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莉莉
內容摘要:高校人文學科教育本質是人本教育,經(jīng)典文學閱讀是人本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英語專業(yè)教育承擔著人文教育和英語語言教育的雙重職責,基于文體學視角開展經(jīng)典英語文學文本細讀,既關注了對于規(guī)范性英語語言系統(tǒng)的學習,也兼顧了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yǎng),是一石二鳥的良方。
關鍵詞:文體學 人文教育 語言教育
經(jīng)典教育是文化以及人文素質教育的必經(jīng)之路,經(jīng)典閱讀是基礎和核心。朱自清先生在《經(jīng)典常談》一書中指出:“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經(jīng)典訓練應該是一個必要的項目?!泵绹逃液諝J斯(Hutchins)在其著作《美國高等教育》中提出“普通教育的核心是永恒的學習,經(jīng)典名著是其重要組成部分”;1929年赫欽斯任芝加哥大學校長時,對芝加哥大學進行了改革,推行名著教育,要求學生直接閱讀經(jīng)典,這種直接研讀經(jīng)典的方式延續(xù)至今,別具特色。當今美國大學本科通識教育一個最基本的內容是經(jīng)典著作的閱讀。
2005年6月,在主題為“中國大學的人文教育”首屆中國文化論壇上,眾多學者提出大學人文教育應該改革“概論、原理加通史”的模式,使之轉變?yōu)檠凶x古今中西原著經(jīng)典的方式。臺灣大學黃俊杰教授提倡“經(jīng)典閱讀教育”;香港大學甘陽教授指出“要通過一門深度閱讀的課來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思考能力和寫作能力,而不是要一門滿堂灌地講上千年的哲學史和文學史”(2007)。經(jīng)典作品必須具有內在的超越性,經(jīng)典本身無論在內容、語言上都具有不同于一般性文本的深度和廣度;因而,中國國內英語教育界眾多知名學者都一致呼吁英語教育回歸到人文教育的傳統(tǒng)上來。
一.內容與語言
毋庸置疑,作為人文學科不可或缺組成部分的經(jīng)典文學是高校開展人文教育的上佳材料。清華大學的羅鋼教授就“經(jīng)典”作如下界定:“所謂經(jīng)典,是那些能夠穿越時空和種族的藩籬,給一代代人的心靈帶來震撼和滋養(yǎng)的作品;經(jīng)典不僅僅能提供知識,更能夠塑造人的精神世界,開掘人的潛能(2008)”。大學教育是之于人的內在教育,而不應該駐足于單純技能的培訓,人本教育才是大學教育的使命。經(jīng)典文本內容以其深刻的、穿越時空的恒久魅力,為學生提供了進行道德認知、情感體驗、生命體悟的素材,幫助學生培養(yǎng)內在的價值尺度和批判精神,有助于學生健全有力的獨立人格。學生通過與先賢、智者以及名家的對話和神交,感悟人類思想的淵博厚重,修得個體生命的豐盈圓融。
經(jīng)典文本之“經(jīng)典”之處不僅在于內容,也體現(xiàn)在其語言。經(jīng)典文學文本語言是對生活語言的提煉、濃縮和總結,具有鮮明的文化和時代特色。正如莎士比亞之所以會成為世界公認的戲劇大師,不僅是因為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jié),還在于其令人回味無窮的語言藝術。
需要指出的是,英語教育擔負著語言和人文教育的雙重責任,因而經(jīng)典閱讀教育是基于英語經(jīng)典文學文本閱讀進行的,具體應該如何開展經(jīng)典閱讀會更有助于實現(xiàn)語言和人文教育的雙重目標呢?將文本細讀與語篇文體分析結合起來,在文體學的關照下開展經(jīng)典文本細讀是一劑良方。
二.文體學與文本細讀
什么是文體學(stylistics)?針對這一問題,Thornborrow和Wareing(2000)作出如下的回答:(1)使用語言學途徑解讀文學文本;(2)采用客觀的標準而不是單純使用主觀、印象性的觀念探討文本;(3)注重分析文學語言的美學特征。文體學實際屬于應用語言學范疇,嘗試使用客觀的“數(shù)據(jù)”研究文學作品中的語言,進而證明語言如何幫助作品達成其預期的文學效果。文本細讀(close reading)則更關注對于文學作品內容的研讀,通過使用相關文學批評理論解讀某一作品的主題思想,挖掘其內在的美學價值;這種研讀屬于單純的文學研究范疇,具有一定的主觀性和直覺性。從某種意義上講,文本細讀關注文本傳遞“什么”意義,而文體學則關注文本“如何”傳遞意義。
具體說來,文體學并沒有將文學語言束之高閣或視為偶像般的語言特例,它嘗試在文學語言和日常語言之間建立聯(lián)系,認為文學語言事實上無異于其它類型語言,可以通過科學的分析發(fā)現(xiàn)文學作品的語言特點,繼而探討作品如何通過運用語言實現(xiàn)美學效果。衍生于語言學的文體學,可以說是對于主觀印象性較強的傳統(tǒng)文本細讀的一項有益、客觀的補充,為文學作品研究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
基于文體學視角進行經(jīng)典文本細讀,既關注人文內容也關照文學語言,二者契合使得經(jīng)典文本的內容和語言兩個維度得以兼顧,不失為開展英語專業(yè)文學教學的良好途徑。
三.文學文本的文體學解讀示例
如何從文體學角度使用相關語言學理論研讀英語文學文本呢?本文以2013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加拿大短篇小說家愛麗絲·門羅的短篇小說《激情》(Munro,2004)為例,基于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的人際功能理論對相關章節(jié)進行分析,進而揭示文本中角色之間的微妙人際關系。
《激情》主要描述了主人公格蕾絲三十年前的一段經(jīng)歷。當時高中剛剛畢業(yè)的格蕾絲到一家小旅館作女招待,得到小鎮(zhèn)上帥氣小伙莫瑞的青睞,莫瑞是一名即將畢業(yè)的大學生,單純而質樸;莫瑞同母異父的哥哥尼爾是一名醫(yī)生,雖已成家立業(yè),卻仍然個性不羈,讓人難以捉摸。格蕾絲順理成章成為莫瑞的女友,莫瑞甚至開始理所當然地規(guī)劃起二人婚后的生活;然而,與尼爾的相遇相識卻讓格蕾絲的人生軌跡發(fā)生了徹底的改變。事實上,格蕾絲對于兄弟二人的態(tài)度和評價以及相互之間的關系完全可以通過對于話語的人際功能分析得到答案。
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認為語言具有三大元功能,即概念功能、人際功能和語篇功能。所謂“人際功能”是指言語用來表達說話人的態(tài)度、評價以及交際角色之間關系的功能(苗興偉,2004)。人際功能主要體現(xiàn)為語氣系統(tǒng)和情態(tài)系統(tǒng)。
英語中主要包括四種類型的語氣,即陳述語氣、疑問語氣、祈使語氣和感嘆語氣;一般情況下四種語氣分別對應陳述、提問、命令和感嘆四種言語功能。例(1)是莫瑞和格蕾絲初次結識的對話場景。莫瑞想要知道格蕾絲是否愿意和自己交往,也就是他需要使用行駛提問功能的疑問語氣句式進行提問,然而莫瑞沒有使用諸如“Would you like to go out with me sometime?”這樣的疑問句式,而是使用陳述語氣句式“I was wondering if you would like to go out with me sometime”。人際理論指出:主語在命題中承擔相對較重的語義負荷,當發(fā)話者選擇某一成分做主語時,意味著該成分就要承擔相應的情態(tài)責任。疑問句式的主語是You,也就是格蕾絲;陳述句式的主語是I,也就是莫瑞本人,主語由You變成I使得言語行為成為主觀取向行為,情態(tài)責任也從格蕾絲轉為莫瑞,索取行為弱化為磋商行為??梢?,這一語氣的選擇一方面反映出莫瑞做事得體禮貌,另一方面也顯示出他單純羞澀的性格。
然而,格蕾絲的反應卻讓本來就異常緊張的莫瑞亂了陣腳,一個簡單的疑問詞“What”加上一個敘述者的評價性副詞“painfully”,已然充分反映了莫瑞的慌亂。事實上,格蕾絲沒有按照章法作出反應,對于莫瑞的委婉提問,格蕾絲被期待的當然是她能夠作出直接的、肯定的回答,亦或悲觀一些給予否定的回答;但是格蕾絲連頭也沒抬,便拋出了一個一般疑問句“Is this a dare?”,一下子打破了“提問—回答”的常規(guī),命題及其信息發(fā)生了變化,難怪莫瑞局促不安。當格蕾絲意識到自己的誤會和無禮,她終于給出一個簡單肯定的回答,但是評價性副詞“quickly”的出現(xiàn)又讓回答顯得那么敷衍。
(1)She was setting up a table for a new party when she realized that someone was waiting to speak to her. It was Maury. He said, “I was wondering if you would like to go out with me sometime.”
Grace barely looked up from shooting out the silverware. She said, “Is this a dare?”
“What?” he said painfully, and then Grace did stop and look at him. It seemed to her that she saw the whole of him in that moment, the true Maury. Scared, fierce, innocent, determined.
“OK”, she said quickly.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格蕾絲與莫瑞的結識一開始便預示著某種危機,雖然莫瑞無論在家庭背景,還是在教育背景上都占有一定的優(yōu)勢,然而在二人的情感關系中格蕾絲卻占有更大的權勢,這段關系更多表現(xiàn)為莫瑞的一廂情愿,格蕾絲并沒有太多的情感投入。不過,尼爾的出現(xiàn)卻讓格蕾絲忽然變成了另外一個人。
格蕾絲的腳被海灘上的蚌殼扎傷,作醫(yī)生的尼爾如神兵天降帶格蕾絲到醫(yī)院包扎處置,包扎完畢,二人故意躲開前來關照女友的莫瑞駕車出行。例(2)中的這段對話描述了當時的場景。尼爾并未事先征求格蕾絲的意見,即便尋求意見也是使用了十分霸道的句式“You didnt want to go home yet, did you?”。人際功能的情態(tài)系統(tǒng)表達肯定與否定這兩極之間的中間程度或狀態(tài),然而以助動詞形式出現(xiàn)的反義疑問句句式所表現(xiàn)的情態(tài)量值較高,尼爾作為發(fā)話者選擇了情態(tài)量值較高的表達方式,基本無異于傳達命令功能的祈使句式,說明他在這段對話中將自己放在了較高的權勢地位。
不過,讓人出乎意料的是,一向比較有主見的格蕾絲對于尼爾這種幾乎強加于人的意見征求,卻毫不覺得有冒犯之感,反而異常干脆利落地給予發(fā)話者所期待的回答。另外,格蕾絲作出回答后,敘述者使用的評價性短語“have her eyes tested”進一步補充說明了格蕾絲在這段話語關系中的被動狀態(tài)。接下來,尼爾又一近乎命令的表達“I need your company”同樣沒有遭到格蕾絲的抵觸,并堅持稱自己的腳沒有問題決定陪尼爾出行。
(2)Neil said to Grace, “You didnt want to go home yet, did you?”
“No,” Grace said, as if shed seen the word written in front of her, on the wall. As if she were having her eyes tested…
“I need your company. How is your foot?”
“Its fine.”
同樣是初次結識,格蕾絲對于兄弟二人的態(tài)度完全不一樣,在與莫瑞的關系中格蕾絲占主導地位,而在與尼爾相處的時候,格蕾絲表現(xiàn)為配合和順從。由此可見,在情感上,相對于規(guī)矩單純的莫瑞,格蕾絲骨子里更傾向深不可測的尼爾,這也潛在性表明年輕的格蕾絲具有追求刺激的沖動,她根本不可能安心于莫瑞規(guī)劃好的生活,進而為格蕾絲最后選擇分手埋下了伏筆。
四.結語
當然,使用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理論進行文本的文體分析只是眾多選擇的一種,研究者可以根據(jù)具體情況、依托個人所長選擇適當?shù)恼Z言學概念對具體文學文本開展文體研讀。通過文體學把文學文本細讀與語言學結合起來,既為文本細讀開創(chuàng)了新的路徑,也為語言學研究拓寬了研究領域。除此之外,基于文體學視角進行文學文本細讀具有明顯的教學實踐意義。文學和語言學都屬于高校英語專業(yè)知識必修課程,這兩類課程的傳統(tǒng)模式都是概論介紹型,學習者只能通過機械的學習方式獲得一些皮毛知識;基于人本教育理念開設經(jīng)典文學文本細讀課程,并將文體學引入該類文學課堂開展文本研析,一方面整合了文學與語言學的教學,另一方面給學習者提供了親身體驗英語文學原著以及運用語言學理論進行實踐性語篇分析的平臺,兼顧了專業(yè)技能教育與人文素質教育,一舉兩得。
[注:本文系遼寧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2014年度立項課題(項目編號:JG14DB106),大連外國語大學2013年度校級教改立項重點項目(項目編號:2013Z0204),大連外國語學院2012年度科研基金項目(項目編號:2012XJQN11)的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1)Joanna Thornborrow & Shan Wareing. Patterns in Language: Stylistics for Students of Language and Literature[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2)Munro Alice. “Passion.” The New Yorker, March 22,2004.
(3)甘陽.大學通識教育的綱與目[R].大學理念與通識教育學術研討會. 香港:香港中文大學,2007.
(4)苗興偉. 人際意義與語篇的建構[J].山東外語教學,2004(1).
(5)羅鋼.一本經(jīng)典的經(jīng)典閱讀指南—評《最有價值的閱讀》[J].國家圖書館學刊,2008(1).
(作者單位:大連外國語大學英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