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聲智
我曾經(jīng)帶過很多屆小學生,也將《草船借箭》上過很多次,以前,每次上這篇課文,我都圍繞文中的最后一句話:“諸葛亮神機妙算,我真比不上他!”采用演繹法組織教學,讓學生體會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具體體現(xiàn)在哪里。結(jié)果,課堂總顯得十分沉悶,學生在老師不斷提示下總算才完成既定的教學目標。雖然課文上完了,但是我從學生復(fù)述故事的情況中明顯感受到教學效果是差的。
又到學習這篇課文的時候了,以前我執(zhí)教《草船借箭》時那沉悶課堂的情境仿佛又浮現(xiàn)在我眼前,毫無疑問,不能再像過去那樣采用演繹法的教學了,要不然課堂的“悲劇”必將會重演。于是,我決定改變教學方法,嘗試采用歸納法幫助學生理解課后習題“諸葛亮的神機妙算體會在哪些地方?”到底用怎樣的問題進行推進課堂,于是一個擴散性問題“諸葛亮的哪些舉動讓你想不到?”快速在我腦海閃現(xiàn)。隨后在精讀課文這一環(huán)節(jié)的預(yù)設(shè)方案形成了。到底能否達成預(yù)期的效果呢?現(xiàn)將實錄整理如下:
師:當我們初步感知了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并理清了課文的結(jié)構(gòu),從文中可知3天之內(nèi)造完10萬支箭比登天還難,就是這比登天還難的事情,諸葛亮卻圓滿地完成了任務(wù)。請你們再次仔細閱讀課文4~8自然段,思考一下,在閱讀過程中,看看諸葛亮的哪些舉動讓你想不到,請你將他的特別舉動畫上橫線,并打上“?”,當你閱讀完后,你理解了他的舉動后,再在后面打上“!”,當然還可以寫上簡短的批注。(學生開始沉下心閱讀。)
師:現(xiàn)在我們開始交流,諸葛亮的哪些舉動讓你想不到?
生:諸葛亮讓魯肅幫他準備船只、草把子、士兵,他明知道魯肅是周瑜的人,為什么還要將這一機密告訴魯肅,要是我就不會告訴任何人。(沒有學生幫助這位學生解答疑問。)
師:你的想法確實正確,萬一魯肅告訴了周瑜,憑周瑜的聰明和為人,說不定周瑜會百般阻撓,他借箭的計劃很可能會失敗。但事實上,魯肅沒有告訴周瑜,你們說魯肅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呢?
生:這說明魯肅為人還是誠實的。
生:這說明魯肅不像周瑜那樣喜歡妒忌別人。
生:這說明魯肅為了吳國的利益,不會讓周瑜陷害諸葛亮,說明他是個顧全大局的人。
師:你們說,諸葛亮知道魯肅的人品嗎?
生:知道,要不然諸葛亮不會將這一秘密告訴他的。
師:在工作中、學習中,我們少不了別人幫忙,少不了要和別人合作,要不然,我們很難將事情做好。只不過選誰合作,這就要求我們有一雙慧眼,諸葛亮就有一雙慧眼,這雙慧眼就是要……
生:了解人的品行。
生:了解人的性格。
生:不要和害你的人一起合作。
師:老師將他的慧眼概括為3個字,那就是:識人心。請你們將這3個字寫在文中的相應(yīng)地方作為批注。其實,文中還有證據(jù)可以說明諸葛亮識人心。
生:他知道,曹操做事謹慎、多疑,大霧天,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來。要不然,幾百名士兵怎敵得過曹操幾十萬大軍。
師:說得多精辟呀,說到這里,我想到了作戰(zhàn)的一句名言,那就是“知己知彼,百戰(zhàn)不殆”。諸葛亮的做法還有哪些地方讓你沒有想到?
生:諸葛亮為什么還要將船只用繩索連接起來呢?行動多么不方面呀!
生:連接的船只,接觸面積大,不會使箭射到江里。
生:連接的船只在一起擂鼓,更有氣勢,能讓對方害怕。
師:這就說明了諸葛亮做事之前……
生:善于思考。
生:善于謀劃。
生:考慮周密。
師:老師同樣將諸葛亮的才能概括成3個字,那就是:善謀劃。請你將這3個字寫在相應(yīng)的地方。課文中還有哪些地方也能體現(xiàn)出他善謀劃呢?
生:他將船只一字擺開,這樣受箭面積就會大。
生:他還調(diào)換船頭方向,不僅讓船平衡,還會讓兩邊受箭,這樣才能保證數(shù)量。
師:多精辟的總結(jié)呀,說實話,我都不知道這樣還會讓船平衡,諸葛亮說不定也沒有考慮這樣做會使船平衡。我看你就是小諸葛亮。
生:他命令士兵擂鼓,造大聲勢,讓曹軍不敢近前,只有用放箭的方式防御,多讓人佩服。
師:由此看來,做好一件事情,事先謀劃好各種細節(jié)也是成功的保證。同學們,他成功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什么呢?
生:那天有大霧和風,曹軍看不清虛實。
師:老師想知道3天后的天氣怎樣,我應(yīng)該怎么知道?
生:聽天氣預(yù)報。
生:在網(wǎng)上百度一下。
師:可是在一千七百多年前,有天氣預(yù)報和網(wǎng)絡(luò)嗎?說明他具有什么特殊的本領(lǐng)。
生:懂得氣象規(guī)律。
生:會預(yù)報天氣。
師:請你們也學老師一樣用3個字概括他的本領(lǐng)。
生:知天象。
師:你們能用一個成語概括諸葛亮嗎?
生:神機妙算。
…………
課堂上,學生始終保持著一種積極的亢奮狀態(tài)。這節(jié)課學生所表現(xiàn)出積極的閱讀狀態(tài),不時從學生嘴里冒出精彩的語句,是前幾屆學生沒有的。這種截然不同的效果,讓我頓時明白了一個淺顯的道理:課堂效益的高低與老師有最直接的關(guān)系。
教師勤于反思。在平時閑聊中,我不止一次聽教師們抱怨,課堂上,學生不配合教師,教師提問沒有人回答,使課堂顯得非常沉悶;學生不喜歡某某學科,對該學科學習積極性不高。我們?yōu)槭裁床幌胂耄瑢W生為什么不喜歡我的課堂呢?如果,我們首先善于從自己的設(shè)計進行反思,是否激發(fā)了學生主動探究的欲望,既而從學生的角度思考改進我們的教學。即使同樣年齡的學生面對同樣的文本,他們看文本的蘊含、聆聽文本的聲音、大腦思考的層級也會出現(xiàn)別樣的精彩。如果,一個教師具有主動思考的品質(zhì)與習慣,面對任何失敗又如何能影響左右我們的情緒,而令我們停滯不前呢?相反,如果我們不善于思考,我們永遠都不可能有對人性、人的潛能和教育規(guī)律的把握。到頭來,教育對我們來說仍然殘缺一翼,無法騰飛。
精心設(shè)計問題。閱讀教學中,設(shè)計課堂提問,以此帶動整篇文章的閱讀理解、語言實踐,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怎樣有效地運用提問這一教學方法,教師一定要依據(jù)學生認知特點,設(shè)計具有親和力,拉近與學生心靈距離的問題,從而走進學生的思維中,讓其迸發(fā)出智慧的火花。在這個教例中,正是這個并不精準的問題,包含著太多的細節(jié)和層次,學生的思維更開闊了。在交流和引導(dǎo)中,使學生的認識由膚淺到深刻,由表里進入本質(zhì),理解了本課神機妙算所承載的意義。
教師要努力提高軟實力。我們大凡聽了名師的課后,情不自禁地驚嘆他們的教學效果,殊不知這是他們的軟實力引起的。教師一定要通過自我研修、自我反思來提高我們的軟實力,增加我們的專業(yè)底氣,讓我們的教學更加智慧,要不然面對不一樣的文本,總是用一種模式,這種千課一面的教學,學生怎能喜歡我們的課堂呢?
(作者單位:湖北省潛江市后湖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