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紅彪
清歡,乃清雅恬適之樂,獨享清歡,是生命中不可多得的恬淡境界。一般人愛追求喧囂下的浮華與富麗,在觥籌交錯間獲得尊榮的認同,似乎春風(fēng)滿面,榮光無限;而獨享清歡者往往清心寡欲,在與自然、自我的深切交流中獲得清靜恬淡之樂,獨享生命深處那份少有的寧靜與釋然。
清歡是自然而然,不可刻意為之。不必專意置下一杯清酒、兩碟菜豆,不必于清風(fēng)明月之中,專意尋一竹林,聽那竹葉蕭蕭;只需晚飯后輕捷地步行在長滿青草的田園小徑,消受傍晚春風(fēng)的清爽,此時或許還能尋得一些殘陽,瞇著眼看它漸漸在舒卷的白云間消融?;蛘撸悴怀鰬?,待朦朧的月光灑在庭院里或者陽臺上,你靜下心來,去聽那秋蟲們此起彼伏的歌唱。我也曾在一日晚上,借著朗月照在爬山虎青藤上的清靈的光,聽貝多芬的月光曲,感覺曲如流水,滑過心胸間的廣闊山野,淙淙然,心都融化在深幽的自然之境里了……
世俗的繁華注定與清歡無緣,媚俗與功利當(dāng)是清歡的大敵。因為清歡的前提必須“清靜自然”,清歡的本質(zhì),必須是“寡淡雅致”。若求得清,需內(nèi)心禁得住誘惑,不為物役。只有內(nèi)心清靜,繁雜之物不侵,貪欲之念不存,才能守得住本心。本心堅守,自然不是容易之事,世界都在圍繞功名利祿而動,所謂天下洶洶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在社會現(xiàn)實中,能不為利益所驅(qū)使,埋頭于事業(yè)的孜孜追求中,這份寡淡之歡多少帶有孤寂與凄苦的成分,若沒有超然之心,哪里去尋得這份孤寂背景下的雅致之樂呢?
說到此,我們似乎明白五柳先生“閑靜少言,不慕榮利”的那份心境了,其“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的樂趣,恰是清歡的最好體現(xiàn);而他的近乎詩畫境界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樂趣非俗人所能體驗。于此相類,劉禹錫在《陋室銘》中言及“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的清靜境界,此處的清歡是陋室之中的那份清靜與自在,它是心靈的自由與人格的獨立。清歡恰如那一朵出淤泥而不染的蓮花,靜臥在溫柔的清清漣漪間,隨清風(fēng)搖曳出一片晶瑩的靈光。歸有光在《項脊軒志》中寫道“借書滿架,偃仰嘯歌,冥然兀坐,萬籟有聲”,這是在孤寂的境地里獨享生命的清靜之樂。清歡來自于人對美好環(huán)境的真切感受,蘇軾元豐七年十二月游覽南山時寫道:“細雨斜風(fēng)作曉寒,淡煙疏柳媚晴灘。入淮清洛漸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盞,蓼茸蒿筍試春盤。人間有味是清歡?!边@首詞所營造的色彩清麗而境界開闊的生動畫面中,寄寓著作者清曠、閑雅的審美趣味和生活態(tài)度,給人以美的享受和無盡的遐思。 所以,清歡更多的是源自內(nèi)心深處的樂觀與超脫,“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算是最好的注釋吧。
無法想象,一位蠅營狗茍的人如何感知生命中的清歡。坐擁有無限財富與光環(huán)的土豪,有一擲千金的豪氣,有睥睨眾生的傲然,一旦剝?nèi)ソ疱X的外衣,那份虛榮所帶來的歡樂便不復(fù)存在。炙手可熱的權(quán)貴無法感受生命中的細膩與溫潤,特權(quán)讓他們頤指氣使,但沒有來自他人心間的真正敬重,清歡與他們無緣。
治學(xué)者需要清歡,從教者更需要清歡,清歡蘊藏著獨立的人格追求,不依附權(quán)勢,不投靠金錢。清歡是要有大境界、大追求和大愛的。作為莘莘學(xué)子的師者,不茍合世俗,不迷失于紙醉金迷,堅守著淳樸的本色,在星光下,在晨曦中,在思考中,靜靜地感受生命中的清歡,怡然自得,從容任教,用恬淡的生命將無數(shù)青春浸潤出瑰麗的色彩。
(作者單位:河南省虞城高級中學(xué))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