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芳
摘要:學生怕寫作文,教師怕改作文,這是由來已久的事。要解決作文教學中長期存在的這個問題,激發(fā)學生的寫作熱情,除了要幫助學生做好“開源”工作,很好地引導學生觀察生活,捕捉生活中的寫作素材,一個很重要的問題還在于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思維活躍了,他們就能夠多方位、全視角地感知客觀世界,從而也就會有“米”下鍋,在一定程度上激發(fā)學生的寫作欲望,學生寫作就會從“奉命作文”轉(zhuǎn)化到“自覺作文”了。
關鍵詞:多維思維;能力訓練;作文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20-393-01
下面著重談談筆者在作文教學中如何訓練學生多維思維能力的問題。
1、用日常生活中多答案的問題,深入淺出地訓練學生的“多維思維”。筆者曾出這樣一個題目,讓學生討論:樹上有十只鳥,獵人打了一槍,打中了一只,樹上還有幾只鳥。多數(shù)學生由于受直接思維的影響,認為都飛走了,當有人回答還有九只時,卻受到非議。但進一步啟發(fā)學生設想幾個前提條件再回答時,學生思維就活躍了,于是有人提出樹上還有九只(獵人用的是無聲手槍,打中了一只掉下,其余九只毫無覺察);有人提出還有一只(獵人槍響以后,九只聞聲嚇跑了,打中的一只,掛在樹枝上);有人提出還有九只(樹上有一公一母兩只大鳥及八只不會飛的小鳥,公鳥打中掉下,母鳥卻冒著危險用身體在窩中保護八只小鳥);也有人提出還有七只(公鳥打中掉下,母鳥立即銜住一只小鳥飛走了,樹上還留下七只小鳥)……總之答案很多,都可以講出道理。由此啟發(fā)學生寫作文:拿到一個題目,要從多方面、多角度去思考,譬如:寫人物的肖像,有魯迅的畫眼睛寫法,有都德的寫服飾寫法,更有朱自清的寫“背影”的寫法。
2、借鑒古人的作品啟發(fā)學生的“多維思維”。譬如同樣寫山就有宋代郭煦的“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蒼翠而欲滴,秋山明凈而如妝,冬山慘淡而如睡”;金代許古的“夜山低,晴山近,曉山高”;元代張養(yǎng)浩的“云來山更佳,云去山如畫;山因云晦明,云共山高下”。這些都是寫山,但由于春、夏、秋、冬時令的不同,便可描繪出“如笑”、“如滴”、“如妝”、“如睡”的情態(tài);由于曉夜、陰晴的不同,對山的高低遠近的感覺也就不同。也正如蘇東坡觀西林壁一樣:“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由此啟發(fā)學生:拿到一個題材,也要“橫看”、“側(cè)看”、“遠看”、“近看”,學會換角度多思、多想。例如寫《我的老師》,可以列老師正面的材料,也可寫老師的“缺點”,諸如他記性很差,有一天他愛人叫他把米淘好,但他輔導了學生后,壓根兒把淘米的事忘了。寫正面材料能表現(xiàn)老師的優(yōu)點,換一個角度寫“缺點”也同樣能表現(xiàn)老師的優(yōu)點,而且更有新意。
3、借鑒其它藝術(shù)來訓練學生的“多維思維”。筆者曾將攝影藝術(shù)運用與作文教學:兩張照片背景都是產(chǎn)房,畫面都是一個下級軍官,但拍攝角度不同的照片,一張畫面上這位軍官拎著包,回首深沉地看一下產(chǎn)房,作者題名為“前線在召喚”;另一張畫面上這位軍官正對產(chǎn)房,把拎包放在地,似欲推門進去,作者題名為“遲到的父親”。然后和學生一起分析這兩張照片為什么背景和人物都一樣,而表現(xiàn)的內(nèi)容卻不同:一張是軍官為了上前線,不等孩子生下就毅然告別妻子;而另一張卻表現(xiàn)前線任務緊張,孩子出生時,父親卻姍姍來遲。之所以這樣,是由于作者拍攝的角度不同。其實寫作文也一樣,譬如同樣寫游泳這個題材,可以寫劈波斬浪、勇往直前,也可寫途中遇到困難,從而同樣來表現(xiàn)幾個不同的主題。
4、設計多角度思考練習題,讓學生在爭論中發(fā)展他們的“多維思維”。筆者曾將《狐假虎威》這則寓言讓學生考慮如果寫讀后感的話,應選哪個角度,并啟發(fā)他們:人們習慣把“狐”放在不好的位置上,如果將“狐”放在頌揚的位置上,把“虎”放在被蒙騙的位置上是否可以?通過討論得出如下幾條結(jié)論:
(1)如果將“狐”作為頌揚的對象,比喻人們在強敵面前不驚慌失措,機智地借用敵人的力量壓倒了敵人。(2)在“狐”與“虎”這對矛盾中,如果從“虎”的角度看,諷喻那些有力量而不懂得如何充分發(fā)揮,反而被敵人所利用的蠢材。(3)如果側(cè)重放在“虎”被蒙騙上,諷喻那些只看表面現(xiàn)象,不探討事實真相,坐失良機,終歸失敗的情況?!?/p>
這樣,啟發(fā)學生看問題,一定要多想幾個為什么,從幾方面去思索,才能從寫作的“疑無路”逐漸過渡到“又一村”的境界。
5、從反面角度來訓練學生的多維思維能力,即在作文教學中發(fā)展、訓練學生的“求異思維”。作文教學中的“求異思維”,即讓學生擺脫某些傳統(tǒng)思想的束縛,另辟蹊徑,在自己的想象世界中馳騁,去尋求一個既合理又別致的寫作“切入點”。
(1)通過名人軼事來啟發(fā)學生的“求異思維”。筆者曾有意講了一個少年豐子愷“貴鐵賤金”的故事:當時豐子愷在石門小學上五年級,有一次崇德縣統(tǒng)考,出的作文題是“五金(金、銀、銅、鐵、錫)之中何為貴論”,當時一般學生寫的大體是貴者,非金即銀,而少年豐子愷卻別出心裁地寫了“貴鐵賤金”一文,他提出:金、銀不過是有錢人家的裝飾品而已,而鐵乃萬民百姓必用之物。豐先生由于寫了這篇別開生面的文章,促成了一樁美滿姻緣。以這個故事啟發(fā)學生了解寫作文最沒出息的是人云亦云,應該有自己獨特的見地。
(2)有意組織學生從“求異”出發(fā)來討論作文題材,從中訓練學生的“求異思維”。筆者曾給學生講“魯人徙越則窮”的故事,然后提出:這個故事本來的意思是指有特長的人到不能發(fā)揮特長的地方是無用武之地的。但我們能否從反面來論述“魯人徙越則富”呢?學生經(jīng)過熱烈的討論,有人提出: “魯人徙越則富”這個論斷也能成立,理由是:①越人赤腳披發(fā),而看到魯人戴帽穿麻鞋,他們就會羨慕,于是也學起戴帽、穿鞋了,那魯人的生意不就興隆了嗎?②隨著物質(zhì)文明的發(fā)展,越地人民不僅要戴帽穿鞋,還要學會自己制帽做鞋,這時魯人就要要收徒傳藝,發(fā)展下去,魯人可以建立鞋帽超級市場了。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得到啟發(fā):某一定論的故事,如從反面去思考它,發(fā)揮合理的想象,也可以寫出富有新意的文章。
參考文獻:
[1] 蔣秀琴 激發(fā)學生靈感 提高作文水平 《快樂閱讀》2013-11.
[2] 朱秀恩 提高初中生寫作能力策略淺析 《中學時代》201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