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運杰+龍明蓮
我國宋代大理學家朱熹非常主張朗讀,他說:凡讀書,須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只是要多讀數(shù)遍,自然上口,久遠不忘。而且要“逐句玩味”“反復精詳”“誦之宜舒緩不迫,字字分明”。學生進入高中階段,已經(jīng)有了一定的朗讀基礎(chǔ),有的教師因此就輕視了對學生的朗讀指導,從而影響了語文教學效果。
那么,高中語文教學如何進行朗讀指導呢?
一、以身示范,引領(lǐng)在先
李吉林教師說過:“教師的情感對學生的內(nèi)心體驗、情感的產(chǎn)生,是非常重要的外部條件?!币虼?,教師的范讀能創(chuàng)設(shè)富有感染力的氛圍,讓學生身臨文本意境,產(chǎn)生情感上的共鳴。
教師應當注重平等者的首席作用,即成為學生朗讀的引領(lǐng)者。誦讀不僅僅是一種教學方法,更應當成為教師自身素養(yǎng)的一種展示,有的教師不重視朗讀的示范作用,或者機械地朗讀,只作為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的簡單化的過程,既不注重感情的深度把握,也不注重普通話的標準與否。更有甚者,以方言進行所謂朗讀的“示范”。教師如此這般理解文本,又怎能激發(fā)學生對朗讀的熱情?為朗讀而朗讀,把手段當成了目的,此種教學遠離語言教學之根本,有害無利。
蘇霍姆林斯基說:“美的語言能帶給人愉悅、幸福和享受,是人類不可缺少的精神生活資料?!苯處熞τ柧氉约旱钠胀ㄔ捤?,力求讀得字正腔圓,讀出文本深層的感情。葉圣陶先生指出:“讀得其法,不但能理解作者寫什么,而且能與作者心靈相通?!比缱x《荷塘月色》要體現(xiàn)出舒緩、優(yōu)美的意境;讀《荷花淀》要體現(xiàn)出明朗、雅致的風格……
二、行云流水,字正腔圓
讀,就要讀得行云流水,方能顯出語文朗讀之魅力。朗讀指導的重要一點就是讓學生熟讀,我們不能忽視這一條鐵律,因為只有熟讀才談得上細膩的感情處理、節(jié)奏的準確把握、音韻的和諧與韻律的統(tǒng)一等。
不僅如此,還要下功夫讀得字正腔圓,這一點,不妨多學學戲曲演員特別是京劇演員的念白,學習他們對行腔的把握。徐世英先生曾將朗讀與講解做過精辟的比較,他說:“講解是分析,朗讀是綜合;講解是鉆進其中,朗讀是躍出紙外;講解是攤平、擺開,朗讀是融貫、顯現(xiàn);講解如同進行解剖,朗讀如同賦予作品以生命;講解只能使人知道,朗讀更能使人感受?!保ㄐ焓烙ⅰ墩務劺首x教學》)
比如平卷舌的問題,東北地區(qū)能分清楚平卷舌的不在少數(shù),但是分不清的也有很多。再如m和l、zh和z的區(qū)分等,都應當根據(jù)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正確地練習發(fā)音,以給學生正確的引領(lǐng)示范。
這不僅是一個發(fā)音技術(shù)的問題,更是自身素養(yǎng)的體現(xiàn)。如果學生能正確、流暢、圓潤的朗讀示范,那么,一定會在他們的心里灑下一片陽光,激發(fā)起濃厚的學習興趣,在老師的引領(lǐng)下,提前進入文本的意境里,不待講解,已理解了一半。
三、形式多樣,異彩紛呈
有人誤以為高中學生不需要朗讀形式的設(shè)計,以為那是公開課上的“花架子”,或者是“太幼稚”,因而鮮見朗讀形式的多樣化,常態(tài)課中的朗讀指導近乎為零,因為那樣“耽誤時間”“考試不考”,在急功近利的指導思想下,失去了寶貴的朗讀訓練。
高中生的心理特點告訴我們,對語言的學習仍然需要興趣的激發(fā),形式多樣的朗讀會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分組朗讀可以加強競爭意識、合作精神;個別朗讀可以增強自信,也便于針對性地指導;齊讀可以振奮精神,增強團隊凝聚力;分角色朗讀則可以深化理解,活躍課堂氣氛。教師充分利用這些多樣的朗讀形式,結(jié)合朗讀實效與文本內(nèi)涵,加以指導,一定會對教學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事實證明,形式多樣的朗讀可以讓學生對語言產(chǎn)生美的享受,對語文教學是十分有利的。異彩紛呈的朗讀會讓學生如入花開滿溪之境,享受流連戲蝶般的朗讀快樂,他們的潛能會在不知不覺中得到激發(fā)。
保加利亞心理治療家喬治羅扎夫認為“能夠發(fā)揮人類最大潛能的學習經(jīng)驗有三大特征,這也就是他的教學法或?qū)W習法的三大原則”,“第一,真正的學習是快樂的”,“第二,融合了有意識的和無意識的學習”,“第三,誘發(fā)內(nèi)在的潛能”。語文教師要站在這樣的學習高度來理解朗讀的重要性。
四、讀出滋味,漸入佳境
朗讀的過程,歸根到底是親近和品味語言的過程。課堂中常見各類名義的“概括”,什么段落大意之概括,語言特點之概括,大多是用簡單的、抽象的語句替換掉文本原有的生動的個性化語言,學生失去了對原汁原味的語言的感知、領(lǐng)悟、抒發(fā)的機會,以記錄各種內(nèi)容的抽象分析替代了有聲賦情的朗讀,實在可惜。
教師要指導學生準確理解、品味欣賞語言,讀出文本的“滋味”,如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的灑脫、浪漫、率真。止于對文本的“理解”是不夠的,要把本詩的感情、風骨、氣韻、情緒通過聲音傳遞出來。所以,教師必要下苦功夫鉆研,揣摩,試讀,才有可能給學生以準確地指導,才能上出真正的有語文味的課。
當然,對文本的理解因人而異,學生的認知理解能力也參差不齊,他們對語言內(nèi)涵的把握需要一個漸進過程,此種情況提醒教師,對于很多文章,完全可以一讀再讀,正所謂“溫故而知新”,學生有了新的理解和體會,再來朗讀,定會有更加豐富的感受和表現(xiàn)。筆者讓高三學生再讀以前學過的《荷塘月色》《天山景物記》《長恨歌》,其朗讀表現(xiàn)力較之初學時,都有新的突破。這是因為他們的閱歷、學養(yǎng)、朗讀水平上升到了新高度,駕馭起來就更熟練了。
讀出語文的滋味,漸入文學的佳境,語文課這樣上,何樂而不為呢?
五、創(chuàng)設(shè)情境,榜樣示范
如何化文字為聲音,還文本以感情?課堂上離不開情境的創(chuàng)設(shè)。創(chuàng)設(shè)適合于文本的情境,會讓學生產(chǎn)生強烈的心理觸動,較快地進入文本的氣氛,為朗讀奠定良好的基礎(chǔ)。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曾經(jīng)說:“教育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闭Z文課堂里就充盈著這樣的推動與喚醒。君不見,班里總有這樣那樣的榜樣,其身邊集聚著的“粉絲”熱愛著,模仿著。我們語文老師要刻意樹立朗讀的榜樣,發(fā)現(xiàn)朗讀的苗子,激勵學生向高水平的朗讀邁進,鼓勵學生向朗讀尖子靠近。不少學生認為朗讀是高不可攀的,只屬于少數(shù)人的專利,教師要消除朗讀的畏懼感,還要善于從學生中“海選”,不斷地推出新人,持之以恒地培訓,由“草根”朗讀發(fā)展到“明星”朗讀。
第斯多惠說:“教學的藝術(shù)不在于傳授本領(lǐng),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崩首x教學尤其如此。每一種技術(shù)的傳授都不如熱情的調(diào)動,“未成曲調(diào)先有情”,這不僅僅是朗讀的需要,更是語文教師的一種情懷。
(杜運杰,龍明蓮 山東省膠州市第二中學 266326)endprint
現(xiàn)代語文(學術(shù)綜合) 2014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