐在座位上一言不發(fā),總愛啃手指頭,其他學生興高采烈地一邊表演一邊唱,他卻無動于衷,一副冷漠事不關己的表情。請他唱一首歌,讓人吃驚的是他唱歌就像說歌,一點都不著調(diào),其他學生笑得是前仰后合,我則告訴大家這是流行音樂的一種表現(xiàn)方式叫“說唱音樂”。和班主任一交流,這是一個學習有障礙的學生。試想:在其他學科的學習中找不到任何成功的體驗,在藝術學科中再找不到快樂,他還有什么快樂可言呢?于是我特意安排他坐在離我最近的位置,每次下課后總愛和他隨意聊幾句,從“今天你最喜歡哪一節(jié)課?哪位老師表揚你了?”到“今天吃飯吃得多嗎?有沒有喝奶?”……總之,從學習到生活,無所不談。漸漸地,他有什么話愿意主動和我說了,慢慢地課堂上開始有了變化,他開始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來,跟著其他學生一起唱歌。雖然唱得依然有些跑調(diào),可是這又有什么關系呢?他感受到了唱歌的快樂,我認為這比什么都重要。
生命化的教育過程是教師與學生之間情感交流的過程,這樣的過程需要教育者尊重、激勵、體驗和寬容每個生命個體,使教育過程充滿溫馨和陽光。
三、音樂教育還要引導學生在歌唱中感受生活的美好
生命化教育就是要引領學生回歸生活,體驗溫情,開發(fā)生活世界的資源,激活和伸展兒童原發(fā)性的生命力量,只有融入生活的教育才是真正的生命化教育。但學生的生活仿佛已經(jīng)因忙碌而枯燥了,他們會直呼感興趣的活動是電腦游戲、看書、吃肯德基。如“捉蜻蜓、逮螞蚱、黏知了”這些有趣的事情,說起來與他們相距甚遠,他們的生活好似已經(jīng)和大自然脫離了,想一想:科技進步的同時我們也在失去大自然給我們提供的生活樂趣。蘇少版第八冊的第一首歌曲《四季童趣》是一首新創(chuàng)作的歌曲,描繪了四季美麗的景色和童年生活的樂趣。歌曲采用了流行音樂的元素,清新的歌詞,富有動感的節(jié)奏瞬間激起了學生的演唱情緒,歌詞是這樣的:
童趣在春天,是一根風箏線,
放飛蜻蜓花蝴蝶,笑聲呀飛上天。
童趣在夏天,是一條小河彎,
魚蝦螃蟹四處逃,笑聲在追趕。
童趣在秋天,是一根長竹竿,
用它打棗摘蘋果,笑聲呀甜又甜。
童趣在冬天,是一塊雪橇板,
左拐右拐沖下坡,笑聲飄不散。
這首歌曲如同擁有魔力,不需要任何復雜的教學形式,只是跟著鋼琴唱,學生們邊唱邊表演“放風箏、打棗、摘蘋果、抓螃蟹、捉蝴蝶、滑雪橇”,盡管有的學生不擅長表演,表現(xiàn)得“張牙舞爪”,但每個學生的臉上都表現(xiàn)出興奮、愉快,還有什么比這更好的呢?他們在歌唱中經(jīng)歷了一次有趣的生活體驗,感受到了春夏秋冬是大自然饋贈給人類的禮物,不同的季節(jié)帶給我們不同的生活情趣,此刻他們和情趣生活有了聯(lián)系,感受著大自然帶給人們的喜悅,體驗到了生活的熱情,身心的愉悅,這時可以說他們的生命得到了音樂的最好滋養(yǎng)。
四、教學評價應充滿人文關懷,激發(fā)學生對音樂的興趣
“生命化教育”為我們打開了廣闊的視野?;A教育要重視每個學生潛能的開發(fā)和健康個性的發(fā)展,把培養(yǎng)學生為適應未來社會的發(fā)展變化所必需的自我教育、終身學習的愿望和能力的初步形成作為重要的任務。我們給學生評價的目的是什么?當然是為了促進學生更好地發(fā)展,在思考中我改變了學科評價模式,不再以優(yōu)、良、及格來表示音樂學科的等第,最低檔是“優(yōu)”,在“優(yōu)”的基礎上通過加星(一顆星、兩顆星、三顆星)的方式來表示。讓音樂成績帶著欣賞的溫暖,出現(xiàn)在學生們的成績報告單上,評價模式的變化其實是關懷了學生稚嫩的心靈。
這里還要插敘一個小故事:2012年的9月,我很意外地接到已畢業(yè)學生孫××媽媽打來的電話,咨詢學吉他之事,我忍不住好奇地問:“初中的學習比小學要緊張,怎么想起來學吉他了?”他媽媽笑著說:“因為你每次給他的音樂成績都是優(yōu)加星,他覺得自己還是有音樂細胞的。他也喜歡音樂,小的時候?qū)W過小提琴,老師說他音不準,他就再也不愿學了,現(xiàn)在自己倒非要學了……”哦,原來如此呀!
電話掛斷了,我還在思考:小小的一個音樂評價真的是對學生有著如此大的影響呀!有的學生不愛表現(xiàn),是需要給他自信,給他一個寬松的評價環(huán)境,給他表現(xiàn)的機會,就會越來越好。有的學生音唱不準,但可以在唱的過程中受到善和美的心靈熏陶,可以釋放情感,讓精神更健康,相比一個評價,哪個更重要呢?我認為音樂教學最終應該使每個學生有自主享受音樂文化的意識,而不是讓他們從此遠離音樂。
在音樂教學中努力踐行著生命化教育的理念:給學生提供體驗生活的情境,用音樂溫暖學生的生活,讓自己的音樂教學活動成為學生難以忘卻的美好經(jīng)歷,培養(yǎng)學生擁有一個會感動的心靈……當我懷著對生命的敬畏、理解、尊重和寬容關注學生的內(nèi)心和感受時,發(fā)現(xiàn)在成就學生的同時,自己的生命質(zhì)量也得到了提升。其實音樂教學蘊含著極大的生命化教育能量,還有待我繼續(xù)實踐,繼續(xù)思考,我認為這條路還很長,路的盡頭將鮮花滿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