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猛
摘 要:陳寅恪與《學衡》雜志主將吳宓關系密切,但在《學衡》雜志上發(fā)表的作品不多。這些作品,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陳寅恪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的治學重點,又對于探究陳寅恪與《學衡》雜志的關系以及陳寅恪思想與《學衡》雜志諸公的異同裨益良多。
關鍵詞:陳寅??;《學衡》雜志;思想研究
陳寅恪與吳宓是相交一生的朋友?!秴清蹬c陳寅恪》一書的作者是吳宓之女吳學昭,她根據(jù)父親日記及遺稿,勾勒了兩人五十多年的交往。近年來出版的《陳寅恪先生年譜長編》(初稿)也主要是依據(jù)《吳宓日記》《吳宓與陳寅恪》《吳宓自編年譜》與《陳寅恪先生編年事輯》等材料編著出來??梢姡?、吳二人交往密切。
陳寅恪發(fā)表在《學衡》雜志中的作品,有《與妹書》《王觀堂先生挽詞并序》《馮友蘭〈中國哲學史〉上冊審查報告》和《與劉文典教授論國文試題書》,在《學衡》雜志共79期的雜志中,寥寥可數(shù)。吳學昭說,“寅恪伯父對我父親辦《學衡》是贊成的,但并不參與?!?/p>
陳寅恪載于《學衡》雜志的《與妹書》是他面世最早的作品,因此可以說,《學衡》雜志開啟了陳寅恪被發(fā)現(xiàn)的大門。陳寅恪發(fā)表在《學衡》雜志上的作品,對于探究他與《學衡》雜志及《學衡》雜志諸公的關系裨益良多。
《與妹書》涵蓋的學術思想令人受益匪淺,“我今學藏文甚有興趣,因藏文與中文,系同一系文字,如梵文之與希臘、拉丁及英俄德法等之同屬一系。以此之故,音韻訓詁上,大有發(fā)明。”“如以西洋語言科學之法,為中藏文比較之學,則成效當較乾嘉諸老,更上一層?!标愐【ǘ鄧Z言,仍然孜孜不倦學習藏文,且對于藏文藏經(jīng)著作在中國的傳播情況了如指掌。陳寅恪認為,藏文中文同屬漢藏語系,在音韻訓詁上大有互相闡發(fā)之助,將西方語言學的方法引入兩者的比較學研究,無疑是科學有效的。
他在《與妹書》中提出了比較語言學上的真知灼見,但其治學重點尚不及此。“我所注意者有二:一歷史(唐史西夏),西藏即吐蕃,藏文之關系不待言。一佛教,大乘經(jīng)典,印度極少,新疆出土者亦零碎。及小乘律之類,與佛教史有關者多,中國所譯,又頗難解?!笨梢姡穼W與佛學才是陳寅恪熱衷之所在。
“我以為除印度、西域外國人外,中國人則晉朝、唐朝和尚能通梵文,當能得正確之解?!睂τ诓牧系倪x擇,陳寅恪有著他審慎的態(tài)度,通過自己對《金剛經(jīng)》歷代注解的對勘,他強調尊重原典的必要。但對于材料的價值,陳寅恪并不拘泥,善于發(fā)現(xiàn)其優(yōu)劣所在。“好在臺宗乃儒家五經(jīng)正義二疏之體,說佛經(jīng),與禪宗之自成一派,與印度無關者相同,亦不要緊也。”天臺宗與禪宗在研究佛經(jīng)原典上助益不顯,然而它們是在中國本土自成一派的宗派,多與儒家的思想吻合,自有其貢獻。
選擇材料時的審慎達觀態(tài)度,也是陳寅恪所謂“了解之同情”,這一觀點是陳寅恪的治學原則,也是《學衡》雜志諸公學術思想的精華所在。孫尚揚認為,他的《在啟蒙與學術之間:重估
〈學衡〉》就是“從一個角度表述本人對《學衡》的‘了解之同情與評價”,陳寅恪的治學思想惠及后世,可見一斑?!八^真了解者,必神游冥想,與立說之古人,處于同一境界,而對于其持論所以不得不如是之苦心孤詣,表一種之同情,始能批評其學說之是非得失,而無隔閡膚廓之論?!?/p>
陳寅恪的眼光更多地聚焦于學術本身,這與在如何對待中西文化上激烈論爭的《學衡》雜志諸公及新文化倡導者極不相同。
在《王觀堂先生挽詞并序》中,陳寅恪認為,王國維身上凝聚了綱紀之說所代表的文化精神,綱紀之說失掉了憑依的土壤,王國維不得不與之“共命而同盡”。在陳寅恪心目中,綱紀之說是中國文化的核心與理想境界,他將其與希臘柏拉圖的“Idea”進行類比。這一點,陳寅恪與《學衡》雜志諸公存在共識?!皩W衡派”服膺的新人文主義力求在西方傳統(tǒng)文化思想中找尋有價值的東西,而以柏拉圖等為代表的古希臘先哲的思想,正是精華所在。因此,對于王國維的死,陳寅恪以其“了解之同情”作出了較為公允客觀的評價,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陳寅恪與“學衡派”趨同的文化觀。然而,該文對這種文化觀并未詳細展開,他的本意還是為王國維之死正名,表現(xiàn)出待友厚道的一面。
《與妹書》原意是請妹妹轉告兄長代為購書,然而書信中學識淵博、愛書成癡的學者形象深入人心?!拔仪澳暝诿乐迣懸恍排c甘肅寧夏道尹,托其購藏文大藏一部,此信不知能達否。
綜上所述,陳寅恪發(fā)表在《學衡》雜志上的作品雖然不多,但能夠反映出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陳寅恪的思想傾向。這些作品主要反映了他的學術思想,體現(xiàn)出超越政治、時代的特點,在“學衡派”乃至整個中國學術界都有獨到的價值。他對文化思想的理論構建并不是重點,但也表現(xiàn)出與《學衡》雜志諸公的趨同性。
參考文獻:
[1]吳學昭.吳宓與陳寅恪[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2.
[2]孫尚揚,郭蘭芳.國故新知論——學衡派文化論著輯要[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5.
(作者單位:東南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