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金玲,劉 璐,周 京,王社斌,許并社
(1.太原理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太原 030024;2.新材料界面科學與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太原 030024;3.山西省新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太原 030024)
鎂合金被譽為“21世紀可再生利用的綠色工程材料”,在資源、能源和環(huán)境日益苛刻的今天更呈現出其強勁的發(fā)展勢頭.目前,很多研究者的研究重點集中在通過在鎂合金的熔煉過程中,添加其他元素(如堿金屬、堿土金屬、稀土元素等)來提高鎂合金材料的加工與使用性能,從而擴大鎂合金的應用范圍[1-5].但是,對于熔煉過程中尤其是高溫溶液中各相之間的反應以及隨著溫度、相組成的變化,合金成分的吸收率、夾雜物的數量研究較少.眾所周知,精確的合金含量、較少的夾雜物直接影響著鎂合金材料的力學性質和抗腐蝕性能,因此,凈化熔煉[6]引起科研工作者廣泛重視.
近年來,針對鎂合金熔體無熔劑的凈化精煉技術,各科研團隊進行了一系列的研究[7-9].中北大學[10]曾研究了在AZ91鎂合金熔煉精煉過程中采用旋轉式噴頭吹Ar,通過實驗,確定了最佳的Ar氣流量和噴頭的旋轉速度,得到了力學性能良好的AZ91鎂合金;安徽工業(yè)大學[11]采用 Ar和SF6混合氣體保護的同時吹Ar氣來精煉AZ91鎂合金,通過對AZ91鎂合金熔體中氫含量的測定,確定了吹Ar精煉的最佳工藝參數;清華大學[12]曾利用斯托克斯公式計算模擬了夾雜物沉降距離與靜置時間的關系,結果表明通過改變高溫熔體的流動性可以達到去除夾雜物、凈化溶體的作用;日本東北大學[13]采用相似性原理用水模擬鋼液,通過頂吹、側吹氣體,研究了氣體流量與氣泡/熔液之間傳質速度的作用機理.但是,對于井式爐內鎂合金熔體頂吹氣體精煉過程中氣泡的攪拌行為、氣體對鎂合金熔體的混合過程、氣泡-金屬-夾雜物之間的傳質/化學反應現象及該反應過程的動力學機理至今卻鮮有報道.
為此,本研究作為開發(fā)鎂合金無熔劑精煉技術的基礎研究環(huán)節(jié),以冶金傳輸理論為基礎,以熱態(tài)井式鎂合金精煉爐為原型,計算、設計和制作冷態(tài)模擬鎂合金頂吹氣體精煉裝置,測定、優(yōu)化井式鎂合金爐頂吹Ar氣精煉中的最佳工藝條件;同時,設置頂吹Ar氣精煉條件、用無熔劑精煉在井式熔煉爐中熔化、精煉Mg-1.14Ca-3Zr-xY和Mg-9Al-2.25Sr-xY系鎂合金,計算各元素的損失率,分析鎂合金無熔劑精煉過程中元素損失率的影響因素,探討高溫熔體中各元素之間的反應機制,為開發(fā)鎂合金無熔劑凈化精煉技術、實現鎂合金的節(jié)能減排、綠色化生產提供基礎實驗數據.
由于在實物中研究反應現象常常受到各種環(huán)境條件等約束,因此,可以選擇與實物相似的物質或模型進行研究,此種方法稱為相似原理模型研究方法.
為了觀察精煉過程中,鎂合金熔體的流動行為,分析各元素的混合,研究元素在精煉時,尤其在吹入氣體后熔液的傳質以及化學反應,本實驗采用相似性原理進行模擬、計算:實驗中,熔融態(tài)的鎂合金液體采用水來進行模擬,而精煉過程中所形成的熔渣則用食用油來模擬,為了更清楚的觀察到實驗現象,示蹤劑選用藍色墨水;采用連接吹氣管的燒杯模擬井式鎂合金精煉爐的熔煉坩堝,來進行鎂合金頂吹 Ar氣精煉的冷態(tài)模擬實驗.
當鎂合金在精煉過程中采用頂吹Ar攪拌時(φ吹氣管=8 mm),可以將鎂合金熔體看作是一種粘性流體,而整個精煉過程則可以看作是流體在爐中做有壓流動,此時可以用雷諾準數(Re)作為相似性準數.在進行鎂合金熔體相似性模型研究時,相似準數(雷諾準數)至關重要:若高溫下鎂合金熔體的雷諾準數(Re)與冷態(tài)時水的雷諾準數(Re)相等,則在頂吹Ar攪拌過程中,兩者的流動狀態(tài)相似,即可以通過對水的流動狀態(tài)來研究精煉過程中鎂合金熔體的流動行為.
式(1)是根據鎂合金精煉爐坩堝的尺寸(Φ90 mm×210 mm)、熔煉時加入的合金質量(m=1 400 g)、密度(ρ=1.65 g/cm3)等,來計算得出熔煉實驗時鎂合金熔體的高度(H).
鎂合金以及水的密度(ρMg、ρw)之比與黏度(μMg、μw)之比可用 Cρ(式(2))、Cμ(式(3))來分別表示;熱態(tài)實驗時坩堝的內徑(DMg=90 mm)與冷態(tài)模擬實驗時燒杯的內徑(Dw=100 mm)之比可用Cl(式(4))來表示.
表1為高溫時(983 K)鎂液和室溫下(293 K)水的黏度和密度.
表1 模擬實驗的相關物理參數
根據表1中的高溫鎂合金液以及水的密度、黏度以及冷熱態(tài)實驗坩堝的內徑,帶入式(2)、式(3)、式(4)中,可計算得出 Cρ、Cμ、Cl的值分別為1.653 0、1.230 0 和0.900 0.因此,可以得出冷態(tài)模擬實驗中水的深度
圖1是通過模擬計算后得出的冷態(tài)模擬頂吹Ar氣精煉的實驗原型圖.由于高溫鎂合金熔體的雷諾準數(Re)與實驗模型中水的雷諾準數相等,因此,可知式(5)成立.而根據之前所計算得出Cρ、Cμ、Cl之值,可以求出熱態(tài)實驗與冷態(tài)模擬時頂吹噴管的氣體流量比(Cv),Cv=0.826 8.
圖1 模擬裝置示意圖
吹氣精煉法又稱氣泡浮游法,是無熔劑精煉的重要方法之一[14].吹入氣泡的直徑越小,分布越均勻彌散,精煉效果越好.吹氣過程中,氣泡的形成主要有鼓泡和射流兩種理論:鼓泡模型認為氣體在噴管口處靜力學條件下形成氣泡,氣泡長大后脫離孔口,這樣周期地進行,氣泡的尺寸主要取決于液體密度和表面張力等[14];而射流模型是氣流量較大時的一種模型,認為氣體于噴管口處在動力學條件下形成尺度穩(wěn)定的氣泡,并連續(xù)地把氣體射流侵入到液體中,在放射狀射流區(qū)域的邊界層附近可形成氣泡群,射流形成的氣泡尺寸要比鼓泡形成氣泡尺寸小,這些小尺度氣泡把精煉氣體表面積增加到十幾倍甚至幾十倍,且彌散分布于液體內,可大幅度增加氣泡/金屬液體的接觸界面積和接觸時間,最大限度地發(fā)揮精煉效果.
根據Farlas和Robertson的研究結果,噴射數Ni與噴嘴出口的氣流速度v0(m/s)、噴管出口直徑d0(cm)、熔池內液體密度ρ1(g/cm3)、以及吹入氣體的密度ρg(g/cm3)滿足下式關系:
同時,噴射數Ni>0.4,則在吹氣過程中形成的是射流型氣泡,而 Ni≤0.4時,則形成的是鼓泡型氣泡.
將冷態(tài)模擬實驗的參數帶入式(6)中計算,可得出:吹入氣體流量 Q >1.004×10-6m3/s,即Q >60.24 N·cm3/s時,在吹氣過程中形成的是射流型氣泡;增大氣體流量,噴射數Ni隨之增加,而形成的氣泡尺度則會相應減小.在本實驗條件下,頂吹Ar氣的流量Q應控制在產生射流型氣泡的同時,不會使鎂合金熔液的表面產生飛濺,因此,本實驗的頂吹 Ar氣的初始流量定為100 N·cm3/s.
圖2是冷態(tài)模擬頂吹Ar氣精煉實驗裝置的流程圖.根據之前的模擬計算結果,在冷態(tài)模擬實驗時,用來模擬井式爐的燒杯中加入水(h=156 mm)來模擬高溫鎂合金熔液,之后加入10 mL的食用油來模擬精煉過程形成的爐渣,在燒杯中間插入Ar氣吹氣管,調節(jié)吹氣管高度,使其與燒杯底部距離為10 mm,以D08-2D/ZM型流量計控制Ar氣流量.通入Ar氣,待燒杯中流場穩(wěn)定后滴入墨滴示蹤,并用攝像機拍攝記錄混均時間,觀察、測定、分析冷態(tài)井式爐中的Ar氣流量對混均時間的影響,以確定熱態(tài)實驗的最佳精煉條件.
圖2 模擬裝置流程圖
圖3是冷態(tài)模擬實驗時,頂吹Ar氣形成的射流型氣泡促使鎂合金熔液(水)的流動方向以及上升氣泡促使爐渣面(食用油層)形成噴口眼的示意圖.觀察圖3,Ar氣吹入鎂合金熔液中后,所產生的射流型氣泡,將由下而上運動至表面,在其作用下,金屬熔體水平推移至坩堝壁并減速下降,使得金屬熔體作環(huán)流運動,起到攪拌的目的(圖3箭頭方向).隨著Ar氣的流量(Q)的增大,金屬熔體的流動速度隨之變快,即增大了熔體的攪拌功(ε),縮短了熔體中各元素的混均時間;但隨著Ar氣流量(Q)的增大,熔渣表面的噴口眼面積隨之增大,即金屬熔體與外界氣氛接觸的幾率和時間相應增加,從而加劇金屬熔體的氧化損失;若Ar氣流量(Q)到某一臨界數值時,會有沾粘金屬液的Ar氣泡從熔體中飛出,即產生了流體飛濺現象[15],更加劇了合金元素的氧化損失.對于這種實驗現象的分析與討論,為金屬在高溫熔融狀態(tài)下優(yōu)化頂吹Ar氣流量(Q)提供了難于測量到的一系列數據.
圖3 頂吹Ar時金屬熔體形成的流場及氣泡在渣面形成的噴口眼示意圖
圖4是冷態(tài)實驗測定的熔體混均時間(τ)隨頂吹Ar氣流量(Q)變化的函數曲線,為比較方便,根據實驗條件和文獻[13]計算熔體的攪拌功(ε)隨頂吹Ar氣流量(Q)變化的函數曲線并繪入圖內.
圖4 混均時間和攪拌功隨氣體流量的變化
由圖4可知,在頂吹Ar氣深度(h0)一定的條件下,當頂吹Ar氣流量(Q)≤300 N·cm3/s時,隨著Q的增加混均時間τ直線減小,熔體的攪拌功ε也直線增加;當頂吹 Ar氣流量在300≤Q≤350 N·cm3/s時,隨著 Q的增加,雖熔體的ε直線增加,但τ的減小幅度緩慢;當頂吹Ar流量(Q)>350 N·cm3/s時,隨著Q的增加,熔體的ε雖直線增加,但熔體混均時間τ卻幾乎維持在(12.57±1.5)s的水平不變.歸納整理的熔體混均時間(τ)隨攪拌功(ε)的函數關系式(7)基本符合Kazumi MORI等[13]所得出的相關結論.
在進行熱態(tài)試驗時,可以根據公式(7),通過頂吹Ar氣流量(Q)、熔體混均時間(τ),來確定熱態(tài)試驗時的頂吹工藝參數.同時,考慮到頂吹Ar氣過程中,所形成的噴口眼會增加鎂合金熔體與外界氣氛的接觸,從而造成元素的氧化損失,因此,根據模擬冷態(tài)試驗結果,由相似準數CQ求出鎂合金精煉爐中頂吹Ar氣熱態(tài)精煉實驗條件,如表2所示.
表2 頂吹Ar攪拌精煉參數
熱態(tài)試驗時,采用工業(yè)純Mg錠(99.8%)、Al錠(99.3%)、Mg-25Y、Mg-30Sr、Mg-35Ca和Mg-30Zr(質量分數)中間合金為原料,用砝碼天平和電子天平分別稱取原料,裝入7.5 kW、坩堝尺寸為Φ 90 mm×210 mm 的SG2-7.5-10型井式坩堝爐中,以CO2+SF6混合氣體保護把金屬料熔化后,在983 K的精煉溫度下,以設定的方式進行精煉.其中,A組實驗用人工攪拌法精煉10 min,B組實驗用優(yōu)化的表2條件頂吹 Ar氣(純度為99.999%)進行攪拌精煉10 min,兩組實驗經靜置后,再將鎂合金熔體注入預先準備的模具中,脫模后稱取鑄件質量與爐渣質量.用NiCr-NiSi型熱電偶測量鎂合金熔體溫度,用KSW-6D-16型溫度控制儀控制自動爐內鎂合金熔體溫度.用Sparklab火花原子放射光譜儀及HK-2000型等離子體光譜儀測定合金中各元素的含量,以計算Mg和合金元素的收得率、分析各元素損失途徑及其損失機理.
表3為A、B兩組采用不同精煉方法前后合金的質量、爐渣的質量以及各元素含量.分析表3中的數據可知,頂吹Ar氣精煉方法(B)的總收得率(89.03%),比人工攪拌精煉方法(A)(78.03%)提高了11%,且B法的堿土金屬Sr、稀土Y元素成分幾乎接近目標成分要求,但A法的Zr和Y元素的損失率卻較高;B法的爐渣量(42.24 g)比A 法(258.54 g)少5倍.由此可見,在983 K的精煉溫度下,與A法相比,采用頂吹372 cm3/s Ar氣攪拌精煉法,可以明顯提高合金元素的收得率,降低爐渣發(fā)生量.這是因為頂Ar氣攪拌精煉具有穩(wěn)定、持續(xù)的連續(xù)環(huán)流運動(圖3、4),不僅促進合金成分在高溫 Mg熔體中的熔化與均勻溶解,提高液/液相反應速率,同時避免了人工攪拌過程中帶來熔體流場不穩(wěn)定性和空氣的卷入.這證明頂吹Ar氣攪拌精煉法(B)是提高金屬元素及合金元素的收得率、減少爐渣發(fā)生量的有效方法之一.
表3 精煉前后合金、爐渣的質量及各元素成分(質量分數)
精煉過程中各合金元素的收得率是決定精煉方法、左右冶煉成本的關鍵指標之一;而熔煉、精煉過程中爐渣等固體廢棄物的發(fā)生量是表征該工藝方法能否達到節(jié)能減排、綠色化生產的一個重要尺度[16].從表3中各元素精煉前后的質量分數可以看出,通過冷態(tài)模擬實驗優(yōu)化的井式鎂合金精煉爐頂吹Ar氣的工藝參數不僅可提高金屬和合金元素的收得率,同時也把熔煉、精煉過程中的固體廢棄物(爐渣)發(fā)生量減少了5倍.為進一步提高資源利用率和鎂冶金的綠色工業(yè)化程度,需要從冶金反應工程的角度分析其作用機理.
在本研究體系中,A法是在105Pa、CO2+SF6混合氣體保護下精煉Mg-Ca-Zr-Y系983 K的熔融合金熔體;B法是在105Pa、CO2+SF6+Ar混合氣體保護下精煉Mg-Al-Sr-Y系983 K的熔融合金熔體.有研究表明[8],鎂合金在熔煉、精煉過程中各元素的損失主要有兩方面:高溫蒸發(fā)損失以及與大氣中的氧接觸后的氧化損失.本課題組前期研究[8]計算了鎂合金熔煉時各主要元素的高溫蒸汽壓,Mg元素的蒸汽壓最高,在983 K下為103Pa,其余元素此溫度下的蒸汽壓均低于此數值;本熱態(tài)實驗精煉條件是105Pa、983 K,A、B兩體系中的任何金屬元素均不滿足蒸發(fā)的條件,因此,精煉過程中合金的損失主要是由元素與空氣發(fā)生氧化反應而生成爐渣所造成的.
在105Pa、983 K和CO2+SF6+Ar混合氣體保護下的井式精煉爐內的鎂合金高溫熔體,其中的各元素須經過以下3個子過程,才能與空氣中的氧接觸,進而發(fā)生氧化反應:
1)元素由熔體擴散到渣/金/氣界面,形成元素/空氣界面;
2)元素在金屬元素/空氣界面發(fā)生氧化反應;
3)生成的金屬氧化物進入熔渣層或進入熔體中.
表4是熱態(tài)實驗鎂合金中各元素發(fā)生氧化反應的方程式以及在983 K下的氧化反應標準自由能.由983 K下 ΔGΘ計算值可看出,在本體系中,各金屬元素的氧化性依次為:Y>Ca>Sr>Mg>Zr>Al,而生成的氧化物密度均大于鎂熔體的密度(1.65 g/cm3),若不被熔渣吸收,則會進入金屬熔體中,或懸浮于熔體中或沉淀于底部,作為夾雜物,直接影響鎂合金的性能[8-9].
表4 各氧化反應的熵及氧化物的密度
熔煉、精煉過程中金屬元素損失率直接反映母料和其他合金料的損耗,是關系產品質量和制造成本的重指標之一,可用金屬元素的收得率來計算其損失率.圖5是A、B試驗中各元素損失率對比圖.分析圖5可知,對于堿土金屬Ca、Sr元素,其添加時的中間合金的熔點(933 K、879 K)、ΔGΘ相差并不大,但是采用不同的精煉方法,其損失率卻分別為23.81%、13.66%,頂吹 Ar精煉法(B)比用人工攪拌精煉法(A)的損失率減少10.1%;而對于Mg元素,B法比A法的損失率減少8.3%;對于Y元素,雖然采用人工攪拌精煉法(A)時Y的含量比采用頂吹Ar精煉法(B)高一倍,但是B法的損失率卻同樣比 A法減少32.5%,這從側面反映出井式爐頂吹Ar氣精煉法能夠起到提高合金元素利用率、降低損失率的作用.
不論A法還是B法,鎂合金中各元素的損失率的順序都是Mg<Ca(Sr)<Y,這與表4中3種元素發(fā)生氧化反應的ΔGΘ的大小趨勢一致,這是由于在精煉過程中發(fā)生氧化反應造成元素的損耗.其中A法中3種金屬的損失率相差很大,分別是 19.84%、23.81、46.40%;而 B 法中的3 種金屬的損失率分別是 11.52%、13.66%、13.89%,基本維持在10% ~15%,這說明采用頂吹Ar精煉法(B)比用人工攪拌精煉法(A)能夠減小并穩(wěn)定元素的損失率,即頂吹Ar氣可以有效地控制元素與外界接觸,減緩氧化反應的進行.為此需要通過冷態(tài)模擬試驗現象,來分析頂吹Ar氣精煉工藝提高資源利用率的作用機理.
圖5 A、B試驗中各元素損失率對比圖
采用用人工攪拌精煉法(A)時,會打開爐蓋,向熔池中插入不銹鋼棒不停地進行攪拌,來達到鎂合金中各元素反應完全、混合均勻的目的.但是,人工攪拌很容易打破金/渣/氣界面層,將空氣(O2)以渦流的方式輸入高溫鎂合金熔體中,使得第(2)子過程——氧化反應的發(fā)生.同時,攪拌速度越快、攪拌時間越長,氧化程度越嚴重,而鎂合金各元素的損失率則越大,這與計算得出的A法損失率數值相一致.
而采用頂吹Ar精煉法(B)時,不打開爐蓋,Ar氣直接通入坩堝底部,高溫鎂熔體中形成會射流型的氣泡群,同時帶動高溫熔液形成圖3所示的循環(huán)流場,達到加快各元素的熔化、混均的目的.而在吹Ar過程中密閉的爐蓋,使得金/渣/氣(CO2+SF6+Ar)界面層可以維持穩(wěn)定的形態(tài),有效地隔斷了鎂合金熔體與空氣的接觸,減少氧化反應的發(fā)生,從而達到提高金屬收得率的目的.
在B法中,鎂合金溶液與外界接觸的唯一位置是Ar氣泡射流群在表面所形成的“噴口眼”.圖6是冷態(tài)模擬試驗時拍攝的頂吹Ar時圖3中的“噴口眼”形狀隨氣體流量的變化照片.分析圖6,“噴口眼”形狀和面積隨著頂吹Ar氣流量(Q)的變化而變化.當Ar氣流量為100 N·cm3/s時,熔池內冒出Ar氣泡,“噴口眼”出現,氣泡消失,“噴口眼”閉合;當Ar氣流量為400 N·cm3/s時,“噴口眼”近似為圓形,其面積約為渣/金界面積的十分之一左右,且隨著氣泡的出現而不停開合;當Ar氣流量為500 N·cm3/s時,“噴口眼”呈不規(guī)則形態(tài),其面積約為渣/金界面的三分之一,且隨著Ar氣泡群的出現,一直呈開口狀.這一冷態(tài)模擬實驗現象,與MARUYAMA A[15]等人的報道結果一致,說明頂吹Ar氣流量與“噴口眼”的大小有關,即通過調節(jié)Ar氣流量來控制鎂合金熔體與空氣的接觸面積.本熱態(tài)實驗中采用圖6(b)形態(tài)的“噴口眼”,可以觀察到,“噴口眼”上端Ar氣不斷溢出,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起到保護熔體的作用,從而提高元素的利用率,減少夾雜物的形成.
圖6 不同流量下的噴口眼形貌
1)在本試驗條件下,頂吹Ar攪拌精煉的通氣流量在300 ~500 N·cm3/s,最佳點為450 N·cm3/s.
2)熱態(tài)精煉實驗中,與人工攪拌精煉相比,頂吹Ar攪拌精煉可以有效減少合金元素的損失率.鎂、稀土、堿土元素的損失率分別降低8.3%、32.5%和10.1%,金屬的總損失量減少11%.
3)通過控制頂吹Ar氣的流量,可以 改變“噴口眼”的面積,減緩氧化反應,從而提高元素的收得率,減少夾雜物的生成.
[1] 王社斌,祁小葉,張金玲,等.時效處理和La含量對AZ91合金組織和力學性能的影響[J].金屬學報,2011,47(6):743-746.WANG Shebin,QI Xiaoye,ZHANG Jinling,et al.Effect of aging treatment and La content on microstructure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AZ91 alloy[J].Acta Metallurgica Sinica,2011,47(6):743-746.
[2] CIZEK L,GREGER M,PAWLICA L,et al.J Study of selected properties of magnesium alloy AZ91 after heat treatmentand forming[J]. MaterProcess Technol,2004,157-158:466-471.
[3] LI P J,TANG B,KANDAL OVA E G.Microstructure and properties of AZ91D alloy with Ca additions[J].Mater Lett,2005,59:671 -675.
[4] HUANG Deming,CHEN Yungui,TANG Yongbai,et al.Effects of Ca addition on the microstructure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Mg - 4Al- 1RE alloy[J].Special Casting& Nonferrous Alloys,2005,25(12),718-722.
[5] 曾小勤,吳玉娟,彭立明.Mg-Gd-Zn-Zr合金中的LPSO結構和時效相[J].金屬學報,2010,46(9):1041-1046.ZENG Xiaoqin,WU Yujuan,PENG Liming.LPSO Structure and aging phases in Mg-Gd-Zn-Zr alloy[J].Acta Metallurgica Sinica,2010,46(9):1041 -1046.
[6] 趙倫,劉建睿,黃衛(wèi)東.鎂及鎂合金生產過程的污染物治理研究[J].鑄造,2008;57(12):1304-1307.ZHAO Lun,LIU Jianrui,HUANG Weidong.Pollutant treatment in production process of magnesium and magnesium alloys[J].Foundry,2008;57(12):1304 -1307.
[7] WU Guohua,XIE Min,ZHAI Chunquan.Purification technology of AZ91 magnesium alloy wastes[J].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2003;13(6):1260-1264.
[8] 張金玲,王社斌,衛(wèi)英慧,等.真空熔煉 AZ91鎂合金過程中 Mg元素的蒸發(fā)行為[J].稀有金屬材料與工程,2007,36(9):1601-1604.ZHANG Jinling,WANG Shebin,WEI Yinghui,et al.The evaporation of mg during vacuum smelting of AZ91 magnesium alloy[J]. Rare Metal Materials and Engineering,2007,36(9):1601-1604.
[9] 王社斌,張金玲,張俊遠,等.AZ91鎂合金中 La的吸收率及其影響因素[J].中國有色金屬學報,2007,17(6):968 -972.WANG Shebin,ZHANG Jinling,ZHANG Junyuan ,et al.Absorptivity of La in AZ91 magnesium alloy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J]. TheChinese Journalof Nonferrous Metals,2007,17(6):968 -972.
[10] 陳廣告,靳玉春.旋轉噴吹Ar精煉對鎂合金性能的影響[J].鑄造設備研究,2008,6(12):18-21.CHEN Guanggao,JIN YuChun. Effectofrotary injection Ar refining process on magnesium properties[J].Research Studies on Foundry Equipment,2008,6(12):18-21.
[11] 許四祥,吳樹森,高培青.工藝參數對鎂合金熔液除氣精煉的影響[J].中國有色金屬學報,2009,19(2):217-221.XU Sixiang,WU Shusen,GAO Peiqing.Effect of technical parameters on purging and degassing of magnesium alloy melt[J].The Chinese Journal of Nonferrous Metals,2009,19(2):217 -221.
[12] 張軍,何良菊,李培杰.鎂合金熔體凈化工藝的研究[J].鑄造,2005,54(7):665-669.ZHANG Jun,HE Liangju,LI Peijie.Purification technique of regenerated magnesium alloy melt[J].Foundry,2005,54(7):665 -669.
[13] KAZUMI MORI,MASAMICHI SANO.インジェクション冶金の動力學[J].Tetsu-to-Hagané,1981,67(6):672-693.
[14] 蔣海燕,孫寶德,倪紅軍,等.鋁合金熔體凈化工藝[J].特種鑄造及有色合金,2001(2):48-49.JIANG Haiyan,SUN Baode ,NI Hongjun,et al.Refining technology for aluminum alloy melts[J].Special Casting and Nonferrous Alloys,2001(2):48-49.
[15] ASUKA Maruyama.Spout eye formed at slag layer simulated by low-density particles in a cylindrical vessel with bottom bubbling [J].Tetsu-to-Hagané,2011,97(10):519-524.
[16] 劉璐,Mg-9Al-2.25Sr-xY合金組織和性能的研究[D].太原:太原理工大學,2012.LIU Lu.Study on microstructure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Mg-9Al-2.25Sr-xY magnesium alloy[D].Taiyuan:Taiy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