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玲
【文章摘要】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與進步,大學英語翻譯教學改革已經迫在眉睫。本文以翻譯目的論為理論指導,通過對目前大學英語翻譯教學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分析,闡述了目的論對大學英語翻譯教學的啟示,從而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實際翻譯能力,使學生能夠在忠實于“信,達,雅”的翻譯原則下,譯出更好的翻譯作品。
【關鍵詞】
大學英語翻譯教學;翻譯目的論;翻譯能力
0 引言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國際化進程的加快,翻譯的工具性和應用性功能逐漸增強。目前我國培養(yǎng)的翻譯人才基本上限于英語專業(yè)學生,非英語專業(yè)的大學英語翻譯教學被迫邊緣化。然而英語專業(yè)的學生不具備足夠的專業(yè)知識,如果只依靠他們進行翻譯活動,不但滿足不了社會需要,同時很難在專業(yè)素質上有所提高。因此當務之急是要改變大學英語翻譯教學現狀,提高非英語專業(yè)大學生的翻譯能力。
1大學英語翻譯教學現狀
目前,大學英語教學中的翻譯教學一直處于邊緣化地位,無論從哪一個角度來看,翻譯教學都受到了冷落。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翻譯教學所面臨的問題逐漸突顯。
1.1大學英語教學指導思想的影響
目前,大部分學生甚至老師都認為英語專業(yè)才是培養(yǎng)翻譯人才的沃土,非英語專業(yè)學生的首要任務是通過四、六級。因此,學生學習英語的目的就是為了通過四、六級,況且翻譯題在四、六級中所占比重較少,學生沒有給予過多的重視。另外,現行《大綱》也對大學英語的翻譯教學產生了影響,其中規(guī)定了大學英語的教學目的:“培養(yǎng)學生具有較強的閱讀能力和一定的聽、說、寫、譯能力”。進一步解釋為:“閱讀能力是大部分學生今后工作所需要的主要語言技能,在大學英語教學中要始終注重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庇纱丝梢?,譯這一能力被放在了最后一位,而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占第一位。大學英語課堂也就主要圍繞培養(yǎng)學生讀的能力展開。但是學生的翻譯能力卻沒有得到提高。
1.2拘泥于傳統的教學模式
傳統教學模式以教師為中心,單方面向學生傳授語言點,看重的是學生的譯文。學生間沒有合作和交流,師生間沒有互動,因此體現不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另外,由于教學規(guī)模較大,教師不可能對每個學生的習作都進行點評,學生就不可能完全了解自身的缺點和不足,不利于其翻譯能力的提高。此外,傳統的教學模式教師只注重講解語言點和翻譯知識,忽視對翻譯技能的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和實踐能力得不到提高。
除了以上所述問題之外,學生作為大學英語翻譯教學的主體,也存在著英漢雙語基本功不扎實,缺乏翻譯技巧等問題(張美平,2005)。
2 目的論概述
翻譯目的論是由德國的翻譯理論家弗米爾(Hans J Vermeer)和賴斯(Katherine Reiss)創(chuàng)立的,在功能派翻譯理論中占有重要地位。代表人物諾德(Nord)提出,目的原則是翻譯行為中所遵循的最高原則,即目的決定手段。大學英語翻譯教學的目的是要提高非英語專業(yè)學生的翻譯能力。對于采取何種手段進行翻譯教學,各自都有不同的見解。例如肖紅(2005)提出了“翻譯作坊式”教學法。另外,許多國內學者把翻譯目的論運用于具體的翻譯實踐,如:1) 基于目的論的科技論文漢英翻譯策略(田小玲2009);2) 目的論三法則與藥品說明書的翻譯(李淑杰2008)等。以上的研究各有各的側重點,但都把翻譯目的論看作是功能派翻譯理論中的最重要的理論。它不僅強調譯者的主觀能動性,同時也對直譯,意譯進行了新的闡釋。
3 目的論對大學英語翻譯教學的啟示
3.1強化翻譯理論教學
現在,大學英語翻譯教學還停留在過多的關注翻譯技巧這一層面上,對翻譯理論的講解非常少。而非英語專業(yè)的學生對翻譯理論的認識不夠,在進行翻譯活動時,不能很好的運用理論來完成實踐。因此,在大學英語翻譯教學中應把翻譯理論尤其是目的論引入到教學活動中。目的論認為譯者采用何種翻譯方法是由其翻譯目的決定,目的決定手段。在目的論指導下,教師和學生會從閱讀譯文的對象出發(fā)進行翻譯活動。同時,教師在評價學生的譯文時應該根據譯文所預期的目的效果進行評價而不是僅僅就譯文的參考答案來評價。這樣,學生會采用不同的方式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翻譯,而教師也會積極鼓勵這種創(chuàng)作。由此可見,目的論為大學英語翻譯教學指明了方向,使師生從理論的高度重新審視翻譯的目的和意義。
3.2 不斷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
傳統教學模式以教師為中心,以教師的講解和評價為主,這種教學模式不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合理的教學模式應以學生為中心,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性的思維能力,采取以學生為主體的師生互動式教學活動,發(fā)揮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際作用,實現教與學的有機結合。實踐顯示,講評翻譯實例這種講評式教學法效果較好。不但能使學生深入理解原文本內容,而且能夠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此過程中,教師進行監(jiān)督,然后對學生的譯文進行指導。目前,社會需要的是實用人才,因此,教師應在翻譯教學中多搜集一些貼近社會、貼近時代的有代表性的翻譯案例供學生練習,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從而提高學生的翻譯能力。
3.3 增加英語文化背景知識的介紹
很多非英語專業(yè)的大學生對英語國家的文化不是很了解,而翻譯活動不僅僅是英漢兩種語言之間的轉換,同時也是兩種文化的交際傳播。因此,教師在大學英語翻譯教學中,應向學生講授翻譯理論以及英語國家文化背景知識,使學生能夠認識到各國文化之間的差異,這樣才能在翻譯過程中同時考慮語言點及文化差異,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信,達,雅”。
4 結語
提高學生的翻譯能力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目的論視閾下,大學英語翻譯教學有了新的方向。改革傳統的翻譯教學模式,以學生為中心,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和主觀能動性,在目的論指導下,譯出忠實于原文、表達正確的譯文。同時,在教學中教師翻譯理論素養(yǎng)和翻譯實踐經驗也應有所提高??傊?,翻譯目的論為大學英語翻譯教學提供了新的理論視角,具有積極的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1]肖紅,2005,翻譯作坊:一種有效的翻譯教學法[J].《中國英語教學》(雙月刊)(3):31-36.
[2]羅選民,2002,中國的翻譯教學:問題與前景[J].《中國翻譯》(4):56-58.
[3]穆雷,1999,《中國翻譯教學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4]張春芳,2004,中國翻譯教學初探[MA].碩士學位論文.上海:上海外國語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