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欠紅,李云華,鄧遠芬,吳 英,羅慶文,指導:朱虹江,葉 勇
(1.云南中醫(yī)學院,云南昆明 650500;2.云南中醫(yī)學院第一附屬醫(yī)院,云南昆明 650021)
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是在慢性阻塞性肺病過程中,病情出現超越日常狀況的持續(xù)惡化?;颊叨唐趦瓤人?、咳痰、氣短和(或)喘息加重,痰量增多,呈膿性或黏膿性,可伴發(fā)熱等炎癥明顯加重的表現。
化痰祛瘀通絡法是根據中醫(yī)理論及多年臨床實踐研制的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的有效治法。通過臨床研究,該方法對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的的臨床癥狀和體征的改善均較明顯。為了進一步驗證該方法療效,筆者觀察了80例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IL-8、TNF-α、CRP的變化及該方法對 IL-8、TNF-α、CRP 及 FEV1%、FEV1/FVC的影響,療效滿意,現報道如下。
本項目所納入研究的80例病例均來源于云南中醫(yī)學院第一附屬醫(yī)院急診科2012年6月-2013年6月的COPD急性加重期的住院患者。
所有病例均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治指南”2007年修訂版中COPD的診斷標準[1]。中醫(yī)診斷參考中醫(yī)內科學第7版肺脹的診斷標準。中醫(yī)主要癥候為:咳嗽、咯痰,痰多白黏或黃稠、膿性痰,胸悶、喘促,心悸,面色晦暗,唇甲紫紺,舌質暗或淡紫,苔白膩或微黃,脈滑或細澀。中醫(yī)辨證為痰濁壅肺、瘀血內阻、絡脈不通的肺脹急性期患者。
將觀察病例隨機分為2組,治療組40例,其中男31例,女9例,年齡48~79歲,平均62歲;對照組40例其中男28例,女12例,年齡51~77歲,平均年齡61歲?;颊咝詣e、年齡、病情嚴重程度經統計學處理,無統計學差異(P>0.05)。
對照組采用吸氧、抗感染、舒張支氣管、祛痰等藥常規(guī)治療。治療組在此基礎上加用化痰祛瘀通絡法,化痰祛瘀通絡法所擬的方劑組成:魚腥草20g,金蕎麥 20g,川芎 15g,桔梗 10g,水蛭 3g,地龍 10g,葶藶子15g。煎服方法:上方冷水泡30min,水開后煎15min,煎2次。將兩次藥液混合后分兩次服用,每次服藥200mL,早晚餐前服用。療程:2組均以10d為1個療程。其他處理條件均相同。
治療前后各進行1次血清IL-8和TNF-α水平檢測,用酶聯免疫吸附法,采用相應的ELISA檢測試劑盒(IL-8檢測試劑盒、TNF-α檢測試劑盒均購于美國R&D公司)檢測,按照試劑盒說明書操作。治療前后進行檢測血清CRP,由醫(yī)院檢驗科檢驗。血標本的采集與處理:采集外周血,靜置20min后經常溫1700r/min離心后,收集上清液置于凍存-20℃冰箱中待測。肺功能測定:采用肺功能儀(max autobox6200)對AECOPD患者進行測定。主要檢測指標為FEV1、FEV1%、FEV1/FVC,由同一熟練技師操作。
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對各數據進行描述性分析、正態(tài)性檢驗與方差齊性分析。組間比較采用成組t檢驗,總療效判定采用χ2檢驗。在描述性分析中,對于正態(tài)分布的數據,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正態(tài)分布的2組數據經方差齊性檢驗后,對方差齊者應用t檢驗,對方差不等的數據采用t'檢驗。
2組治療前后均進行主要癥狀及體征的積分分析。根據癥狀輕、中、重分別記分。中醫(yī)證候療效判定標準[2]:顯效:臨床癥狀、體征積分減少≥70%;有效:臨床癥狀、體征積分減少≥30%;無效:未達到以上標準。兩組治療前后均進行IL-8、TNF-α、CRP的檢測及FEV1、FEV1%、FEV1/FVC的檢測。
2 組治療前后 IL-8、TNF-α、CRP 的變化結果見表1。
2組治療前后 FEV1、FEV1%、FEV1/FVC的變化結果見表2。
表 1 2組治療前后 IL-8、TNF-α、CRP 的變化結果(±s)
表 1 2組治療前后 IL-8、TNF-α、CRP 的變化結果(±s)
注:2組治療后 IL-8 比較:經成組 t檢驗,t=1.1789,P<0.05;2組治療后 TNF-α 比較:經成組 t檢驗,t=2.4933,P<0.05;2 組間 CRP 比較:經成組 t檢驗,t=3.3271,P<0.05。
治療組(n1=40) 對照組(n2=40)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IL-8/ng·L-1 508.35±126.46 417.81±121.02 499.24±145.54 TNF-α/ng·L-1 373.39±86.26 277.16±57.92 381.83±75.01 CRP/mg·L-1 45.35±11.46 8.81±7.02 48.24±9.54治療后447.85±106.52 309.85±59.34 13.85±6.52
表2 2組治療前后FEV1、FEV1%、FEV1/FVC的變化結果(x±s)
2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3。
表3 2組臨床療效比較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呼吸系統常見病和多發(fā)病,屬中醫(yī)“肺脹”范疇。以氣流受限為主要特征,反復感染是造成COPD急性加重的重要原因。炎癥介質在氣道炎癥形成中起重要作用。IL-8是重要的趨化和激活中性粒細胞的細胞因子,主要由肺泡巨噬細胞、氣道上皮細胞、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等分泌??墒怪行粤<毎庑胃淖儯龠M其脫顆粒,釋放超氧化物和溶酶體酶,從而損傷肺組織 。IL-8存在于氣道炎癥的始終,起著引發(fā)、維持甚至加重氣道炎癥的重要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應氣道炎癥的嚴重程度。TNF-α是一種具有多重局部和系統生物活性的細胞因子,可參與多種生理、病理與免疫過程。急性感染時,通過巨噬細胞激活使TNF-α產生增多,而TNF-α可促進炎癥細胞粘附、游走和浸潤,迅速引起肺組織損傷[3-4]。血清C反應蛋白(CRP)是一種急性時相反應蛋白,急性炎癥時CRP濃度4~6h內迅速上升,1~2d內達到峰值,升高幅度與感染程度呈正比,半衰期6h,隨著炎癥消退,CRP也很快下降。
本研究表明COPD患者病情好轉時IL-8、TNF-α、CRP明顯下降,治療組與對照組比較有統計學意義。穩(wěn)定期并沒有下降至正常范圍,可能是COPD患者特異性炎癥好轉,但仍存在非特異性炎癥及氣流受限。肺功能檢查是診斷COPD的指標之一,是對COPD嚴重程度分級的客觀指標。治療后治療組與對照組比較,FEV1、FEV1%、FEV1/FVC有統計學意義。
根據慢性阻塞性肺病加重期的主要病機為痰濁壅肺、瘀血內阻、絡脈不通創(chuàng)制的化痰祛瘀通絡法是該研究組在多年臨床及科研工作中總結出的新方法,該研究表明化痰祛瘀通絡法可以達到改善患者臨床癥狀、肺功能,抑制機體炎性反應,減輕氣道高反應性,更為有效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病。所擬方組方合理,藥理研究表明,方中魚腥草、金蕎麥、葶藶子等藥具有抗炎、抑制炎性介質的作用,川芎,水蛭,地龍具有活血化瘀,改善微循環(huán),緩解支氣管痙攣作用。該方配伍使用后,能夠起到清熱化痰、活血化瘀、宣肺止咳的作用,能夠顯著抑制炎性介質的釋放、改善肺功能。
[1]中華醫(y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治指南(2007年修訂版)[J].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2007,30(1):199-233.
[2]中華人民共和國衛(wèi)生部.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S].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2.
[3]施煥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6.
[4]李保國,李沛.慢性阻塞性肺疾病IL-8、CRP、中性粒細胞的變化及作用[J].中國現代醫(yī)生,2009,47(7):3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