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帆
摘 要:本文立足于人民陪審員目前權利義務規(guī)范不明確、制度難以發(fā)揮其應有效用的現(xiàn)狀,對人民陪審員的權利義務規(guī)定進行了現(xiàn)狀分析,提出了完善建議,希望以此促進該制度發(fā)揮其積極作用。
關鍵詞:人民陪審制度;人民陪審員;權利義務
引言:人民陪審制度是我國長期以來的一項審判制度,其在促進司法公平和普及法律,上有重要意義。但目前我國人民陪審員的權利難以得到保障,義務也不夠明確,導致群眾擔任人民陪審員的積極性不高,法院也不情愿邀請人民陪審員參與審判。但不可忽視的是,人民陪審制度對當前的司法改革,促進司法公開透明化意義重大。因此對人民陪審員的權利義務加以規(guī)范以完善制度十分必要。
一、對人民陪審員權利義務規(guī)定的完善建議
(一)人民陪審制的適用范圍劃分清晰化。劃分清晰人民陪審制的適用范圍是明確人民陪審員的權利義務的前提。從外國立法上看,無論是英美法系國家還是德國、日本等適用參審制的國家,都遵循著“重罪”標準,按照量刑輕重進行規(guī)定。這樣的規(guī)定既便于嚴格執(zhí)行,重罪標準又可以節(jié)約司法成本,避免陪審的濫用。反觀我國立法,卻遵循著雙重標準。以刑事訴訟為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完善人民陪審制度的決定》(下稱《決定》)中規(guī)定的適用范圍為社會影響較大的刑事案件和被告人申請人民陪審員參加合議庭審判的刑事案件。這種規(guī)定在實際操作中卻顯得模糊不清,完全由法院自由裁量。首先,對于社會影響較大的案件,并沒有一個明確的標準。尤其在基層人民法院與中級人民法院受理的第一審刑事案件中,實際中出現(xiàn)的情況是如果法院人手充足,即使社會影響大也不需要人民陪審員參加合議庭審判;而在法院人手不足時,一些簡單的、社會影響較小的案件也由人民陪審員參與審判。其原因就在于《決定》并沒有規(guī)定這類案件一定要人民陪審員參與審判,那么就自然由法院自由定奪了。而對于第二類案件,即被告人申請人民陪審員參加審判的案件,被告人卻缺乏提出申請的動力。因為目前人民陪審員在審判中并沒有充分發(fā)揮制約法官的作用,對被告人沒有實際利益,多數被告人甚至不知道自己有這項權利,最終導致被告人往往不會選擇申請人民陪審員參與審判。
這樣雙重標準之下還隱藏著新的問題,當人民法院選擇由人民陪審員參與審判案件而被告人不同意時,或者相反被告人提出申請而人民法院認為沒有必要或者不應由人民陪審員參與時,應該作何選擇呢?因此,筆者認為,立法應該修改這一雙重標準,并且進一步清晰化。比如說將刑事案件適用人民陪審員參與審判的范圍規(guī)定為對定罪量刑有異議的案件以及可能判處被告人無期徒刑或死刑的案件。此外,在適用時充分聽取被告人意見,對定罪量刑有異議的案件,如果被告人明確表示不同意人民陪審員參與審判的,應該尊重其意愿。而對可能判處被告人重罪的案件,應加強對人民法院的監(jiān)督,如果同級人民檢察院認為案件不適用由人民陪審員參與審判并提出相關證據的,人民法院應當聽取。
(二)修改人民陪審員權利義務的具體規(guī)定。人民陪審制度成為“雞肋”存在雙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人民陪審員認為其享有的權利并不充足,而義務繁重,因此喪失參與的積極性;另一方面是人民法院工作人員考慮到人民陪審員義務方面的規(guī)定不足,出于審判準確性和效率的考慮,選提高人民陪審員的任職門檻,保證審判工作質量。因此只有雙管齊下才能解決癥結。
(1)在權利方面,為人民陪審員“增收”、“減負”、“使知情”。所謂“增收”,是要進一步提高目前人民陪審員的補助標準。美國法律規(guī)定,陪審員實際參與陪審的時間里,每次應當補助40美元;個案超過30日的,超過30日以后,初審法官可以裁量決定每天增加不超過10美元的補助。此外,還應當給予陪審員往返法院的差旅費、生活費、住宿費補助。而《俄羅斯法院組織法》第86條規(guī)定,陪審員獲得的標準為所在法院工資的一半,但不得少于其先前的平均工資。此外,陪審員還要領取與法官相同的差旅費。然而我國人民陪審員的經費補助卻十分不足。曾任人民陪審員的單林波表述了其親身經歷:其所在區(qū)法院規(guī)定人民陪審員的補助為每件案件20元。而20元根本無法涵蓋交通、用餐等費用。而且不論案情復雜與否、所需時常多少,補助標準都是20元。另外常常由于所審理案件復雜,庭審往往會拖延到很晚,20元的補助與人民陪審員的勞動價值極不相符。來自北京市的調查也顯示,不論以案件數量還是以工作天數為標準,人民陪審員所獲得的補助差別很大,而且都偏低。補助高的如懷柔法院,每件 50 元;低的如豐臺、石景山法院,每件 6 元;東城、西城法院按次數補助,為每次 10 元。雖然人民陪審員不是為金錢而參與陪審,但這樣低的補助標準使其收支不相符,實在是有損其積極性。此外,經費保障還應統(tǒng)一管理?!蹲罡呷嗣穹ㄔ宏P于人民陪審員決定執(zhí)行和人民陪審員工作情況的報告》顯示,人民陪審員的工作經費由財政專項撥款的占52%,這確實是一個可喜的進步,然而卻也意味著仍有近一半的經費沒有按照《決定》要求的方式進行保障。而且,不僅審判經費應由財政保障,為了防止人民陪審員背上思想包袱、“只陪不審”,其用餐、交通等費用不應由人民法院支出,而也應由財政保障,但可由人民法院先行墊付。因此,立法要盡快提出明確的人民陪審員經費及補助標準,可以考慮以當地平均工資水平為參照,并且敦促財政對人民陪審員工作經費的落實。
所謂“減負”即是減輕人民陪審員的審判負擔。如前所述,部分人民陪審員被重復挑選,因此承擔的工作量很大。而除了削弱法院的選任權力之外,還需要以立法的形式廢除或修改任期制,并規(guī)定除名制度。目前《決定》規(guī)定,人民陪審員的任期為五年,且沒有規(guī)定是否能夠連任。那么就為部分人民陪審員被重復挑選埋下了隱患。對此應廢除任期制,改為一案一選一任,或者修改為任期為一年,不能連任。此外,還應廢除人民陪審員“最低工作量”的要求,并建立除名制度。例如《美國法典》第
1866條第e款規(guī)定,在任一兩年內,不得要求任何人擔任陪審員或者作為候選陪審員出席法院總計超過30日。而法國法律規(guī)定,此前五年內曾在本省任陪審員的,應當從陪審員年度名單或者替補陪審員特殊名單中除名或者刪除。為了保障案件審理的連續(xù)性,我國可以考慮以案件數量為標準,規(guī)定人民陪審員一年最多陪審的案件數量,并且規(guī)定前三年擔任過人民陪審員的,應在司法行政機關的人民陪審員名單中被除名。這樣既可減輕人民陪審員負擔,減少其消極應付的情緒,積極參與案件審理,又能及時為人民陪審員隊伍補充新鮮血液,方可充分起到監(jiān)督和制約法官審判的作用。
所謂“使知情”是給予和保障人民陪審員對案件進行庭前準備的權利和審判結束后知曉最終結果的權利。根據現(xiàn)有規(guī)定,人民陪審員擁有參與法庭審判、詢問被告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的權利,但是仍缺少參與庭前準備的權利。對于人民陪審員而言,其本身法律素養(yǎng)不高,僅憑案卷梳理案情,就要在庭審中作出判斷,實在有些強人所難,“只陪不審”也就難以避免了。此外,當人民陪審員同合議庭其他組成人員意見不同時,在必要情況下,人民陪審員可以要求合議庭將案件提請院長決定是否提交審判委員會討論決定。而在司法實踐中,尤其是刑事案件的審判,大多數都由審判委員會定奪,在此情況下,許多人民陪審員在陪審之后都并不知道自己參與審判的案件最終結果如何,尤其在審判委員改變了人民陪審員參加合議庭的陪審意見的情況下,人民陪審員的作用就得不到任何體現(xiàn)。
因此首先要賦予人民陪審員參與庭前審查和準備的權利,其次要剝奪審判委員會的判決權。在審判委員會最終決定大多數刑事案件的情況下,連主審法官的獨立判決權都可以認為被剝奪了,何況是合議庭中的人民陪審員呢?并且要確保連日開庭,集中對案件進行審理,貫徹口頭原則和直接原則。要讓非法律專家的人民陪審員能夠在庭審中通過證據調查形成自己的心證,法院在庭審過程中就應該直接調查,分析證據和證人證言,然后基于當事人的口頭辯論進行裁判,而不能將書證調查作為審判的中心內容。
當然,為了保證庭審活動的順利進行和法院的主持作用,可以考慮學習美國的庭審程序,人民陪審員向案件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提出問題之前應先將自己要提出的問題交由審判長,審判長認為有必要詢問的,選擇合適的時機提出。此外,為了使人民陪審員敢于充分發(fā)表自己的意見,在案件的評議程序當中應規(guī)定按照資歷從淺到深的順序進行發(fā)言,確保人民陪審員思維不會受到干擾和牽制,毫無保留地表達自己對案件的看法。
(2)在義務方面,需要填補人民陪審員錯案追究機制的空白、完善回避制度。北京一法官坦言,如果法官與陪審員的意見相左時,一旦最終采用陪審員的意見,卻如果被上級法院發(fā)回重審或被證明是錯案時,承擔其責的是法官,而非陪審員。” ;“法官辦錯了案,有一套錯案追究機制等著他,而陪審員辦錯案卻沒有什么懲罰和制約?!边@也是法官們不愿意增加合議庭中陪審員的人數以及陪審員“陪而不審”的癥結所在。所以當前亟需規(guī)范人民陪審員的義務,可以考慮建立錯案的記錄、懲戒制度和人民陪審員廉政檔案,與人民陪審員主體資格掛鉤,還可考慮公開批評教育和對錯案當事人予以賠償等方式進行追究,使其對自己審理的案件充分負責。
在回避制度方面,現(xiàn)行規(guī)定為“適用關于法官回避的規(guī)定”,而在實際過程中,人民陪審員的回避制度只有當開庭之后才可能啟動。缺乏陪審員的信息披露制度,控辯雙方根本無法提前知曉人民陪審員的基本情況,因此基本不可能提出申請回避的理由和材料。如前所述,筆者已建議人民陪審員的抽取應在控辯雙方到場的情況下進行,那么此時可以進一步建立人民陪審員的信息披露制度,將回避制度的啟動提前到庭審之前。與之相配套的,還應建立人民陪審員的替補制度,即在回避制度運作之時,能夠有其他人民陪審員參與到案件的審判當中,做到制度的配合運行。
二、結語
我國的人民陪審制度有著深遠的立法淵源和符合國情的制度設置理念。在司法改革的浪潮席卷之際,這項讓公民走近司法的制度有著更為重要的時代責任。制度的設計永遠不是完美的,卻又是永遠讓人期盼的。筆者相信,這樣一項在中外都飽經歷史考驗的制度能通過從其主體的基本權利義務入手不斷的完善,與時俱進,在新時期為人民、為社會的公平正義造福。
參考文獻:
[1] 李昌林:《民眾參與刑事審判比較研究》,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2] 謝佑平:《刑事司法程序的一般理論》,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
[3] 胡彬材:《試析人民陪審員制度存在的若干問題及完善》,《法學家》,2000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