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曉軍
[摘 要] 師生互動學習使傳統(tǒng)教學里師生之間的單向交流形式得到了改變,使學習主體的轉(zhuǎn)換得以實現(xiàn),使學生的學習熱情被有效激發(fā)出來,從而增強了他們學習的動機。本文就小學科學教學中提升師生互動性的意義進行了大致探討,并就此提出了提升師生互動性的策略,以便為小學科學教學活動提供可供參考的意見和建議。
[關鍵字] 小學 科學教學 師生互動性 意義 策略
一、師生互動的內(nèi)涵
所謂的互動指的是學生與學生以及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偟膩碚f,對互動有效性進行評定最主要是看其發(fā)展度和參與度。在所有教學活動中都不能離開生生和師生間的互動,在課堂教學的整個過程中,互動行為都會有所體現(xiàn)。
1.生生互動
按照互動主體的不同,可將之分成群互動、個群互動、個個互動;按照互動方式的不同,可分為競爭性互動、競爭合作性互動、合作性互動。要評價生生互動有效性,還需看互動小組或個體的參與度、是否實現(xiàn)互動效果、是否在互動中生成了知識、是否將學生的學習欲望和情感激發(fā)出來等。
2.師生互動
課堂互動中最為基礎的一項活動便是師生互動,在此種互動形式中,師生之間的關系是平等的,教師的職責在于為學生提供學習資源和學習環(huán)境,從而對學生學習起到促進作用。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評價、討論、提問等方式來實現(xiàn)與學生之間的互動。
二、小學科學教學中互動性的重要性
1.使學習主體的轉(zhuǎn)換得以實現(xiàn)
師生間的互動能讓學生成為教學中積極的參與者,從而使教學的主體能由教師轉(zhuǎn)為學生。在進行互動學習之時,對某部分技能和知識較為熟悉的學生可將其所學內(nèi)容傳授給組內(nèi)其余同學,進而形成我教人人,人人教我的局面。例如,在《我來造一張紙》中,讓造的好的同學將造紙方式傳授給其余不大會的同學。此時學生不僅僅是在學習零碎知識,同時也是站在整體的角度來對知識、方法和技能加以把握,從而讓學生從學會轉(zhuǎn)化成會學,進而真正變成教學活動中的主體。
2.使學生的學習激情被有效激發(fā)出來
將全班學生分成若干小組,每組的知識水平要有所不同,為所有小組設置相同的教學目標,讓他們變成一個“利益團體”,如此一來,可以讓學生增強集體意識,使他們的學習動機得以增強。例如,在教授《怎樣加快溶解》這一課時,采用比賽的形式,最終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3.使師生間的單向交流形式得到了轉(zhuǎn)變
互動活動不但包含師生間的雙邊互動,同時還包含師生之間的雙向交往,以及學生間的互動等多種交流形式,它能使傳統(tǒng)教學過程中的學生被動接受知識,教師單方面講授知識的狀況得到改變,從而使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和積極性能充分發(fā)揮出來。
三、小學科學教學中提升師生互動性的策略
要想使師生間的互動性得到提升,便需要進行長時間的磨合。教學中普遍存在的問題便是:多向型互動少,單向型互動多;深層次互動少,淺層次互動多;情意互動少,認知互動多。針對上述狀況,筆者提出了如下提升師生互動性的策略。
1.捕捉信息,挖掘互動因素
對課堂中的有用信息進行及時的捕捉,將課堂中能用于互動的因素充分調(diào)動起來。通過創(chuàng)造互動機制的形式,能對師生間的互動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通過制定激勵機制,對敢于發(fā)表不同意見的學生予以鼓勵,并引導那些譏笑他人出現(xiàn)錯誤的學生,進而使所有學生都能將自身真實的學習思維暴露出來,將自己的真感情流露出來,從而對教師與學生以及學生與學生之間的有效互動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對課堂上有用的信息進行及時捕捉,對教學活動的程序加以調(diào)整,有意引發(fā)一些具有爭議性的言論,從而使課堂教學活動中的互動活動可以進入高潮。
2.依據(jù)規(guī)律,優(yōu)化教學設計
依據(jù)互動性的規(guī)律,對互動教學進行科學化的設計。對多向互動活動加以設計,從而使互動的途徑可以被拓寬。由于學生之間的互動會受到空間環(huán)境、個性以及性別等因素影響,空間距離較近,個性和性別相同的學生之間容易形成互動。因此,在教學活動的過程中要盡可能遵循相應的互動規(guī)律,互動活動可在前后桌或同桌之間進行,在長時間訓練之后,再將互動的空間予以擴大。對教學環(huán)境加以設計,讓其更加的信息化、情景化和生活化,對教學互動的內(nèi)容予以不斷豐富,如此一來,此種教學設計便能與學生的實際狀況相貼合,使學生之間的交流話題可以增多,從而有助于學生打開思路。
3.以學定教,準備主題內(nèi)容
按照學生學習能力以及興趣的不同,對互動學習的主題內(nèi)容進行科學化的準備。在對互動學習內(nèi)容進行科學準備之時,一定要對學生現(xiàn)有狀況加以考慮,對難度相對較大的問題,可將其劃分成多個部分,并讓這幾部分能形成結構化形式。對學習能力不同的學生,設計的內(nèi)容或者問題也可相應有所不同,讓學生進行自主選擇,從而為他們的合作奠定基礎。此外,教師所提供的教學材料必須結構充分,事先將學生需要的材料準備好,將對問題或者主題有所幫助的錄像、圖片、器材等準備好,從而使學生之間的互動合作能夠有物質(zhì)基礎。
4.突出實踐,培養(yǎng)綜合能力
以實踐目標為中心,對學生的綜合能力進行培養(yǎng)。由于小學生需要發(fā)展多方面的能力,筆者在這里將處理與收集信息的能力作為重點培養(yǎng)對象,它的目的便在于經(jīng)由激勵作用讓學生進行互動,使學生可以積極的進行信息的收集與處理。在對互動進行引導方面,使學生可以在學生、教師、社區(qū)、家庭的互動過程中理解、討論和閱讀學習材料,從而獲取更多的處理與收集信息的主動權和空間,進而使他們的創(chuàng)新能力得以被培養(yǎng)起來。在互動的實踐方面,要對學生處理和收集信息的能力加以培養(yǎng),使這種能力能體現(xiàn)出實踐性和綜合性。在互動的激勵方面,要為學生解決相關或類似問題加以指導,讓學生對信息處理和收集的方式加以掌握,并養(yǎng)成習慣,使之變成學生生活中的樂趣。
總而言之,作為一種嶄新的學習形式,互動性學習方式能對學生之間的感情交流起到促進作用,并幫助他們共同提高,對學生主動學習起到了積極作用。通過對互動學習進行探討,筆者更堅定了將之在實踐中運用的可行性。
參考文獻:
[1] 劉蘭英. 小學數(shù)學課堂師生對話的特征分析[D].華東師范大學,2012.
[2] 李全睿. 小學科學教學方法現(xiàn)狀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2.
[3] 杜永強. 小學語文課堂師生互動研究[D].寧波大學,2012.endprint