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伙忠
“寫作文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創(chuàng)造性表述的過程,寫作能力是語文素養(yǎng)的綜合體現(xiàn)”。教師應如何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呢?
一、為有源頭活水來
陶行知認為寫作文“應該去尋找它的源頭,有了源頭,才會不斷地涌出真實的水來”。陶行知的話,一語道破了作文與生活的關系。
1.開啟五官觀察,在生活中發(fā)現(xiàn)素材。
魯迅先生曾說:“學習作文,第一須觀察!”如何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發(fā)現(xiàn)“不平?!?,在熟悉的人群中找到“閃光點”、獲得“新感受”,最好的辦法就是讓學生用五官觀察。
如去超市買菜,用眼睛看是否新鮮;用手拍、耳聽西瓜是否熟透;用鼻子聞一聞水果的香味;用嘴嘗一嘗熟食的可口度。我把學生帶到公園,站在山頂,眺望眼前的景物,和他們一起交流。物可以抓住它的外形、顏色、結構、功能的特點觀察;景可以抓住它的形態(tài)、顏色、聲音、季節(jié)的特點觀察;人物可以抓住他的外貌、性格、品質等特點觀察;事件可以抓住事情的過程特點觀察。做到見中有感,聞中有思,讓觀察的人活起來,讓觀察的物動起來。
翻開學生的日記,四季在孩子們的眼中變得如此可愛:“春天,野花喝醉了,瞧,它們的臉紅了。田野里,小蝌也搞演習了,它們一定是在學習長大如何捕蟲吧;夏天,河里的青蛙在荷葉上開著音樂會。菜地里,黃瓜穿著綠紗衣,豆角兒正在風中蕩秋千;秋天,橘子為秋姑娘掛上了紅紅的燈籠,閉上眼睛聞一聞,到處飄散著瓜果成熟的香味;冬天,潔白的雪花飄然而至,大地銀裝素裹,一片白茫茫地世界。”這樣美麗的畫面,正是學生用眼睛看、用耳朵聽、用心靈感受的結果。
2.積累素材,找“米下鍋”。
沒有米做不出飯,沒有豆子榨不出油,那么“下鍋米”從何而來呢?
(1)在閱讀中找。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閱讀是“吸收,是養(yǎng)兵千日”,寫作是“傾吐,是用在一時”。多讀,不僅能為寫作積累豐富的語言,而且能為寫作提供大量的范例。教師要為學生創(chuàng)造大量的閱讀條件,我總是及時地向學生介紹、指導學生閱讀自己訂閱的、班級圖書角的、學校圖書室的較好讀物,經常在班上朗讀報紙上、刊物上的好文章,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和熱情,并教給學生閱讀的方法,讓學生學會閱讀,喜歡閱讀,自主閱讀,在讀中自悟,在讀中自得,擷取精華。
(2)在生活中找。
寫作就是寫生活,必須引導學生做生活的主人,捕捉任何寫作的信息或材料。為此,我有意識地讓學生留心身邊的小事,一個自然景觀,一件細小的事,一個小的微笑。如我班上高美琪同學把自己和媽媽暑假一起去姑姑上班的地方玩而拾到的1600元錢,通過激烈的思想斗爭,最后把錢交還失主的生活經歷寫成“我的誠信夢”,參加邵武市第十四學校讀書節(jié)系列比賽活動,榮獲一等獎。這些都是生活在學生筆端自然地流淌的體現(xiàn)。因此,只有幫助他們睜開眼睛凝視萬物,豎起耳傾聽萬籟,敞開心靈感悟生活,去街市、去田野、去外地走一走,看一看,讓學生做生活的有心人,找“米下鍋”就不再成為難題。
二、“聊天室”里話精彩
聊天就是無拘無束地聊苦惱、聊收獲、聊體驗、聊快樂。為了讓學生獲取更多的寫作知識,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我利用學校是福建省少年宮教育實驗基地,自己負責文學欣賞指導的有利契機,以文學欣賞活動小組和班級為重要平臺,創(chuàng)建作文“聊天室”。每周我安排一個聊天主題,比如“要學蜜蜂采花忙(如何采集材料)”、“拉開序幕要精彩(如何寫好開頭)”、“橫看成嶺側成峰(多角度觀察)”、“人無我有才新穎(選材料)”、“莫踩別人腳印走(立意新)”等內容,讓學生以小組或自由組合為單位開展活動,和學生共同探討設計提問聊天的話題。為回答這些問題,學生一有時間就到學校圖書室、新華書店或上網查閱資料,進行大量廣泛的閱讀,篩選資料,做好讀書筆記,并請教老師和家長。聊天的形式有訪談、辯論、演講等。在老師與學生聊天,學生與學生聊天,老師、學生與家長聊天的過程中,學生體味到作文的情趣,提高作文訓練要求的能力。如就“莫踩別人腳印走”這一話題,學生聊天的精彩片斷:“我認為立意新,就是避舊立新,要敢想、會想,打破習慣常見的思路,用嶄新的眼光去認識事物。”“對,別人寫春游樂,我偏唱反調—因家里剛買房子還貸了款,春游要花錢,想到家里經濟拮據(jù),我心里一點也樂不起來?!薄拔矣X得寫猴子、老虎被馴化為人們表演各種節(jié)目,給人們帶來歡樂,給‘老板創(chuàng)匯,在猴子、老虎的眼中,人類是怎樣的呢?”學生在這樣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中聊天,深化了自己對事物的認識,培養(yǎng)了獨特見解的能力,“聊天室”成了學生作文的“訓練場”。學生在聊天室里自主、輕松、愉悅聊出一片精彩,聊出一片習作的小天地。
三、互評自改,風景也獨秀
曹雪芹的《紅樓夢》批閱數(shù)十載,增刪五次;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對“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的“綠”字,幾經斟酌、修改,才最后定稿。那么,如何引導學生修改自己的作文呢?在修改作文的過程中,一要多讀,邊讀,邊思考,邊修改;二要朗讀,讀出語感,口誦、耳聽、心思、手改;三要隔時讀,即舊文新改,一文多改,修改也有一個反復揣摩的過程。除此之外,還要勤問,問同學,問老師,問字典。問是求教,是調查,是為改服務的。在修改作文的過程中,還要讓學生懂得善于比較,怎么比?一是在題目的提示與要求下對比,發(fā)現(xiàn)問題與不足,當即修改;二是與別人好的作文比較“學人之長,補己之短”得到啟發(fā),再修改;三是在課文面前照一照。課文是很好的范文,可以學其妙處,照對修改;四是在老師的批語建議下對照,理解批語中修改要求,動手修改。2014年5月,我班吳巧麗同學參加福建省第六屆“海西”杯暨第十六屆海峽·冰心杯“種下誠信花,放飛中國夢”全國青少年寫作大賽獲小學高年級組二等獎。在日記里,她深有感觸地寫道:“只有懷抱著百改不厭的態(tài)度,修改后的作文猶如春天綻放的花朵,風景更獨秀?!?/p>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只要鼓勵學生處處留心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多姿多彩的生活必將訴諸學生的筆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