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家瑋?劉新暉
摘 要:“足”到“腳”的歷史研究,主要是想初步了解各歷史階段的分布情況,它們是如何發(fā)展的,以及存在的競爭和替換情況,找到選題中一些不好解釋的現(xiàn)象之原因,我們試著在歷史中尋找答案。我們從一些古文例子中,讓他們對比和分析,弄清足和腳在各個歷史階段的變化情況。
關(guān)鍵詞:足;腳;足類詞
從廣義上講,凡是與“足”有關(guān)的詞和詞組都屬于“足”類詞?!白恪焙汀澳_”是上位概念,腳包括腳趾、腳掌、腳面、腳背、腳心、腳跟(踵),一只腳必須有這六個部分才能構(gòu)成一個完整的腳。
(一)上古時期“足”和“腳”所指面貌
足在甲骨文中下邊像腳,上邊像膝蓋。
例如:(1)“足”在《說文》中的解釋為“足,人之足也。在下。從止、口。凡足之屬皆從足。即玉切。”
(2)“腳”,《說文》:“腳,脛也?!倍巫??“股與腳以膝為中,腳之言卻也,凡卻步必先脛?!薄澳_”本義指小腿。“腳”有“足”義始于上古末期。
通過考察上古時期《詩經(jīng)》《韓非子》《楚辭》《漢書》等作品中足的出現(xiàn)次數(shù)以及表達意義來看,“足”的基本義是“足以,值得”等。但“足”是這一時期表示“人腳”義的核心詞?!澳_”的“人腳”義此時已經(jīng)開始出現(xiàn)了,如“腳脛”。
(二)中古時期“足”與“腳”所指面貌
《世說新語》中“足”一共出現(xiàn)了51次,其中表示“腳”意義的又8例。
例子:孫綽賦遂初,筑室畎川,自言見止足之分《世說新語.言語》
通過對《世說新語》和《全唐詩》中“足”的統(tǒng)計來看,“足”的基本義多表示“足以,值得”,這一特點與上古相似,但與上古不同的是,“足”不再是這一時期表示“人腳”義的核心詞,取而代之的是“腳”,“腳”的用例共事325個,表“人腳”義的就有210個,占64.6%??梢?,“腳”發(fā)展到了中古,在表示“人腳”的“足”詞中已經(jīng)成為核心詞。
(三) 近古時期“足”與“腳”所指面貌
王力先生指出:“《說文》:‘腳,脛也;《釋名》:‘腳,卻也,以其坐時卻在后也。可見‘腳的本義是小腿?!?,到了中古,‘腳在基本詞匯中已經(jīng)代替了‘足,這里有一個典型的例子:‘潛無履,王弘顧左右為之造履。左右請履度,潛便于坐伸腳令度焉。(晉書·陶潛傳)” “腳”有“足”義的始見時代,經(jīng)過學(xué)者們的考訂,已經(jīng)把它提前到了三國。我們認為,“腳”從最初指“脛”到后來轉(zhuǎn)而指“足”,中間應(yīng)該有一個指“整個膝蓋以下部分”的過渡階段,即先從小腿擴大到包括腳掌在內(nèi),然后再縮小到腳掌。漢末魏晉南北朝時期正處在這個過渡階段之中,而一直到隋末這個過程似乎尚未完成。
下面這些例子中的“腳”都不易斷定是專指小腿抑或?qū)V改_掌,只能看作是籠統(tǒng)地指“整個膝蓋以下部分”(在具體的上下文中有時僅指這個整體中的某一部分,這是義位與義位變體的關(guān)系,二者并不矛盾):烏頭湯方,治腳氣疼痛不可屈伸。(金匱要略·中風(fēng)歷節(jié))左右遂擊之,不能得,傷其左腳。其夕,王夢一丈夫,須眉盡白,來謂王曰:“何故傷吾左腳?”乃以杖扣王左腳。王覺,腳腫痛生瘡,至死不差。(《西京雜記》卷6)臣久嬰篤疾,軀半不仁,右腳偏小。(《晉書·皇甫謐傳》載謐上晉武帝書)(王)貢初橫腳馬上,侃言訖,貢斂容下腳,辭色甚順。
專指“腳掌”的“腳”魏晉以后漸漸多見起來,如:或濯腳于稠眾,或溲便于人前。(抱樸子外篇·刺驕)羊了不眄,唯委腳幾上,詠矚自若。(世說新語·雅量)仰頭看室,而復(fù)俯指陛下腳者,腳(據(jù)《太平御覽》卷1引補),足也,愿陛下宮室足于此也。 《太平廣記》卷118等引《幽明錄》)左右巧者潛以腳畫神形,神怒曰:“速去!”(殷蕓《小說》卷1)身既浮涌,腳以(已)履地。(《法苑珠林》卷17、《廣記》110引《冥祥記》)于夜夢一沙門以腳踏之。(同上。 《廣記》作“以足躡之”)贊者曰:“履著腳”,堅亦曰“履著腳”也。(《御覽》499引《笑林》)《說文》:“襪,足衣也?!薄队衿纷鳌澳_衣”。此外,像“腳跟”“腳指”“腳跡”“腳腕”等,由于有另一個語素的限定,“腳”指“腳掌”也是確定無疑的。但是如果沒有其他語素或上下文的限定,或限定不夠明確,有時仍難以斷定“腳”是否就指“腳掌”,這種疑似的例子在這一時期是很多的。由此我們推測,“腳”在一定的上下文中專指“腳掌”,開始時也是作為“膝蓋以下部分”的一個義位變體而出現(xiàn)的,后來這個義位變體用得多了,就漸漸地獨立為一個固定的義位了。這個過程的最終完成,恐怕是要在“腿”取代了“股”“脛”以后,這時候原先由“股”“脛”“足”三個詞構(gòu)成的一個最小子語義場就變成了由“腿”(大腿、小腿)和“腳”兩個詞構(gòu)成了。
上面的簡單描述表明,“腳”在魏晉南北朝時期使用頻繁,詞義發(fā)生變化:先是義域擴大,侵入“足”的義域,有時還侵入“股”的義域,但最常用的還是指“膝蓋以下部分”;然后停止后一發(fā)展趨勢,并逐步失去指“小腿”部分的功能,詞義趨向于固定在“腳掌”上。這一過程的最終完成應(yīng)該是在唐以后。
小結(jié):“腳”的所指從上古到近古發(fā)展的脈絡(luò),我們可以看出,上古時期“腳”的用例較少并且義項比較單一,中古時期有了增多的跡象。到了近古,“腳”的義項開始廣泛擴展開來。一些新增的用法有:“腳步,奔走,踐踏”,“擔(dān)任傳遞、運輸?shù)娜思吧?,亦指搬運費”,“細密叢集的痕跡”,“殘渣,剩尾”等?!叭四_”義從中古一直到近古,是“腳”的核心用法。
參考文獻:
[1]蔣紹愚.漢語詞匯語法史論文集[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 2001
[2]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1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